查看原文
其他

请查收,一份「躺平主义」行动纲领

ROSA NOWNESS现在 2022-07-29


🛏️

“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



躺平主义的幽灵一直游荡在你我之间。

它时而是佛系青年自画像,时而是网抑云文学大会,时而又是摸鱼技术交流,尽管大多止步于偷偷摸摸。直到最近,躺平哲学大流行,年轻人才终于醒悟,躺平主义的真理必须要到生活实践中去。

©️ 《明明》,2006

一夜之间,无所事事地过完一整天变成人们最渴求的生活方式之一。什么是躺平?为什么躺?如何躺?这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直击当代青年精神面貌的根源。

原教旨主义者说躺平就是享受无聊,任何有目的性的躺姿都是其心可诛。嬉皮士潜在信徒说躺平是反抗,为了消极抵抗消费社会磨灭人性的陷阱。折衷主义文青说躺平是爱与和平,倡导一种后列侬时代的摇滚精神,“作孽,而不工作”。写到这里,躺平的多义性已经尽数体现了。

©️ 《江原道之力》,1998


厨房与小孩的昼夜


在电影里表达躺平主义是一种冒险的做法,毕竟这种姿态鼓励向生活投降,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成功学背道而驰。

©️ 《三峡好人》,2006

贾樟柯早期“故乡三部曲”粗砺的影像几乎是实验性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主流电影中的异端。其中《站台》片长三个多小时,走南闯北的动荡之后,理想主义破灭,镜头最终落在一个躺平的场景:男主人公崔明亮斜躺在沙发上熟睡,小娟抱着孩子在屋中踱步,茶壶响了,像火车的声音

©️ 《站台》,2000

那些小县城的文艺青年曾经为时代的召唤而躁动,追火车、赶演出,在煤渣堆旁边跳舞,在青苔墙角唱歌。他们在野地里点燃篝火,山路上支起舞台,以为只要足够赤诚就一定有光明的未来。然而,没有物质的精神探险队就像一盘散沙,走着走着就散了。最终只有两个人闷闷地留在原地,一无所有。

现代生活充满荒谬,在灰黄色的汾阳,荒谬就是土墙泥瓦和流行口水歌之间的距离。电吉他和喇叭裤是容易得到的,但是真心欣赏他们毫无保留的热情的观众却很难找。

©️ 《站台》,2000

我们的“一个朋友,普希金”曾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为什么是“假如(if)”而不是“当时(when)”呢?因为伟大的普希金也想不通怀才不遇的痛苦,于是构想了一个无法证伪的原因来抚慰自己,然后才能获得自洽的平静。

©️ 《小武》,1998

相信崔明亮也深得普希金的真传,所以经过种种生活的磨难之后,他坦然地瘫倒在柴米油盐之间,在昏沉的午觉中与失败的青春达成和解。

崔明亮的躺平学永远留在了汾阳,我们再难见到这种银幕形象。14年后,另一部独立电影《那片湖水》里才出现了熟悉的躺姿。

©️ 《那片湖水》,2014

《那片湖水》发生在湘西,田力是那种你会在工厂门口看到的、光着膀子走来走去性欲旺盛的年轻人。他从一开始就向生活投降了,父亲沉湖、女友另嫁,他也照样麻木地遵从生理本能吃喝拉撒打飞机。后来他来到湖边的一个度假宾馆,卷入了老朋友及其情人的关系当中。

情欲、肉体和疏离困顿的人物关系构成了电影的复调叙事。睡,还是不睡,这是一个问题。而问题的答案敲碎在湖边散乱的空啤酒瓶里。

©️ 《那片湖水》,2014

离开那片湖水后,田力毫无征兆地结了婚,有了小孩。 某种程度上,他和崔明亮一样,仿佛人生从走进厨房、抱起小孩那一刻就正式宣告结束了,其中隐含着某种中式家庭悲歌。崔明亮挣扎过,田力则始终是混沌的,他们都在和生活的谈判中选择了躺平

©️ 《独自等待》,2004

这不是回避主义,而是认清形势后,躺在人生谷底的坦诚。


三点几,饮茶先


不要靠近废物,会变得不幸。想象你每天为了上班不迟到,一路小跑带喘气,手里抓着隔夜的早餐面包。屁股一粘到工位就像苍蝇困在粘蝇纸上,对着电脑屏幕两眼一黑到晚上。运气好的话回家继续干活儿,运气不好就加班到晚饭都凉了。

你每天忙到四脚朝天,却发现有个人每天从早到晚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书,就仅仅是看书而已。这个陌生人与世无争的悠闲让你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幸,你悲伤、愤怒,忍不住去大喊一声:

你怎么可以什么都不做?!

©️ 《轻松自由》,2014

以上是法国电影《轻松自由》的片段。无辜男主塞巴斯蒂安因为太悠闲而被路人投诉“扰民”,还被罚款了35欧,这让本就不富裕的低保户雪上加霜。

塞巴斯蒂安读书读了十年,拿到了两个硕士、两个博士,但他不想工作。怒其不争的工作狂父亲把他赶出家门,小塞只能睡朋友家的沙发。睡沙发已经是他最大的妥协,毕竟柔软宽敞的床才是小塞的梦中情人。

©️ 《轻松自由》,2014

身心都以躺平为行动纲领的小塞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持。朋友说伊壁鸠鲁不是个好东西,社保工作人员说他们没有义务去养活不工作的年轻人,朋友的朋友说无所事事无异于慢性自杀,路人们几乎要破口大骂。如果一个人不工作可以入刑,那么小塞估计要牢底坐穿

©️ 《轻松自由》,2014

工作意味着什么呢?福柯说:“自从人类堕落以后,人类就把劳动视为一种苦修,指望它具有赎罪的力量。”工资条就是当代赎罪券,数额越高,上天堂的几率就越高。而实际上,在小塞有限的电视台实习经验里,那是一种完全异化的工具人状态,随时都在被指使、被剥削,还有可能被解雇。所以小塞很快就逃了。

©️ 《轻松自由》,2014

躺平,实际上是一种罕见的人类返祖现象,让我们这种碳基生物回到最本真的自我,实现无为而治的古老智慧。而放弃生产活动也恰好抹平由此产生的种种个体差异,躺着就实现了众生平等。

©️ 《绿光》,1986

你可以说躺平者一事无成,但请不要说他一无是处。塞巴斯蒂安比大多数人花更多的时间看书,他敢只穿内裤逛博物馆,也能在客厅里随性跳舞。而同龄人却在忙着完成超额绩效,不知道怎么过上有趣的生活,更不用说做一些只能让自己傻笑的无用之事。他们已经困在工位里太久,久到忘记自己鲜活的存在。

遗憾的是,《轻松自由》仍然给小塞安上了一个俗套而安逸的结局,他成为了一个床垫销售员。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最多只允许你躺平一阵子,称之为“迷茫期”,然后必须回到社会的“正轨”。

©️ 《轻松自由》,2014

没有人能一直躺到世界末日,这是躺平主义的实用局限。


房间,是躺平者的归宿


没有人比贾木许更懂怎么拍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的首部长片《长假漫漫》,就是追着一个叫帕克的男孩在纽约四处乱走。这部电影花光了贾木许的学费,他因此肄业。但是无所谓,贾木许跟帕克一样,不可能“为了工作和房子而停留”,爱情也不能留住他们的脚步。他们永远要给自己放假,永远做一个自由散漫的旅人。

©️ 《长假漫漫》,1980

这部电影的蓝调音乐背景下,帕克常常坐在只有一张床垫的房间里,有时看书,有时只是发呆。他没有工作,所以不焦虑;没有未来,所以不恐惧;不是个哲学家,所以不思考。如果可以,他连衣服也不想穿。

他是躺平了,但没有完全躺平。毕竟他对人生的构想是不要停留在同一个地方,也就是总期待着换个地方躺平

©️ 《长假漫漫》,1980

与之相反的是《帕特森》,一个每天驾车往返于固定路线的小镇巴士司机。一成不变的日子里每一秒即将发生什么都清晰可见。唯一有变化的东西,就是他记在笔记本上的诗句,这是一个能够在没有风景的生活中总结诗意的诗人。除此之外,他一事无成。

波澜不惊的小镇生活里,真正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电影最后,他准备出版成册的笔记本被家里的斗牛犬咬得粉碎。帕特森生命里唯一的线索断掉了,此情此景,他也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似是而非地笑一笑,给这个戏谑的瞬间增加了一点幽默感。

©️ 《帕特森》,2016

还有《神秘列车》里,一对千里迢迢来到孟菲斯寻找猫王的日本情侣,他们寻找猫王的方式就是成天赖在宾馆床上听猫王的歌。“慵懒”不足以形容他们的状态,应该说是“萎靡”。他们用一种妥协的方式来表达拒绝被社会系统收编的不妥协,这叫非暴力不合作。

©️ 《神秘列车》,1989

失败者抱怨社会,失意者独自买醉,一部分年轻人已经躺好了以维持精神稳定。只要躺平主义渗透得足够彻底,某个时刻“他人即地狱”就会变成“他人即天堂”,世界大同指日可待。这叫躺平者有大智慧。

©️ 《一见钟情》,2000

罗曼·罗兰说,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我们早已认清生活的真相了,人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睡觉,剩下的三分之二时间都在渴望睡觉。还有什么比躺在时间的废墟上享受平静,更能表达对世界深邃的爱意呢?



🕙✉️🕙

 来聊 

 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躺平学”电影?



撰文/ROSA

编辑/华夫

排版/科科

NOWNESS



更多「影视中的社会与生活」相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