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战地新闻报道在现代新闻业正式诞生之前,战争史撰写于战争结束后,而且大多是由那些不在场的人写的:里面记载的事情不是由亲眼目睹者记录的,而是根据其他人的叙述拼凑起来的。据悉,最早的战争目击者作品之一是由荷兰画家Willem van de Velde创作的。1653年,他在航行时目睹了荷兰和英国之间的海战,之后他写了一份战争报告,还在里面画了几张草图。因此,他被认为是第一个目睹并报告战地情况的人。技术进步推动战地新闻的发展技术进步让人们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观察和认知战争,也推动了战地记者的出现。1833年,摄影技术诞生,这改变了战地新闻的呈现方式,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战场的情况。更重要的是1844年电报的发明,记者借此能更快发回新闻报道。电报使得报纸能够满足公众对战地新闻的需求,这反过来又增加了报纸发行量。在电报出现之前,军队主导了战争报道,军官向新闻界讲述自己的胜利过程。而电报的出现意味着,新闻界可以派自己的人去战地,而不必完全依赖军队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和描述。往后,报纸、电视媒介的发展,也迅速增加了战地新闻的时效性和丰富度。如今,社交媒体平台的流行则进一步革新了战地新闻的报道方式,相关信息的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专业记者,人们可以看到、听到来自不同身份的人上传或记录的内容。像居住在战争爆发地的普通人,也可以到社交媒体平台上传自己的拍下的现场视频或照片,让外界知道当地情况。战地新闻报道新视角——和平新闻学战地新闻报道是记者对枪林弹雨、战火硝烟环境的记录。人们在浏览这些新闻报道时,心情不会轻松,可能会感到压抑甚至恐惧。因此,有的媒体开始尝试创作含有浓郁人情味的报道,如将报道视野放到士兵的亲人和朋友身上,关注他们的担忧,以此来反思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对和平的期待。这引申出战地新闻报道的一个新视角和新趋向——和平新闻学。和平新闻学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起源,挪威社会学家Johan Galtung在国际新闻结构研究中提出,传统的战地新闻以暴力/宣传/精英/胜利为导向,可能起到助长冲突升级并最终导致战争激化的作用;而和平新闻学是以和平/真相/人文/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希望促进社会对冲突做出非暴力反应(non-violent responses)。Galtung之后,英国的两位资深记者Jake Lynch和Annabel McGoldrick进一步发展这一概念,于2005年合作出版了《和平新闻学》一书。他们将“和平新闻学”定义为:编辑和记者决定报道什么内容,以及决定如何报道,向全社会提供一个对冲突事件采取“非暴力反应”的机会。具体来说,和平新闻学视角下的战地新闻报道倡导以下几点:1.避免只报道暴力行为和描述恐怖景象,这会让读者感觉对付暴力的唯一出路就是武力报复、以暴制暴;应展示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暴力行为受到何种困扰。2.避免停留于表面来评估暴力行为或暴力政策产生的影响;应深入报道暴力行为带来的长远影响,如:长期的心理和精神损伤所引起的后果,可能会导致人们将来更易于采取暴力行为。3.避免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方的困难上,应对所有的受难、恐惧和怨恨现象进行报道。4.避免使用妖魔化形容词,如“邪恶的”“野蛮的”“不开化的”等等,使用这样的字眼是把记者置于某一边,为暴力升级提供证词。5.避免使用诸如“恐怖主义者”“极端主义者”“狂热者”“正统基督徒”之类的标签。实际上,被贴上这些标签的人一般被视为非理智的一方,从而降低与他们协商的可能性。相反,应试图以人们赋予自己的名称来称呼他们。
美国福克斯新闻驻外记者Trey Yingst在2018年搬去了以色列。而在过去几周,他在以色列南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新一轮巴以冲突的报道。在今年10月接受美国杂志《名利场》采访时表示,自己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得保持心理健康,因为已经看到过太多可怕的事情。“外界看不到我们记者一天看了那么多尸体后,身上一股味道的样子,这股味道停留在头发和衣服上。我坐在酒店浴室的地板上,用一块肥皂和一条毛巾擦去靴子底部的血迹。然后我们再出去,第二天继续这样做。”由此可见,除了人身安全,战地记者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在目睹了可怕的战争现实后,战地记者容易在心理层面上感到十分痛苦。这种心理压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影响到前线记者本身,也会影响到记者的亲友,以及战地新闻报道工作的展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Anthony Feinstein在2020年5月的一场研讨会表示,他的团队曾展开一项研究,调查在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路透社、美联社工作的前线记者,这些记者基本上都报道过战争、灾难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战地记者更容易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和焦虑缠身。PTSD会让人非常沮丧,摄影记者往往在这方面更严重,因为没有太多的机会来处理自己经历的事情,需要当场按下快门拍下残忍的战争画面。一个积极信号是,如今新闻机构比起以前更加关注记者的心理健康。例如:路透社推出了一个项目,记者可以选择回国后要求接受心理治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的达特中心项目在官网公布了一份值得信赖的治疗师名单,其中包括战地记者所需的专业治疗师;Tracy Wilkinson是美国《洛杉矶时报》华盛顿分社的外交事务记者,曾报道过多起战争事件。她回忆道,自己在伊拉克报道时目睹了一次致命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其所在的组织要求她事后去看心理医生。那么战地记者具体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自身心理压力呢?世界银行总部气候投资基金的性别问题顾问Gayatri Sabharwal在2021年发文称,自己访问了8名战地记者,男女各占一半,他们来自《大西洋月刊》、《卫报》、VICE新闻等机构。Sabharwal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应对心理压力方面,有的记者会通过酒精、药物和食物以及购物来缓解压力,有的会通过锻炼身体和亲近大自然来应对压力,还有记者表示自己会通过绘画、烘焙、园艺和写诗来转移对工作的注意力。说到用药缓解压力这点,精神病学教授Feinstein曾调查发现,一位受到心理创伤的伊朗记者会用巴比妥酸盐进行自我治疗。巴比妥酸盐是一种镇静剂,同时也是比较有争议的药物。因为服用巴比妥酸盐容易上瘾,摄入过量甚至会致命。那么,战地记者有哪些更健康的方式来保持心理健康呢?可参考以下建议:1.积极向所在新闻机构或其他群体寻求心理健康咨询资源,早日发现和解决问题。2.尽量通过运动、冥想、绘画、写作等较为健康的活动释放压力,转移来自工作中的压力。3.与同行进行沟通,排解情绪和释放压力。家人或非同行朋友可能很难理解战地记者的烦恼,记者也不想亲友担心自己,因此建议记者跟熟悉的同行进行交流,以寻求共鸣和释放压力。参考链接:1.央视新闻:记者手记丨穿上防弹衣,我们在战火中记录2.https://apnews.com/article/israel-hamas-war-journalists-international-court-investigation-ef7ec4fa597add8fb49d17358acf25763.https://ijnet.org/en/story/safety-tips-journalists-conflict-zones#:~:text=Safety%20tips%20for%20journalists%20in%20conflict%20zones%201,imperative%20when%20reporting%20in%20a%20conflict%20zone.%204.https://ijnet.org/en/story/why-safety-training-critical-war-reporters5.https://www.vanityfair.com/news/2023/10/israel-hamas-war-trey-yingst6.https://www.washingtoninstitute.org/policy-analysis/breaking-through-fog-war-challenges-and-responsibilities-reporting-under-fire-20237.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news/ive-studied-journalists-under-pressure-20-years-heres-what-ive-learned-so-far8.https://www.yalejournal.org/publications/investigating-the-role-of-emotion-in-contemporary-wartime-journalism9.https://www.icfj.org/news/ethical-tips-journalists-reporting-conflict10.Şahin S. Journalism in Conflict-Affected Societies: Professional Roles and Influences in Cyprus[J]. Media, War & Conflict, 2022, 15(4): 553-569.11.Selvarajah S. The Failings of Conventional War Journalism[M]//Selvarajah S. Human Rights Journalism and Its Nexus to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Chichester: Palgrave Macmillan, 2020: 13-46.12.刘鸿英. “和平新闻”与新闻真实性[J]. 今传媒, 2013, 21(5): 8-11.13.谢铠璠, 王一鸣, 吴璟薇. 和平新闻学视角下的话语冲突——《南德意志报》《纽约时报》关于2020年维也纳恐袭报道的对比研究[J]. 对外传播, 2021(6): 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