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媒书荐 | 落幕与重生:这部千年史诗,其实是一本现代启示录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20-02-15

254年前的一个傍晚,落日渐渐将罗马一片古老的废墟洇染成血洗的模样,在越来越凝重的暮色中,圣殿里突然传来赤脚僧的晚祷声,惊动了一个正坐在卡皮托山上的年轻人,他随即又沉入思考……一个伟大的想法在那时悄悄地诞生了。后来,这个年轻人不再年轻,那个瞬时的想法却被笔墨著成一部不朽的千年史诗。


 

254年后,在一个明丽的日子里,有人翻开这部史诗,赫然明白这其实是一本现代启示录。本期,全媒派(ID: quanmeipai)解读《罗马帝国衰亡史》,带你走进罗马帝国的浩瀚往事,一起透过历史理解未来。

 

废墟上的思考者

 

1764年10月15日,这个坐在罗马帝国废墟上的沉思者名叫爱德华·吉本。卡皮托山并不知道当时正坐在它上头的这个年轻人在12岁前已经通读历史典籍,15岁便考进牛津大学,在20岁前已经具备创作人类巨著的一切客观条件,无论是文字驾驭能力、学识积累还是思想境界


 

时年27岁的他正在欧洲大陆游历。吉本来到意大利,在古罗马遗迹间怀古悼今,萌生了创作一部史诗级巨作的想法。“我正坐在卡皮托山的废墟上沉思,忽然传来神殿里赤脚僧的晚祷声,编写罗马城衰亡史的想法,首次涌上了我的心头。”吉本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那个傍晚诚然是一切的开

 

1770年,在伦敦定居的吉本开始着手将自己六年前的想法变为现实,原先为“罗马城”撰写史传的念头也拓展为为整个“罗马帝国”著书的雄心。这一落笔,就是17年。17年间,吉本反复雕琢、三易其稿,显现出非凡的毅力、近乎苛刻的治学精神。在书中,他旁征博引,引用八百多种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两百多位学者的著作,数量有千册之多。此外,各种来自地方志、地图、碑文中的原始资料更是数不胜数。终于,在1787年6月一个深夜,他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巨作。


 

这部长达6卷、71章、120多万字的伟著也见证了当年那个神采奕奕、意气勃发的青年人渐渐衰老、病弱并走向人生的终点。7年后,吉本溘然长逝。然而,这本一经出版便“洛阳纸贵”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却注定以永恒的方式闪耀在人类的智慧星空。那个已经沉睡近三百年的帝国在纸墨间被生动演绎,它的落幕、它的重生,都被这部巨作静默地诉说着……

 

帝国的落幕与传奇的重生

 

《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叙述了罗马帝国从公元2世纪安东尼时代的辉煌至极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时的轰然落幕,时间上跨越1300年的王朝浮沉,空间上则横穿亚欧非三大洲。在庞大的世界体系中,缠绕着的是繁复的权力斗争、民族恩怨以及无数个体曲折跌宕的命运。

 

萦绕全书的是对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不断追问。爱德华·吉本试图从政治、文化、军事几个方面透视这曲帝国悲歌幕后的真相。他认为这个巨大帝国分崩离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禁卫军的暴乱。“君主对部队的一味放纵”是罗马帝国衰亡的最初征兆。深受皇帝信任的禁卫军长官往往手握大权、参与朝政,有时甚至废立篡弑。书中第10章指出二十年间有十九人在军队下属的拥护下登上帝位,却全部没能善终。禁卫军权力的膨胀不仅造成朝纲混乱、帝位飘摇,还导致对外国防的疲软,保家卫国依赖雇佣兵,为帝国的不稳定埋下祸根。

 

皇帝与元老院的权力斗争。以元老院为代表的民主力量日渐衰落,皇帝特权气焰愈盛,不受元老院和法律的限制,他们“创造出一个政治自由的假象来欺骗人民”,建立起“共和国形式掩盖下的君主政体”。强调法律、秩序的罗马文明在权力斗争中更是被摧残、被磨灭。

 


基督教的兴盛。政府腐败、军事斗争造成的苛捐杂税、连年战乱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罗马公民趣味日渐低下,失去了原本“尚武”的民族精神,为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兴盛与传播提供土壤。基督教宣扬现世的苦难、鼓吹死后的天堂,接受了教义的罗马人安于现状,失去保家卫国的斗志,民族精神进一步萎靡堕落。

 

蛮族的入侵。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就在蛮族的入侵中被湮灭。之后,东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土被阿拉伯人侵占,而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完全覆灭。外部的入侵是压死这头巨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至此,一曲恢弘又令人扼腕的衰亡悲歌终于曲尽人散。一个曾经盛极的帝国在长久的岁月里只化为一堆寂寞的废墟,直到1764年吉本的造访以及其历时数十载的辛勤笔耕,已然落幕的帝国终于以一部传奇之作的形态重生了。

 

《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即引起巨大轰动,短时间内三次印行,学术界更是赞不绝口,当时的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本。“经济学之父”、《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认为:“这部书的出版可以使吉本列入当时欧洲文史界之首位。”有人更是称此书为“史学界无望其项背的经典”。在这本恢弘至极的巨著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人间万象:政治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军事家看到了战略的智慧;哲学家看到了思想的演变;文化学者看到了文明的兴衰……

 

值得一提的是,吉本一向反感枯燥无味的编年史写作风格,同时也认为华丽词藻堆砌的演说体并不可取。他用独特的语言、极富文学风采又不失理智克制的笔调铸就了这部巨作。


现代人再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有人说:“罗马帝国衰亡史,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壮观和最惊人的一幕。”极盛时期的盛大与落幕时的悲壮都令后来人惊心动魄。

 

这部《衰亡史》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过去的窗户,在窗户里,我们冥冥之中又好像看到了现代的倒影。当人们在追问罗马的衰亡时,到底在追问什么?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超级大国,拥有着无可匹敌的世界影响,国土广阔、国祚绵长。而衰亡之时,它仿佛一位耗尽天年的老者,拖着臃肿的身体一击即溃。它到底为何繁荣?又为何走向衰亡?而生活在和平盛世的我们又为何要去重读这本经典?

 


全盛时期的罗马于我们,仿佛是历史的回光,同样是边幅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同样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大国。透过罗马的历史,我们可以获知怎样去维系一个大国的内部稳定,向贤君取经,亦可以暴君为鉴;我们可以追溯西方人的文明源头、精神家园,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一种更理解的姿态深入对方的内心。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你获取了这把钥匙,不妨重启历史之窗,去读读这本“现代启示录”。

 

当一切落定时,一切又恰恰开始

 

“我搁下笔,在阳台和树木遮盖的走道上漫步徘徊着,从这里可以眺望到田园风光,湖光山色。空气是温馨的,天空是宁静的,月亮的银辉洒在湖面上,整个大自然万簌俱寂,我掩饰不住首次如释重负以及由此也许确立我声誉时的喜悦之情。”吉本这样描述《罗马帝国衰亡史》落笔后的心境。一切那么静谧,为过去悼亡,也预示着开始。

 

而今天,我们不妨打开这部厚重的经典史诗,走入1500年前那个伟大的国度,走入200年前那个伟大的灵魂,他用尽心力追溯着千年前的绝迹,并为现代人带来源源不断的智慧。

 

吉本在生前,曾满怀希望地预言,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将有“一个未来的命运”。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相信,它定将永生,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记忆潮汐里跌宕、翻新,迎着海潮上的红日奔向远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