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陪爸妈看《娘道》说起:我们认真观察了中老年人的内容消费
好不容易长大成人,以为翅膀变硬的自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国庆回趟家痛彻领悟:黄金档电视剧的遥控器大权,永远牢固掌握在爸妈手中。
国庆长假,微博上哀叹最多的不是四号参加婚礼,把假期拦腰截断、出行计划悉数泡汤,而是七天假期,每晚七点半被爸妈摁在沙发上,相约电视机前。
剧中的瑛娘出身贫苦、历经坎坷,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夫为妻纲、为母则刚”的教科书。你忍不住感慨,都8021年了,怎么还会有这种“坚守妇道”的人设,可看着身旁眼泪直流的爸妈,你知道换台无望,只能默默打开微博,在#娘道 尬#、#陪爸妈看娘道#的话题里哀嚎几句心声。
一度以为,这种槽点满满的电视剧早已隐入了尘埃,但《娘道》遥遥领先的收视率却摆在了你的眼前。更真实的是,多年来早睡早起的爸妈居然为了看瑛娘竟买了视频会员。他们守着手机熬夜刷剧的情形,不输于夏天连夜看魏璎珞和大猪蹄子在越南发糖的你。
于是,你领悟到,你与爸爸妈妈、姑妈奶奶的审美之间隔着一堵打不破的次元壁、一道跨不过的鸿沟。尽管看惯美剧韩综、精于在社交网络上发声的你常常难以理解,但次元壁那端的中老年们也有着他们自己圈子里深爱的内容,也同样在进击的互联网前一点点调整和适应。
都说银发市场是不可多得的流量洼地,但是却鲜有年轻人真正知道,中老年的手机屏幕上,除了色彩鲜艳的表情包和耸人听闻的谣言,还有哪些内容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互联网世界的感悟和理解。
超越15秒的注意力
刷着快手抖音的年轻人,耐心以15秒为单位被分割,每一次上滑屏幕所带来的都可能是新的多巴胺。
但对于未曾被社交网络上的多巴胺按钮“毒害”太久的中老年来说,吸引人的短视频是以分钟为刻度计算的。在中老年聚集的APP彩视上,分享的短视频几乎三分钟起价,超过五分钟的也绝不罕见。
今年二月,63岁的冰心看完大年初五的秦淮灯会,在彩视上发布了第一个原创短视频。
她精心给拍摄的短视频加了红灯笼的外框,配上字幕以及充满喜气的背景音乐。刚加入平台发布的作品,就收获了六千余次播放量,冰心受到鼓舞,决定在短视频的道路上深耕。
冰心退休前是鞋厂工人,做视频的技术完全零基础起步。今年8月,她加入了南京的彩视爱好者群。群里的彩视高手们每天分享在彩视上制作短视频的经验,从拍摄到剪辑,手把手带新人。入群之后的几个月里,冰心能感受到自己技艺攀升。每次出游,她都会把照片和视频仔细剪辑,精心设计每一次场景的切换。
冰心对这个南京彩视好友群感情很深,“我很庆幸和感恩,加入这个群,又遇上了德才兼备的好群主和群里的朋友!大家毫无保留地传经送宝。”
彩视几乎成了冰心的“事业”。她平均三天发布一个旅游纪实短视频,每次密集出游后甚至做到日更——当“老年旅游博主”的生活自然不易,每个三分钟的短视频背后,是她至少三小时的剪辑。不用PR,不用Final Cut, 只凭借彩视自带的功能,冰心不到一年已经积累了1.29万粉丝,每条短视频之下都是充满大拇指和玫瑰花的赞誉。
冰心每天收到大量的虚拟礼物——鲜花、气球或者粮票。她每天也会花很多个小时,依次点开别人的短视频,花一个又一个三分钟播放完,然后送上礼品。
年轻人的世界里,短平快是制胜的法宝;而在老年人的平行空间中,他们怀念着过去的“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他们愿意倾注心血花费几个小时做出一个相册式的短视频,也愿意耐着性子看完别人三分钟平淡无奇的短视频。
彩视上的视频大都非常朴素,彩友们不必费心如何在1秒内吸引眼球、15秒内完成起承转合,要做的只是把想要展示的生活和盘托出。旅游、广场舞和亲朋好友聚会是中老年短视频平台的三大内容支柱,这也几乎决定了目前这些平台上鲜出爆款、少有大V。去中心化的生态里,中老年们以自己的节奏习惯和话语体系分享着日常生活的亮点,仿佛处在一个少被打扰的桃花源。
无限扩充的九宫格
61岁的风云第一次接触美篇APP时,就喜欢上了它:简易图文排版,没有字数限制,一次可以发布100张照片——这简直就是银发救星,毕竟,被九宫格限制许久的中老年们有了美篇,再也不用每次出去玩都九张九张地手动刷屏了。
对于风云来说,美篇像是一个电子相册,每次出游回家,要精心整理好一路的照片,配上旅途中的心得感悟,才算是充满仪式感地结束了旅行。除了自己拍摄的照片,风云还会补充沿途的风土人文、历史背景,让自己的游记有更丰富的内容。
风云在土耳其游记中配上了背景音乐,还补充了历史背景
风云写的美篇游记的内容详实程度远超朋友圈相册的承载力,体量和风格直奔公众号文章,可对于风云这样的中老年来说,美篇的黏合力完胜公众平台。工具栏简单实用,而且省掉了扫码、预览的繁复程序,帮助爸妈轻松实现“昨天听说美篇,今天就发出了第一篇文章”的小目标。
美篇的创作排版页面
但对于相对年轻好学的中老年来说,操作简单并不是核心的优势,毕竟退休后最不缺的就是闲暇,真要学起来,很多软件都不在话下。
在中老年市场,美篇真正的优势在于它开放的空间,每篇作品都有机会进入推荐榜和附近作品榜,获得更高的曝光量——而分享的作品被观看、被评论的需求,正是驱动中老年们进行分享的根本动力。这有效地避免了个人公众号在早期粉丝量可怜时“对空言说”的尴尬。
美篇小程序的“身边”功能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现
大多数时候,中老年被认为是互联网上的沉默者,在开放的社交网络上基本上都是以“爸妈”而非“自己”的身份出现。比如前段时间,阿姨们好不容易借助热点事件“出场”一次,还是因为偶像出轨、伤心过度不想蒸螃蟹而被儿女吐槽:
在庞大而成熟的商业化平台里,不熟互联网规则的爸妈自然难以顺利地发声,但在中老年专有的聚集地,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也被更友好的平台生态赋能,有力地反击“中老年评论区只有玫瑰抱拳微笑脸”的刻板印象:
像美篇这样的社区的成功之道在于,它破除了九宫格的限制。一方面,它打破了朋友圈有形的九宫格,让热衷于用图文表达情感的中老年有了更广阔的驰骋之地。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它没有互联网世界“无形的九宫格”——也就是那些被年轻人所掌控的、社交网络“主流”话语体系的限制,中老年们可以更加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那些在年轻人眼中“过时”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老年内容平台完成了对失语者赋声的使命。
数字难民?不,数字移民
全媒派往期文章《内容产品用小程序打进银发市场,老年朋友圈革命能成功吗?》提到,移动互联网几年来的“驯化”早已培养出一股崛起了银发互联网力量,他们以特有的思维和习惯,塑造着属于中老年自己的内容产品形态。
很多人对这个有钱又有闲的群体关注已久。不少机构尝试着描绘出这股银发力量的画像,比如腾讯应用宝发布的《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发现,老年人有着一颗追赶潮流的心,触网的速度正可谓后来者居上。
再比如多年来专注于老年人互联网研究的深圳大学教授周裕琼,她带领完成的《吾老之域:老年人微信生活与家庭微信反哺》报告里,勾勒出了老年人在利用社交功能上与年轻人相差无几、只有在支付和获取信息上稍显逊色的形象。
然而,这些冰冷的数字都不能代表真实的老年人:他们可能有着和子女截然不同的“脑回路”,为演技浮夸、价值观“难以描述”的《娘道》而潸然落泪;有着和晚辈格格不入的社交习惯,愿意原速播放平淡的短视频、用心灵鸡汤式语言撰写游记;但他们也在默默努力,试着用电子产品屏幕的黑镜,反射出他们五彩的生活。
互联网熏陶下长大的数字原住民们眼中,拿着智能手机手足无措的长辈们似乎是“数字难民”,在这场人类信息史上巨大的革命面前,唯有狼狈和不堪。
但他们其实也在努力地进入这场年轻人主导的狂欢,既怀揣着“昨日的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拼尽全力适应今日互联网的生态。“数字难民”是个并不恰当的字眼,时代变局之中的中老年们更像是“数字移民”,一开始纵有不适应,但已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
在“迎战”全新的内容消费模式时,他们不怕麻烦,不嫌慢,用三小时剪一个简单的视频、依次上传近百张照片都是小菜一碟,只要有足够的空间赋予他们这种机会,只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存在友善的渠道告诉他们:“不要气馁,这样做就行”。
本图来源:S-Tech街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