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立铭:育儿文为什么会让你焦虑?

2017-07-18 王立铭 把科学带回家

本文来自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王立铭


浙江大学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神经生物学专家、科普作家


他曾出版过《吃货的生物学修养》和《上帝的手术刀》,获得过“文津图书奖”。


私底下,他是两个可爱女儿的父亲。怎么给孩子讲科学,怎么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又怎么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他会有特别的见解。



来,让我们幻想这么个场景:

今天早上出门太慌张忘了戴手表,结果开车上班的路上居然就被连环追尾了。我可是十年不违章无事故的老司机啊!我的手表是老爸送的,一定能辟邪,以后一定得常戴着。”


你很可能会说,手表和事故有什么关系?!


那如果我们改改场景呢?


隔壁家Lucy和咱们家狗剩一样大,人家去上了每个月2万多的幼儿园,现在英文名也起了英文也顺溜了,而且也能自己读小人儿书了。不行,下个月就让咱们狗剩转学!”


机智如你可能会马上跳起来质问我是不是微信十万加看多了。但是目测有一大批焦虑的父母正在往坑里跳。


好了,那现在我来考考你,上面这两种说法有什么问题?



“相关”和“因果”的爱恨纠葛


首先得说明,忘带手表和出车祸,Lucy和狗剩的故事都纯属瞎编,大家不要对号入座。但是这样的虚拟场景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从养生到育儿,从职场鸡汤到市场预测,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大量信息,都像是同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内容。


这个模子的基本思路是:


有两件事A和B如果先后出现,那么A一定是B的原因。

忘带手表后发生了连环追尾,那么忘带手表一定是连环追尾的原因。

上2万块的幼儿园后能自己看书了,那么上2万块的幼儿园一定是能自己看书的原因。


说的文绉绉一点就是:相关等于因果。


当然,纸面分析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两件事先后出现,和两件事有因果关系,这里面的差别大了去了。但是一旦进入实操层面——特别是育儿和养生两大重灾区——能够每一次都忍住不跳坑的人估计不多。这里面的原因我们等下再聊。这里咱们先讨论讨论:


如果两件事A和B先后出现,除了因果关系,它们之间还可能有什么关系?


1世界很大,不止有“因果”


我在这里给出几个可能的回答,更多的可能性可以留给大家慢慢思考。


可能性1:纯属巧合

A和B啥关系没有,它俩差不多同时出现纯属巧合。

这个就不用多做解释了。比如忘戴手表和连环追尾可能就是纯粹的巧合。

可能性2:另有他因

A和B其实都是另一件事C的结果,AB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比如,夏天的时候冰激凌消费量会变高,同时游泳溺水的数量也会上升。但常识告诉我们:吃冰激凌和溺水没什么因果关系,它俩都是天气变热的结果。

而用同样的逻辑去套忘带手表和连环追尾,我们也可以设想:有可能是这家伙前一天晚上没睡好,早晨起来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又忘了手表又忘了看后视镜。因此,忘戴手表和连环追尾都是“没睡好”的结果。

可能性3:其他

其他的可能性就比较烧脑一点:比如说,A其实不是B的原因,B可能反而是A的原因;再比如说,A和B本身没有因果关系,它俩同时出现是因为A+B构成了另一件事C的原因,等等等等……不过对于我们的故事来说,这些情景不是太重要,我就留到文末再考考大家吧。




2Lucy的新本领,可能有一百个“因”


好了,带着这些基本的理论储备,我们再回头看文章开头的场景。


在 Lucy 和狗剩的故事里,当然有一种可能性,天价幼儿园和 Lucy 的新本领是有因果关系的,小女孩确实是在天价幼儿园里学会了英文和阅读。除此之外,我们再把上面的几种可能性套进去试试看:


● 一个可能性当然是纯粹的巧合。

比如 Lucy 可能是三岁前后突然对语言和阅读产生了兴趣,三岁前后恰好又正好是上幼儿园小班的时间段,因此让狗剩爹妈产生了上了某幼儿园就学会了什么本领的错觉。

●  另一个可能性是 Lucy 上天价幼儿园和语言阅读能力的进步,都是另一个隐藏的比较深的因素的结果。

比如说,Lucy 家经济情况要比狗剩家好很多,Lucy 的英文是去年做小小留学生在美国的夏令营里学来的;至于幼儿园选择,Lucy 爹妈主要是觉得离家很近,对价格本身一点也不敏感。在这个场景里,家庭经济情况决定了 Lucy 的学习情况和幼儿园选择。


类似的可能性还可以列出一大堆。更要命的是其中很多可能性你要真用心去找,还真能找到相应的数据支持(下面就给出了这么一个例子:家庭收入情况和孩子大学成绩正相关)。


▲家庭收入情况和孩子大学成绩正相关的数据支持。

但是讨论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焦虑的家长们有没有必要因为“别人家的 Lucy ”就急吼吼的给孩子报名天价幼儿园和各种早教班,是一个需要多想想、再多想想的问题。


我们为何一再被“相关”欺骗?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把类似的事情掰开揉碎了给我看,好像我也能明白这里面玩了相关性=因果性的把戏。但是为什么每次看到,我都会上当?


说来很有意思,动物的神经系统——当然也包括人类的大脑——本质上其实都是相关性学习者!


1动物天生爱“相关”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学生物课的知识。


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学习行为”主要有两大类:



学习行为1巴甫洛夫的狗

摇铃铛的同时给狗啃骨头,久而久之哪怕只摇铃铛不给骨头,狗也会流口水。这是因为在狗狗看来,铃声和食物出现这两件事总是一起出现,铃声会带来骨头。



学习行为2斯金纳的箱子

鸽子关进一只箱子,里面有一根可以按动的杠杆,按一次就会掉下一块食物。训练几次鸽子就能学会自己按杠杆找食物吃。


对这两类学习行为的生物学研究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并深刻影响了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学科。


两种学习有深刻的不同之处:


  • 学习行为1:将两种环境刺激(铃声和肉骨头)联系在一起。

  • 学习行为2:将一种自身的行为(按杠杆)与一个事件的出现(掉食物)联系在一起。


在人类的学习行为中,两者都会出现(同时还有第三种,也就是所谓观察性学习)。


但是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不管是铃声和骨头,还是按杠杆和掉食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强有力的因果关系在驱动——就算有,也是人类观察者有意设置的。哪天他/她不高兴了,可以随时终止这个脆弱的因果性。


但是对于接受训练的动物而言,这一切都不重要,只要在一段时间里,两个时间的相关性很强——铃声总是伴随着骨头,按杠杆总是能让上天掉馅饼——它们就会学的兴致盎然,记得根深蒂固。


2神经细胞也是“相关”学习者


不光在个体生物的水平,就是在单个神经细胞的水平,我们仍然是相关性学习者。


早在1949年,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就在他的巨著《行为的组织》里提出了所谓的赫布定律(Hebb’s rule),试图在微观层面解释学习和记忆的发生。


这个定律的内容很简单:大脑里两个神经细胞同时被激发的话,它们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加强(原文还挺朗朗上口的:Cell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我们用这个定律来说明一下巴甫洛夫的狗是怎么做到对着铃铛流口水的吧:

在实验一开始的时候,只有肉骨头的味道(绿色神经细胞)能够激发流口水(橙色神经细胞),而铃铛的声音(蓝色神经细胞)并不能。这很自然,因为绿-橙细胞之间的联系比较强,前者很容易激发后者,而蓝-橙之间的联系就很弱。



但是如果巴甫洛夫总是在拿出肉骨头的时候摇铃铛,也就是说,狗脑袋里的蓝细胞和橙细胞也开始总是同时被激发了。根据赫布定律,同时被激发的细胞,之间的联系会加强。因此一段时间之后,仅仅激发蓝色细胞,橙色细胞也会开始激发了,也就是说,摇铃铛就可以让狗狗流口水了。


当然了,这句朗朗上口的名言在科学上并不是太严谨,我们现在知道这背后是有很多的约束条件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用这句过度简化的名言做一点想象,赫布定律其实就是微观层面的“相关性学习”。在赫布定律的约束下,两个毫无因果联系的事件只要总是成对出现,我们的大脑就会建立起两者间的联系来!



3“死理性派”真的都死了


讲过上面的知识以后,你可能就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对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那么敏感了。


而我还要说的是:我们的大脑很可能是对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假设一个场景:


一个原始人正在草原上追逐羚羊,这时候突然听到了一声响亮的虎啸。他/她应该怎么做?


  • 如果这个原始人是个相关性信徒,估计是朝着虎啸的反方向撒腿就跑。

    因为在他/她的世界里,响亮的虎啸和“附近出现老虎”这两件事是高度相关的。附近出现老虎则是一件要命的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 但是如果这个原始人是一个死理性派,他/她的选择就应该是不管不顾继续追羊,或者是停下来向着虎啸的方向去探究一下看看究竟有什么。

    因为如果严格探究因果关系的话,虎啸本身并不一定说明老虎出现。也许是天上打雷地下刮风听起来像虎啸呢?也许是确实有老虎、但是它正在走开根本不会来吃人呢?也许这只老虎生了重病,吃不了人反而成了原始人口中的美味呢?


但是我们也很容易想到,在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在地球生物数十亿年的进化史上,能够活下来繁衍后代的大概率是相关性信徒而不是死理性派——后者很可能在一次次逼近真相的探究中葬身虎口。


因此侥幸在今天的世界上生存玩耍带孩子看微信的我们,每个人都长着一颗对相关性信息异常敏感、对因果关系比较迟钝的大脑。我们听到虎啸就会下意识逃跑,看到冒烟就会打电话报火警,打听到谁家孩子上了什么早教班起了英文名就会焦虑,听到邻居大妈吃了绿豆不得病就会想模仿……


所以到最后,我们需要用这颗历经亿万年进化打磨出来的相关主义大脑,不情不愿地做个死理性派,小心翼翼地用人类独一无二的理性,来看穿相关性的重重迷雾,看清相关性背后的因果关系。



如何用"相关主义大脑"做理性思考


当然,这做起来并不总是容易——反自然的事情做起来当然不容易。但是我个人的感觉是,看到一篇文章(特别是和育儿或者养生相关的微信公号文,这里是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的重灾区)做做思维体操找找里面的逻辑谬误是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有时候,我还会带着老大一起来玩,小丫头也玩的很开心。


怎么说呢,我们固然是长着一颗有几十亿年历史的相关主义者的大脑,但是毕竟我们的祖先也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逻辑思维的工具库。我们怎么着,也能比我们听到虎啸掉头就跑的祖先做得更好吧。



1思维体操 · 入门级


先出一道简单的题目,适合家长们和娃们一起玩。

问题





小红升职加薪,请同事小明和小亮去吃饭。吃饭过程中,小明发现饭菜里有蟑螂,于是跑到前台和老板争吵;这时候小亮出去接了一个老板的电话。两人回来发现自己留在餐桌上的钱包都被小偷拿走了。

这个故事里先后出现了下面几件事:

  • 小红升职加薪

  • 小红请客

  • 小明吃到蟑螂

  • 小明找老板

  • 小亮出去接电话

  • 小明和小亮钱包被偷

请问,这些先后出现的事情之间,哪些是有因果关系的?哪些没有?

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大家留意小亮的支线剧情就行,我就不废话啦。


2思维体操 · 提高级


接下来出两个难一点的。下面这两个知识点还真的不是我信口雌黄编造的,你们觉不觉得,很多介绍育儿和养生知识的网文就是这个调调?


问题





① 有研究表明,按时吃早饭的孩子在学校各种测试中更好。我们也知道,早餐主要就是牛奶、鸡蛋、谷物这些东西。那么,这项研究是否说明多吃牛奶鸡蛋谷物会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为什么?

② 有研究表明,人均GDP越高的国家,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往往越高。这是否说明经济条件改善会导致癌症?为什么?


这里我可以给出一个参考答案来,但是实际上可能的回答有许多种。大家有兴趣可以一起来试试看。


① 的答案:不一定。比如有一个可能性是,生活较有规律的家庭里,孩子会按时吃早饭,而规律的作息时间同时也提升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在这个可能性里,规律作息是按时吃早饭以及学习成绩好的原因,后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② 的答案:不一定。比如有一个可能性是,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医疗水平越高,人均寿命越长。而年龄越大的人患癌症的概率也越大。因此在这个可能性里,经济条件改善不是癌症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3思维体操 · 拓展级



在文章的最后,我得继续抛出一个问题。


在忘带手表和连环追尾,小红请客和小明丢钱包的故事里,厘清因果关系还是比较简单的,我们用生活常识就可以胜任了。但是在更多的场景里,常识往往就不够用了!


比如说,虽然思维体操能够帮助我们小心对待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区别,但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说两件事真的有因果关系,什么时候可以说它们只是纯粹的巧合,或者是某种神秘未知因素的结果呢?


我们还是拿育儿网文来做例子:


问题





在焦虑的爸爸妈妈们看来(很不幸,我也是其中一员),这世界上能影响孩子成长的东西太多了:

  • 爹妈哪里出生什么学历什么收入

  • 家在哪里

  • 孩子什么时候自己吃饭自己学会嘘嘘

  • 上的是高冷国际学校还是菜场小学

  • 做错事爸妈是吼了一声还是冷处理

  • 爹妈是不是喜欢说“都是为了你好”

……

而且更妙的是,大概什么培养情景下都能看到很棒的孩子或者不太棒的孩子——至少,“虎妈”和“猫爸”都能教出优秀的孩子。

那么上面这些“影响因素”和优秀的孩子这个“结果”之间,哪些是巧合?哪些是因果?哪些没有因果关系,但却是某个不为人知的小事的结果?



王立铭专栏回顾


作为一个爸爸和科学家,我怎么对待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

王立铭:没必要学习科学技能






热门活动

今年5岁的《环球科学》清华科学夏令营等你来,无人机 + 新版干货实验


不过瘾,请戳

为什么很多事情,睡一觉就感觉好多了?

猫和狗为什么喜欢被摸头?

你为什么有10根手指?

这9个健康谣言,就别再一代代传下去了

河马不会游泳,那它们每天泡在水里干什么?

外科医生的衣服为什么不是蓝的就是绿的

杀死孩子天性的一句话:“男孩就该有男孩的样子”

上海幼升小测出来的智商是一生不变的吗?

关于光的18条不可思议的知识

班里的6个阶级:你的孩子属于哪个?

你是如何让孩子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的


把科学带回家ID:bringsciencehome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