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一个年轻人,都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抵达诗意

常温狗 NOWNESS现在
2024-09-07


🌍

诗歌可以填补生命中残缺的部分



写诗这个动作带出的波澜,在2022年的中国,已不可与上世纪80、90年代同日而语,就像彼时“文艺青年”还不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社交评价,表达自我也不是那样一件叫人要再三斟酌词句,“发完又秒删”的尴尬事。

但不同时空的年轻人们共享着表达自我、吐露心声的“天性”,这本能深扎在时代的土壤里——电视里播着《人世间》,那是属于梁晓声表达出的知青年代;而如今活跃的年轻人们,则成长于那世异时移的三十年。

年轻人中的诗人们也不例外,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受访诗人们性格各异,他们听周杰伦也听 Billie Eilish,在 B 站上看鬼畜视频,在豆瓣交友,打《英雄联盟》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用胶片相机拍照,去音乐节和 LiveHouse 看乐队演出……


出生于 2002 年的复旦诗社现任副社长李锦华说他和他身边的同学时常感到“内卷”带来的压力,早早开始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忧虑;在复旦研读科哲硕士的 99 年诗人拓野,则埋身于专业学习、诗歌写作和他的诗刊《合流》的创办工作中。

李锦华


复旦诗社现任社长,2002年生,复旦心理学专业。



拓野


复旦诗社副社长,1999年生,复旦科哲硕士。与李芮锐等人创办《合流》诗刊。

王子瓜


复旦诗社第39任社长,1994年生,出版诗集《长假》、《液晶的深渊》。

刘亦奇


复旦诗社第50任社长,1999年生,自称爱摇滚的软工青年。

在复旦的这群诗人那里,诗歌的门槛之一是诗歌的技法——语言、节奏、韵律,一首诗被眼睛看到时的形状,一首诗被读出来时的声音,这都是复旦诗社社员们在社团活动时会讨论的内容。


而复旦诗社第39任社长王子瓜称自己是一个技法上比较传统的诗人,复旦诗社第50任社长刘亦奇某一时期的诗歌充满了流畅的节律和自由跳脱的意象,拓野则喜欢将脑内的诗意“转译”再“转译”之后以一种令人无法即刻参透,但并非刻意创造距离的形态进入自己的诗歌。

复旦诗歌图书馆

这么看来,诗人不是奇行种,诗人更没有整齐划一的制服和表情——就像我们平时见到的大学生们那样。只是“诗人”这个标签总是被人们戏剧化,冒着仙气,但其实伸出手触碰时,并不是冷的。


他们也会倚靠切身的个人体会,去表达、去建造,去对当下做出及时的情绪反馈。就像最近,上海的疫情令许多人揪心,正处于“风暴中心”的他们也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正在经历的“历史”。

五月回信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

等我出来以后,我们要

用那一大笔钱去哪里?”

通话的那头先是有些潮湿:

水雾沁湿的毛巾、压抑的

劳动……仍慈祥地托起我。


你走之后,夏天很快来了,

我觉得是事出有因。

你不否认。有些事太复杂,

我也只是被骗着才以为懂了。

梅雨,暴雨、雷阵雨

无穷的嬗变,就将我们困住。


巨大的闪光灯,提示我

错过的机会。你做好过准备吗?

我曾计算过,如此沉寂的

天幕,运作太缓慢了。你听

此时才响起的机械声:

马孔多,我们被双双剪贴下来。


刘亦奇





诗歌,通过唇、齿、舌、腭,然后进入周边的空气,与人们的身体共振,完成灵肉的循环。

在有着四十余年历史的复旦诗社,年轻的诗人们会坐在一起进行一种叫做“匿名评诗会”的活动。在会上,复旦诗社的社员们把呈交上来的诗歌一首首读出来,讨论,讨论关于一首诗歌的一切,从技巧到情绪,然后再进行匿名投票。

复旦诗社在诗歌图书馆举办匿名评诗会和招新

对于身处诗歌语境之外的人来说,把一首现代诗用自己的母语读出来,多少有点令人恐惧,它不像是小学生涂了红脸蛋声情并茂的演讲比赛,准备好的稿子背得烂熟,它有点尴尬,有点猝不及防,也因此触碰到了人平时下意识不愿去看的原初。

第三届复旦大学江东诗歌奖颁奖现场

用眼睛看是一回事,读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它有点像人们津津乐道的表演系学生“解放天性”的第一课——当你读出一首诗,一堵横亘在你与自我之间的墙被凿穿了一个洞,你触碰到了某种原始的本质,虽然并不作太长的停留,但每一次都会打开一个细小的缝隙。


海豚


你爱我,所以你塑造我

他们说的,在植物园寻找水源

返航在地核,慢浮现,远山


我们去救赎,

去救赎吧,或者一起谋杀这个

世界,我们回归蒙昧,把一切

语言送回到胚胎


稳态的氧,不被分解。慢得像海豚衔枝

爱让日子旋转,我们却疲惫成自体的奴隶


用淡漠的,冷漠的质疑

把每一只青蛙蛊在列表

慢,再慢。咽喉在海浪中深潜

悠远,悠远吗


李锦华

© Gregory Crewdson



诗歌对这群年轻诗人的意义微观朴素,这或许与外界对中国现代诗的印象不太一致——人们对诗歌最初的印象是上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诗人与诗,口号的,运动的,大开大合的狂热,但宏大的并不就是唯一合理的。

心理学专业的李锦华不是一个长于社交和演讲的年轻人,他带着一点不好意思地表达,诗歌是他整个生命的一部分,“可以填补生命中残缺的部分”,是他的安全出口,不是呼喊的告白,而是言浅意深的,平凡又饱满的日常;

第三届复旦大学江东诗歌奖颁奖现场

拓野和他的朋友李芮锐等人创办了一本叫做《合流》的诗刊,收录诗歌的作品、评论、访谈和译介,聊到诗歌时的声音像是聚焦的目光;

而当聊到Z世代的自我,以及诗歌的未来,刘亦奇显得很自如,软件工程专业的他在写诗的同时还热衷胶片摄影和现场音乐,诗歌作为公器的时代和我们已经有了不可及的距离,他觉得Z世代的自我可以通过诗歌输出,也可以不。“诗”之“神圣”或许更多是一种对人,对诗的枷锁。

近乡


那些节气不合时宜地到来

叫醒我,爱人的精巧耳朵

如今爬满金石的花藤

缠绕我,使我流连于此地

欲滴的记忆再吹响口琴

灌醉我,情怯于风鸣阵阵

有时我钝得像某座废弃的银矿

有时我只像漫山流淌的火


刘亦奇

© Gregory Crewdson

并且这群年轻的诗人们不约而同地表示,身边即使与诗歌毫无关联,对诗歌没有太大兴趣的同学朋友和家人,也会不时地表达对他们某一首诗歌的认同和理解,那样的认同和情感不是学术黑话式的标准文学批评,或许显得天真抑或简陋,但你不得不承认任何人都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接近诗性的核心。



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互联网文化二十年野蛮生长,现当代文学与诗歌逐渐与过去的乡土文学、伤痕文学作了告别,动辄相隔千里的乡愁也被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冲淡了浓度。每一代年轻人都曾经被时代的声音冠上一顶风吹就破的纸帽子,上书刺眼大字“浮躁、浅薄、矫情”,但90后和Z世代并不是浮萍,他们的根扎到了哪里?

复旦诗社刚结束的愚人节社员大会

正在攻读中文博士、研究中国新诗的年轻诗人王子瓜和游戏的关系很近,他给游戏《江南百景图》写了诗歌《松江府听雨》,给《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写了诗歌《利特诗人卡西瓦的手风琴》——游戏是这个诗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打游戏,也写诗,只是简单的并列事实。


休眠程序


你沉睡。手机已熄灭。

少数存储空间仍在整理一天的记忆:

相册几张新面孔,

使早晨看起来像是一片浅海;

工作文档的云隙中

几行诗穿过,白鹭般;

新闻;一些计划;

游戏里等待你归来的小镇和宝剑……


你沉睡。黑暗的房间像是

芯片之城的一小块元器件。

窗外电路寒冷、寂静,

二进制的雪花覆盖硅晶的地面。

不再有闪烁的群星,夜空嵌满晶体管,

你梦中的呓语使用着C语言。


王子瓜

© 芯片城市

第一人称视角使得玩家在游戏的叙事中自然地产生了亲密感,而这种亲密感又极大地帮助了一个诗人的自我表达。


王子瓜和拓野都同意的是,在电竞行业崛起,电子游戏逐渐被正名的今天,游戏诗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有时代性的——游戏一度(现在很多时候依然)满身污秽地站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甚至催生了“戒断网瘾”的时代性行业“工种”,但受游戏滋养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们会告诉你,游戏早已成为时代文化中最为先锋,最多维的媒介之一。



英文中的“Second Nature”译为“第二自然”。如果“第一自然”是沉甸甸的故乡与人情,那么“第二自然”则是现当代城市化背景下“故土”的全新面貌——它可能是抽象的、赛博的、游牧的、可复制的。因此,我们将“虚拟故土”这个主题交予诗人们,邀请他们从自身经历和观察出发,创作全新的诗歌。

© Gregory Crewdson

拓野为“虚拟故土”书写的主题诗歌《拟地图》的灵感就来自于游戏中的地图,他用“珊瑚骨”“故土的双鬓”“旧琴在耳机后仍抚弄着名曲”等意象回到原始的“身体”故土、“感官”故土,当诗人成为了游戏玩家,从第一视角出发,俯瞰游戏的版图,他的眼中的“故土”地图与人类身体重叠在了一起;

拟地图


正如他责备别人的心炉,烫着它皮肤

她的珊瑚骨,在地图上建筑故土的双鬓

梦貘移动了视狙。挪动着测量世界


就以这尸蠖的拱桥。一屈一伸。屈。河流

高山。平原是伸。屏幕的玻璃被这种

弹性所折磨。崩碎。旧琴在耳机后仍

抚弄着名曲。她复制的身姿,随着传统


我们勘探的技艺却无法反窥自身。更别谈

在何处俛仰?在何处手捧华实之毛?

它裹住的心炉,烫开一片还在浮游的街区


看见而不被看见。屈惯了的手和脊梁

已丧失了模样和看模样的真眼。地图四缘

是海水尙待激活的身体。心中纵横的

矿脉,已不是钻营可相经纬的。


拓野

© 万国坤舆全图

刘亦奇的主题诗歌题源于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近乡》写的是刘亦奇对于“故土”的美好回忆和延展出的想象,这种想象又在“某座废弃的银矿”面前隐隐地被现代性的忧愁所消解。

对刘亦奇来说,对“故土”的想象很多时候是可疑的,刘亦奇出生于1999年的上海,见惯了充斥义乌复制小商品的“上海老街”,很显然,被商品经济和消费社会景观化的“故土”和蓝底白字的行政区划不属于他的“乡愁”。

© Alec Soth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当来自“虚拟故土”的“乡愁”被传递和表达,最终以一首现代诗,或是一条朋友圈,一条抖音独白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甚至固定在区块链上成为永生不朽的数字财产,“乡愁”的“现实主义”属性就已经离开了有机矿物的土壤,转为绵密的颗粒,悬浮在人们吸进的每一口空气里。

归根究底,任何形式的“故土”最终都是一种想象,但这想象并不是如字面上所说的是一种空想,它基于我们对舒适和安全的忧郁需求,也基于人在粗野的碳基生物本质之外对精神和情绪的感性解构,它来自于真实血肉的生命经验,试图沿着真实生活的线索,掘出一条通往过去或是未来的通道。



插画 / 王晓晗

撰文/常温狗

编辑/雷妮

排版/葫芦


NOWNESS

左滑查看更多

作为NOWNESS多元文化内容的纸上版本,2022年春季刊NOWNESS PAPER,以Second Nature「诗意与天性」为题,与宋佳、贾樟柯、仁科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展开对话。本期 NOWNESS PAPER 新刊跟随《周末画报》同步发行,敬请期待。

更多「诗意与天性」相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NOWNESS现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