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当代都市人离不开便利店?

易生舟 NOWNESS现在 2022-09-06

🏪

今天你逛便利店了吗?


当代都市人谁没几种“现代病”缠身,恐怕那还得加一项“便利店依赖症”,看看以下症状你中了多少——


1. 中午经常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楼下便利店就能解决;

2. 每次经过便利店都会不知不觉想进去逛,

即使没什么想买的;

3. 一个人去陌生的地方旅行,去便利店呆的时间最长;

4. 只是想买一本笔记本,又顺手买了一个冰淇淋新品、一瓶乌龙茶一包薯片

twitter from @archillect

5. 本来只想买一瓶酸奶,

结账时因为柠檬茶买二送一的活动又多捎了两瓶冷饮

6. 经常不带零钱,

要是上公交需要零钱都得去便利店一趟

7. 要是不开心的时候,

看到便利店琳琅满目的零食都会觉得心情好过一点;

8. 不知道是不是变回单身的缘故,便利店成了我的食堂和秘密基地去这里的次数比前任家里还多……


重庆森林 Chungking Express (1994)

王家卫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这世界还有一家便利店,那就不算真正的世界末日便利店对一座城市来说变得有多重要,看看北京就知道了:常被吐槽惯了的“为什么在这里找便利店比找对象还难?”。最近,这座城市准备在地铁站开不少便利店,一副想要撕掉“便利店荒漠”标签的架势。

photo by Liu_Shihang

那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一间便利店的城市?便利店对一座城市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年头,当代人人均

“便利店依赖症”


便利店,不过就是一间规模多为20-30平方米的紧凑空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以满足消费者即时性消费和急需性消费的需求为主要目的。它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很多人觉得这也不过是杂货店或者士多店的衍生产物),但最后以现代标准化程序复制到全球各地的,却只有它。

Grocer handing jar to female customer. (Photo by H. Armstrong Roberts/Retrofile/Getty Images)

关于它的诞生之地,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是日本,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家便利店起源于美国南部。当时美国刚完成了工业革命,便利店逐渐从多种多样的零售业态中独立出来。

便利店的概念最早始于1927年美国德州的一家卖冰店,而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便利店是在1946年正式开业的7-Eleven。直到二十多年后,大洋彼岸的日本也有了第一家7-Eleven,此后便利店就在日本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便利店文化”。

春天情书 (ハル) (1996)

森田芳光

之后我们熟知的便利店三大巨头——711、罗森、全家的灯火以迅猛之势点亮了日本狭长的地图,也影响了亚洲的各个国家。如今我们常以为日本是便利店发源地的印象,或许就是日本给便利店这一消费空间注入了它的灵魂——小而精美、细致入微、干净、整洁又富足的物质环境,还夹杂着一种介于冰冷与温暖的感觉

photo by Israel

“让便利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日本真不止是一句slogan那么简单。便利店有独特的空间美学,从选品外观、陈列次序和组合搭配,再到最后的装潢设计,能让人一目了然的同时,还要能抓人眼球。

货柜上最显眼处一定是当季最流行的网红新品,或是正准备做促销活动的产品。在便利店的食物柜和冰柜上似乎总能看到新鲜出炉的美食,那些颜值和吃法似乎想方设法地吊着你的胃口,不定时的“期间限定”产品又能让你多一份期待和惊喜。

photo collection from Edgar that show daily life of Yokosuka, the southernmost city on the west side of Tokyo Bay from 1975 to 1977

除了常见的食品之外,便利店就像日常生活中细、小、杂、全的百宝箱,所能用上的或者还没发现能用上的功能货物也一并俱全。随着生活方式和科技的不断变化,在便利店这种有限的空间内,又开始萌发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配上简易的餐桌就成了上班族的食堂;自助打印机、照片影印、杂志报刊栏、各种售票ATM机等服务让生活浓缩得更简单便捷,还可以与健身房、共享单车、台球等服务设备合作,甚至还可以有乐队Live小型演出吸引年轻人前来聚会……

青之炎 青の炎 (2003)

蜷川幸雄

短短几十年间,便利店早已成了都市人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独立于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它既不同于餐馆那般提供多样的美味餐食,也不像超市那般大而齐全、应有尽有,更不像路边摊那般烟火缭绕。

它就像植根于城市肌理当中的一个细小容器,扎在了城市的毛细血管里,温度介于路边摊的温暖和冰箱的冰冷之间,能将形形色色的都市人包裹在内,连接一个又一个陌生的个体,编织成最具都市感的空间。


为什么便利店成了

都市人的精神避难所?


365天全年无休,24小时灯火通明,收银机上滴答作响,来往的人行色匆匆,不作逗留,货架上的物品时时更新,就连收银员也随时在更替。这些极其工整严格的商业机制,让便利店蒙上了颇具工业时代机械化、标准化的色彩。

但为什么偏偏在这样的消费空间下,还有人将它比作都市人的精神避难所,交织多样且温暖的人生百态?

重庆森林 Chungking Express (1994)

王家卫

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曾把便利店当做自己与世界的唯一连接,在她的小说《人间便利店》里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或许跟便利店一样,只有我们被不断替换掉,从来都是一幅相同的光景在持续。”

这番话道出了便利店于城市的意义,它就像城市或者社会的缩影,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包容性。在这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个体,不同的都市人来来往往互不侵扰,便利店为任何人敞开大门,收银员的“欢迎光临”和“谢谢惠顾”都是一样的标准输出,而且不会过多介入你的生活。城市中每个孤零零的切片,在这一空间内与世界有了勾连,它恰如其分地消除了都市中孤独个体和异己之间的隔阂。

12夜 (2000)

林爱华

这也是所谓便利店所具备的都市感里最重要的一环:虽然孤独,但你能在这里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治愈。便利店能满足都市人独自生活的需求,能将生活变得触手可得,也能实现与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连接。它贩卖的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活方式是相对平等的,也给予了都市人足够的尊重空间。

再者,每个人在便利店这种标准化服务和便利性里,无论你买的是什么细微的东西,都因此有了差异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能通过购买互动来获得一种想象中的精神体验。通常习惯走入便利店的画像人群或许是一群忙碌的学生、上班族、或者单身人士,在异地他乡见到便利店会有莫名的熟悉和可靠感,就像“避风港”一般。

梦想者四夜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1971)

罗伯特·布列松

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当人们选择消费什么,当中折射的更多是人们对于某一目标的价值认同。逛便利店,显然成了一种追求快捷快速、高效又安心的生活方式。

便利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欲望都市的“缩影”。它满足都市人在消费时代下对物质文明的渴望。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我们很多需求往往都是被“制造”出来的。街头巷尾的便利店,也在刺激着我们的消费欲望。

幽灵世界 Ghost World (2001)

泰利·茨威戈夫

正因如此,在当今的倦怠社会,每个人都容易处于精神过度内耗的状态,在这样空间里还能满足这些疲惫的都市人最简单易得、又即时可得的快乐,哪怕这种快乐很微小,都会显得相当难得。细微的物质转换成精神愉悦感,成了工作和家庭之外能喘口气的第三空间。

Moriguchi-city, Osaka, Japan.

(Source: ayashikwei)

这种依赖感还是24小时在线服务的,似乎又在提醒着都市中被永不停息的工作所折磨的“社畜”:“嘿,累了来这里喘口气吧,24小时都等着你。”


便利店是都市里

最好的story teller


每个人都有关于便利店的故事。便利店装载着都市人最日常的生活,也藏匿着最隐秘的情感。

或许正因为这样,影视导演都爱拿便利店当配角。《秒速五厘米》中,便利店是灰暗的城市街道中最明亮的灯塔,贯穿着主角的成长。《百元之恋》里,便利店是一个丧气、空洞人生的见证者,它见证了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大龄宅女如何在灰暗生活中逐步瓦解自我丢弃,又在沉默的磨练中认清生活挖掘真我。

百元之恋 百円の恋 (2014)

武正晴

便利店是《无人知晓》里极度残忍故事中的一丝暖意,便利店店员的存在仿佛是黑暗角落仅存的微光。当然便利店也可以是静默和冷感的旁观者,在《青之炎》里,它的虚空让人有一种无法调和的压抑感,见证着秀一灰暗的青春和残酷的杀戮。

无人知晓 誰も知らない (2004)

是枝裕和

都市男女的爱情片里,便利店更是最好的配角。便利店的食品看似平淡无奇,却用一贯的标准日常,在每个都市人的心里“程序化”着。《志明与春娇》里,便利店成了都市男女百无聊赖和孤独时的习惯和依靠,正如志明对春娇说的那句忽明忽暗的表白:“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吃便利店的肉酱意粉,那时候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吃?它真的是有点咸,肉也不多,我喜欢它是因为……喜欢,就是喜欢,我觉得她好,她什么都好。”

志明与春娇 (2010)

彭浩翔

《重庆森林》里,失恋的何志武在深夜便利店寻找快要过期的凤梨罐头,他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都市男女的失意和暧昧,都可以装载于一间深夜便利店里。

重庆森林 Chungking Express (1994)

王家卫

在村田沙耶香的《人间便利店》里,她用亲身经历写作,现实当中的她也是如此。便利店是唯一一处可以让她安下心来的地方,只有在那里,她不需要再去纠结人生的意义,不需要再去考虑如何在对话中掩饰自己、迎合他人,像戴上了属于自己的面具,享受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在现实当中,便利店依旧是最能见证城市人生百态的场所,似乎每个人都能借便利店说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2014年日本NHK的纪录片《纪实72小时:大医院的小便利店》,聚焦着千叶县一家综合医院附近的24小时营业的全家便利店。镜头记录下了来这里购物的普通人,有人挂着点滴、坐着轮椅、带着听诊器、穿着病号服的……形形色色的人于此擦肩而过。

你的名字。君の名は。 (2016)

新海诚

白天大多是病人光顾:患乳腺癌的奶奶在这里挑选病号服,对着镜头笑着说自己躺在床上太无聊,就想来便利店走走;另一对老夫妻在挑选冰敷袋,妻子去年诊断出了皮肤癌,住院住了很长时间,而丈夫一直在身旁陪伴着妻子;69岁的大叔刚刚出院,面对摄制组跟他说的“恭喜出院”,他有点不知所措地回了声感谢,已离异20年的他,在出院的最后一天,只是心心念念着买回家想一个人吃的饭团。

pinterest from @fetusn

到了深夜,通常能见到医生和护士的身影:对于三班倒的他们,来便利店买吃的已经难得的休息时间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笑容灿烂的妇产科医生,她说自己忙到连相亲时间都没有了,30多岁还一直单身。但话锋一转,她说自己在妇产科工作很开心,因为她说:“只有在我们妇产科,才可以经常对患者说‘恭喜你’。”

在最能见证人生酸甜苦辣的医院,或许这样的小小便利店来得更难得。这里并没有触目惊心的病痛和苦难,有的不过只是看似平凡又琐碎的生活,而对这些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来说,简单的小确幸才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Baqala

Directed by Amirah Tajdin

便利店大概是都市里最好的story teller,看似狭小紧凑的空间,可以容纳当代人日常最被忽视的情感流动,看似冰冷乏味,但它又夹杂了当代人所有的尊严,包裹着所有不安、不堪与小确幸的情绪温度。


参考资料:

1.“便利店,藏着多少都市人的疲惫与不安?” 新京报书评周刊

2.“便利店,流动的人类博物馆”  看理想 

3.“日本电影中为何总有一间便利店?” 知日

4.“城市青年便利店消费的社会学分析” 吕泰彧

5.“城市便利店如何贩售生活方式” 陈雅萍



🕙✉️🕙

 来聊 

 你喜欢逛便利店吗?曾有过怎样的趣事?



撰文/易生舟

编辑/Thea、苦丁茶

排版 /园子

NOWNESS

更多「青年观察」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