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句话要分好几条发送:线上社交时代,连表达都逐渐碎片化

yuri 全媒派 2021-08-28


“对方正在输入……”聊天框蹦出两个字。

“对方正在输入……”聊天框继续蹦出三个字。

五条消息之后,终于收到了完整的一句话。

每天待在社交媒体上,不断输入和输出消息的你我,应该都不会对这种聊天方式——把一句话拆成多条消息发送——感到陌生。

当数亿人都日渐习惯了线上交流这样一种沟通方式,整个过程中也生发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比如此前讨论过的语言通货膨胀表情包泛滥标点符号的不规范使用等。

除此之外,“碎片化表达”也是一种普遍的交流现象。在网上聊天时,许多用户,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一句话分好几条信息发送,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也要单独占一条信息。这放在过去按条计价的短信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关注社交媒体聊天中碎片表达的有趣现象,分析背后的成因和传播特点。

网络聊天里的语言碎片

一句话分成不同段语句的碎片拼接,并非诞生于社交网络。

回忆一下中学时候读到的现代诗《雨巷》,那首“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是类似的形式。不过,今天网上交流中的碎片,显然不是像诗句跨行一样出于文学表达和诗韵美的需要。

今天的跨行消息,大多是这样:对话框顶部一直显示对方正在输入,但收到的是不断蹦出来的几个字的消息。

常见的场景如:午休后,拿起手机一看,对话框里是朋友发来的几十条未读,赶紧打开,爬楼读完之后,发现其实只讲了三句完整的话。

这种情况,在你的聊天记录中大概常能见到。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和社交媒体的生长,语言的碎片化表达越来越普遍,这种“碎片”,并非一句句完整消息的轰炸,而是把一句话分成几条消息,分别发送出去。

八条消息后还是不知道到底遇到了谁

这种碎片化表达是许多人网上聊天时的习惯,但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大多出现在特定的交流对象和场景中。

比如,对着熟悉的亲朋好友,在聊及日常话题的时候,可能更容易随意地把一句话拆开发出去;而在工作交流等更正式的场景中,类似表达的频率大概会下降很多。

和朋友聊天,对一些更活泼和轻松的话题,比如追星看剧、分享逸闻趣事的时候,你们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哪个追星女孩不曾感叹一声哥哥好帅

而在一些正式的工作场合,或是同老师、长辈交流时,你更可能提前编辑好消息,字斟句酌一番,才把消息发出去。

和老师对话时总是恨不得把所有话都塞进一条消息里

当然,除了对象和场景,碎片化的语言也是社交媒体的特殊属性滋养起来的。

现在常用的社交软件,在诞生之初也是碎片化表达的典型场所,更多承担辅助性的社交功能。而随着技术和环境的更迭,社交媒体逐渐演变成主要的社交工具,甚至超过线下的交流,也就承载了更深层的交流需要。

这时,在某些特殊的场景中,碎片化的表达可以帮助强调情绪,成为情感的放大镜。比如在和朋友聊起学业烦恼时,可能是这样的:

绝望感溢出屏幕

在类似的特殊语境中,跨消息组成的一句话,能加强场景中说话者的特殊心情,烘托特定的氛围。

总之,对于越来越普遍的碎片化表达,一些人视为正常的表达习惯,它简单没压力、又不失趣味。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作不恰当的交流方式,认为这加重了信息过载的压力,让人离“好好说话”又远了一步。而更多时候,它是没有引起人们特别关注的隐形现象。

知乎上也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图片来源:知乎

一句话为什么要分几条消息发送?

媒介渠道变化的影响

在知乎相关问题的回答中,有网友表示:“被短信折磨过的人(就是我)用微信这种聊天软件的时候自然就喜欢分开发。”

这个回答揭示了一个可以理解碎片化表达的背景——媒介渠道的变化降低了交流的成本。

在前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短信、写信、邮件等方式来克服无法线下交流的阻碍,但这些方式大多都从不同侧面框限了表达的方式:一条短信和五条短信对应不同的成本,邮件有固定的格式,写信的程序就更加繁琐,要花时间写好、寄出,再等待回复。

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占主导的情况,结束了“寸字寸金”的沟通时代,人们得以从克制审慎的交流中解放出来。于是,一句话分成几条消息发,或许是一种对远程沟通的“报复性消费”,也是新媒介渠道中的新交流方式。

适应线上社交传播场景

碎片化的交流,也是对线上传播场景的适应。在线下面对面聊天的场景中,除了说出口的话,对方的语气、表情、神态和眼神,都可以同时传递出的有效信息,这些都是线上空间中很难做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碎片的话语能够一定程度起到加强语气的效果,传递出文字以外的信息,调节聊天的氛围。

一条过长的消息不免让人觉得收到了一篇小作文

更具体来看,一句话的切割也不是随意完成的,常常分成形容词、名词、代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等不同的碎片,各自对应不同的意思。要素的拆分让不同语言碎片独立出来,可以帮助对方get到说话的重点。

比如,当“我超级xxx!”变成“我”“超级”“xxx”“!”,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中,后者似乎更明显地传递出话里的情绪特征。

除此之外,碎片化的表达也和社交媒体交流的即时性特性相适应。在即时通讯软件里,保持在场状态,让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到达,是交流的普遍需要。

因此,不加标点符号、输入法带来的错别字、不撤回、在第二行进行更正,都是即时交流中的普遍现象。而发三五字的短句,一行一行排列,降低了编辑和修改的难度,也是对即时性特征的一种“迎合”。[1]

成为线上交流的话语符号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中提到,在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中,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2]

社交媒体中的沟通是符号互动的过程,而语言符号是当中最重要的一类呈现。从符号的角度来看,“把一句话分成多条消息”的信息传递形式,也是理解其涵义和意义的一个角度。

相较于成段成句的长消息,短句消息的符号是更直接的简单表达。长句子看起来需要更多注意力和精力,而短句更容易理解,每一条都传递清晰的涵义,能够减轻交流的压力和负担。

从这个角度来看,被切分为块的一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和语音、表情包符号等一样,承接了线上表达的需要,发挥不同的传播功能。

这种符号还有内容本身之外的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调节聊天氛围、加强语气和强调、迎合即时性,还有在聊天中保持话语的一致性,甚至抢夺注意力的效果。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要和朋友说一件重要的事情,但还在聊天框里疯狂打字编辑的时候,话题已经被朋友转移到了新的事情上,或者是你的朋友已经等不及,先退出了聊天界面。


如果你和你的朋友都很喜欢发短句,那你们的聊天可能会因为多线程而趋于混乱

于是,为了克服线上聊天时这种“交流错位”,不如在聊天时先发制人,把消息拆开发送。拆开的话语符号传递了信息本身,也让对方保持在接受讯息的状态,间接维持讨论话题的稳定。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社交媒体上,这或许的确是个能够保证交流顺畅和及时的方法。

碎片化世界里的一块拼图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社交媒体中聊天的碎片化表达,可以被视为碎片化的一个具体表征。

碎片化,是当代数字生活中一个老生常谈也真实存在的传播特征,它和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共同生长起来,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媒介渠道还有话语表达。

社交媒体是碎片化信息的重要土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在微信聊天(尤其是群聊)中,讨论参与者的行为接近于一种“广场表达”,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表达,因此话语表达往往是离散的、弥漫的。[3]

弥散的表达在这里无处不在,从以前的“不明觉厉”等词到如今“yyds”等缩写,人们似乎总是倾向于用最少的话语来传递意思,习惯用特殊的符号建构共同独特的话语空间。

习惯了无处不在的碎片化之后,对于把一句话拆分成几条消息,人们的神经或许也就没那么敏感了,也自然无意识地接受和使用了这种方式——碎片是吧,再熟悉不过了。


碎片化表达,促进传播还是阻碍传播?

长期以来,对于把一句话拆分成多条消息的表达方式,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

习惯的人把这作为一种给线上交流减压的方式,给聊天增添几分轻松和趣味,也降低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不过,也有反对的态度认为,一条变多条的消息,至少在数量上加重了信息负担,还消解了本就破碎的语言表达。


对这种行为的不同看法。图片来源:知乎

对社交媒体的态度、语言使用的习惯等因素,都影响了人们的不同判断。但至少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习惯似乎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嵌入了我们的日常交流,变得普遍常见。

回到原点,聊天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碎片表达也有两种可能的指向。

一种是积极的——碎片化的表达能够帮助双方在线上交流中更轻松、高效地理解信息。在信息过载的社交媒体网络中,这不失为一种自我可控的小小解压方式。

另一种是相反的指向,即碎片的消息可能阻碍了信息传播,造成误解,反而降低了效率。

如何理解这种误解?

一方面,“一句话分成多条消息发送”的行为并不为所有人习惯和接受。所以当这种消息出现在不合时宜的场合——比如正式的群聊里、工作中,或是面对一个对交流规范很重视的交流对象,可能意外造成了对方对自己的印象减分,即便这并不是你的真实形象。

另一方面,被分散开的语言本身也可能造成误解。在零散的词句中,话语的先后顺序容易混乱,逻辑也更可能不通。等到聊天框对面的人把这些碎片组合后理解清楚,可能耗费的是比完整打出一段话更多的精力。

当然,社交媒体也并非一成不变,其本身的一些功能也在直接/间接地帮助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比如现在被频繁使用的微信“引用”功能,就能让人在繁琐的消息里对标到重点。在面对多个碎片拼成的一句话时,接受的人也更容易抓住一个符号去回应。

总之,这种“一句话分成多条消息”的微观现象,也是我们跳出既定框架去审视社交媒体和自我表达的一个视角。而不论对此报以怎样的态度,那些成句的、或是片段的语言符号里,其实都是人与人寻求沟通和连接的需要。

至少,我们共同的期待都是一个更为高效、友好、让人不那么头大的交流空间。

【今日互动】

聊天碎片化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你的聊天记录里是不是也充满了碎片化的消息?你又是怎样看待这种消息碎片化的现象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参考链接:

1.陆伟晶:媒介、场景、人—微信使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唐嘉仪:场景与对话:微信群讨论如何影响态度?——基于对比实验的微观解释框架[J],新闻记者,2019(11):35-47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