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美国在三个领域对中国的成功渗透

张是之 张是之 2021-01-20

文丨张是之
众所周知,这里很少谈及政治,一是力所不逮,二来确实不太感冒,三呢也不安全。
前面就写过一篇《从来就没有什么政治经济学》,就是简单的逻辑推理,实话实说,结果还是被举报删除。
你跟他讲科学,他要你讲政治;你跟他讲政治,他跟你玩举报。这就很不好玩了,所以实际上也没有太多可以说的东西。
但总有人会留言说社会发展不仅仅要考虑经济问题,还要考虑政治问题,光分析经济因素太过片面等等。
我忍不住要问一句,我们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政治问题,还是应该以政治的态度来讨论科学问题。
钱学森撰文论证亩产可以万斤的年代,这个问题也许没得选择,但今天都马上 2021 年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如此模糊不清吗?
实际上,以我有限的观察来看,很多人讨论政治话题的方式,其实跟讨论明星八卦差不多。
在哪儿当官、怎么升迁、人怎么样、将来怎么样,大都是些琐碎小事,很少见他们认真讨论执政理念、政策水平、具体的政策细节等等。
他们以为他们在讨论政治,可能完全都没搞清楚政治是什么。
自愿的交易行为,人们在用实际行动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行动就是真实意愿的表达,不愿意就拒绝。
但政治就不一样了,政治涉及人心,涉及人内心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涉及外在行动和内心想法的不一致。
这样的分析不是不能做,而是主要靠猜,也谈不上什么科学。
比如林肯在美国发动南北战争,解放黑奴的口号发挥了巨大的号召作用,但谁能知道他自己有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和目的。
再比如我们知道很多欧美企业在和中国企业合作时,要求中国企业的劳工条件和环保措施必须达到他们所规定的各种要求。
很多人只看到了第一层,认为欧美企业真是业界良心,人类灯塔,和资本家合作还不忘为工人着想。
但他们没有看到还有第二层的原因,那就是这样的要求可以显著提高中国企业的成本,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本国企业。
事实上,很多类似条款并不是企业自己要求的,而是欧盟和美国政府的法律要求。
而我们都知道,欧美的立法程序,有专门的游说团体在做这些工作。这些游说团体,正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
市场上,中国企业可以把他们打趴下,但他们借助自己的政府立法又可以卷土重来。
这就是所谓的政治。
纯粹从逻辑上看,自愿的交易行为可以实现双方或者多方的互利共赢。
但凡是自愿的交易行为,都可以用市场机制、价格理论、人的行动来分析,一点问题没有。
这些过程和分析都不涉及政治,也不需要涉及政治的分析方法。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要求我们讲政治呢?
很明显,那一定是出现了自愿交易之外的情况。也就是,出现了有人获利有人受损的情况。
双赢共赢当然是好事,但有人获利有人受损,如果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人心就散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
所以,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讲政治就替代讲逻辑成为首选。
无论中外东西,黑人、女权、环保,各种政治正确的要求,大多都成为了保护部分人实则伤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借口。
作为复杂社会的治理,你可以说各种方法无法简单做出对错好坏的判断。
但科学的作用仅仅是在揭示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讲的逻辑多一些,市场多一些,经济就会更繁荣一些,大家的生活就会更好一些。
相反的情况,就不多说了。
客观地讲,中国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上,成功抵挡住了欧美票选民主的拉拢和诱惑,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
否则,中国经济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不过这是另外的话题。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说,中国至少在三个领域完全没有抵挡住来自美国的渗透。
当然,这种渗透,并不一定是一开始就带着政治目的,而是由很多经济学的错误理论和观念所造成的渗透。
这三个领域分别是,新劳动法、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
新劳动法出台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反对意见的。
到了反垄断法这里,只有少数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很多经济学家是以反垄断法如何实施才更有效的政策顾问形式出现的。
而到了知识产权问题这里,主流经济学家几乎全部沦陷,一边倒地支持知识产权法的落地和实施。
凡事皆有成本,凡事皆要看成本。
如果你身边有企业家,或者在公司从事管理的朋友,你可以问问他们,这三个领域的立法规范,到底是增加的成本还是降低了成本。
不夸张的说,这三个领域的立法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本,进而间接决定了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经济走向。
劳动法增加了企业对内的管理成本,外企撤离、制造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和印度,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反垄断法增加了企业对外的竞争成本。
价格高了,说是垄断定价,伤害消费者权益;价格低了,说是倾销,掠夺定价,伤害其他竞争者权益;价格统一不变,说是勾结定价。
反垄断法的仓促出台,并没有经过太多的论证,有的仅仅是对美国经验的复制和借鉴,结果就是让市场上的企业无所适从。
而所有有关知识产权的立法,每一条都可能是地雷。
一个商标、一个 logo、一个图片、一个声音,一段文字、一段代码、一个技术,都有可能让你触雷。
知识产权流氓早都瞅准了商机,伺机而动,静待收割。
用范伟的话说,那就是防不胜防。
八九十年代中国出去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留学生,出去读的大学也很有名,其中也不乏很多经济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专业的学生。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开放之后,出国留学访学也成为了大学老师晋升评聘的要求和条件。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欧美大学那些错误的经济学理论和观念,悄无声息地随着这些人员的回国潜入进来。
那时候留学归国人员不像今天泛滥,这批人很多都受到重用,引进的理论和观点自然也就更受重视。
新劳动法、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台的。用引狼入室来形容,恐怕都毫不为过。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三个领域在欧美并不是没有反对声音,只不过不是主流声音,也就没有被我们的留学人员吸收借鉴。
引进借鉴的都是欧美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上的那一套,凯恩斯三驾马车那套东西就更是不必多说了。
欧美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对此深信不疑的经济学家回来建设祖国,结果很多人就开始用欧美的标准来对企业提要求。
看上去倒是和国际接轨了,但有形的成本明显增加,隐藏的地雷也开始准备爆破。
反垄断法的出台肇始于美国,到了上个世纪 70 年代,在在经济学家戴维德和他的学生曼尼的努力下,经济学的逻辑分析力开始在法学领域发挥作用,美国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已经对反垄断法有所反思。
曼尼创建的「法与经济学中心」举办了大量讲座和培训班,培训的都是联邦法官或者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而应邀去讲座的学者则包括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阿尔钦、布坎南、图洛克等重量级人物。
可以说这些经济学家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联邦法院的判决,以及法学院的治学思想,对美国很多反垄断案件进行了拨乱反正,也间接降低了反垄断法在美国的危害。
而你再去看下今天我们大学里经济学专业和法学专业所教授的东西,几乎不会涉及对这些问题的逻辑推理和反思。
我们引进了「恶法」,却没有足够的讨论空间来进一步辩思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困境。
说凛冬将至也许有些夸张,但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引进的法律恐怕将一直拽着中国经济的后腿。

2020年12月29日

————————

题图:Charles Cottet,View of Venice from the Sea

上一篇:关于垄断,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延伸阅读:

1.垄断?哪有那么容易?

2.不服来辩:阿里巴巴到底有没有垄断?


限量签名版新书,「一课诚品」店有售,长按识别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