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防沙治沙纪实:造绿战场建奇功

2017-03-17 中国林业网

占中国草场面积四分之一的内蒙古大草原,被誉为祖国北疆绿色屏障,维系着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命脉。在保护生态安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场前沿,活跃着一支被称为“红孩儿敢死队”的生态尖兵,这就是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建队65年以来,一茬茬森林兵用生命和青春护佑着这片草原,把忠诚和坚守奉献给了这片沃土,战天斗地、保卫家园,在烈火和荒漠中演绎着不朽的人间传奇……


向“癌症”开刀

治沙战场亮利剑


提及内蒙古,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景象。然而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这种美景几乎成为历史。时光穿越到2000年,那时的草场沙化已经十分严重,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8000多万公顷绿色草原有半数成为荒漠化土地,近三分之一被沙漠覆盖,每年1000多万亩草场变成荒漠……八千里北疆由西向东被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处沙地及面积辽阔的戈壁层层包围,被称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正在侵蚀着曾经美丽的草原。


世纪之交的一场特大沙尘暴让人们尝到了生态恶化的苦果,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专程到锡林郭勒盟南部查看灾情,作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



作为生态战场的主力军,内蒙古森林总队官兵勇挑重担,率先响应中央号召,剑指北疆大漠,在黄沙漫天中一战就是十七年。


治沙初期,困难重重。当呼伦贝尔支队海拉尔大队官兵抵达陈巴尔虎旗的赫尔洪德沙地时,大家都傻了眼。一望无际的黄沙此起彼伏,北风席卷着沙石敲打在官兵脸上火辣辣的疼,两三米外只能见到模糊的人影,风过后沙子都埋到了脚踝……

“大火面前都没低过头,沙子前面也不能认怂”,中队长吴迪将铁锹往沙地里一插,“就从这里干!开始种树苗时,官兵们刚刚挖开的坑,一场风过来又填平了。大家不灰心,一次不行就挖两次、三次、四次……风沙太大,一个人挖坑不行,就几个人围在一起把风挡住,挖一个坑栽一棵苗。

起风沙时,官兵们在沙坡上栽草,铺埋草格子,阻止黄沙流动。为了不被大风刮跑,大家相互用绳子串起来,干活吃饭都不敢解开。几天下来,每个战士的脸上都被沙石打的全是小坑,不少战士脸庞嘴角过敏,又红又肿嘴都张不开,可硬是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新兵潘孝军刚到沙地信心百倍,和战友们比赛看谁草格子铺得好、树种得多。可一场沙暴过后,一天的劳动成果全部被沙土埋住,急的小潘眼泪直转。队长上前拍拍小潘的肩膀,二话没说跪在地上用手一把把地捧走沙子,把树苗扶正。在队长的带领下,五十多个战友齐刷刷地跪在地上,顶着风沙把幼苗一个个的从沙子里扒出了,汗水打在树苗上青翠欲滴……

“风是用胸挡住的,沙是用脚踩住的,树苗是用汗水浇大的”。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是治沙的脚步没有停下来。2000年以来,总队累计治理沙地共计15万余亩,播洒草籽100多万公斤,种植树苗3万余株。大片的沙丘中碧油油的草方格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银光。不断延伸固定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生长在沙障里的树苗,在微风吹拂中透着习习绿意。



向“火魔”挺进

灭火战场显神威


位于锡林郭勒盟大草原腹地的宝格达山,被当地牧民誉为“圣山”。其特殊的地形地貌,为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的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特别是“宝格达乌拉森林公园”储备了大量的森林草原资源,培育着万亩人工针叶林,是锡林郭勒盟最大的人工林基地,也是固守西北沙漠继续南进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生态价值十分重要。


2015年5月,一股蒙古国大火席卷边境,向宝格达山方向蔓延。锡盟森林支队150名官兵闻讯而动,迅速出击,与大火殊死搏斗,但是令参战官兵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斗异常艰难。

五月的锡林郭勒草原尚未返青,一人多高的枯草在风中猎猎作响,遇火即燃,转眼间就火烧燎原。冲天的火光七八米高,火舌在浓烟中吞吐不定,距离火场五十公里外就能看到巨大的烟柱。宝格达山危在旦夕,山脚下还有牧民的两千多只羊尚未撤离,人民生命财产面临巨大威胁。



当夜,官兵乘车追赶火头途中,连续3台运兵车被厚厚的荆棘丛刺破轮胎,全体趴窝。担任攻坚分队的东乌旗大队大队长翟斐情急之下,带领70名官兵徒步向火头奔袭。一路上,过人高的蒿草和树丛如锋利的刀刃把官兵们刺的遍体鳞伤。所有的官兵脸上、手上都被针叶刺破,裤子被撕扯成了条状,坚硬的草枝扎入官兵肉里,可没有一个人掉队。上等兵刘海被草叶刮伤眼睛,闭着眼睛扶着战友跟上了队伍,列兵李雨蒙脚被树杈扎伤,鲜血和汗水腻在脚上,袜子都脱不下来……



面对大火,参战官兵毫不退缩,风力灭火机、割灌机、油锯发出的“怒吼”响彻午夜的宝格达山。扑火队员三人一组、五人一队,顽强地顶住了热浪,硬是把凶横的火魔一个个压了下去。指导员于国东在带领官兵追截火头时,风势突然加大引燃了牧民捆扎的牧草垛,转眼间十几个草垛瞬间轰燃,将20多名官兵围在中间。于国东迅速组织官兵点顺风火避险。火烧迹地中,老兵主动将新兵压在身下,火头呼啸而过后,12名暴露在火舌下的老兵衣服全部被烤成硬壳,于指导员为掩护战友手背、脖子多处烧伤。他忍着剧痛又组织官兵继续向火头追赶。经过官兵们一天两夜的拼死奋战,大火被彻底扑灭,神圣的宝格达山在烟雾中透出苍翠山色,牧民的财产得以保全,驻地群众将洁白的哈达挂上了灭火英雄的肩头。


十七年以来,总队共扑救草原火灾600余起,24小时火灾扑灭率达到98%以上,为巩固治沙成果、减少生态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当地蒙古族群众亲切地誉为“草原上雄鹰”和“长生天的使者”。


向“绿海”召唤

造绿战场建奇功


“护绿”更要“造绿”,防沙治沙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将被黄沙吞没的绿地重新夺回来,才能根本扭转“毒瘤”的扩散。内蒙古森林总队官兵克服重重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绿色在自己脚下延伸。绿色,像一个楔子,不断地嵌向沙漠的深处。


“敢向沙海抢地盘,誓将荒漠变绿洲”。近年来,总队启动了“绿色卫士林”基地建设工程,八千里北疆卫士在一声号令下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造绿伊始,总队常委分头带领工作组和专家团到基层进行考察调研,一份份适合不同土壤环境和气候特点的调研报告送上了总队长曹龙的办公桌。总队防区幅员辽阔,遍及整个内蒙古地区,单单购买树苗这一项费用就是个天文数字,当时一些干部对造绿工程产生了怀疑。“出去的箭就要上靶,能为驻地人民造福祉,是我们军人的光荣!”曹总队长一席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总队党委当即决定,从“家底”经费中拿出200多万元投入“卫士林”建设,同时会上还通过了设立专项资金的决议。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位于造绿战场前线的阿拉善盟大队官兵热情百倍,誓要在戈壁滩上创造一片绿色奇迹。一幅“为北疆添绿、为党旗增辉”的标语和鲜红的党旗插在了烈日炎炎的阿左旗沙地上。阿拉善地区缺水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为了让树苗成活,官兵们想尽办法——在挖好的树坑里覆盖上一层塑料薄膜,再压上土浇水,土湿了放树苗,趁着烈日蒸干水分前迅速填土,一棵树种下去不能超过2分钟,高强度快节奏的体力劳作让战士们几近虚脱。为了节省来之不易的水,官兵们都自发减少了自己的饮水量,把嘴里省出的水浇进树里。战士们嘴唇干裂、眼睛通红,皮肤都失去了光泽,中队长王占华三令五申要求战士不能用喝的水浇树,可是还是阻止不了官兵们偷偷把水倒进树坑中。于是中队长给每个人的水瓶上做上记号,统一时间喝水,统一喝水量,谁的水都不能多出来,这才稍微杜绝了“省水”现象。



近半年艰苦战斗,一百多颗幼树苗抽出了新芽,中队组织官兵在“卫士林”旁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晚会,而由此形成了习惯——中队大小活动都到这片绿色中来。战士小刘年底退伍,在老兵退伍欢送会上,他面对着自己种下的20多棵小树潸然泪下,他忘情地说:“当上戈壁滩的森林兵有苦也有甜,苦的是这里环境恶劣,多少心酸咽进肚里。甜的是我能为戈壁留下20多棵小树,种在戈壁滩,也种进了我心里……”

十七年间,总队一茬茬官兵在他们沙海边缘建起了186座“绿色卫士林”,种植树苗83万余株,造林12400多亩。如今,沙地上的“卫士林”苍翠挺拔,官兵们用他们的汗水浇灌起的沙海绿洲,如同一座座绿色丰碑深深的扎根在这片沃土上。

来源:中国军视网


小编推荐相关阅读

阿左旗:飞播洒绿490万亩荒漠

青海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5000名生态护林员

【治沙故事】从“义务治沙”到“专业治沙”

【绿色丰碑】记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

【治沙故事】硬汉父子“斗沙”近二十载 沙漠造林7500亩

【科学治沙】追寻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

国家林业局召开会议专题部署防沙治沙工作

空中俯瞰腾格里沙漠中的“沙漠夺田”

从“义务治沙”到“专业治沙”——数十年坚守的八步沙治沙人

【东北“倔”农民】“烧钱”1800万元种出万亩林 让风沙止步家门口

聚焦甘肃民勤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防沙治沙

【科学治沙】治沙,不是要消灭沙漠

【治沙故事】冬季压沙构筑“沙漠大林带”

【民勤】水进绿增沙退

【林业科技】沙漠治理迈入机械化时代

【阜新彰武治沙团队】 用坚守书写大漠风流

点击下方关键词

即点即读

国有林场 / 国有林区 / 林场改革 / 退耕还林还草 / 林木种苗 /  森林采伐限额 /龙头企业 / 森林 / 生态红线 集体林权制度 林下经济 古树名木大赛评选结果 公益林 森林资源 野生动物 自然保护区 湿地保护修复权流转/ 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 / 十三五 / 造林技术规程 / 保工程 / 天然林 / 文冠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