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在行到分答,果壳一步一步远离了果壳

2016-06-08 周韶宏 崔绮雯 好奇心日报


远离了科普,找到了钱。无论如何,商业公司对知识变现的探索开始了

最近果壳网内部在传公司可能要换 CEO 的消息,有三个果壳网内相互独立的信源告诉《好奇心日报》说,目前的 CEO、创始人嵇晓华(他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姬十三)可能不再主导这家已经运作了 6 年的科普社区公司。


果壳官方关于这项变动对《好奇心日报》予以否认,表示相关的说法“不属实”。


不过果壳内部会流传这样的说法并不太让人意外。毕竟目前姬十三的相关业务里,现在更火、和商业化更相关的是在行和分答,而它们和果壳起家的教育科普已经没太多关系。


作为一个泛科技兴趣社区,果壳网在 2010 年成立的时候说要做“中国的 Discovery”。


为此,一家公司也在去年成立。根据工商部门注册信息显示,“北京果壳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 8 月完成注册,和果壳网的主体“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都是姬十三。不同的是,它旗下的业务包括一年前推出的一对一线下咨询服务“在行”。


这家新公司最火的服务分答,你或许已经经历了它在朋友圈的刷屏。


分答团队也在 6 月 8 日表示公司已经完成了 A 轮融资,具体金额未知,但说估值达到了“1 亿美元”。


一个远远超过姬十三自己预期的“爆款”诞生


这个倾注了在行团队全部人力的新产品 5 月 15 日上线,被放到在行的微信服务号中,提问者支付从几十到几千不等费用,回答者用 1 分钟的语音作答。一问一答公开显示,所有人可支付 1 元“偷听”回答。


在王思聪、章子怡、史航等名人的带动下,分答迅速火了。



王思聪在分答上回答了 32 个问题,一星期不到的时间,他就已经获得超过 60 万人收听,入账 24 万元。


从之后发生的事来看,分答火爆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在行自己的预期。姬十三本人,以太忙为理由暂停了所有早先安排的专访。安排在行 CEO 助理吴云飞接待来访媒体。


吴云飞说在行的技术团队在 5 月 1 日前搬进了一座四合院中,闭关做出了分答。上线以来,员工们已经持续了好几周加班,每天将分答“迭代 2-3 个版本"。


这不是特别常见的做法,为了不影响正常使用,一般公司都选择在深夜上线新版。2、3 次意味着需要白天更新服务器。


此外分答推出近一个月,iPhone 版的应用还在审核。应用是比微信号更直接、更能留住人的渠道。


向苹果 App Store 提交一个新应用,审核时间是无法保证的——即便是一些大公司产品,也有拖上三个月甚至更久的例子。所以如果预期产品会大火,一般的做法是通过审核,到随时可以发布的状态再去推广产品。


现在电梯里已经出现了分答的广告。将用户从微信号迁移到应用并不容易,每多等一天都会流失一些人。


包括“分答”和“在行”的微信公众号互换,也说明了这件事的突然。


意思就是原本关注了在行公众号的用户,现在这个号莫名地变成了分答。对此,吴云飞给出的回应是,为了用户体验的完整统一。


观察微信 ID 可以发现,二者互换了名称。


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技术限制。如果微信号粉丝数不到 10 万,每天的语音下载量最多只能有 1 万条。分答上线之初选择了一个下载量不能超过一万的新号推出产品。


从果壳启动至今六年来,姬十三第一次做出了一个红到远远超出团队自身预期的产品。


果壳以及之后几款产品在百度上受到的关注。


这个产品和果壳、科学松鼠会之前积累多年的科普社区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它的爆红,是因为网红


“你是不婚主义,那么遇到让女友意外怀孕怎么办?”


这是王思聪在分答上被问的问题,提问者张羽为此支付了 3000 元。


现在,这条问答有超过 15000 人听过。而王思聪的另外 31 条回答,有 13 条以上被“偷听”超过 8000 次。



这就是分答的模式:提问者支付成百上千的费用来获得回答,回答者 1 分钟语音回答后揽走费用,而大众就充当低门槛的“偷听者”。但只要愿意微信支付 1 元,你就可以匿名听到回答。


同时提问者根据偷听次数获得分成,每一元的偷听费用,会平分给回答者和提问者,所以在王思聪赚了二十多万的同时,他那 32 位提问者也有半数拿到了大于他们提问金额的回报。


有了低门槛的费用和支付手段,内容也是轻量的 1 分钟的名人真人语音,大众听得越多提问者和回答者就赚得越多……所有这些游戏规则,最终指向这么一件事:


鼓励提问者问出更吸引眼球的问题,来做一次 1 分钟语音表演。


这也是为什么在分答上,即便面对不同类型的名人,最受欢迎的都是隐私和八卦,例如:


问蒋方舟: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简单说几条吧。


问章子怡:你觉得这些年演艺界最盛行的潜规则是什么?


相比之下,讨论科普向的严肃问题往往就很难达到这么多的收听量。


分答团队对网红驱动这事是纠结的,他们也想改变大家对分答的这种印象。吴云飞告诉《好奇心日报》:“粉丝经济对于整个知识变现有着助推的作用,它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事情。”


但同时,分答会对首页上呈现的内容进行筛选,现在主页上的大多是知识类的作者,例如周国平。“我们不希望追求所谓的八卦娱乐,会推荐一些严肃问题。”吴云飞这么解释。


分答是姬十三“去果壳化”的最新尝试


针对过多的娱乐内容,有人在分答上问姬十三,分答上的“知识”会不会越来越少。姬十三的回应是,“知识”是一个定义更广泛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象牙塔:“我愿意把分答和在行所做的事情都叫做时间电商。”


这和姬十三最早做的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关系不太一样。


2008 年,“科学松鼠会” 成立,这个民间科普作家的联合博客,更像是个公益组织。


按照姬十三的说法,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希望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


从 2009 年开始,姬十三开始接触了一些投资人,决定追求商业目的,在 2010 年另外成立“果壳传媒”作为公司运作。科学松鼠会则保持了一个非盈利组织的形态。


而原本想着做“中国的 Discovery”的果壳,维持了一个编辑团队,后来又做了问答等让用户自己贡献内容等科学社区运作。


也就是在那时,果壳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科学爱好者社区,在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解释科学现象和粉碎谣言的作用。


在更大部分的时间里,这个科学社区还是小众的一群。尽管也有像个媒体公司那样出书和办大会,但按照姬十三自己的说法,“果壳一直在做离钱特别远的事情。”


直到 2013 年和 2014 年,他们终于离钱更近了一些。在线教育导流网站 MOOC 学院的项目,给公司带来了 IDG 和好未来 2000 万美元的投资。


MOOC的全称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现在涵盖的课程包括语言、人文、经管、计算机等 20 多个学科。


之后,果壳开始了快速的试错期,比如把果壳的“性情”项目做了一个应用“知性”,还做了一个空气净化器小蛋。


小蛋空气净化器。图片来自京东众筹


MOOC 学院也跟国外在线教育机构 Coursera 合作,坚持要引入相对较高端的国外大学的线上课程。


但是这些努力都没能带来持续的影响力。


2015 年 4 月上线的真人约见服务“在行”,成了姬十三第一个“去果壳化”的尝试。



“在行”可以让你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价格,约到了解一个行业的“行家”见面答疑,无论这个问题是大致关乎未来职业发展,还是怎么化个日常妆。简单说,这是一个单次付费的咨询服务,靠互联网完成发现和约见、付费。


为此,姬十三筹建了一个独立于果壳的新团队,招募了全新的团队成员,包括工程师、市场和运营。


线下见面有地域限制,效率也低,而且单价动辄几百上千,尽管投入了包括线下广告在内的一波推广,“在行”的模式并没有大规模流行起来,而影响力也更多只停留在了科技和创业圈。


而钱的问题越来越急迫。在行团队至今也没有对外公布融资情况。而此时距离果壳和 MOOC 的上一轮 2000 万美元的融资,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


而就在这一个节点上,更娱乐化,更加互联网化的分答出来了。


“你可以把它当作零售版的在行。”吴云飞说。没错,分答便宜到任何人都可以买到的业内人士 1 分钟语音。


分答毫无疑问地火了,这是姬十三用知识变现最成功的一次。这个过程中,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的科普社区已经帮不上什么忙。他需要的是另一个社区里的人。


转型后,在行和分答的目标变成了知乎


2012 年,姬十三就在一篇采访当中表露了对知乎的看法,认为果壳如果更早地借鉴 Quora,可能会比知乎更早推出“果壳问答”。


2015 年在行上线后,寻找的专家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名人以外,也包括许多在知乎上成名的人。


今年火起来的分答更直接,开辟了一个名为“那些年你关注过的大 V”的入口,上面列了 60 多个来自知乎的答主。



至于采访里拿自家产品和知乎对比,就更频繁了。


此前知乎一直没有回应过在行。直到本周一,知乎上线和分答几乎一样的“值乎 3.0”。分答对此的反应快速又激烈,当天在百度搜索“值乎”,出现的第一条广告是“分答被值乎抄袭”,链接是分答。


除了指责知乎抄袭外,姬十三也在分答说知乎是“生搬硬套”、“这个模式并不是适合知乎”。


很有可能。因为值乎还是一个像分答一样,依赖微信的产品,并没有和知乎的社区高度整合。


不过值乎也确实不是知乎在知识变现上花时间最多的产品。从去年夏天开始,知乎已经在筹备一系列被他们归为“知识市场”的产品,从多个维度帮助知乎上提供信息的人获得金钱回报的产品,由知乎 CEO、最主要的创始人周源亲自负责。


目前可以看到最重要的产品是知乎 Live。


5 月 16 日开始,知乎几乎以一天一场的速度推进语音功能 Live。在一小时的时间内,Live 主讲人会用语音方式在线回答观众的问题,观众需要提前买票进入,定价从 9.9 到 499.9 元不等。


目前 Live 还在打磨阶段,知乎以自己习惯的方式,紧盯每一场 Live 的运作细节,调整产品和运营方向。


上周推出的赞赏则是围绕知乎专栏的产品,读者可以给自己喜欢的知乎专栏付费。此外还有至少三个相关的产品在开发当中,它们都直接和知乎社区相结合。


而知乎的社区也是在行、分答所必需面对的挑战。


谈及竞争时,周源说团队之前更多在建立一个让知识流动的平台:“比如说你找个王思聪,你永远有办法去找他,这些就是放在那里的。但是有知识、普通一点的人,他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个平台上被别人认识,能够成名,这个事情是需要下决心去搭建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个事情上。”


今天的知乎已经超过豆瓣、百度知道、贴吧,成为微博以外,中文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社区。它一方面是能让人成名的地方,另一方面也为知乎的产品带来大量的用户——对获取知识有兴趣的用户。


从百度指数看知乎、在行、分答的受关注度


而分答和在行还在社群建设的阶段,挖掘大 V 的同时也在挖掘用户——这事知乎已经不需要怎么费力了。


在行的 8000 位行家是分答的基础,但出于线下见面的属性,他们并不集体在一个网络社区里和用户紧密联系着。这也是为什么,分答上最火的那批人是各处找来的网络红人和知名人士。


而无论是 Papi 酱、罗振宇还是王思聪,最火的一批网红们并不像“知乎大 V”依赖知乎一样依赖分答,理论上他们凭借固有的名气,可以活跃在任何平台,无论是微信、直播、分答,还是下一个有吸引力的平台。


此外,知乎的研发能力显然更成熟。这点你可以从分答和值乎 3.0 的使用中直观体会到,同样是短时间内出来的东西,前者到现在还会出现比如支付完成需要等待、收听 10 秒后突然失声等问题。


目前能看到的是,姬十三和在行还会推出更多新产品去拉拢“大 V”和拥护。比如名为“吱”的电话版在行。提问者向所有行家抛出一个问题,标明价格,行家抢单,之后提问者从所有抢单的行家中挑选一位,双方通话,完成交易。


挑战知乎的社区,最终可能还是得看在行拿到投资、继续拿出一个又一个“爆款”产品、利用好微信这样的平台。


这都考验着团队原有的能力。就像姬十三自己在分答上回应值乎 3.0 那样:“产品的快速迭代、产品的创新力、市场和运营是一个整体”。


但无论如何,知识在中文互联网上不再等同于免费了


不论结果如何,过去几个月发生的事对“知识经济”来说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了。这像是一场针对“为信息付费”的大型实验,而目前已经证明这事可以流行起来。


越来越多的公司做起了类似生意,在互联网公司的目录网站 IT 桔子搜索“一对一咨询服务”,可以看到 13 家同类公司,你还会在应用商店里发现更多“时间和技能交易服务”。


消费者可能越来越需要人格化的信息服务。相比于关注某位明星所发的不知道是不是助理代写的微博文字,今天流行的语音服务给人带来真实、可接近的感觉。


同时移动支付的普及,也让付款变得简单,简单到可能被接受。


门户靠“聚集”传统媒体的信息起家。今日头条用新技术“聚集”那些已经被“聚集”的媒体信息。


剽窃、盗版、互联网上一切都该免费的论调在中国伴随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流行了二十多年。


现在,为信息付费终于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有多个公司愿意为之竞争的商业模式。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知乎终于开始着急了 | 创始人说



从连锁大型健身房出来后,他们如何创办了自己的健身工作室?



每年最重要的那份互联网报告,也在说这个产业最好的日子结束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