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 | 法学院:深化综合改革 努力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
编 者 按
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做好迎评及自建工作,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专题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学单位巡礼工作,持续分享各教学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法学院
学院简介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始建于1987年6月,经过30多年建设,已经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且特色鲜明的法学院。法学学科建设成果丰硕,先后获得民商法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经济法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目前下设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法商英语、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等二级学科授权点,其中,民商法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法学专业于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经过30多年建设,取得多项荣誉,先后获评北京市重点专业(2003)、北京市品牌专业(2005)、北京市特色专业(2009),2020年和2021年法学专业相继入选“双万计划”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法学院设法学专业,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专业)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设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4个二级学科,另有国际法商英语二级学科设在语言与传播学院;涵盖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金融与财税法、商事纠纷预防与解决、金融税法、数字贸易法、食品安全法、数字竞争法、“两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企业刑事合规研究、企业破产法、国际投资法等13个学科方向。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分属于民商法学系、经济法学系、国际法学系、诉讼法学系、理论法学与刑事法学系。专任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讲师16人,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0%以上,80%以上的教师有在国外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进行讲学、访学、培训的经历。多名教师曾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北京市顺义区发改委、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法学会、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单位挂职锻炼。学院教师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专任教师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己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日常精心备课、教学,教师们积极参加北京工商大学教学名师、教学标兵奖,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奖、课程思政最美课堂奖等竞赛活动。多位老师在上述竞赛中获奖,体现了法学院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
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法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特色法律人才为工作重心,依托学校在商科、轻工与食品学科优势,借助经济学、管理学学科特点,致力于探讨法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相结合的教育与研究模式,侧重培养通法律、懂经济、懂管理、懂外语的“法商结合、德法兼修”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彰显“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课程群,牢牢把握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素质培养。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增加民法、刑法、商法、诉讼法等基础课程的学分,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了法律写作、经典著作导读、诊所教育、国际贸易谈判、互联网与法律等课程,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课程体系。本科生班主任全部配备“教授级”班主任,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之外,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学业规划、专业指导、毕业实习、就业指导等全过程、全方位培养训练,突出德法兼修的育人思想,贯彻“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实现知识教学与实践育人无缝对接
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外实践基地30余家,开设法律诊所、创新创业、职业伦理、互联网与法律、国际贸易法律谈判等系列实践课程,编写了系列法学实践课教材,学生的优秀案例和论文通过学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予以发表,实现知识教学与实践育人的无缝对接,全面提升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019年,法学专业加入我校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本科生双培计划,合作培养方向为民商经济法学院的知识产权方向。2022年,学院与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续签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从应用法学培养机制、兼职交流机制、“双导师”制机制、前沿问题研讨机制、重大课题联合攻关机制等十个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同时由法院聘请我院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调解员参加该院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的调解工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三)凸显商科院校的法商融合人才特色
作为原内贸部和轻工部的院校,我校有着行业就业的传统。学院在大一时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打造“法律+行业”的特色学生团队,以校内专业老师和行业导师共同为学生团队设计职业规划、实践训练、学科竞赛、写作训练、就业指导提供专业指导,培养学生专业特色,凝练专业成果在网络平台发表,鼓励学生在“行业”内就业,形成“订单式”法学人才培养特色。在能力培养的同时,学院在大一时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作为原内贸部的院校,我校有着行业就业的传统。当今时代,法学专业分工逐渐细化,法科生要想高质量就业就要提前进行职业规划。结合我校的行业就业传统,学院提出“法律+行业”的职业规划指引,引导学生选择特定行业,把行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相结合,通过参与行业的学科竞赛、实习实训、交流研讨,使自己成为行业的法务专家,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四)培养服务北京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立足学校所在城市发展需要,以服务首都北京“四个中心”“两区”建设等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在互联网法治、电子商务、金融与财税、数字贸易、商事争议预防与解决等领域培养大量优秀法律人才。学院“两区”立法团队参与北京市两区立法研究项目,为两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学院聚焦数字经济法治保障方向,以服务北京两区建设中的数字贸易港建设为重点,立足商科、食品、化妆品优势,为数据跨境流通合规提供法律支撑。法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支教、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等活动,促进了北京市法律服务水平的提高。每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法学院均组织学生举办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实现学生培养各尽其才、城教双赢的效果。
(五)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也列入国家急需人才目录。法学院与具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依托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促会”),建设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法学院聘请知名律师佟丽华为特聘教授,成立全球治理与数字法治研究院,发起设立数字法治创新实验班,依托实验班成立学生学术社团数字法学社,聘请校内外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涉外法治人才。
科学研究
科研是反哺教学的重要手段。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司法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法学会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项目数十项,并有多位教师参与了《民法典》《电子商务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行政处罚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规定》《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等多项国家及地方性法规的草案拟定和专家论证。
学院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五年,我院教师共主持国家两科基金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3项,省部级项目12个,到账纵向经费382.1万元,横向课题到账经费886.95万元,总到账经费1269万元,年均259.2万元,师均6.4万元。
法学院专任教师在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努力探索,积极进取,取得显著的成绩。其中,陈敦教授主持的《数字时代首都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模式研究》获得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资助。郝琳琳教授主持的《课程类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研究—以国家级一流课程“税法”为例》获学校重点项目资助。
社会服务
法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自2021年起成立北工商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依托学院青志协和中心开展“普法蒲公英”公益法律服务志愿项目。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联合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组建“寻革命摇篮之路,承红色基因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团,2021年7月13-17日,前往福建龙岩、古田、长汀等著名革命老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考察。2022年法学院成立了“青年服务国家 知法爱法守法”法治乡村实践团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三街村,开始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3年法学院实践团共计15人,前往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开启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学习。
法学院学生始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和支教、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等社会服务活动,学生团队和个人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荣获第一届“未来精英杯”全国法科学生写作大赛案例评论组二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第六届全国财经类高校法律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首届粤港澳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一等奖、第三届京津冀高校大学生法学学术论文大赛优秀奖、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我听亲人讲四史”优秀奖、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北京赛区(高校组)宪法演讲一等奖、“京津冀大学生法律写作竞赛”一等奖、“全国法律英语大赛”三等奖、“国际刑事模拟法庭竞赛”三等奖等。
- 往 期 回 顾 -
审核评估|设计与艺术学院:艺科相融、校地共建、数智赋能、教学相生——高层次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审核评估|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立德树人谱新篇 “产、学、研”一体创新培养模式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审核评估|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智能”聚力 ,“交叉”赋能,培育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来源丨教务处
编辑 | 学通社 苏丹丹
责编 | 吴慧中
审核 | 王远芳
官微发布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 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 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btbuwechat@126.com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