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带来繁荣?
文丨张是之
罗辑思维最近的第682期,标题是《限制,能带来繁荣吗?》,有读者听后问我的看法,这里就简单一说。
节目很长,用很多的例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由看上去很美好,但有时候很残酷,都是自由的行动,最后可能出现不好的结果。用原文来说,就是因为自由,所以不自由。
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说这就需要自由的反面,限制。进而追问,限制,会带来好处和繁荣吗?
结论就是,限制一种自由,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很多情况下,限制也是一种解放。
节目下面有留言说红绿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我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否则没有红绿灯,人车都想走,结果是乱成一团,谁也走不了,谁也没有自由。
应该说这一期节目,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结论也颇有几分道理,毕竟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这是生活常识。
如果非要深入探讨一下的话,里边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结论,而在于作出限制的主语上。
没有人否认限制的重要性,关键是谁来限制,谁更有资格来实施限制?
节目中有意无意的结论是政府或者强大的第三方来限制,比如其中举例说两个人闹矛盾,互相拿枪指着对方的头,谁也不敢先放下。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双方都惹不起的人,大喝一声让两人都把枪放下,两个人就把枪放下了。
再比如说烟草公司游说美国国会立法,禁止所有烟草公司在电视上做广告。
任何学过经济学,有产权意识的人都能看出,实际上是产权人而不是其他人,更有资格提出限制,更有动力和能力去作出限制。
不是基于自己产权而做出的限制,差不多都可以归入「指手画脚」的行列,很容易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在更深层次的行动逻辑上,政府的限制行动和产权人的限制行动,出发点和逻辑完全不同,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比如有段时间搞禁烟运动搞的很火,公共区域禁止吸烟,于是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把餐厅饭店也都纳入到公共区域之中,列为禁烟对象。
再比如,新劳动法的出台,对很多企业内部的管理事务做出了细致的规定。
最近更是针对女性结婚生育等事项给企业等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些越来越多的限制,是不是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繁荣呢?
并没有。
限制,如果不是基于产权人自愿而作出的选择,那么它的根基就不够牢固,在此之上的高楼既容易歪也容易塌。
因为,不是产权人自愿作出的限制,往前一步就是管制,再往前一步就是寻租。
抛开了产权意识,将限制的行为制度化、立法化,这其实就是管制。
如果这种管制没有实质性伤害还好,如果一旦有实质性伤害,制度化、立法化之后再纠正错误,那将变得非常困难。
新劳动法出台之前,包括张五常教授的很多经济学家对这部法律提出质疑,也做出了很多预言。
很不幸的是,这些预言很多变成了现实,经济放缓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但经济学的问题在于很难进行单一的归因,劳动法的出台和美国金融危机时间差不多,那后来我们经济放缓,是该把原因归结于劳动法呢还是美国金融危机呢?
用再精密的数学统计进行回归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选择性地忽略了限制一词的主语和限制行动主体间的区别,结论正确,推理有瑕疵,也很容易一不留神把人带沟里。
我们看到的现状,是依法治国深入人心的今天,要求立法来管这管那的越来越多。
互联网出来要求对互联网立法,网购出来要求对网购立法,网约车出来要求限制管管,海外代购出来了,要求将代购纳入监管。
我们看到法律越来多,管的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严。
当我们在深信不疑地践行执法必严的时候,其实留给产权人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抛开产权谈限制,能够带来更多的自由吗?能够带来更多的繁荣吗?
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来对比思考吧,欢迎留言交流。
2019年03月13日
——————
上一篇: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
题图:Warwick Castle, the East Front from the Outer Court (1752)
延伸阅读: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相关书籍推荐,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一课经济学,精读第二季,继续和你一起读经典:
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米塞斯《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米塞斯《货币与信用理论》、罗伯特·墨菲《第一本经济学》、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
解读形式:讲义加音频。
只做精读,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精读。精读经典,传承经典。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精读经济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