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阶层/语境/群体,我们如何对话?全媒派读者:撕掉标签,理解万岁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19-06-02

“标签化”现象的日益普遍使人们往往以“有色眼镜”来看待某些群体。

 

快手网红们尽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王国,依旧会被钉在互联网鄙视链的末端;多少人有理有据地提出反对意见却被人们贴上“杠精”的标签一棒子打死;影视剧中的大女主必须依靠身边男性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小奶狗”、“小狼狗”等名词的出现更增加了性别之间的不对等性。

 

本周全媒派推送四篇文章发问:在不同阶层、语境、群体下,如何实现真诚有效平等的对话?对此全媒派读者说:理性思考,相互理解。



社会摇:亚文化的进击之路

主流用户VS草根阶层

 

起底社会摇的内容王国:牌牌琦和他的3000万臣民中,快手网红们以其整齐的画风、严明的纪律、铿锵的口号吸引了成千上万聚拥而来的粉丝,虽然“土嗨”标签依旧挥之不去,但不少人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群体,以平等的视角来看与自己相异的文化。

 

“这个王国有点可怜”

 

@🌛:

视频界的今日头条,限于环境,他们只能接触到快手这一类内容,而不是像抖音中那些小哥哥小姐姐们的撸狗吸猫日常,因为他们没有猫,没有狗,这个王国有点可怜,就像井底的那只青蛙。


@李琦🐇:

最让我有感触的点是,在大家看来“没文化”的快手网红,无师自通地就会管理粉丝,管理的还挺好,各种心理操纵手段运用自如。至于一部分人担心的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对趣味的解构,我觉得不必太担心。不同时代的青少年有不同的成长方式,我们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和审美趣味。其实作为一个东北人,我真的希望舆论对这些快手网红们能稍微友好一点。“有些人很糟糕,不是他们想,是因为他们没有你幸运,他们没机会懂得那些道理。”

 

@赵大皮🎬:

这种文化附和着底层大众的口味。

 

存在即合理

 

@Dxlkslbccdtks love: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社会摇也不例外,虽然其在不少精英阶层看来有些低俗,但是正如古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现在不同的人群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审美需求,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也使得各种亚文化层出不穷,社会摇的出现就和二次元,尬文化,嘻哈,丧文化等一样,都是现今时代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量下沉,但这并不一定会导致文化边界的消失,因为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文化内容必然会趋向大同,不过这其中也会有一个过渡时期,而在这个过渡时期里必然出现各种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会继续发展,有的则会消失,最终趋同为一种被广大受众所认同的大众文化。

 

@阿月浑子:

无论如何,既然有如此多观众喜欢,他们也足以构成某种亚文化圈子,而如今互联网让每个小圈子的人得以连结,只要上网,人人几乎都有自己所属的亚文化圈,既然这样,就没必要鄙视你所不能理解的社会摇了。

 


@Hunter: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结合城镇化的进程,原来乡村和小城镇的民众越来越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福利,比如渠道和内容的多样性,更开阔的视野等等。

 

当前社会环境允许多类型文化现象并存和发展。二次元、嘻哈、喊麦、尬舞、抖音等等,社会摇和上述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古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如今也有古典音乐会和村镇大戏台。

 

随着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中心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以及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原来的村镇人口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更高质量的内容;但在这之前肯定会有一段过渡期;过渡期内必定会各种文化野蛮生长,但是终归会慢慢归于大同。


“杠精”现象:呼唤理性思考

内容生产者VS内容消费者

 

“当你觉得一件事理所当然的时候,需要反思一下;当大家都在diss某个群体的时候,也应该反思一下。”评论区惊现新物种!让内容生产者退避绕道的“杠精”是怎样一种存在?一文中,“杠精”的出现被群嘲,或许我们真的该思考当下是否如读者@徐梦娴所感慨的那样:“这是一个不容许有反对声的时代。”

 

“杠精”≠反对者

 

@静静哈:

但是也存在意见稍微不同就被打为杠精的现象,互联网交流似乎越来越无法容许不同意见。

 

@谷颉:

网络上不少文章确实存在不够严谨的地方,杠精适时出现也没问题。抵制为了表达而表达,抵制一时爽的纯粹网络暴力。

 

@桃园奈奈生:

我觉得作者写的是一种极端的存在,生活中大家难免有抬杠的时候,有时候也是朋友间的日常乐趣,只是到了一个逢事必抬杠就真的是所谓的“杠精”了。

 

@Dxlkslbccdtks love:

“杠精”的出现是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人们相互之间并不熟悉,发表的言论也不需要负责任,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自我认同,人们往往会发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常说的观点,diss别人,与他人抬杠也就见怪不怪了,不过只要他人的观点过于负面,就给他们贴上“杠精”的标签,也是一种失去理性思考的表现。在互联网上无论是随便为他人贴标签,还是一味地抬杠,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表现,因此在互联网上人们需要理性地批判,需要通过认真地思考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下一个“杠精”也许就是你

 

@奥利奥奶茶:

确实,当“杠精”这个词汇变成了标签,变成了一个群体或是一种行为的代名词,有些人就会下意识地将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称为“杠精”,这和真正的“杠精”有什么区别呢,都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判断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标签化也使得人们困于回音壁中,久而久之也极易造成群体极化。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也许“杠精”只是大众调侃娱乐和发泄的一种方式,过一段时间就会“隐退”吧。

 

@饮归客:

群嘲这件事,首先想到的是当年众多网友编排广场舞大妈,调侃中不自觉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身体缺场成了有恃无恐的资本。在现实中不如意,在网上可以不计后果的表达,管他身后大浪滔天。或许在某个场景下,我们都有杠精的属性。

 

@野比:

突然觉得可能每个人都是杠精。在某种特殊环境下都会变身杠精,比如心情极度不爽,被上司骂了之类的,只是人口基数大我们总遇到抽风的。


跨越性别:探求两性平等

男性VS女性

 

《迷雾》火了:痛快解气还不够!这波新晋大女主要破除哪些套路一文评论区中我们发现,人们已经对玛丽苏套路审美疲劳,正如读者@chuu🍦所说的那样:“不要就着社会惯习给予的标签去建构生活,要努力毫无畏惧,活成自己”便是人们心中的大女主。

 

从霸道总裁到小奶狗,从钢铁直男到全线飘0...男性媒介形象进化史一览一文梳理了男性媒介形象变迁,不难发现“小奶狗”、“小狼狗”等男性形象标签或许并不意味着女性意识的崛起,关于两性平等的话题在评论区展开。

 

逃脱男性凝视的女性

 

@离谱慢:

就像剧中女性角色收拾破碎的瓷片必定会受伤,英雄救美一定要转着圈辅以慢镜头……大家已经深知其套路。在我们对雷同的剧情嗤之以鼻,疯狂吐槽之时,导演和编剧依然乐此不疲地创造此类所谓“大女主”——身世飘零但心地善良女性角色都害我男性角色都爱我。实在是无力吐槽……我们亟待看到真正独立坚强,即使有缺点,也能有很多细节的美好,不是脸谱化的角色定位,而是独一份的饱满形象。

 

@大丽丽可不是小丽丽:

现在这种所谓的大女主戏其实还是把女人的成功归于男性,那些女人的成功都是男人给的,而真正独立的女性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她们不是活在象牙塔里的,她们是走在路上的,没有王子,没有怜悯,只有残酷。

 


@Dxlkslbccdtks love:

现在的大女主戏似乎都有一个套路,女主善良可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经历了生活的磨难,或者闺蜜,爱人的背叛,然后突然黑化,再在爱慕者和真正的男主帮助下成就一番事业,似乎实现这些成就,成为所谓的“大女主”并不是出于她们自己的野心,而是因为生活形势所迫,女性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是要依靠身边的男性,这样未免有些狭隘,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大女主其实就是能够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高潮还是低谷,她都可以活得潇洒自在,都能够无所畏惧,不是漂亮美丽的假人,而是真实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哪怕不够漂亮,至少她真实努力。

 

@诶嘿:

女性主义探求两性平等,近几年来国内接二连三的“大女主剧”实质上还是在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刨除掉古代背景的剧(确实因为时代环境限制女性政治上位不得不依靠男性),现代都市剧中的女性角色不仅没有突破,反而倒退了。女性形象标签化,空洞化,不仅表现出创作者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偏差,也反应了市场对于女性影视角色的消费性偏向,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也对男女两性都产生了无形中的规制。

 

活在女性视野里的男性

 

@范绥绥✨Stella:

女装的刘昊然是“搞笑”的女装大佬,而男装的范冰冰就是“霸气外露”的范爷,见过众多女星着男装占领潮流杂志封面,却未见过男星着女装出现在公开场合。性别互换后截然不同的效果也在暗示男女在性别spectrum上的高下之分。一直不喜欢小鲜肉小奶狗的说法,是觉得这种说法与物化女性的词汇的内核无异,只不过这次是把女性放在了被奉迎的位置。文中一句话写得特别好,“真正的性别平等不是塑造新的不平等,而是改变一方被弱化、边缘化的地位。”

 

@Summer:

女性在成长阶段独立意识还不明显时,还是趋向于“依附”与被保护的体验,这是当时90后“少女”喜欢霸道总裁的一个原因之一,但从“90后少女”到“90后阿姨”,90后女性随着岁数的增长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愈发觉醒,喜欢男性类型的转变,标志着对男性权威的反抗,与对自身的另类证明。


@文龙:

很同意天然的性格特征经由刻意提纯成为卖座的男性人设,但反过来想想,这些提纯后的男性媒介形象从被挖掘到被接受,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交融和变迁?

 

或许,我们需要打破“有色眼镜”,撕掉固有的标签。读者@江覆说:“人们在虚拟空间的自我表达欲望不断加强,公共讨论空间里的理性却不断减少。”多一点理解与思考,彼此间的对话才会更加真诚有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