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两项做法入选全国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11月16日至17日,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江西南昌召开。《浙江探索推进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党建工作》《杭州市“三融合”助推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入选14个全国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党建红”造就“夕阳红”
浙江探索推进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党建工作
浙江现有公办养老机构834家,其中公建民营的495家。公建民营后,如何加强并体现党的领导,化解社会特别是老年人对民营的担忧,强化院内老年人的理想信念,增强管理护理团队红色追求,从而更好发挥好公办机构兜底保障作用,维护好老年人和经营者两方面的合法权益,迫切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我们认真探索,积极试点,切实加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党建工作,以“党建强”促进“服务强”,以“党建红”造就“夕阳红”。
多形式推进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党建
养老机构不论公办民办,都必须解决老年人的思想信仰问题和职工的政治追求问题,需要加强党的建设、体现党的领导。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直接关系政府形象,关系兜底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党建短板亟需补上。我们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党建工作情况和对象差异大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
同步推进机构党建
对有条件建立党组织的,要求尽快建立党组织,严格落实党内基本制度;对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派遣党建指导员,推进党建工作有效覆盖。民政部门通过养老服务处(科)推动此项工作,具体管理上分类指导,公建民营机构实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纳入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管理;实行企业登记,纳入属地的企业党建。永康市委两新工委、市民政局出台《关于开展“一心向阳、最美夕阳”工程推动养老机构党建强服务强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单独建、区域建、联合建等多种方式,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建立党组织,力争2023年实现全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党组织单建率100%。
因地制宜组织设置
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单一型党支部建设模式。如嘉善县银福苑党支部共有党员51名,其中正式关系党员3名(均为职工党员),临时关系党员48名。二是双向型党支部建设模式。如嘉兴市南湖颐养中心成立两个支部,分别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参加的红船百龄党支部,入住老年人群体参加的红船银晖党支部,两个支部共有22名党员。三是混合型党支部建设模式。如宁波颐乐园成立党总支,下设四个支部,共有党员121名,每个支部既包含养老机构职工党员,又包含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党员,便于党建工作融入养老服务与老年人日常生活。为了照顾老年人的感受,解除思想顾虑,采取“三不变”原则,即老党员原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变、缴纳党费原渠道不变、原单位服务管理体制不变。
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
对已经建立党组织的,积极选拔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服务能力优的党员担任专职书记;对没有合适书记人选或书记较弱的,通过从局机关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专职书记、第一书记或党建指导员的方式,加强党建工作;对暂时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通过下派党建指导员,指导党建工作。一批县级民政局的养老服务科长下派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经受了党建工作历练,也促进了机构党建工作,每周至少一次到养老院。一些退居二线的县级机关部门领导,进入公建民营机构担任书记,平时在养老院上班,开展党建和服务活动。
全方位规范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党组织职责
如何既保障经营者职权,又充分发挥党支部作用,从而形成合力,妥善解决公建民营后容易出现的系列问题,是检验党建成效的重要指标。
明确支部职责
遵照党章规定,结合养老机构党员与公建民营机构的特点,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规定党组织“8+5”项任务。“8”,就是党章规定的基层党支部普遍性的8项任务,即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等等。“5”,就是从养老机构特殊性出发的5项具体任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老年人、工作人员和养老机构的正当权益,营造和谐氛围;通过老年人党员密切联系老年人,经常了解老人对机构管理层和工作人员的批评和意见;反映老年人和工作人员诉求,对机构运营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运营机构和院长依法行使职权;向民政部门汇报机构整体运营情况。
发挥支部作用
尊重经营者的职权,支部主要发挥党员教育管理、联系服务老人、民主协商议事、民主监督管理等作用。一是以组织生活让老年人产生归属感。根据老年人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亮党员身份、谈心谈话等,让组织生活在养老机构内顺利开展起来,保障老年人党员就地、就近、就便过上组织生活的需求,切实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这就让院内老年人感到,公建民营后,党委、政府并没有抛弃他们,党组织就在他们身边。二是以思想工作让职工产生信赖感。发挥这些书记长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优势,协助经营者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鼓励他们积极向组织靠拢。三是以定期汇报让经营者产生危机感。公建民营,容易让民政部门出现撒手不管的情况,也容易让经营者产生松懈情绪,甚至向政府部门封锁信息。书记需要定期向民政部门汇报经营情况,保持了信息畅通,保证了民政部门及时处理违规情况,解决了公建民营后民政部门不管的“错觉”。
推进结对共建
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就近就便的原则,推动机关、农村、两新等先进党支部与养老机构“1+1”结对共建。先进党支部每季度对养老机构帮助指导党建,开展红色服务,解决机构运行和老年人实际困难。永康市成立市民政局党组牵头,养老服务有关部门、养老机构、相关医疗单位、公益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养老机构“同心圆”联盟党委,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工作互动”的联动机制。桐庐县4家敬老院党支部成立后,与县级机关部门、社会组织等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帮助老人解决生活、就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党建工作与敬老院运营发展互融互促。如横村镇敬老院党支部与县卫健局结对,分水镇敬老院党支部与友好医院结对。
多方面激发公建民营机构党建效益
公建民营机构加强党建工作,增强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实现了监管服务“双提升”。
增强机构凝聚力
党建工作成为机构增强合力、凝聚人心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员职工带动非党员职工,通过职工带动被服务的老年人,不仅增强组织性和凝聚力,而且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老人党员积极捐款捐物体现了党建引领的凝聚力,宁波颐乐园有106名党员为支持一线抗疫捐款46000元,机构职工无一人离职。
促进文化影响力
党建工作开展较好的养老机构,以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为基础,以阵地建设为依托,以爱老助老和文化生活为抓手,分别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养老活动。南湖颐养中心多形式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老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观摩城市发展,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船精神;杭州和睦老人公寓、嘉善县银福苑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满足了疫情封闭管理期间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满意度较高。
提升矛盾化解力
党支部每月收集问题,包括在院老年人所遇困难、心理障碍,支部党员特别老年人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周围老年人帮助解决困难。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老人党员的说服调解有效缓解老人之间的矛盾。在老年人家庭与养老机构产生纠纷时,党支部出面居中调解,更容易赢得老年人家庭信任。
公建民营机构情况各异,全部单建党组织难度大,山区海岛公建民营机构难以找到近距离联建的党组织。下一步,浙江将总结完善养老机构党建做法,进一步推进养老机构党建有效覆盖,推动我省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 原居安养
杭州市“三融合”助推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
近年来,杭州市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加深,截至2020年9月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86.11万,占总人口的22.75%,其中农村老年人口124.17万,占老年人口的66%以上。为加快城乡融合一体化进程,杭州市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等支持政策,农村养老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局予以推进,加大对农村老年人关爱和保障,实现重点倾斜和同步发展,有效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成效显著。
01
立法保障、因地配建
推动《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规定每个行政村或者相邻行政村至少集中配置一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单处建筑面积不少于三百平方米,有效整合村老年活动中心(室)、文化礼堂、老年食堂、农家书屋等服务设施,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集体所有土地为本组织成员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构建形成村级“重特色、强覆盖”、乡镇级“重综合、强辐射”的20分钟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圈,全市共有各类村级照料中心1960家,乡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5家,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服务,覆盖率90%以上。
02
家院一体、专业运营
出台《促进微型养老机构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简化审批手续、支持农村闲置用房改建微型养老机构,探索10-30张床位的独立法人资格“家院一体”微机构,降规模不降标准,给予每张床位3000-4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每人每月100-400元的床位运营补助,对有资金需求的给予50%贷款贴息支持,对参加政策性责任保险给予三分之一补助,依托慈善基金及长护险等可持续运营,形成了村建民营市场化运作的有效闭环,累计成功推广36家,真正实现“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
03
提升改造、旧貌换颜
实施敬老院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重新规划布局提升改建一批、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公建民营一批、结合运营和兜底数量关停整合一批,护理床位占比达到60%,认知症和精神障碍患者专区床位不少于5%,并开展以配装无障碍电梯为核心,涵盖监控系统、防滑地面、无障碍等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提升,既保障特困人员入住需求,也可为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托养服务。三年拟提升改造36家,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
01
最后一米助餐,有力化解“痛难点”
为有效破解农村老人“吃饭难”“做饭难”,积极推行“中央厨房+中心食堂+助餐点”、村(社)自建食堂、志愿服务配送或邻里互助等模式,其中余杭区百丈镇为代表的“中央厨房+配送+助餐点”模式打破以往村与村、项目与项目之间壁垒,整合照料中心、农家乐、家宴中心资源,引进专业组织运营,组建配送小队送餐入户,在各村增设1个或多个老年人助餐点,实现助餐全域化,下一步还将以此为蓝本研制省配送餐服务规范。市县镇三级给予建设及运营补助并争取社会力量扶持,如建德市依托村老年协会负责运营,给有条件的老年食堂安排2到3分农田作为爱心蔬菜基地直供。截至目前,已建立农村助餐机构1105家,其中老年食堂750家、助餐点300家、社会餐饮企业55家。
02
适老化改造,降低安全“风险点”
2019年起,实施城乡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农村地区结合自建砖瓦房、土房等房屋内部构造差异性和生活传统习惯“一户一策”改造,涵盖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等五大类,补助标准不低于省定6000元/户,最高达到2万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改造户数2200余户,其中农村地区改造户数1209户,有效打造舒适、安全、适老的家。
03
医康养融合,精准对焦“需求点”
以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和重大疾病后容易导致失能的老人为重点,构建“微机构+医院”医康养模式,依托就近村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医疗机构,在农村微机构内开展物理康复、中医理疗康复、医养结合等特色康养服务。如桐庐12家微机构中已建有护理型床位330张,累计开展康复服务9600余人次,并依托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确立50元/床/日标准,可享受重度失能2000余人,发放金额达1826万元,“老有颐养”成为每位农村老年人“标配”。
04
倡导银龄互助,升级打造“幸福点”
依托全市2000余个行政村老年协会及慈善机构等开展“银龄互助”,实现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与病弱困难老人就近、就亲、就便结对,提供互助守望、精神关爱、维权调解等服务。市级层面连续3年每年500万元支持农村老年协会发展。倡导餐饮、家政、教育、卫生等社会组织和机构志愿帮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重点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紧急救助、请医看病等服务。
01
首创“重阳分”,实现农村养老“数字化”
搭建涵盖五大平台的市级“互联网+养老”平台,横向与多部门数据交互,纵向与各级系统对接,动态掌握老人信息,打破过去小时制、纸质券传统支付模式,为农村低收入高龄及失能老年人开通电子养老卡及全域通用电子货币“重阳分”,老人既可用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也可带入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用于床位费及护理费等。手机端实时查询周边村级养老设施,点单式预约助餐、助浴、代办、康复等53项服务,彻底打破城乡区域壁垒,服务项目根据价值不同灵活计价,目前已有13.19万特殊困难老年人开通养老服务专户,农村地区占比三分之一以上,累计发放8000多万重阳分,服务结算7000余万重阳分,近5000名互联网养老护理员可在线接单,累计提供养老服务140.83万单。
02
支持“集团化”,探出转型升级“新路径”
推行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中心集团化运营,整合国资经营总公司下属老年医院、医药公司等资源,改变原有镇街特困供养中心管办不分的局面,推动标准化建设,如国有企业萧山区老年颐乐养老服务集团公司在18家镇街特困供养服务中心成立分公司,实现集团品牌、管理标准、人员配备、硬件配套统一,促进养、护、医、食良性闭环,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服务标准进一步统一。相继形成桐庐健康小镇、富阳药谷小镇、临安颐养小镇等健康(养老)小镇,实现“一区一平台”集聚发展,引领全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03
培育“项目化”,提升留守老人“安全感”
全市公益创投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市和区(县)两级为老服务公益创投以“农村留守独居困难老人关爱巡访”“农村老年人心理关爱辅导”“农村老年人助浴”等项目为培育重点,最高总计资助1140万元,积极破解因青壮年人口持续外流导致的农村独居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孤寂困境等问题,支持社会组织为各地1000名农村独居困难老人,以村为单位上门一对一服务,营造新型农村老年人人际交往互助氛围。
点击右下角 “在看” ,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