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让孩子变得更不诚实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作者:A. Schimizzi
翻译:宋慧童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对于下面的场景,你是否深有感触呢?
想象一下:你年幼的孩子刚做了一件你明令禁止的事,虽然她记得你对她的告诫,但面对你的愤怒表情和你的惩罚威胁时,她却坚决不承认。
现在,我们来重新演绎一下这个场景:
场景的前半部分依旧,但这次你的处理方法不同。你向她提议实事求是地认错,并且她也清楚不会有严厉的惩罚。那么,她还会撒谎吗?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我们知道,诚实是健康的人际关系的核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那些管教方式是否会对他们的诚实品质有所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Talwar 和 Lee(2011)提供的一些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
研究人员在期刊《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他们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对象是来自两所不同西非学校的3、4岁学龄前儿童,这两所学校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惩罚性的学校(如:允许用小棍打、扇巴掌、拧人),另一个是非惩罚性的学校(即利用“思过椅”、责备,或如果是更严重的冒犯行为直接送到校长办公室)。
在每个学校各自选出的42名儿童中,每个人都经历了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一种名为“抵制诱惑”的实验范式。期间,测试人员要和学前儿童玩一个猜物游戏。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测试人员借口忘记一些事情而暂时离开房间。在离开前,他们告知这些儿童不要偷看要猜的物品。之后,摄像机会把测试人员离开一分钟内儿童的行为记录下来。
测试人员回来后会询问他/她是否偷看了该物品。不管孩子的回答是什么,测试人员会再问该物品是什么。换句话说,偷看的儿童有两种反应:一种会指出该物品是什么,从而确认在说谎;另一种情况孩子会说一个错误答案,或做出类似于“我不知道”的反应来掩盖偷看的事实。
正如你可能猜到的那样,无论是来自哪个学校,大多数儿童都偷看了该物品。那么,哪些儿童能坚持说出事实呢?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测试人员的问题如何回应。在来自非惩罚性学校的学前儿童中,只有略超过一半(56%)的人在偷看这件事上有说谎行为,而在来自惩罚性学校的学前儿童中,无论是几岁,几乎所有(94%)人都有说谎行为。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来自非惩罚性学校的学前儿童中,有70%都说出了该物品是什么(来自主地揭露自己的谎言),而来自非惩罚性学校的学前儿童仅有31%对于物品是什么说了实话。换句话说,在来自惩罚性学校的学前儿童中,用说谎行为来掩盖自己偷看行为的人数比来自非惩罚性学校的超过5倍多。
作者从中得出结论,严厉的惩罚威胁不仅会促进说谎行为的发生,还可能造成儿童更“高级的”撒谎行为——为避免惩罚而学会继续掩盖事实真相的方法。另外的一个结论是,如果孩子犯了错误,非惩罚性的环境可以让儿童拥有保持诚实所需的安全感。
这样的观点是很合理的。你可能很难找到一个明知会有严厉惩罚却把事实全盘托出的孩子,正如你更难找到一个拥有安全感却不愿说实话的孩子。所以,好好想一想吧,你是更愿意让孩子因为害怕惩罚才做正确的事,还是更愿意让他出于事情本身正确才去做的呢?
想获取一手科学活动信息,与更多家长沟通科学教育方法?长按二维码扫描,加入我们的爱科学家长群
关注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bringsciencehome),回复“家长群”,编辑会第一时间拉您入群。
不过瘾?请戳
“把科学带回家”由世界科普圣经《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主办,致力于为孩子带来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