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大多数神童都变得默默无闻?

2016-02-15 Adam Grant 把科学带回家

本文内容由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提供


作者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教授。本文节选自他的新书《原创:标新立异的人如何推动世界》(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

编译 徐寒易

来源 NYTimes


有一种孩子,他们2岁就会读书,4岁就能弹巴赫,6岁就会微积分,8岁就会用外语对答如流。他们的同学对他们不可谓不羡慕嫉妒恨,而他们的家长则感觉自己中了头彩,无比幸运。但是用诗人艾略特的话来说,这些孩子的事业最终并没有发出一声巨响,反而变成了一阵呜咽。

就拿美国最富盛名的天才高中生科学奖——西屋科学奖(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Search)来说吧。这个奖被某个美国总统称为科学界的超级碗(Super Bowl,美国脍炙人口的年度体育比赛)。从1942年第一届西屋科学奖开始到1994年为止,有超过2000名早慧的青少年进了决赛。但是,其中只有1%的孩子最后成为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也只有8个人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在每一个掀起理论物理学界革命的丽莎•蓝道尔(Lisa Randall,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背后,总有数以百计的默默无闻的曾经“天才少年”。


图片来源 ucr

少有神童最后变成改变世界的天才(1)。我们总以为,这些神童可能是缺乏社会活动所必要的社交和情绪能力。但如果你仔细地去看一看证据,你会发现这个假设根本站不住脚:少于1/4的天才儿童有社交和情绪问题,大部分天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良好——他们既可以在聚会上与人谈笑风生,又可以夺取美国拼字比赛的大奖。

让这些曾经的神童渐渐变得暗淡无光的原因在于,他们没能变得具有创造性这些孩子努力奋斗的目的是想获得父母的认同、老师的赞扬。但当他们在卡耐基音乐厅表演,或者成为国际象棋冠军时,事情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技艺通过练习日臻完美,但是他们却无法创造出新的东西。

神童们能够弹奏莫扎特的曼妙旋律,但是却很少有自己作曲的。他们花很多时间来学习现有的科学知识,但是却没有发表什么新鲜的洞见。他们循规蹈矩,而不发明自己的规则。研究发现大多数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小时候大都不受老师待见,也恰恰因为这点,这些孩子学会了将自己的创造力默默地深藏在心底(2)。美国评论人威廉·德莱塞维茨(William Deresiewicz)对此有个很好的比喻:这些孩子最后变成了优秀但顺从的绵羊

成年后,许多神童会变成他们领域的专家,或者他们所在机构的领导。但是,用心理学家艾伦•温拿(Ellen Winner)的话来说,“只有非常少的天才儿童最终会变成革命性的创造者”,而“那些最终成为大家的神童必须经历一段痛苦的成人转变期,才最终能够改造一个领域”。

可惜的是,许多神童无法进行这步关键的飞跃。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波澜不惊地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超常才干。他们变成了屈服于破败的医疗系统的医生,或者成为了并不想挑战司法系统的辩护律师。


图片来源 xiaobaosg

那么,怎样去培养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呢?有一项研究比较了被认为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创造力排名前5%)的家庭和一般家庭的差别(3)。一般家庭的孩子通常有6条规矩要遵守,比如家庭作业的时间表、作息时间表等等。但是在最具有创造力的孩子的家里,要遵守的规矩连1条都不到。

创造力难于培养,却易于扼杀。通过减少规矩的方式,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这些父母“将重点放在道德价值观上,而不是在具体的规矩上”,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特丽莎•艾玛比尔(Teresa Amabile)表示。

此外,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孩子的父母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心理学家对此做了一项研究,他们比较了美国最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一群能力卓越,但却没什么创造性的同行间的差别(4)。他们发现,这些具有创造力的建筑师的父母有些不同之处:“他们着重培养孩子自己的一套道德规范。”

是的,这些父母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卓越和成功,但是他们也鼓励孩子找寻“工作中的快乐”。这些孩子能够自由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成人的过程中,这些兴趣和价值观慢慢地茁壮发展起来。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曾经研究了世界级音乐家、艺术家、运动员和科学家的童年(5)。他发现,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培养神童的野心,他们不是虎爸虎妈。这些父母关心的是孩子内在的动机。当孩子显示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和热忱时,家长会支持他们

世界顶级钢琴家们并不是打小就受精英教师的教导,他们的启蒙老师往往是住在附近的音乐老师,这些老师能让学习音乐变得妙趣横生。莫扎特在上音乐课前就显示出了对音乐的兴趣,而不是音乐课让他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这个过程别搞反了。玛丽•露•威廉姆斯(Mary Lou Williams,上世纪美国著名爵士乐钢琴家、作曲家)是自己学会弹钢琴的;伊扎克·帕尔曼(Itzhak Perlman,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是在被音乐学校拒绝后自学的小提琴。

即使是那些最优秀的运动员也并没有“赢在起跑线上”。当布鲁姆的研究团队采访世界排名前10的网球运动员时,这些人表示他们并不是从小就进行严酷的练习。除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前世界排名第一职业网球运动员)以外,很少有人从小就被逼训练。多数网球明星对他们的启蒙教练的印象是这样的:他们让网球变得有趣


图片来源 10000hours

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把“一万小时定律”(注: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变得人尽皆知以后,就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变成专家所需时长的争论。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第一,练习是否会让我们对所训练领域变得麻木不仁?研究发现我们练习得越多,我们就越会陷入传统的思维模式中(6)。当游戏规则改变时,专业桥牌选手要比新手花更多的力气来适应;熟练会计师比新手更难于应用新的税务法规。

第二,人们花几千小时来训练的动机又是什么?最可信的答案是激情——天生的好奇心所致或者通过幼年愉快的体验培养出来的。

研究发现创造力依赖的是我们知识和经验的广度,而不仅仅是深度。在时尚界,最具有创造力的时装系列来自于常年在国外工作的设计师(7)。在科学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往往不是头脑单一,而是兴趣广泛的人。与一般科学家相比,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也是演员、舞蹈家或者魔术师的可能性是前者的22倍,他们进行诗歌、剧作或者小说创作的可能性则是前者的12倍,他们进行艺术品创作的可能性是前者的7倍,而玩乐器或者作曲的可能性则是前者的2倍。

没有人强逼这些著名科学家去从事艺术活动,这些兴趣爱好是他们的好奇心所致。有时候,好奇心会给他们一闪而过的灵感。“我是凭直觉发明了相对论,而音乐就是这直觉背后的驱动力”,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回忆道。5岁时他的母亲就让他去上小提琴课,但是一开始他对小提琴没有什么兴趣。直到他进入青春期后他才开始喜欢上音乐,而那时他早已不再上音乐课,是偶然发现的莫扎特的奏鸣曲让他对音乐产生兴趣。他说,“相较于责任,对一件事的热爱才是更好的老师。”

听见了吧,各位虎爸虎妈,你不可能去塑造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孩子你想要精心设计孩子的成功,结果只能得到一个有野心的机器人。如果你想要孩子变得具有创造力,你就需要让他们追随自己的激情,而不是你的。


图片来源 npr

不过瘾?请戳

地球的未来掌握在理科生手中

【别人家怎么教孩子】小破坏王变成工科达人

从出生起,贫富差距就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了孩子的学业成绩




转载请联系kids@huanqiukexue.com




参考文献

1. Winner, E. (2014). ChildProdigies and Adult Genius: A Weak Link. The Wiley Handbook of Genius, 297-320.

2.Westby, E. L., & Dawson, V. L. (1995).Creativity: Asset or burden in the classroom?. CreativityResearch Journal, 8(1), 1-10.

3. Dacey, J. S.(1989). Discrimin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milies of Highly Creative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3(4), 263-271.

4. Mackinnon, D. W. (1962). The personalitycorrelates of creativity: A study of American architects. Oxford,England: Munksgaard

5. Bloom, B. S., & Sosniak, L. A. (1985). Developingtalent in young people.Ballantine Books.

6. Dane, E. (2010).Reconsidering the trade-off between expertise and flexibility: A cognitiveentrenchment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5(4), 579-603.

7. Godart,F. C., Maddux, W. W., Shipilov, A. V., & Galinsky, A. D. (2015). Fashionwith a foreign flai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abroad facilitate the creativeinnovations of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8(1), 195-22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