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就拿融资?码字/视频/VR…这一代年轻人如何颠覆创业逻辑
今年8月,“我要WhatYouNeed”获得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轮投资,投资方为腾讯和华人文化。此时的WYN,已然从三年前的几名大学生创立的校园自媒体,蜕变为如今拥有近百万粉丝的媒体平台。
“新榜”中“我要WhatYouNeed”的信息条目
之后我们相继听说的还有,一个打造音乐故事短视频的年轻团队“三感Video”获得2000万A轮融资;团队中大多是90后的Pinta Studios,携VR电影作品《拾梦老人》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作品上映之前就已完成两轮融资。
内容创业下半场,求新求变的紧张气氛蔓延开来时,一支成员和形式同样年轻的内容生力军在赛场内横刀立马,崭露头角。
从公号起步的青年媒体平台“我要WhatYouNeed”,深耕短视频的“三感Video”,以及VR作品工作室Pinta Studios,分别代表着内容创业领域的一种典型样态。从他们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窥得内容创业“年轻化”的创新与契机。
年轻人如何靠近年轻人
内容创业中的“年轻化”尝试
打开“我要WhatYouNeed”的公号页面,他们的简介是“一个年轻人的聚集地”。年轻的内容创业者们的优势就在于,对于同辈人关注点的敏感和对于内容新形式的敏锐。
情感的避难所/兴趣的共同空间
如果说内容付费是缓解青年知识焦虑的药剂,那么以WYN为代表的公号就是年轻人储存情感、寻找共鸣与同类的,“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从“我要WhatYouNeed”的微信推送内容中看,他们大多关注与年轻人情感与生活方式相关的话题,探讨友情、爱情、生活、工作,也会解读热点事件。通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点滴感受或是共有经历作为切入点,进行细腻详尽的抒发,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最近的一篇10W+推文 《喜欢了那么久的人,说脱粉就脱粉了》,写的是追星到脱粉,相熟到陌生的大多数人都会有的经历,最后落在对昨日不复的怀旧,可以说是成长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叙事母题。
WYN近期热度较高的文章选题,来源新榜
三感Video的视频主题也大致类似,他们最擅长的是打造音乐主题的情感故事,故事内容自然是十几岁至二十几岁年轻人的情感经历,异地恋、毕业分手,故事配合音乐所能提供的沉浸体验,有更强的情绪感染力。而Pinta Studios则是通过VR技术层面所能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形成与观者之间更强的情感连接。
根据企鹅智库近期的社交分享调查,其中有一点是用户在社交网络上更喜欢分享日常心情。情绪关联主体性,年轻人会对内心深处的感受有着无限的宽容和体察的耐心,但现实却并不宽容。无论是面对学业还是职业,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实现”和“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带来的焦虑,他们需要一个感性的出口和情感的自留地。
以及“我要WhatYouNeed”的推送时间,恰好在适合感性内容消费的场景——深夜。
企鹅智库的调查报告
当然年轻人并非终日为写推送强说愁,也非沉溺于自身情感幻象的纳喀索斯。聚合年轻读者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在于围绕兴趣与互动打造的社群,一般会尝试线上内容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形成社群的场景延伸。比如,另一个由90后女生张越创立的公众号“阿司匹林博物馆”,就在北京开了一家咖啡厅。以前公号是粉丝们倾诉的“虚拟咖啡厅”,现在线下的店面成为了粉丝们的“实体树洞”。
兴趣活动也是线下延伸的常用方式。“我要WhatYouNeed”进行过不少线下活动的尝试,比如与高校学生组织合作的“Before You Graduate”、“和12个人一起用特别的方式度过12个小时”的“改变周末”活动,以及今年六一和另外的电商品牌和酸奶品牌合作,街头派发酸奶和气球的“六一酸奶波波日”的线下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建立与粉丝的线下联系,也能成为公号内容理念的载体。
线上提供共鸣,线下寻找同类,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贴近和参与感,构建较为稳定的关注群体,增加粉丝黏性。并且,这也不失为是一种通过垂直化、类型化而打造记忆点的有效策略。
创新内容形态/贩卖兴趣周边
相关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内容创业提供了便利,更多人可以方便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生产和输出自己的内容,却也为内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以短视频和VR为代表的新的内容形态出现时,是否需要跟上这一潮流,保持自身内容的吸引力。
内容创业在深耕内容之外,同样需要考虑如何为内容寻找合适的载体,并且在生产工具去专业化的情境下,用内容形态的专业化赢得注意力。
尝试的方向有,积累一定粉丝认同基础之后,进行内容的实体化,即出版物和衍生品。“我要WhatYouNeed”、“阿司匹林博物馆”等公众号都将作品结集成册,并配合线下签售等推广活动。WYN在公众号内部开放一个“SHOP”的出口,里面出售他们设计的帆布包和手机壳,类似内容电商的尝试。
也可以是依托新技术进行形态创新。WYN的起点在于微信公众平台,近期他也在拓展自身的尝试范围,比如微信内部的小程序。小程序今年年初上线,包括“杂货铺”和“小黑屋”,“杂货铺”是上文提到的衍生品出售的平台,“小黑屋”的主要功能还是围绕故事征集与读者互动这一核心展开,获取更多UGC内容和灵感来源。
三感Video直接立足视频领域进行内容创业。三感Video成立于2016年12月,其核心团队之前在网生内容领域已具有一定经验,《江南皮革厂》等网络大电影即为该团队的作品,近期三感Video着重打造的特色内容是音乐类情感短视频。
有关短视频“风口”、“红利期”乃至“红海”的论断屡见不鲜,短视频作为传播手段的优势也的确有迹可循:顺应移动端普及、社交分享潮流和视觉文化渐成主流的条件而生,篇幅精简,因而适配碎片化场景,也能实现较快的分享和扩散的速度;舍去长视频的复杂叙事,能快速抛出信息点或是直击观众的情感痛点,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制作成本。
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讲好一个故事,或者给出足够丰富而新奇的信息,是想要在日渐增多的内容中赢得受众注意力的创作者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感Video选择的切口是情感,如同上文所说,情感是赢得一部分粉丝黏性的捷径。三感Video的作品形式是情感化故事短视频,每期节目选取一首情感类音乐,拍摄相关主题的视频故事。
Pinta Studios在视觉创新形式上更进一步。今年威尼斯电影节首次推出了“VR单元”,竞赛片目中有四部华语作品入围,其中就有Pinta Studios的动画作品《拾梦老人》。这部作品是Pinta工作室的第一部VR交互动画短片,根据工作室官网的介绍,“讲述了主人公捡垃圾的老头和他的小狗,在巨大的垃圾场中寻找人们丢弃的梦想的故事”。
VR作品以其沉浸感和交互性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是值得内容创业者们尝试的新形态。VR作品意味着,观众在一定场景内可以不受镜头视点和取景范围的限制,通过全景影像感受影片内容,同时,VR影片也需要设计完整的剧情,配合恰当的镜头组接与场景安排,来让观众在完成交互体验的同时,也能获得读完故事的满足感。
Pinta Studios的CEO雷峥蒙在接受i黑马的采访时提到,团队在打造作品时,会注重“两个差异化”,他们看重叙事,不会拘于VR视听语言的限制,也会在完整故事性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多样的互动设计,“甚至引入更多游戏中的设计方法论,如AI、成长体系等”。
年轻人的“老路”
做内容,也要懂创业
年轻的内容创业者们身为创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着独特的个性和思路。而作为创业者,也需要适应行业趋势所要求的发展路径。
资金支持与平台依托
实现融资一方面是对现有模式的肯定,也是后续发展的加持。“我要WhatYouNeed”在拿到天使轮融资之后,陈裕明在接受新榜采访的时候说,会更多的尝试线下活动,来建立品牌,同时招募更多的人才,拓宽内容渠道。
还有一点绕不开的是对平台的依赖。微信公众平台诞生已经五年,当时恐怕很少有人想到,一个简单的新增功能会是成就一众内容创业者,甚至触发整个行业变化的契机。而今,许多资讯应用以及新兴的短视频应用也在发力,使自身成为内容创业者入驻的平台。各大平台接连宣布对于自媒体的补贴计划,近期的大V抢夺战也是风生水起。
来自企鹅智酷《2017中国自媒体全视角趋势报告》
平台为了用户流量,引入代表优质IP的内容生产者,而内容的分发效果也需要依托平台。内容创业的入场者越来越多,要想发挥内容的真正优势,抵达更多的用户,需要内容、平台、渠道之间的打通。内容创业者也需要从个性化创作,过渡到团队化、产业化的规范生产模式。
近期三感Video宣布入驻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一贯以音乐评论所营造的情感社区氛围为功能特性,网易云音乐凝聚的用户,与三感Video“情感故事+音乐”能够吸引的粉丝,两者的特性有很大的重合。
变现潜质
内容创业者的痛点,无外乎如何变现。传媒的传统盈利模式在于二次售卖,内容吸引受众注意力资源,将受众注意力资源出售给广告主,内容直接收益并不占多数。内容创业一部分仍然遵循传统模式,需要思考内容如何与广告主的需求有效对接。但不同的是,直接基于内容变现的可行性增强,如打赏、知识付费等;还可以应用文化产业模式中的粉丝经济、打造IP衍生品等思路。
观察年轻团队,比起明显的变现举措,更多的是由内容优势而显露出的变现潜质。
“我要WhatYouNeed”的创始人在接受三声采访时说,“在有意放慢WhatYouNeed的变现速度”,继续摸索出更好的内容。它的潜质在于平台关注者的属性——通过情感与兴趣聚合到的粉丝与单纯为了满足信息需求的追随者不同。约翰·费斯克提到,通过内容消费,受众观看并生产自己的意义。基于情感维系的粉丝关系,使得受众愿意为换取意义感和自我认同买单。
三感Video则是希望将短视频内容作为契机,形成更完善的影视生产生态,塑造品牌IP价值。Pinta Studios的《拾梦老人》推出之后,本身存在一部分广告植入的收入,其变现潜质在于内容的版权分销和衍生品的开发,同样是IP打造的路径。
“年轻”这个前缀意味着什么,内容创业的年轻生力军给出的答案是,对情绪与兴趣深切的体察与尊重,对新形式的开放性的尝试,以及最终还是要归于创业本身,对未来发展的探索与承担。这些或许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却是他们在一直实践的创业的“创”字的题中应有之义。
内容创业“下半场”,僵局或变局都尚未成定局。因为创造的路上,永远有人正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