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独自跑向大海的男孩,后来怎么样了?

小王尔德 NOWNESS现在 2022-07-29


🏃‍♂️

 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即将在法国重映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个男孩



现在请想象你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

跟你一起生活的是妈妈和继父,很可惜他们对你都不好。你睡在厨房,没有被子可盖,穿着破了洞的旧衣服。

©️ 四百击 (1959)

阅读巴尔扎克是你隐秘而伟大的爱好,你决定在作文中向他致敬,抄了一小段他的文字作为结尾——读书人的事哪能算偷呢?遗憾的是老师不仅没能领会你的野心,反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你骂了一顿。

有一天,你逃学被抓了个正着,脑子一热对老师撒谎说“昨天我妈重病”,没想到,从没接过你放学的妈妈突然出现在教室后门。此时此刻,除了离家出走,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

©️ 四百击 (1959)

法国有句老话,“挨够四百下打,再调皮的小孩也变乖”。195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部以“熊孩子”为主角、名叫《四百击》的电影横空出世,一举拿下了当年的最佳导演奖。

人们记住了那个穿着高领毛衣,长着委屈巴巴的大眼睛,却总是在心里憋着坏的小男孩安托万。影片的结尾,他从少管所逃了出来,一路奔向大海。画面定格在他望向镜头的那一秒——所有观众都想问,后来呢?

©️ 四百击 (1959)

于是,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用整整二十年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


独自跑向大海的男孩


1932年,弗朗索瓦出生于巴黎,母亲生下了他,却没有给他足够的爱。童年时的他过着居无定所、动荡不安的生活,像一颗足球那样从一个人的家里被抛到另一个人的家里。

陪伴他时间最长的是外祖母,她也成为了这个男孩暗淡童年中唯一的亮色。外祖母热爱书籍,弗朗索瓦也带着某种饥饿感近乎疯狂地阅读——那些从拉斐特街书店里租来的书,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感知世界的唯一窗口。

©️ 童年时的弗朗索瓦·特吕弗

十岁时外祖母去世,弗朗索瓦不得已又回到了母亲身边。彼时的母亲已经和一个叫罗兰·特吕弗的建筑师结了婚,于是他才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名字。

相比起和外祖母相依为命的童年,对于弗朗索瓦·特吕弗来说,与母亲和继父一起度过的少年时代,用寄人篱下来形容更为合适。他迫切地想要逃离这个密不透风的、名叫“家”的小世界,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 弗朗索瓦·特吕弗

14岁时,特吕弗选择辍学、打零工来养活自己。他终于不用再看母亲和继父的脸色,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自学者”,整日沉浸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文学和电影之中。

一年后,他遇见了同样热爱电影、后来被称为新浪潮之父的安德烈·巴赞,相差14岁的两人一见如故,短短五年内,特吕弗就为《电影手册》写下了528篇文章。至此,他终于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 偷吻 (1968)

关于成长的复杂体验始终滋养着特吕弗创作的灵感。他把与母亲和继父共同生活的经历写进了自己的首部长片《四百击》,成功塑造了电影史上最著名的角色之一——安托万·杜瓦内尔,一个叛逆、古怪又敏感,像疏于照料的野草般随意生长的男孩

电影里,安托万装模作样地抽着烟,躺在沙发上读自己最爱的巴尔扎克,却因为在橱柜里点蜡烛供奉大作家的照片,险些引发大火;他打算卖掉从继父公司里偷来的打印机,但找不到合适的买家无法脱手,于是在圣诞夜偷偷跑回去归还赃物,被保安逮了个正着。伪善的继父和不负责的母亲宣布放弃抚养他,安托万被交给少管所,人生就此急转直下……

©️ 四百击 (1959)

这些看起来辛酸而荒诞的故事情节全部来自导演的亲身经历。在谈论到是什么力量驱使着自己创作出《四百击》时,特吕弗这样说:“我想刻画13岁那一年的时光。不是带着淡淡的怀旧,而是把它看作‘一段必须要度过的艰难岁月’。”

影片的最后,安托万从少管所里逃了出来。他穿着那件破旧的黑色夹克,一路向海边狂奔——奔向自由,或者说更加危险的、未知的命运。

©️ 四百击 (1959) 拍摄幕后

这个伟大的画面足以让特吕弗在电影史上留名。《四百击》获得了戛纳最佳导演奖,那一年特吕弗27岁。


安托万的“人生七年”


在英国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导演挑选了十几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的孩子,自1964年起每7年拍摄一次,旨在揭示历史进程中真实的个体命运。

相似的记录方法也被理查德·林克莱特用在《少年时代》里。在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导演讲述了一个普通男孩从6岁到18岁之间完整的成长经历。因为坚持使用同一位演员,所以这部电影也整整拍了十二年。

©️ 少年时代 (2014)

这种拍摄方式之所以如此特别,是因为观众被赋予了“观察者”的身份:我们能够以一种上帝般全知全能的视角,在经过浓缩的镜头叙事中,俯瞰着他人的一生

而在新浪潮时期,特吕弗也曾尝试通过系列电影去叙述某个角色的人生,这样的构想现在看来相当先锋。《四百击》大获全胜后,特吕弗一直在努力延续安托万·杜瓦内尔的故事。

©️ 特吕弗与利奥德(安托万饰演者)

于是在《安托万与柯莱特》里,我们见证了二十岁的安托万成为一名黑胶唱片店的小工,一厢情愿地迷上在音乐厅里偶遇的美丽姑娘,饱尝爱而不得的酸楚;《偷吻》中,二十三岁的安托万从军队退伍,吊儿郎当、接连闯祸,找不上正经工作的他只能去当私家侦探。

生活的艰难似乎未曾磨灭安托万对爱情的向往,他在老相好克里斯汀和美丽、成熟的鞋店老板娘之间摇摆不定;而成片于1970年的《婚姻生活》里,他已经和克里斯汀结了婚,拥有一家花店小生意。然而像童年时一样,安托万再一次厌倦了平淡的生活,他渴望冒险和激情,与偶然认识的日本女人坠入爱河……

©️ 偷吻‎ (1968)

如果说《四百击》是导演的自传体电影,那么接下来的《安托万与柯莱特》《偷吻》《婚姻生活》与《爱情狂奔》则谱写了独立于真实之外的、属于角色自己的人生。

©️ 安托万系列后四部

在这一系列电影中,“安托万”的人格逐渐变得丰满、复杂,而他所经历的每一个故事、作出的每一次人生选择,又是那么符合人物的成长轨迹:

正是因为童年时期经历过孤独与爱的匮乏,他在成年之后才会一再轻易地爱上他人;安托万从未感受过家的温暖,而他理想的伴侣,无论是柯莱特还是克里斯汀,都来自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安托万追逐她们、拥抱她们,就是追逐自己缺失的空洞


幸福终点站


时间来到1979年,安托万系列迎来了最终章《爱情狂奔》。经历了动荡的少年时期、颓丧散漫的青年时代,三十岁之后的安托万似乎终于获得了某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有自己的孩子和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后又成为一名作家,并且出版了自传体小说。

他的生活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变的仅仅是他对待爱情随波逐流的态度。几经磨难之后,安托万与相伴多年的克里斯汀还是选择了离婚;他爱上了年轻的女孩萨宾,因为萨宾能带给他久违的悸动;在车站,他遇到曾经深深迷恋过的柯莱特,又义无反顾地冲上火车,制造自己与柯莱特的重逢……

©️ 爱情狂奔 (1979)

纵观安托万五部曲,我们不难发现,“爱与关系”是他人生中的主要议题,而他的爱情观实在是非常小众:只争朝夕、随心所欲,绝对真诚但与忠诚无关。为了满足自己对爱的追求,安托万可以做尽傻事,也不惜以伤害他人为代价。

与其说这是一种“自我中心”,不如说这就是特吕弗对于人本主义的诠释。在特吕弗的作品中,他始终关注的都是具体的“人”——个体的命运、爱欲和情绪。

安托万在道德上的瑕疵,正是他作为人的复杂性的体现。安托万喜欢撒谎,擅于隐藏,他是如此狡猾和不负责,与此同时,他在爱上每一个女人时又都是完全真诚的。这种难以自洽构成了他的魅力。

©️ 偷吻 (1968)

在《爱情狂奔》的结尾,安托万投入萨宾的怀抱,他们热烈拥吻,画面闪回到二十年前的那部《四百击》,是他与朋友逃学,在旋转机上度过的快乐时光。爱情带来的冲动和眩晕,安托万又感受到了,这就是他真正渴望的一切。

©️ 爱情狂奔 (1979)

至此,安托万的故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他实现了成为作家的梦想,与童年和解、与自我和解,他解除了与初恋的心结,和前妻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再一次坠入了爱河——哪怕观众们都知道,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可惜的是,再也没有人知道后来的安托万怎么样了。在《爱情狂奔》上映后的第五年,特吕弗,这位天才导演、私生子、人道主义者,在巴黎的医院里去世,年仅52岁。而对于扮演安托万的演员让-皮埃尔·利奥德来说。和特吕弗一起书写安托万的故事,早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二十年呢?

©️ 让-皮埃尔·利奥德

我觉得自己不愿去想安托万的生活中又发生了什么。也许他的书卖得并不好,也许他会破产,也许他和萨宾结婚,也许又离婚,谁知道呢?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险峰处才有无限风光。


🕙✉️🕙

 来聊 

 你最喜欢特吕弗的哪部电影?


撰文 /小王尔德

编辑 / 华夫

 排版 / Tan


NOWNESS

第三届 #NOWNESS天才计划# 评审团官宣!

今年,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导演  李少红、音乐人 张亚东、制片人 黄旭峰、演员 张钧甯、艺术家 陆扬、出版人 肖耀辉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NOWNESS期待与他们共同挖掘新一代的影像创作者。我们将在近期正式公布12部入围短片,同时,敬请期待11月底在上海的线下展映活动。

更多「影视」相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