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天旅行极限之第十天:只带手机的想给你寄明信片,不带手机的教你如何了解一座城
两位记者,一个只带手机,另一个不带手机,分别进行12天的长途旅行。这个实验想知道,在我们如今的生活里,手机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
【DAY 10】
来自不带手机者罗芊的自白:
今天凌晨五点半,我乘轮渡抵达大连。
在这一天中,我吃了同事曾经报道过的海胆饺子和大连出租车师傅推荐的大连老菜;约了老朋友见面;坐了有百年历史的有轨电车;去了几乎没有游客、却老建筑扎堆的南山;还以自己的方式了解这个城市。
今日任务是“了解世界”——不上网,怎么接近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现在的真相?
大连的近代史只占《大连战事》一书的五分之一
想要了解大连的历史,我首先搭讪的是公交车上的老大爷。他告诉我要去现代博物馆。
上午九点多,离我特别想吃的那家饺子开门营业还有一个多小时,我决定先去博物馆探探路。经过在南京的教训(前情提要请看这里),我知道周一去博物馆可能有闭馆的风险。不过,我还是打车前往博物馆,希望能够遇见“国庆期间不闭馆”特例。另外,即使闭馆了,也可能会有工作人员在里面维护,说不定能得到一些信息。
果然,博物馆还是闭馆的。我拨打了博物馆的电话,没有人接。最后,我去敲了敲玻璃,问工作人员要到了几份资料,一份是“大连现代博物馆基本陈列——近代大连”的小别页,还有大连现代博物馆主办的“考古揭秘展会”的各类古物介绍。
这位工作人员非常友好,回答了我许多问题。他还告诉我:商业性书店今天都开着门,大连市图书馆就不用去了。
接下来,我和朋友步行到附近的星海广场看了看,也许因为是白天,并没有太多惊喜。
之后,我便前往新华书店买书。大连的历史丛书还挺丰富。
但是这些丛书只放置在诺大的书店一角,热门的展位上多是一些管理类、励志书籍,比如《管理者的 10 堂战略课》。书店里的年轻人则喜爱翻阅《大盘细节》这种理财类书籍。
翻着《大连战争》一书,我发现近代史的内容非常少,大多都提到了旅顺,加上多位当地人都建议我要看历史去旅顺,我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连,明天去旅顺看看。
翻遍了望海街,终于找到 32 号
我还发现了一本名叫《大连老地儿》的书,介绍了与“老大连”有关的 18 个地理名词,还将个中故事和周边街道全部梳理出来了。随手翻了翻,我果断买了一本。
正是因为这本书,我决定前往南山游玩。
书中写道:“南山是「贵族大连」的最后一抹记忆。南山中有许多旧军阀的府邸,当时只有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才有资格居住,「老大连」杨道立曾回忆道,那里往来无白丁。”
在《南山》这一篇章中,我圈出了南山街 10 号,枫林街 30 号,望海街 32 号这几处有明显门牌号的旧址准备寻访。
出乎预料的是,由于年代已久,许多名牌号都已更新,我们走到枫林街 32 号,再往前走却变成了一座门牌号为枫林街 29 号的新楼,想要寻找的 30 号就直接消失了。
就这样,我们一直走到望海街,门牌号错乱依旧挺严重的,要不就是没有门牌号,要不就是时大时小,我们走穿了半条望海街,发现没有要找的建筑,只能原路返回从另一头寻找。
筋疲力竭时,我们发现了这个,两个人疯了一样狂喜,这是张作霖和林彪住过的官邸,在问多个路人无果的情况下,被我们无意中碰上了。
不远处,我们还找到了当时(据说)是张作霖的众多府邸之一:
去看了看(据说是)“中国唯一一家海胆饺子店”的后厨
说来也巧,在我出发前几天,《好奇心日报》曾经报道过大连有一家名叫“喜鼎”的海胆饺子店,装修的挺有特色,设计多采用浮雕与编织物相结合。
到大连的第一天,我便去尝了尝。
我与朋友要了一份海胆饺子、一份海带鲜肉饺子,海胆饺子相对于蟹黄汤包多了一些鲜味,吃惯了蟹黄汤包的江浙朋友会觉得带一点点“腥”,但我觉得鲜甜适宜、非常喜欢;海带鲜肉则清香爽脆。出于对饺子的好奇,我拜托店长让我进后厨探了探。
进后厨需要用一次性帽子将头发全部遮住,这些“饺子大师们”都遵循着严格的制作工艺:每个饺子 20 克,每份饺子皮必须是 8 克,多了或者少了都不行。
在饺子制作时,会直接放在秤上进行包制,手法纯熟的面点师们几乎零失误。
有轨电车当地乘客居多
朋友指着路上的有轨电车告诉我,它有着百年历史,我决定一定要乘坐一次。
大连的有轨电车分为新旧两种,一种是有百年历史的老电车,还有一种是新的电车,新电车环境相对舒适,老电车则算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在路边的公交站台上标注,恰好有一辆老式有轨电车 201 开往“南山”附近,我和朋友便守在路边开始等待。
下面这个视频,记录了车辆缓缓驶来,直到我登上车的全过程:
(请通过APP或网页版查看)
有轨电车需要去路中间乘车,老人小孩们都会在它即将驶来时提前过马路候车,我乘坐的有轨电车票价一元。乘客以有轨电车的以大连本地老人小孩居多,或许是因为车辆行驶平稳且缓慢,老人家上下车都十分方便。
大连印象
大连是一座各处都是脚架的城市。这里高楼林立,与烟台相比少了许多质朴。就物价而言,烟台的一盘土豆丝感觉放了十颗土豆,价格 18 元,而大连的饮食价格与上海相差不多。
在大连,我看到过许多报刊“小摊”,他们一般在街角树荫下摆摊,就像这样:
那种可以遮风挡雨的邮政报刊亭也有,但是数量远远少于这种比较简陋的小摊。我问摆摊大叔,为什么这么简陋,他告诉我有关部门不让放置遮阳伞,报刊亭也已经被关停了许多。
由于国庆期间大连本地媒体集体放假,我今天能买到的报纸大多是这样的:
它们大多是周报,关心政治和历史,编辑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人,还热爱用化名。
还有一件事令我非常费解,在男女关系上,大连是一座有点简单粗暴的城市,别的城市热爱运用“计生用品”或者“洗浴中心”来进行性暗示,但是大连通常就是直接一个大大的灯牌——“性”。
这座城市的人民有着北方人的热情,也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困境,想要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却显得有些许着急,我在轮渡回酒店时看见了这样一位老人,当时正在等红灯便拍了一张,结果司机师傅下意识对我说了一句:No!
今日花费
住宿:598 元
早饭:25 元
打车:103 元(轮渡、博物馆来回、晚上回酒店)
买书:32 元
午饭:96 元
晚饭:152 元
总计:959 元
几个彩蛋
我昨天用电话半价订到了仲夏花园酒店,299 元/ 晚,在半山上,窗前有爬山虎跳舞。
遇见了一个很萌的肯德基。
我带你去“浪”,“浪”字出自大连方言,原意为爱美、爱打扮。(来自《大连方言》一书)
编辑点评
实验结束进入倒计时,今天无情的编辑还没有被开除。按惯例,下面是今天的补刀:
开头说,除了美食、旧友、书店、有轨电车和老建筑,还以自己的方式了解这个城市。读到最后也没有弄明白,这个“自己的方式”是什么呢?
今日任务是“了解世界”——不上网,怎么接近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现在的真相?你只告诉了我们,你为了完成任务做了什么,而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在究竟什么样,似乎你还只分享给我们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换句话说,这个任务你只完成了一半。至于大连和旅顺的历史,我们假定你对它是有一点基本了解的。
照着书去找的老建筑,还是把“张作霖”记成了“张智霖”。如果那些老建筑的八卦不是真的与张智霖有关的话。
那家饺子馆,我们曾经在《除了卖海胆水饺,大连这家饺子馆还有个不一样的店铺》一文中报道过旗舰店的设计,从今天的报告看来,你们去的就像是完全不同的两家店面。
关于报刊头条,原本我们希望与新闻客户端的头条新闻做个对比,但是遇上假期休刊的纸媒,对照起来似乎不太合适。现在打开网易新闻客户端,头条是这么几个:屠呦呦等三人获得诺贝尔医学奖、TPP 区贸协议达成和 38 元大虾店家回应。
或许是编辑眼花,今天拍食物的照片仍然是虚的。
今天她已经彻底忘记了手机。
【DAY 10】
来自只带手机者宣海伦的自白:
到泉州的第一个下午,我骑着车逛完了四间庙宇;最后一天上午,我又用同样的方式,去了三处博物馆。灵活穿行于车水马龙之间,耳边是莫名可爱的闽南方言,街头故事尽收眼底。开着地图的骑行模式看泉州,让我了解这座城市更多。
对于寻找美食,我依然没有什么很好的法子。这件事最需要的是挑剔和时间,而我恰好都没有。直到离开,我都没能吃遍读者朋友们给我列的必吃菜单,但留有遗憾,是为了再来。
实验进入倒计时,出于个人的习惯,我想用一种“从前慢”的方式回馈可爱的你们,文末可见具体参与方式。
所谓景点攻略,还是去了才知道 | 高德地图、百度地图(骑行)
我在泉州,还剩最后一个上午。我在蚂蜂窝和出发吧上发现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评分不错,酒店的老板娘则向我推荐了闽台缘博物馆,理由是“新造的,很气派!”,而我自己逛下来,最喜欢的还是泉州博物馆。
高德地图最多可以设置三个途经点,百度地图则只能设置一个。我将三处地点输入高德地图后,根据地图判断出一条最优路线,然后就骑上小车出发了。
行程过程中我打开了百度地图的骑行模式,可以帮助我判断骑车所需的时间。
▲闽台缘博物馆
此前有接到读者的私信,邀请我参加她表姐的婚礼,可以欣赏到南方特色的嫁娶服饰“龙凤褂”。后来因为台风的关系未能成行,不想竟在这里看到了。
来福建这些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闽南闽北的方言。我在泉州博物馆发现,这些听起来很难懂的方言保留了古语古韵。简单来说,有些古诗用普通话念并不押韵,但用闽南话读,则韵脚和谐。
在泉州博物馆,有不少当地人带着孩子来玩。稍作尝试,我就寻来一位懂得闽南语的大妈,请她念古诗给我听。其中有几句诗,她有点“翻译”不过来了,于是和同来的家里人一起推敲如何发音,我当然听不太懂,只觉得好听。
一位阿婆同我讲,现在的小孩都说不来闽南话了,从小讲的就是普通话。方言在年轻一辈身上逐渐式微的情况,在上海也是一样的。下面这几段闽南童谣,希望你念得开心。
▲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博物馆
美食攻略有多准,取决于用户活跃度 | 蚂蜂窝
泉州人对于饮食有种执念,带点骄傲的那种,前一天我吃早饭的时候就发现了。泉州人常吃的面线糊,有许多配菜可以加。我捡自己爱吃的随意加了两样,正准备坐下,坐在对面的食客小哥就怨念地对我说,“你应该加卤蛋的”。
“啊,是吗?”我竖着耳朵仔细地听了,后来点单的人几乎都加了卤蛋。于是我一边吃,一边眼馋地看着人家碗里的卤蛋。五分钟后,一碗加了卤蛋面线糊放在我面前,据说“喝一碗怎么够,这就是水啊。”
我每到一个地方,读者朋友们就会给我推荐当地特色的吃食,其中以泉州最甚。但具体去哪一家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问当地人。但如果使用 App,消息的准确性和用户活跃度有很大的关系。
和边上挨着的两家肉棕店比起来,侯阿婆肉棕店的绿色小门脸在骑楼下,一不留意就会错过,但里头的人却是最多的。
根据蚂蜂窝上的信息,这家店在泉州餐厅中排名第一,不清楚排名的依据是什么,但确实好吃!
▲蚂蜂窝上的问路卡,出国游的时候用到的比较多
粽子里用了蚝干、开洋、香菇、猪肉、板栗,加上沙茶酱和花生酱,口味和江浙沪一带完全不同。
泉州大多数小吃店都不接受移动支付,以上这两家店都是由食客替我代付。
有的酒店,一听名字就是宰外地人的 | 美团
今天我入住了 10 天以来,单价最贵的酒店。反差的是,我在经济更加发达的福州、泉州,住的酒店反而是最便宜的,我发现这主要和我寻找酒店的方式有关。
我对于酒店的要求很简单,有 Wifi、交通方便、卫生,如果再有一点点特色就更好了!
由于完全依靠手机检索,霞浦县在线上可供选择的酒店并不多,大部分都是速 8、如家这样的连锁酒店,所以当我看到这家以摄影为主题的酒店,毫不犹豫下单了。
事后朋友告诉我,这种名字里带有摄影的酒店,一看就是专门骗你们外地人的,知道你们好多人来霞浦就是为了摄影。其实这种酒店除了往墙上挂几幅照片,别的没什么稀罕。不幸被她言中了……
当地人告诉我,许多性价比高的酒店都没有登记到网络上,当地人一般会直接打电话预订。同样的道理,在福州、泉州这样的一二线城市,要在手机上找一家实惠有特色的酒店,则要容易得多。
想给大家寄明信片,也想听听心里话 | 读者福利
昨天和读者朋友们见面,很意外地发现,原来许多读者更喜欢打开网页阅读,而不是 App。有些读者只看 App,有些读者则只读微信号,原因也很简单:手机内存只有 16 G。
想要更多地了解大家,所以准备了一些可爱的明信片分享给大家,每到一个地方我会寄出一些明信片,最后的寄出点应该在好奇心日报上海办公室附近的邮筒。
获得它的方法很简单,私信我的微博@嗨冷抱紧手机:
1. 告诉我你是谁,现在在做什么。
2. 是怎么知道《好奇心日报》的?最常使用的打开方式是什么?(App/PC/微信/微博)
3. 对我们的这次实验旅行有什么吐槽/建议?
今日花费:
1. 早餐:11 元,他人代付,支付宝转账
2. 出租车:24.5 元,2 元红包抵扣,实付 22.5 元
3. 饮料:8 元,支付宝支付
4. 公交:1 元,实付 0 元,他人代付。
由于帮我代付的小哥没有移动支付,我送了一只小茶盏作为感谢。
5. 酒店:488 元,他人代付,支付宝转账
我无法支付现金押金,之后也无法收取退回的现金,代付的前台领班姐姐爽气地没有收我的押金。
总计:529.5 元
编辑点评
实验进行到这里,编辑只想顺便问候你们,假期快结束了感想如何?不论是出门旅行还是宅在家,假期里你用手机更多还是终于摆脱了无尽的微信、短信和邮件?欢迎在评论里告诉我们。下面是今天的补刀:
隔壁不带手机出门旅行的记者终于开始忘记手机这回事,而被规则限定需要依赖手机生存的宣海伦,今天的画风也越来越像隔壁。观察世界这件事,跟手机的关系本来就不大。
“对于寻找美食,我依然没有什么很好的法子。”这件事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对的。找到一个地方的美食,除了传统生存生存智慧,在能够联网的时代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或许你应该告诉我们,除了活跃度不够高的蚂蜂窝,那些号称要用各种技术方法让旅行更容易的应用,为什么没有在寻找美食上帮到你。是你用错了 App,没有问对人,还是没有太用心去找?
如果有人想要在手机上找到这一路的美食,已经试过一遍错的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到他们?而那些你用过的产品,能在哪些方面改进才能帮到你?这个实验除了展示当地风物、热心给予帮助的当地人、手机支付便捷与否,手机能够怎样提升生活质量,或许也是你可以思考的维度之一。
注:两位实验者于每晚 9 点更新,微信播出有延时。想更快更完整的看到实验直播,可以去好奇心日报的 APP 那儿~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 11 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 每天还有一个 List
假期快结束了有什么话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