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约见长期未联系的微信联系人,我找到了 4 个人|春节打败无聊

2018-02-20 徐弢 好奇心日报

扩展社交圈还需努力......

假期开始了。

这是一次重新修整的机会,也是一段疲于应付的时间。不管怎样度过,你可能都不想千篇一律地打发掉难得的假期时光。

以下是我们准备的春节版 Hack Your Life,每天 2 件事,左转学习一些生活新技能来,右转认识几个新奇游戏。我们还进行了几个脑洞大开的生活实验,为你的好奇心找点新鲜灵感。(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看到更多帮你打败无聊的内容。)

新年快乐!

你的微信里有多少联系人?

有多少是每天都能对话、又有多少自从加了也没有联络过几次?

作为一个记者,与人产生交流是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但在工作之余我的社交能力不算强。除去工作带来的微信联系人,经常维系的朋友屈指可数,日常在朋友圈点赞、留言的也不算多。

想必这是很多人会遇到的状况——通过社交网络,你可以轻而易举找到十年前的小学同窗、联系上素未谋面的同好,这看起来让你的交际空间无限放大,但真正能够产生深度交流的永远只有顶在上面的几个。

也许你整天抱着手机刷社交信息,但在现实生活和亲人朋友的交流中局促不安。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在网络上活跃外向,在真实生活中却孤僻冷淡。

这是人与人连接的方式变了。微信连接的人际关系会让人有“不那么重要”的错觉,它更加具有“可抛弃性”。当你和一个人展开在线对话,不管是和熟人和还是陌生人,你可以随时删除对方或停止对话“抽身撤离”。相比之下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要复杂得多。

这也是我们这次生活实验想要观察的问题:在年前 2 周时间内,约到一些可能是半年、1 年没有联系过的人见面。

很多公司在年底也有不少事情需要处理,年会、年底前接的项目,可能工作仍然忙碌,加上回家行程,或者和朋友很早就约定好了,挤不出时间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过我最大的担心是,到底以什么样的由头作为见面聊天的主题,或者是开场白,让别人对我产生信任。

平常单纯以约人吃饭、喝咖啡可能都好用,但相对于 3、4 个月或者半年都没有发过微信消息,也没有在线下见过面的人来说,这可能不太好用。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次实验里所尝试约见朋友的范围限定在非工作层面的社交圈,比如同行、采访对象、企业公关和市场人员等等都不行。

在准备实验过程中,我先给自己设定了几个需要解答的问题,以便提前做准备,下面是这些问题的一部分:

  • 很久没见过的朋友,怎么开场?

  • 只在网络上偶尔有过沟通、联系的人,比如游戏公司的设计师、开发者,怎么约到线下喝咖啡?

  • 后来只聚过一次的高中室友,如何再把大家再聚起来,聊什么?


这是我在花 2 周时间约久未联系的微信联系人最初设想的问题,给自己做的准备是,边尝试一些想到的方法,同时 Google 查找类似的问题和经验之谈。

Google 搜出来一个 2014 年还有个比较知名的案例是,在澳洲音乐厂牌工作的 Matt Kuleza 计划花 3 年时间把 1088 位 Facebook 好友每天挨个约出来喝咖啡。他在 Tumblr 上建了个 1000 Plus Coffee 的账号,把每次喝咖啡的经历、怎么认识对方都写上去了。但现在止步于第 79 位。

左边是 Matt Kuleza


对于实验结果的预期,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希望是一次扩大、巩固朋友交际圈的努力。

本身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不多,家住在上海郊区、路程比较长,日常工作或者是周末很难有时间。即便有闲暇时间,也容易思维定势联系固定的几个朋友,联系人圈子很容易缩小。

在年前 2 周时间内,我尝试着联系了将近 20 个人,结果见到了 4 个人。以下是一些尝试的方法和发现。

问好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怎么让自己开口看上去不是出于无聊,闲暇时间偶然翻到对方的微信聊天窗?这是我在准备实验时,想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以什么样的心态能更好地推进见面的机会?

事实上,上述想到的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也有不少人在提供这方面的经验。例如知乎上有一些相关问题:

“长时间不联系的同学,也没什么事,如何自然的找话题聊天?”

“如何跟很久没联系的原来的同学或者朋友开始聊天?”

“怎么和许久没联系的朋友或同学搭话而不被他认为你是有求于他?”

......

这类回答集中在约见面时如何确定聊天主题的问题,但在这之前的开口、商定见面这部分常常不被提及。

像在线社区 wikiHow、CNN 专栏等都有比较完整的方法论。这些文章更多谈论的是,在联系久未联系的朋友时要建立的心理预期是,你其实在努力尝试重新获取对方的信任,这需要合适的接触方式,以及一点时间。

上面这些找来的资料里,心理预期部分是考虑过但没有花时间想的问题。帮助最大的是,理解被联系的人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让对方以为自己是出于无聊。总结下来,适用于中文语境的是:

  • 比较正式的通讯方式,在国内比较合适的是电话、短信或者微信

  • 等待对方处理、重新对你有信任度,应当多说点话、做点表达

  • 可以约上共同的好友组成饭局

  • 可以聊聊以前的共同朋友,说说现在的新进展

  • 商定一些后续的活动,打球、聚会


我想到的方法是,年前找一些合适见面的事情,例如常年的吃饭微信群里提议聚会吃饭,还有个是以送春节礼物作为开口说辞。

春节礼物是在边看联系人时边想到的。今年特地买了不少可以用作礼物的东西,例如挂墙上的微喷装饰画、过年红包信封、红酒、用葫芦做的工艺品、微信的冰箱贴(“在吗?呵呵”、以及微信表情包)......

往年没有这样的举动,今年可以做特殊一些的事情作为由头,约朋友见面。

筛选微信联系人没想象中容易

实验中最大的附加作用是,我把 1350 个微信联系人挨个点了、做了新的标注。主要是因为,微信没法直接确认我和对方有多久没联系了。

这时候想起来,微信曾经出过一个筛选不常联系的好友的功能。但在手机微信和 Google 搜索后发现,这个功能只在去年测试过,通过给定的聊天次数、群组、朋友圈回复条件,筛选不常联系的好友。不管效果如何,后续的微信版本中已经去掉了。

图片来自:手机中国


在把微信上的联系人基本上重新清理了一遍后,避开了 PR、市场和同行业后,可以筛选的范围内可以尝试这些:初中、高中和大学同学,大学实习时的同事、设计师、DJ、Airbnb 房东,加上一些活动上认识的科技公司工程师,以前徒步时遇到的同行者。

见面之后聊什么?

在开场约咖啡之前,我首先确认对方年前还在上海。不管愿不愿意出门碰面,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比较容易确认。

上述范围内的微信好友,大部分我都尝试着联系了一次。有些已经在回家路上,有些已经出了上海,更多的是年前约了朋友、工作安排。很多次被拒绝的理由是:等这阵年前忙完后,或者就是直接放到年后。

但也有一部分回应,答应和我喝咖啡。


为了让聊天比较好规划,我设想了一些和人见面时的聊天主题。例如有一个以前认识的 DJ 好友,原本设想聊的主题是关于上海的酒吧、俱乐部,当作是了解上海的一部分。

更多的是以叙旧、跟进新的进展为主,加上共同的爱好、共同 diss 的人都是聊天的助力,后者可能尤其。

好奇心研究所有一期辞典收录了这样一个词:

【Diss 交友】一种以权谋剧警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及江湖名言“友谊始于一起说别人坏话”为理论指导的交友方式,兴趣交友太泛泛,都喜欢看电影还得区分是爱看《战狼》那种还是不爱那种,而共同 diss 某人/事/物才是完美的话题开瓶器,基于此,希望微博早日推出“你们在最近三个月都拉黑了理记”,网易云跟进“你们最近在私人推荐里都跳过了陈粒的歌曲” 等贴心而实在的好友推荐功能。

结果是在一天里约到了 4 个人碰面

即便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了一些对结果的预期,但最后的发展还是没有预料到。

2 月 13 日当天的一天时间里,我总共见了 4 个人,2 个高中同学,1 个大学同学,加上 1 个前同事、现在在食品电商工作。

原本应该还有 2 位,计划当天在咖啡馆碰面的科技公司的工程师,还有一位 DJ。工程师因为年前和爸妈在上海过年,中午和高中同学的午饭计划冲突了,约在了年后。那位 DJ 朋友原本是在年前最后一周还有时间,但后续没有确定时间。

高中同学在一家小的创意公司工作。他们在 2 月份刚接到一个视频广告的项目,年后就会播出,因此需要在年前做完,只有中午 12:00-13:00 有时间,我们就约在了他们公司边上的餐厅午饭。

聊天话题被带到了他们的视频广告项目上,还聊到了京东找海外动画公司制作的广告片《Joy Story : Joy 与鹭》以及天猫的猫粮、狗粮广告,结果他没看到过这支天猫的广告。吃完饭还去他们公司蹭了会空调和 WiFi,他们在地铁站附近的一处独栋的楼里,公司也只有 11 个人。

另外一位高中同学学会计,上次联系他还是在 1 年前。他和我说,半年前刚换了工作,工作地点从外滩换到了陆家嘴的一家基金公司里,年前还在值班要到半夜,他们在等一个数据过来制作报告。

只来得及见个面,说上两句的大学同学还在读研究生,春节期间还在搞定研究生的论文和毕业作品。过去他都在参加彩虹合唱团,2016 年,我还找他拿过演出门票,但演出结束也没有碰到人。这是大学毕业后第一次见,他还怂恿我筹备一个大学男生的饭局。

还有 1 个前同事,跟食品、咖啡等更接近一些。地点约在了五原路上的一家小咖啡馆,结果里面的咖啡师认识《好奇心日报》,我本来规划的话题在食物上,前同事还给我说了他们公司的情况,还推荐了和食品相关的 1 门斯坦福大学的课程和视频。

如何拓展交际圈的一些想法

因为地区、工作限制了和朋友见面聊天,大概可以称得上是懒惰,这只会将交际圈变得越来越小。

我越来越多地因为居住在上海郊区,以及路程过远,选择工作日约朋友见面吃晚饭。在周末也仅限于几个熟悉、经常说话的吃饭群组,相约出来吃饭、玩桌游。

作为记者而言,接触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行业、现象是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但在过去的 2017 年里,人脉拓展的情况从聊天窗口的数量大概就能得出估计,其实是相当不够的。

另外一点没注意到的是,如果平日里联系朋友了解他们的工作习惯和安排,对于约会聊天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地点可以选择了。

另一方面,如果会更多的技能点,对于扩展朋友圈、固定一些朋友也会有相当多的帮助,例如攀岩、跳舞、球类运动等。

题图来自:pexels

一周没用一次性制品,我有这些感受 | 春节打败无聊


一周不看任何社交网络,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春节打败无聊


都说要“做你自己”,当代年轻人是如何确定“我是谁”的? | 好奇心研究所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