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所顶级新闻系“毕设”盘点:这些深度报道/纪录片,是闪光的新闻理想 | 媒视界
暑期,无数新闻毕业生怀揣理想奔赴就职,而刚刚报考新闻专业的学子则忐忑又兴奋。
当然,也有许多人还未踏足就转了跑道,曾经的新闻梦或许会渐行渐远。
但无论如何,本科或硕士阶段的埋头钻研、积极实践,是新闻专业最具魅力的时刻。
新闻专业讲求实务操作,近年来,国内高校新闻院系逐渐实现教改,为毕业生增添了一大选项:用深度报道、纪录片等毕业设计替代论文,用作品呈现对教学最直接的反馈。
一则毕设作品,短则数月,长则一年有余,是很多学生独立操作大型选题的第一个实践代表作。很多令人惊艳感叹的作品也就此为他们打开通往“理想之地”的大门。
全媒派(qq_qmp)与众多高校新闻院系联动,盘点并推荐来自南京大学、汕头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优秀新闻毕设作品,让学子们用心打磨的心血之作被更多人看见。或许,未来名记的身影就隐藏其中。
推荐语:“针对新闻实务的毕业生而言,应该更多地去采访、去报道、去拍片子”,这是庄永志老师反复强调的一点。而南大新闻学子在导师们的带领之下,视角从校园延伸到社会议题,真诚动人。
《“绝育哥”夏天》
作者:武恒
指导老师:庄永志
“绝育哥”是该片主人公夏天的绰号。一个中学生,喜爱小动物,关注流浪猫生存状况。他组织了公益社团,还用国际上流行的TNR方法对流浪猫实施绝育手术。作者武恒现已入职浙江广电集团,他被夏天的故事触动:一个高中生不仅有关注流浪动物保护的爱心,而且还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并推广实践,他想用镜头呈现这个故事。
#视频:《“绝育哥”夏天》时长20:0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09ry3ckd&width=500&height=375&auto=0
纪录片《侯映国老湿》
作者:李臻
指导老师:庄永志
侯印国老师是南大校园不折不扣的红人。同名微信公号“侯印国老湿”现在已是KOL,而他也兼任老师和创业者双重身份。毕业生李臻把镜头对准他,讲述南大“网红”侯印国的故事。
指导老师庄永志评价这部作品“对采访对象既不是简单歌颂,也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将其看作创业风潮包围、促动下的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和特殊样本,冷静观察、忠实记录他的学业与创业。”
#视频:《侯印国老湿》时长31:23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09truir4&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不一样的眼光》
作者:薛亦恬
指导老师:庄永志
几位来自异国的艺术家们,在南京本地创作作品,他们要看什么?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原有的艺术风格在异乡有没有微妙的变化?指导老师庄永志说,作者跳出中外差别、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差别,探讨不同人眼中的城市乃至自然的丰富性,使影片蕴含哲学意味。
视频链接:
http://v.qq.com/x/cover/7rmo4l5ir1ovs38.html?vid=d030929dcry
《她从以色列来》
作者:李远晴
指导老师:庄永志
主人公金思丽是一位在南京大学留学的犹太女孩,她热爱中国文化,也走过亚洲、欧洲、美洲的很多地方。作者以纪录片的形式,跟踪拍摄她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示了一个“清新可喜”的人物故事。
视频链接:
http://v.qq.com/x/cover/7rmo4l5ir1ovs38/k03091gtjlr.html
【作者自述及深度点评请关注微信公号:“南大新传” ID:ndxcwxgh】
推荐语:汕头大学学子的毕设作品,“嗅觉”敏锐,角度犀利。学子诚意体现在对文化议题、边缘群体的关注与追踪上:超生家庭关注的是“香火思维”带来的超生问题,老无所依关注“当农民工老了”的新型劳动议题,无性恋群体聚焦于亚文化,大饥荒见证人则在寻找历史碎片。
《香火,超生家庭的故事》
作者:钟嘉欣
指导老师:凌学敏
在广东的农村里,有一种习俗叫“添灯”,上一年出生的男孩,来年正月,都要在村里祠堂添一盏灯,以慰藉先人:香火得以延续。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让珠三角及潮汕地区很多农村都存在超生现象。本文作者在2016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走访多户人家,为我们带来她所看到的超生故事。
全媒派此前曾刊登全文《汕大新闻女生:2个月走访超生家庭,完成了可能是史上最厚重的毕设丨媒专栏》
《老无所依,第一代农民工养老困境》
作者:钟宇平 王为
指导老师:黄义忠
《老无所依》选取深圳市已达退休年龄、但未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工进行深度采访,用镜头记录下他们退休之后的生活及维权过程。
两位同学钟宇平、王为从2015年5月确定选题,11月正式开拍,到2016年5月答辩,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讲述第一代农民工面临的养老困境,记录他们表达群体诉求、维护自我权益的故事。
视频链接:
http://v.qq.com/page/z/y/1/z0306hurqy1.html
《无性恋群体》
作者:梁静怡 刘昕茗
汕大学生的触角,大胆而细腻。这篇深度报道聚焦“无性恋”群体——有人这样形容无性恋:就像站在月亮上看地球,遥远又亲密,但看不懂大部分的地球人,看不懂情欲与欢愉,不能理解很多情话和情诗,不能理解性在地球社会中有多重要。这些无性恋的人究竟是谁,他们如何认识自我,他们如何生活?
作品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E3MDM2NQ==&mid=2649902749&idx=1&sn=75a8cb68ad5d3e60d34cb4ed17aae942&scene=1&srcid=0708gQjQANH8mdI2nUUqqqO7#wechat_redirect
《寻找大饥荒见证人》
作者:李金娟
指导老师:杨艾莉
作者李金娟说,在她有限的认知里,1959-1961年那场大饥荒,发生在北方,而在雨水充沛的南方,不会有饥荒。然而,当她努力去寻找历史的影子,她发现,南方的农村也曾遭遇饥荒,而那些见证人,已变得伶仃,对饥荒的记忆,也变得模糊。
于是,她选择了位于广东化州丽岗镇的山咀村,在这个粤西普通村子里,大饥荒是很多人不愿意回忆的过去。从他们的讲述中,或许可以大致拼凑出饥荒的过程。
作品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ExOTMxMg==&mid=2650342948&idx=1&sn=4c66bd21c8ed9760ee45e4946dc1e551&scene=1&srcid=0704CgE9ackMOMfH0WEr6kHP#wechat_redirect
【更多“犀利”毕设作品,请关注汕大新闻学院 ID:stujschool 】
推荐语:从09年开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逐渐实现教改,本科及硕士学生可选择毕业作品替代论文。2016届毕业学子的纪录片作品制作专业,视角深入,无论是对特定群体的人文观察还是对个体的时代记录,皆达到“上线”水准。
《姑婆》
作者:杨宇菲,硕士研究生
这是获得学院老师普遍评价最高的一部毕设。一个老太太和一轮四季的故事,岁月时光与世事变迁交织协奏,牵引出鲜为人知的民俗生活。
客家地区有一个独特的女性群体——斋姑,她们信奉先天教,产生于清末、佛道合一的民间宗教,修行者带发出家,吃长斋。“姑婆”是对斋姑的称谓。由于未婚吃斋者要求保持独身,斋堂为这些女性提供了一亩三分地,祈求诸神庇佑村落的同时,耕耘着离开家庭后的生活。
故事主角是云香姑婆,她是广福斋堂的守堂斋姑,从童养媳、战乱解放、大闹钢铁、破四旧一路走来。叮铃哐啷的纷扰中,她依旧吃饭念经打瞌睡、摆贡品拜菩萨一丝不苟,笃定盘古开天地千古万年都过来了,菩萨自会渡来接班的人。
《娘娘嫁到》
作者:吴欣和,硕士研究生(中国台湾)
《娘娘嫁到》以嫁入台湾的越南新娘为拍摄对象,制作时间长达五个月,远赴越南胡志明市取景,实际跟拍阿贤与阿红的原生家庭,记录姐妹俩回娘家的过程,以及她们在台湾的生活情感与命运,伴随而来的憧憬与无奈,充分展现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切。
阿贤与阿红俩姐妹,分别于2005年与2003年嫁到台湾,这一次回越南是他们时隔六年后再度回家,却因为签证出问题而无法出境,对她们来说没有比回家一趟更期待的事了。影片中除了记录“买卖婚姻”的形成,更展现了阿贤来到陌生环境之后,与丈夫、社区、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以及新台湾之子在教育上面临的问题与处境。
《美好时代》
作者:张梦泽,本科生
作品记录了新疆昌吉市一位90后音乐人张梦欣的故事。
他是当地最优秀的鼓手之一,是辗转于多个培训中心的乐器老师,是拥有自己琴行和酒吧的年轻老板。然而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他的左耳由于先天不足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有人曾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而张梦欣却认为,“世上既没有门,也没有窗”。生活,如是而已。
视频链接:
http://v.qq.com/page/r/q/5/r0305j886q5.html
《次仁拉索》
作者:洛桑晋美,本科生
一名有着音乐梦想的藏族音乐人次仁罗布,2004年只身来到北京逐梦。接近梦想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大学辍学、家人反对、背井离乡、无依无靠。为了生计,他曾干过洗车工、酒吧服务员、销售员等那些他最不愿意做的工作。
十多年的飘荡生活,让次仁逐渐意识到自己遗忘了自己民族的音乐。他用两年的时间返回家乡西藏采风,收集传统民歌,植根西藏传统民间原声音乐,结合西藏等地的各民族传统乐器和现代乐器,对民间音乐进行改编和再创作。汲取了故乡的恩情与养分后,他背上吉他,再次向北京出发。
【清影工作室(ID:TsingyingFilm)定期展映优秀纪录片,近期也收集了2016届学子作品信息。】
推荐语:作为国内较早实行论文改革的新闻院系之一,中山大学的开放精神从新闻系学子的毕业选题可见一斑:临终关怀的中国式生存难题、跨境双非学童的漫漫求学路、广州仅存的百年火车站、跳钢管舞的群体,甚至以影像形式讲述难以描述的困顿心情……
《见死不救?不孝?临终关怀的中国式生存难题》
作者:萧燕仪,叶雪丽,余恬怡,张硕秋 ,霍淑玲
在中国,我们经常提倡“优生”,却很少讨论“优逝”。但死亡与出生一样,是每个人逃不开的命运。选择优雅地跨越这个终点,也许是一种从容面对死亡的心态,临终关怀就是这样一门维护生命最后尊严的临床医学。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以来,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困难重重:社会观念的挑战、全国性培训体系和认证标准的缺失、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滞后……中山大学的这几位学生,深入探访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康宁科,从这个小小科室里,窥探临终关怀的中国式生存难题。
作品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Q2OTA0MA==&mid=2659837622&idx=1&sn=559d01ac8c73289b815f17adb52680e9&scene=1&srcid=0705AHDcDKULMfAKi2bVlPWS#wechat_redirect
《到香港去:跨境双非学童的漫漫求学路》
作者:卢晓明,张婕妤,周俊安
指导老师:李艳红
“双非”儿童,指的是父母都不是香港永久居民,但他们在香港出生、具有香港户籍身份的儿童。
在深圳各个关口,每天早上、中午和傍晚,都能看到浩浩荡荡的深港跨境学童大军。
调查显示,近两成半跨境学童每日耗费3至5小时往返住所与学校。但随着深港两地政府政策的变化和陆港矛盾的日益尖锐,这些曾经赴港产子的父母无不担心孩子逐渐长大后可能会面对香港对“双非”的抵触,在内地又难以入学,最终夹在深港之间。有的父母说,原本以为自己为孩子选的是一条畅通宽阔的康庄大道,如今却变成了“狭窄小巷”。
作品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Q2OTA0MA==&mid=2659837635&idx=1&sn=c05e697c98c0fa3e1c66ddba7eb942cd&scene=1&srcid=0705eAZO4HKieFGnUCyCVLRq#wechat_redirect
《广州仅存的百年火车站,是拆还是留?》
作者:蔡诗萍,李媛,樊玉瑜
指导老师:陈敏
作品围绕广州百年火车站的“去留”问题深入各方采访,石围塘火车站是一个承载了广州、佛山两地共同记忆的老火车站,建成至今已有113年历史。2011年,其旧址被公布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曾经日客流量过万的辉煌不再,还要面对由于保护等级较低,可能被拆的命运。
作品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Q2OTA0MA==&mid=2659837684&idx=1&sn=5acf56901d471373858294a76601a201&scene=1&srcid=0712940zktm7JwB0mWIulAHJ#rd
《烟火,钢管上别样绽放》
作者:王媛,朱嘉怡,郑玲
指导老师:刘琛
钢管舞者,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他们认为,“钢管,与性无关”。他们坚持训练,认定总有一天能够凭借钢管舞姿改写人生,但逐梦之旅却遭遇无尽心酸。在比赛的舞台上短暂绽放之后,剩下的是无尽的训练,窘迫的生活,底层的身份和尴尬的定位。即使是那个最具权威性的锦标赛,也不被国家认可。留给他们的总是无边的黑暗。
视频链接:
http://v.qq.com/boke/page/l/0/k/l030894fx9k.html
【阅读作品全文请关注中山大学“布谷岛”:cuckoonews】
推荐语: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并未设有毕业设计这一选项,学生修读完课程、实习达标即可毕业。然而以下这些作品来自城大连续开展多年的“纪录片项目”,是学生的实习课程。贯穿这些纪录短片的主题是“族印”——关于家族,关于亲情。
#视频:《族印》宣传片 时长:02:25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04ha4sd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的钱鬼老母》
作者:半撇
指导教师:李宇宏
“说起妈妈,想到的都是跟钱有关的形容词”,这是纪录片开场的第一句旁白。作品风格既幽默又温暖,从细节展现所谓“钱鬼”,实则是母亲对生活不懈打拼的态度体现。小人物的温情叙述,一个泼辣、爽利又感性的母亲形象跃然而现。
视频链接:
http://v.qq.com/x/cover/96atdehp6dgwxo2/e03052lqhlr.html
《理想的逗号》
作者:王鹤立
指导教师:李宇宏
这部作品记录了作者表哥一家因为“梦想”而产生分歧的故事。一个天津传统的曲艺之家,学相声的表哥娶了唱河南坠子的表嫂,理想碰撞现实,表哥选择放弃相声,安稳操起编剧的行当;表嫂则一直对心中的大舞台——个人专场坚持不懈。生活没有答案,但会不断和解。悠扬的坠子腔唱起,观者也开始思索梦想如何安放。
视频链接:
http://v.qq.com/x/cover/96atdehp6dgwxo2/m03059ynr22.html
【“族印”系列已上线腾讯视频,感兴趣可观看更多“家族记忆”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