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话题里的大世界——从“文质说”引发的点滴思考

高晔 张文质 2021-12-23



自三月初开始,我便跟着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一起听每晚八点的“文质说”,通常用8-10分钟谈论一个小话题,引发大家对家庭、社会和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这段时间正赶上居家防疫,时间相对比较空余。每天晚饭后,收拾停当,我便准时等待收听“文质说”。


张老师讲话的声音亲切、温和、略带一点福建口音,听起来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话家常,没有一点隔膜,且每次都能得到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每天都令人充满期待!


张老师的谈话有点像生活随笔,貌似随意而为,但形散神聚,听完之后,总会让你明白一个人生的道理或者引发一段关于生命或教育问题的反思。


“文质说”的最初几期一直在谈父子关系。张老师是一个很乐于分享的人,他从不避讳谈论自己的成长经历,既关照现实的家庭生活,也常反思家庭的历史。

他总是用很宽容地态度来理解父亲,关心父母的生活。同时,也不断检视自我,与父母和解,与自己的童年和解。


张老师从自身经验出发,提醒大家:改善与父母的关系要从自身做起,你改变了,父母就改变了。


谈到目前疫情形势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的语气更加和婉,深深理解大家居家防疫不能外出的苦闷,鼓励人们多与家人沟通,利用这个特殊的时期融洽亲情关系,力所能及地接触自然,感受鸟语花香,在自然的怀抱里疗愈身心的困惑。


张老师是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家庭家教育问题自然是他最关注的话题。在这个月的“文质说”中,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聊家庭教育的内容。


从滑雪少女谷爱凌、网球名将莎拉波娃到钢琴家郎朗的成长,一路讲来,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对充满关爱、肯于为儿女付出的优秀的父母。


通过这些故事,他告诉人们:父母要把养育儿女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生下一个孩子,就意味着要付出一生的责任。在这个话题中,有两个故事特别引起我的关注与思考。

其中一个讲的是《在家里放风筝的孩子》。张老师在谈话中讲到,有个朋友的孩子很想到外面放风筝,但现在的疫情不允许人们外出,小孩子很不高兴。父母就跟孩子在家里折纸飞机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完全忘记了风筝的事。


另外一个父母因为不能满足孩子外出的需求,就答应孩子在家里叠衣服,把家里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任凭孩子折来折去,结果孩子很高兴地玩了一整天叠衣服的游戏,内心也很满足。


听了这两个故事,我觉得这两对父母真的很称职。面对小孩子正常的要求不能满足,并没有采取一般父母强硬地恐吓、阻挠或者编出各种借口欺骗小孩子,而是一方面理解孩子想外出玩耍的正当要求,另一面因为特殊时期无法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就很智慧地用另一种好玩的游戏取代孩子想外出的愿望,既解决了现实的苦恼,又让孩子玩得很开心。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陪伴,也增加了孩子对父母信赖与依恋。由这两个故事可见:聪慧的父母,总是用正确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同时让孩子获得快乐与归属感。


还有一个故事叫做《家有大吼大叫的孩子》,给我的启发和思考更加深刻。这个故事的来源,也是张老师的一个朋友亲口讲述给他的。


那个朋友讲,他的小孩子上小学三四年级,经常在家里大吼大叫,情绪很激动。面对孩子的行为,身为父亲的他感觉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也常常因为生气,反过来对孩子大声吼叫。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父子关系很紧张。张老师让这位朋友追述他的童年,原来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经常大声吼叫,与父亲的关系也很僵持。


如此可见,在他们的家族系统里,父子关系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没有解决。这种父子之间的情绪对峙,像基因密码一样遗留下来,在两代人之间轮回。


张老师引导他的朋友:一方面不要压制孩子的情绪发泄,让他把心里的愤怒发出来,避免给身体造成伤害;另一面要寻找合适的时机,避开孩子情绪爆发的高峰期,多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了解和倾听孩子的需要,逐步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每个家庭都可能有未妥善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只有面对和肯定它的存在,给予每个家族成员应有的位置与尊重,用爱与宽恕去化解,才能让整个家族系统顺畅流动。


在这一过程中,父母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正如张文质老师在他的书中所言: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学校教育,也是张老师一直关注的焦点。在本月的“文质说”中,他曾六次谈到有关学校教育的话题。


关于现在疫情形势下大家比较热议的“停课不停学”,张老师也曾多方了解,包括与国外朋友的电话交流。


在他看来,这的确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一方面,由于许多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缺乏必要的家庭管理,在家学习的效果没有保障;此外,有的地区网络不畅通,还有的家庭没有电脑和手机,孩子上网课很困难。


从疫情防护的角度说,紧张的网络学习不利于孩子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压力。


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张老师希望大家谨慎对待网络学习,根据各地的情况,灵活对待,避免因为网络学习给孩子和家庭带来负面的影响。


他极力主张,利用这段特殊的假期,一家人相处在一起,让孩子与父母充分地沟通与交流,促进家庭和谐,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对此,张老师还特别表扬了我带领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天分享读书笔记和生活日记的做法。

我的一些学生也的确从中获益匪浅。截止到目前,我的班上读书最多的同学已经看完13本书,写了五十多篇读书笔记和生活日记。


在我的语文学习群里,每天都有学生分享,我也每天不遗余力地给他们打气,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


我希望,每个孩子在这个特别的春天,都能给自己留下扎扎实实地成长的足印。


作为一个拥有多年阅读经验的人,我深知:当一个人陷入困境的时候,阅读是最有效的拯救方式之一。


还有一期“文质说”的内容谈到“让孩子说自己的话”。在这一期谈话中,张老师针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对孩子的言语过度限制与干涉导致他们不会讲真话的现象进行讨论。


呼吁学校教育应该多为孩子提供自由言说的空间,给他们创造真实、自如地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孩子活泼的天性得到释放,让他们的心灵更加舒展。


在此,张老师特别提醒大家:那些长期受到语言压制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是扭曲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损害,这种损害有时会危及孩子的一生。


因此,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里,让孩子自由表达,言由心生,才是对孩子生命成长的尊重与成全!


三月份最后几天的“文质说”,张老师围绕近期发生的一起中学生自杀事件,展开关于生命教育的话题。


在这几期的谈话中,张老师对那些在竞争环境里容易焦虑、内心脆弱的孩子感到十分担忧。希望学校在学业竞争方面,减轻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评价,多维度地去考察学生的能力。


家庭教育方面,要尽量给孩子创设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尽量与他们进行身心的交流,通过身体的爱抚,让孩子获得安全感。


父母与孩子每一次亲密的交流,都会直抵孩子的内心深处,给他们带来自我成长的力量与精神的慰藉。


相对于生命而言,任何荣誉都是次要的。张老师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他说:孩子的生命就像一个鸡蛋,一旦破碎了,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因此,活着是最重要的,活着就是幸福!


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给予了许多美好的期望,但生命的困顿与焦虑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当我们的期望难以达到的时候,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普通的人?


我在“文质说”的留言里,曾经这样写道:“我对普通人的理解是,能够和大多数人一样,身心健康,过正常的社会生活。我想,这也是所有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希望。倘若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能把他的天分发挥出来,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是更好的了。倘若条件不允许 ,孩子成为普通人,也是父母的幸运。总之,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成就他的理想,但决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父母只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帮助者和守望者。”


我不知道,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生命是平常的,也是宝贵的,是纯净而善美的,也是不断成长变化、日趋复杂的。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生之旅,都是值得百般珍惜与敬畏的。


人生没有返程票,因此,我们所遇见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生活的每一天,都要充满热爱!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读了此文也喜欢上“文质说”,那就请你跟我一起相约每晚八点共同守候这润化人心的八分钟。

                                                   2020年4月2日


ˉ*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介绍


高晔  天津蓟州区渔阳中学语文教师,区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命化教育的践行者。长期坚持阅读和写作,在《天津日报》《天津教育报》《中学生语文学习报》等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教育随笔《打开封闭的心》获“行走杯 全国教育随笔征文”优秀奖。常年推广课外阅读活动,与学生一道创办校园文学刊物《四叶草》。




热门课程  #


▲扫码可试听



#  延伸阅读  #


好课 | 生长与损耗,在生命的两个系统里自如成长

好课你做不了全世界的英雄,那么千万别错过了做孩子的英雄!

好课孩子在家活得自在,才能在外面的世界活得自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