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你一定走过!
编者按
巍峨屹立的建筑、神韵悠远的雕塑、生机勃勃的草木,它们不只是无声的景观,更是凝固的史诗。自1905年办学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已历经近120次四季更迭,这光辉岁月铭记于每一个中国农大人的心中,也凝结于这校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花一叶。它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的成长,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的产出,更见证了中国农大人为贯彻“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所做出的不懈奋斗。喜迎“双甲子”,不忘来时路,官微陆续推出这些校园景观背后的故事,让那一代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记忆与温暖故事,再一次被触碰,被唤醒,被感知。
北京学院路八大院校的主楼,基本都保持了当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仿苏式建筑风格。农大东区的主楼也是如此。
农大主楼座北朝南,呈“H”型。穿过主楼可以看到,在“H”型后槽的空地两侧,对称地分设着两个大花坛,中间是一个用大理石碎片铺成的小广场。穿过广场,正对主楼后门的是一条南北大道,与这条在大道形成“丁”字之势的是主楼北的东西道路。这两条路,构成了农大东区校园连接生活区与教学区的大动脉。
据东区的老人们回忆,这里原来是一条没有马路牙子的小路。两旁的树木也不是鹅掌楸。建校之初,校园里几乎所有小道旁都是白杨树或泡桐。这样说来,这里和八大院校另外几所的校园并无二致,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栽种的白杨树。如今,与这条道路形成丁字之势的主楼后的东西道路上的白杨树依然健在,树身有两人合抱那么粗,道路两旁有的地方树冠交错相接,形成一个个天然的隧洞。即便如此,在北京学院路的几个大学的校园里,这样的道路也随处可见,只是普通的路而已,但这两条路在农大学子的心目中,却蕴藏着独有的情结——每个农大学子对母校的记忆往往从这里开始:
早些年的毕业生肯定都记得,曾经很多年都有这样的景象。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九月份,道路两旁的树木正在洋溢着茁壮而稳健的魅力,在树木的掩映中,全校十多个学院迎新的彩色帐篷一字排开,彩旗在路两旁迎风飘扬,高及六七层楼房的杨树干上,悬起一条条欢迎的横幅,两旁的路灯杆上挂着一水儿的彩色条幅。站在主楼六楼的后窗前向下俯视,这里俨然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喜庆场面。这时,新生和家长们徜徉穿梭在这两条路上,满脸是新奇的喜悦,满眼是节日的景象……
——这条路就这样在学子们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平日里,这两条林荫道依旧呈现让人难以释怀的景象。每当我站在主楼办公室的窗前,看到大学生们于上课前或骑单车或步行急冲冲占满整个道路,像潮水一样涌向教学楼方向时,或许是由于我把“蹊”等同于“溪”的缘故,我会下意思从脑海里冒出一个词——“下自成蹊”。我知道这个词比喻这个场景不免牵强,“下自成蹊”的上半句应该是“桃李不言”,结合起来的意思是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仔细想想究竟不是很贴切,不知为什么,这个词总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难道是在幻化出学子们潮涌一样奔向知识海洋的场景?
下课放学时,穿行在林荫道上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三三两两或结伴而行,或急急匆匆,或悠然闲适。特别是夏日的傍晚时分,太阳的余晖洒在东西道上,把树的影子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如果此时行走的正好是一对手挽手的情侣,而他们也正好背对太阳,走向东西路东头的“一亩四园”,那在他们的心目中,将留下一幅怎样的剪影?
来源 | 《校园记忆》
设为星标
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