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才计划入围|这是短片创作最好的时代吗?

天才计划 NOWNESS现在 2022-11-25




在天才计划初审评委会现场,我们讨论了“短片的冒犯性”——既有的规则都失效了,短片面对了新的可能。最后,共有68部短片进入复审环节。


那么,观看短片,我们有新的标准吗?


在近日的天才计划复审评委会上,它们成了最重要的问题。5位复审评委,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观看视角,他们对自己心中的优秀作品不吝称赞,又再三审视自己的观看标准,要规避刻板,也要维持水准……


毕竟对所有人而言,这都是更审慎,也更艰难的一场判断。5位评委最终将选出18部短片,组成第四届NOWNESS天才计划竞赛单元终审入围名单。


讨论从白天持续到暮色降临。



现场是激烈的,因为对某部影片的争执不下,评审工作一再陷入僵局。


徐佳含强调闭环,即使是实验短片,叙事逻辑仍然至关重要;陈轴看重“性感”,打动他的是创作者对影像的敏感度、对情感的强度;在杨潇看来,短片理应跳出长片被限定的空间;熊小默珍视工业标准之外的闪光点:那些DIY的、松散的的时刻;叶晓薇强调美感与实验的平衡……


甚至一部“好”的影片好到理所当然,也让人产生怀疑。


新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回到NOWNESS天才计划的起点,我们相信影像没有界线。比起早早建立一套制式的标准,我们更想要呈现短片生猛直接、无所畏惧的状态。


在这里,也许关于什么是新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它藏在评委锐利的视角中,也藏在观众最直接的观影反应里。它一定是赤诚的,当我们思考如何在定义新的标准之前,它就已经出现。


在激烈的讨论和投票后,由18部风格迥异的短片组成的片单诞生,它们将在文末完整呈现。关于短片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它们也是答案的一种。


同时,我们也邀请了这5位评委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评审感受,以下是他们的复审札记。







整体上看,68部影片呈现出了一个枣核的形状。有大约5部完成度极高的“五星影片”,它们也大多已经得到了其他国际知名电影节的认可。这些影片的文本连贯且富有层次,甚至在声音、音乐等细节上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水平。

《囡囡》杨辰宁


而大多数影片都处于枣核的中部,要么虽有个别闪光点和巧思却完成度很低,要么中规中矩只能算是平庸之作。我认为这些处于中部的影片其实与头部影片在文本成熟度、预算体量、制作规模上已经拉开了比较大的差距。在审片过程中,这构成了令我最纠结的两个点。一是,我不断问自己,是否该对这两类影片以同样的标准处理?二是,在枣核中部的影片中,如何再区分出更好或者更差的,是否可以仅凭个人的喜好?

《难以捉摸的劳动快乐》于淼


剧情片中,以儿童题材居多,且影片成色普遍优于成年题材影片。可能对于大多数青年创作者来说,尚未远去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中的情感仍有余温。

《马冢》姜晓萱


“剧情/实验”可能是我给“√”最少的一个category。原因是大部分作品没能呈现中自洽的叙事逻辑或真正新颖的观点。实验电影也同样需要一个牢固的叙事,而不是随意起飞的,更何况有一些片中的手法实在算不上实验……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便是动画短片,我从中发现了非常惊艳的作品,6部动画中我选择了2部,比例相当之高。

《玻璃女》谢李







切换到短片制式,“导演”在这里显然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因为它无法囊括如今广袤的影像生态,它们大都以短片的制式出现,包含大量诸如新媒体艺术、动画、集体情境式创作、travelogue等不需要传统“剧组”组织生产的类型,导演在里面也未必扮演征服、改造自然的“主人公”角色。有的影片你很难说清到底是导演在指导电影,还是电影自身在引领航向。

《亲密》程宇


比如《摇篮曲》这部CG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放任自己在坚定的影像语言之流中不断遨游到不同的诡异境地。我很好奇,若是放到一个工业剧组环境来制作这部片子,它的完成度会打几折?艺术家能说服认知不同的剧组成员协力完成一个并不通俗的邪恶念头吗?他人是真的被说服了还是因为不对等的权力关系而表现出被说服的样子?说服他人的过程会摧毁艺术家的主体性吗?即便不会,并不能言善辩的艺术家会被消耗吗,会因坐拥权力而变得愚蠢吗?剧组创作到底是走向共识的民主还是走向通约的平庸?

《摇篮曲》张林,李秦楠


这类问题联想并没有一个固定答案,遭遇他者也不应是一件坏事。但至少,我们多了一种接近个体写作的语言技术,它更明晰地折射出有别于工业文明的新的知识型,艺术家只需跟ta的电脑合作就可以实现脑袋里的想法(实现ta与电脑的身心交流)。诸如此类的工业遗留问题都在被更多元的影像形态所弥合。而经典电影的模式已经愈加难以回应当代生活的视觉拓展趋势。

《垃圾袋》王平波


另一方面来说,恰好是语言技术形塑了我们的身份。正是因为CG这种新的媒介触发出了我们新的思想形式,“怎么说”决定了“说什么”。


有别于大多数传统电影节展,“天才计划”致力于捕捉这一影像趋势,这非常令人欣喜。因此,我也更倾向于用“艺术家”而非传统的“电影导演”的标准来要求我的片单。

《暗处流行病》王梓全


我鼓励这样的作品:1. 以独特的角度切入ta所关心的问题;2. 具备新的美学观念;3. 训练有素地运用ta手头上的媒介,形式纪律完整自洽。归根结底,我关心的是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亦即,艺术家在与媒介的交流中是否彻底地注入了攸关生命的的感触。这种感触本身就是条件反射的、鲜活真实的、完整圆融于一体的。

《陌生的人》张钰







当我在欣赏这些影片时,更多的是在品味一个创作者的质感,影片就如同这个人。它的话语是否有趣,锐利;它的身体是否敏感;它的观察是否细腻;它的感情是否真挚。且它不是弄虚作假的;不是机械性模仿他人的;不是其实没话说却呱噪的;不是死板的车间产品。

《失真的水源》秦梓铭


所有的评审都不关于技术,不关于影史,不关于主题。我不在乎它表达了什么道理,什么议题;而是它是否性感,是否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在这样的标准里我挑选了一些影片,它们首先都是活的,并且都拥有一项或多项的性感品质。希望这些创作者可以更加活跃、更加绽放,希望我也作为一员可以添加一份这样的共振。 

《滞水深深》邱浩然

《一切近的都将远去》朱云逸







在本届复审工作中,我希望和其他评审一起挖掘有实验精神,有创造性的表达,有强烈讲述欲望的年轻影人。我希望尽可能给予那些有前卫想法但稍欠成熟的作品更多机会,对于他们在既有审美系统以外的创作给予鼓励。

《跑!跑!跑!》李越


今年的很多作品都给了我这样的喜悦。在我看来,NOWNESS 天才计划不同于其他影展的特征,在于它对青年实验影像独特偏爱。像《跑!跑!跑!》、《难以捉摸的劳动快乐》、《海边的一天》这样的作品,我认为不仅是和 NOWNESS 的美学价值接近,也为新时代短片的观众打开了眼界。

《海边的一天》伊克拉木







我和其他复审评委一样,在观看这些影片时常感到纠结。全程我都在思考,短片其实是一个很开阔的词,在这里你有有动画,有剧场式的作品,更多的是很传统叙事类的片子,NOWNESS的判定标准是什么,我们想要鼓励的什么样的创作者?

《Langue》董秀智 Charles

《豹人》祝新


我个人偏向鼓励一些实验性的东西。但是,你可以明显看出来这其中不太成熟或者有点僵硬的地方,另一方面,从占比上它们也是复审片单中的少数。

《同一屋檐下》王瑜


今年比去年要好的一点是,题材的丰富度提升了。过去的片子好像所有的导演都是从小村庄里走出来的,他们都要回到自己贫穷的村庄和自己的父母和解。今年一些片子有更开阔、国际性的视角,除了自己个人生活之外,也关心他者的生活,同时也有作品处理一些宏大,全球性的议题,拍摄方法也比较新颖。

《有羽毛的东西》徐天琳


很多所谓主流的探讨议题都很制式化。国际视野、关心环境和生态、关心当下时代问题的创作者还是少数,我在寻找这样的片子。另外,相比以记录和观察的视角,舒缓的叙事节奏,我更偏爱一些表达强烈的片子。形式和美感也很重要,《玻璃⼥》在美感上表现卓越。





NOWNESS

更多「天才计划」相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