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到年底了,用这 23 个关于效率的应用和技巧再挽救几个 2018 目标吧 | Hack Your Life

徐弢 谢金萍 好奇心日报 2019-03-26

你还有不到 1 个月的时间立 2019 年的 flag。

2018 年还剩 3 周,今年想做的事都做了么?


又一年要过去了。又一次提出那个要命的问题,今年做了什么?

年终要面对自己年初立的 flag,可能你在 2018 年年初设定了一个很宏大的计划:今年读完 100 本书;学会基础的日语五十音;去欧洲旅游;减掉去年留在身上的脂肪......

也可能你没有具体规划,每天被各种工作的 deadline 往前推着。也正是大部分公司最忙的时候。跟着公司、家人给你的一个个要求往前走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如果今年还有一些自己的事想再进一步,时间不多了。

这是个与效率有关的问题。你肯定听过某位 CEO 的故事:0 点入睡、4 点起床,可能同时管理着不只一家大公司。

不管这样的励志故事是不是可行,最后三周你也来不及了。

保持专注力,降低外界干扰,将事情一件件处理完。这种心态也许更适合年终这种时刻。我们希望提供一些简单、快速的建议,帮你在最后几周多做一些事。

题图来自:Giphy via Lifetime

时间管理本身需要花时间,这时候还是别重温 GTD 了

“把计划变成行动的关键在于,知道完成一个具体目标的时间和地点,这些确切的信息会增加你跟进目标的动力。”企业顾问 Peter Bregman 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写道。

当下各式各样的清单待办、闹钟等 GTD (geting things done)应用会协助我们管理时间,就像上述企业顾问说的那样,每个应用都会记录我们要完成的目标具体时间和地点。

但 iDoneThis 公司一项研究表明,这类应用上至少 41% 的项目从来没有完成,它对效率的提升可能比想象中要低。基本上,每个应用都像 Due 这样,临近 deadline,会每隔几秒就会推送信息提示应该去做这件事情。这样的推送一开始可能有效,一旦自己开始忽略或者去设置不再提醒时,再强势的通知推送,这个应用最后也会被卸载。


大多数人错以为列表是推动成就的工具,实际上它只是一个确保我们不会遗漏某件事的提示性工具。

而且,选择是否能设置多层级优先级、安排时间,设置地点,这些细节的功能设计体验完本身就需要不少时间体验。剩下不到 4 周还是别了解哪些 GTD 可能更有效了。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加快实现自己的目标,《福布斯》做了一个完整建议,我们总结了几条关键的:

  • 提前计划。前一天晚上,花 15 分钟把第二天的要做的重要项目列下来。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了解最紧急和最重要的事项,并在最有效率时进行处理。

  • 把最难和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优先,并先完成其中 5 项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再进行其他。

  • 每天早起一小时,浏览邮件、把上述的建议等其他琐碎的事情做好。另外还有 4 个周末请考虑早点起床,并减少玩手机、看剧的时间

  • 对邀约说“不”。时间有限,你只能处理这么多事情,那些年末的饭局、聚会要么拒绝、要么延期。

大多数错以为规划清单或目标是推动成就的工具,实际上它只是一个确保我们不会遗漏某件事的提示性工具。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要塞过多的目标,量力而行。

知道时间花在哪里总是第一步

在这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时间花费结构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时候自己觉得只要 30 分钟写完一封邮件,实际上可能花了 1 小时。

RescueTime 是一款记录时间的应用,它会跟踪和记录你每天把时间花在哪里。你需要在电脑和手机上装 RescueTime,然后它在后台默默记录你干了什么,然后生成一份报告。由于苹果的限制,RescueTime 只支持 Windows、Mac、Android,不能装在 iPhone 或者 iPad 上。


你可以每天查看自己的时间报告,或者每周会收到它发的邮件,开头是你两个核心数字:

  • 过去一周,你记录了多少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时间,比如 52h 42m);

  • 有效率生产力值(使用工作相关应用、网站的时间,比如 35h)。


如果你使用 iPhone,系统更新到 iOS 12 以上,就可以看到自己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


完成这一步以后,追踪自己在工作设备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就可以交给 RescueTime 或手机自带的功能。

有真实的数据放到眼前,你才会发现可能并没有忙到那个地步,有多少时间花在了不值得的地方。你的工作时间和产生的价值有关系,但不一定是等比的。如果一件事你可以 1 小时做完,就不应该花两倍时间。

追踪时间的工具只是起点,你可以根据这些时间花费结构报告适当性地调整自己的时间

为防止自己因为分心而无限制地把时间花在某一项目上,企业家 John Rampton 在《福布斯》的专栏建议大家可以给每个项目设置一个时间限制,以防止分心或者拖延。同时,他建议在每个项目之间设置缓冲区,不要把时间安排太满,即使前一项没有按时完成,也可以继续工作,从而避免影响下一个任务。

另外,有研究报告认为人脑工作 90-120 分钟后需要适当地休息,才能保持工作效率。作家 Tony Schwartz 通过把每个工作日切割成三个 90 分钟的方式,在 6 个月内写完了一本书。

如果你觉得 90-120 分钟太长,也可以用 25 分钟作为一个专心时间段的“番茄工作法”,在更短的固定时间里要求自己集中精力,可能效果更好。

但不建议多任务一起执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与记忆研究所的神经科学教授 Earl K. Miller 说:“多任务处理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时候只会多做多错。”任务的完成能力取决于自己能否专注一项事物,无论是 5 分钟还是 1 小时。

每个应用每个商家都想分走你的注意力,花五分钟让它们消失


有大量的研究告诉你,人们在工作中被干扰后再恢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 Gloria Mark 带领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种恢复平均耗时 23 分 15 秒。

她提到,签收快递这种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干扰实际上不会耗费多少精力。但如果分心做一件与手头工作完全无关的事情,人们就需要调动自己的认知、注意力转向新的事务上。恢复到前一份工作的时候,人们就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接上停下来的思路。

刨除邻居装修这种不受控的外界影响外,即便是在工作场景中,足够影响人精力分配的干扰事项实际上相当多:手机推送、骚扰电话、网页上自动播放的视频……你可能无意识中就被分散了注意力。

关掉大部分应用推送

关掉大部分应用的消息推送。这包括出现在手机屏幕顶部或者屏幕上的通知、应用图标上的数字标记等。大部分推送通知很可能都对你没什么用,包括微信群的通知。

需要留下来的应用,想清楚要通知到什么程度,是不是一定需要有声音?是不是一定需要在屏幕顶部出现?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判断优先级:

  1. 得即时看到,即时回复。比如你的工作交流就发生在微信里,并且必须尽快回复,那就全开吧。

  2. 迟早要回复,但不用特别即时。保留手机锁屏界面上的通知,保留红点,关掉声音、关掉顶部弹出的通知。

  3. 通知推送的信息需要及时查看,但不用回复。只在手机锁屏界面上保留。

  4. 其它的。就都关了吧。

iPhone 用户升级到 iOS 12,新系统会提醒你隐藏过度频繁推送的应用。你可以选择直接关闭,或者”隐式推送“,后者将避免推送消息在锁屏上显示,也不会通过声音、应用图标标记提醒你,隐式推送设置下的推送只显示在通知中心。

去掉不必要的短信通知

在骚扰电话、垃圾短信方面,iPhone 用户可以使用 MessageFilter(6 元)这样的短信屏蔽软件过滤。

用户可以设置黑名单和白名单的关键词,例如屏蔽含有“双十一”、“双十二”、“优惠券”等词语的短信。这比 iPhone 自带的短信屏蔽系统更有效,后者根据发送号码进行屏蔽。

相对 iPhone 而言,骚扰电话、垃圾短信方面,多数国内 Android 厂商做的比较好。国内的 Android 厂商对发送号码、黑名单关键词都设置了过滤,默认开启 Android 手机厂商自己的过滤规则,用户也可以自己编辑关键词黑名单。

如果你用智能手表,只推送需要的信息

不管 Apple Watch、佳明还是更少人用的 Android 手表,这些智能手表都可以把手机的推送转到手表上。

但筛选哪些信息需要推送是个必要的流程。手表戴在手腕上,每次震动带来的是更多的打扰。如果不是绝对必要的推送信息,就不要推送了。

需要绝对专注的时候,手机打开勿扰模式,放一边

需要专注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将手机开启勿扰模式扔在一边。这在《好奇心日报》的同事间也是评价最好的方式之一。

避免错过了重要的电话,例如家人的紧急联系,iPhone 用户可以将重要联系人的来电铃声设置为“紧急来电例外规则”。


Android 手机基本也是类似。例如 OPPO 手机是允许收藏的联系人来电绕开勿扰模式。

禁用自动播放与网页通知

通常,短视频应用、Facebook 上的视频都是打开就开始播放视频,这等于是强行让用户努力完成尚未看完的视频。

背后是有一种名为蔡氏效应(Zeigarnik effect)的心理机制在运作:相较于已经完成的工作,人们比较容易记得未完成或被打断的工作。

一开始就关闭自动播放,这是第一步。抖音、微博、YouTube 等视频产品都可以设置关闭自动播放。

微博、YouTube、Facebook 也是在设置内关闭“视频自动播放”。


Netflix 可以通过“账户”-“播放设置”,取消选中“自动播放下一集”。

如果是浏览器里的网页自动播放视频,浏览器的设置中可以关闭,具体关闭方式如下。

如果是 Safari 浏览器,它的设置路径如下:偏好设置-网站-自动播放。Windows 10 中的 Edge 浏览器在“高级设置”中可以关闭自动播放。

Chrome 浏览器还需要一些技巧。你可以将 chrome://flags/#autoplay-policy 这段文字贴进搜索框后,将视频自动播放的设置成 Document user activation is required。后续再有视频自动播放需要用户授权允许。

Chrome 浏览器也可以在设置里将网页声音静音。关闭方法是“设置”-“隐私设置和安全性”-“内容设置”-“声音”,你可以选择禁止所有网站发出声音。


网页推送通知是一个国内网站较少使用,但国外新闻网站使用较多的功能。它可以做到用户关闭该网站后,仍能推送消息。

Chrome、Safari 浏览器都可以关闭这种网页通知推送。Chrome 浏览器在“设置”-“隐私设置和安全性”-“内容设置”-“通知”中可以关闭。

Safari 浏览器上的网页通知的关闭路径是:偏好设置-网页-通知。用户可以允许网站发送权限请求,你也可以允许全部网站的这类请求。

如果你使用的是 Windows 10 系统内的 Edge 浏览器,可以通过这个路径取消网页的通知权限:设置-高级设置-通知。

关掉苹果 App Store 的评价请求

这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有过的经历:在使用手机应用途中,突然跳出来邀请你写评价、使用内测版的提醒。

这种非常打扰用户使用的提醒,影响用户在阅读文章时的体验。

该功能是苹果面向开发者提供的功能之一,其实也可以关闭。iPhone 用户在“设置”-“iTunes Store 与 App Store”-“App 内评分及评论”中,选择关闭。


题图来自:Giphy

手机应用都想着如何让你上瘾,你可以对抗它们


算法推荐内容+视频自动播放的机制,这是互联网公司持续吸引人耗费时间的两个重要机制。

如果是以让人上瘾这个视角看,国内的淘宝、京东、抖音、今日头条,国外的 YouTube、Netflix、Facebook 等互联网服务都是是同类产品。

在电商、社交类的手机应用里,用户停留的更长时间就意味着更多订单、用户看到更多广告的可能性。

网站、手机应用的界面设计也是为了吸引人停留更长时间设计的。例如 YouTube 网页版将推荐视频区域放置在右边,这适应了大部分用户习惯于从左至右的阅读习惯。 

iPhone、Android 手机先后推出了帮助用户限制使用手机时长的功能。例如 iOS 的屏幕使用时间 (ScreenTime)、Android P 的“数字健康”(Digital Wellbeing)功能。

在中国市场,游戏、短视频自己也有防上瘾机制,一部分是受到监管影响。例如腾讯旗下的游戏针对未成年人推出每日超过时限会强制下线;抖音也有超过 2 小时跳出让你休息的提醒的机制,用户还可以给自己设定“时间锁”——限制抖音使用时长。

不过,这些功能更多看上去是提供了一个提醒功能。与用户为自己看剧设定闹钟相比,效果可能差别不大。

当用户日常将刷视频、翻看商品内容培养成习惯,破坏这个习惯是相当难的。别提自制力更差的用户了。

以下这些建议可以帮你自己搭建一个防沉迷机制。

关闭推荐功能

网页上的视频平台、新闻网站还比较容易管理。例如视频网站 YouTube 的推荐视频关闭方式较多。

如果是 PC 用户,Chrome 上可以使用类似于 Remove YouTube Recommended 这种拓展程序。它会关闭原本 YouTube 主页正中间的视频推荐区域,留下一个空白。


但在手机上,禁止推荐内容难度会高很多。在 YouTube 手机应用上,用户只能通过设置禁止推荐内容的通知。

淘宝、抖音、今日头条这些手机应用都没有办法关闭推荐功能。另一个视角的解决方案是,在手机应用的设置里,尽可能关闭图片、视频的显示。这一设置适用于非 Wi-Fi 情况。

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手机的显示调成灰色。iPhone 用户在设置-通用-辅助功能-显示调节-色彩滤镜,选择打开就会将手机屏幕呈现出灰色。Android 手机的设置路径是:设置-无障碍-色彩校正。

用倍速看视频,让自己无聊

当你尝试用 1 集动漫新番、电视剧排遣无聊,大部分结果都是观看时长远超预期。

视频画面天生对人的吸引力,加上画面细节、剧情、人物关系都会加强吸引力。

原本是打发无聊时间让自己获得半小时、1 小时休息的行为,结果耗费了大量时间看了一整个下午剧情糟糕的电视剧,还损害了眼睛。这已经背离了工作间隙放松的初衷。

但倍速观看会降低你从观看剧集中获得的愉快,这有助于你减少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有研究说,当人们用更快的消费电视剧等媒体内容,你获得心理上的愉悦会更少。你会漏掉很多画面细节信息,也会导致你对这部电视剧感到厌倦。


B 站、腾讯视频、YouTube、新浪微博中的视频也都支持倍速播放。B 站网页端需要在播放器上右键,再选择播放速度。手机版本在播放器设置上调整。基本上设置按键都在播放器右下方。

手机上删掉电商应用

如果习惯拿出手机随时刷刷淘宝、京东,可以考虑删掉购物应用,通过网站购买效率并不低

当然,一次次删掉电商应用后,再一次次从应用商店里装回来也只需要几次点击,其中的成本相当低。

无法抑制住装回电商应用的冲动,能做的就是尽量提醒自己少用。

你还可以考虑的方法是给自己设个闹钟。iPhone 用户可以用 iOS 12 系统中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为电商应用设定工作日可使用时长。


例如,工作日设定的 10 分钟,iPhone 上会出现一个沙漏状的图标,提醒你当日使用时长已经用完。

类似的功能,国内的 Android 手机可以考虑使用通常被称为家长模式的功能。例如小米 MIUI 10 系统开始增加的亲情守护功能,OPPO、vivo 的儿童模式。

OPPO 的设置在“系统设置”-“安全”-“儿童空间”的选项,开启儿童模式后,用户使用手机的整体时间会被限制,可使用的手机应用也会被限制。

题图来自:Giphy via One Direction

不管在家还是在公司工作,办公空间都可以影响状态


在上一期针对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的用户 Hack Your Life 中,我们已经谈到了构建工作时的物理环境、对抗懒散与噪音。

耳机可以传递别来烦我的信号

朝九晚五在格子间内工作的上班族可调整的方面比较有限。

办公设备公用,再加上考虑到个人办公空间大小、员工之间的交谈考虑,上班族对自己工作场景的调整空间并不多。

如果说能有什么能提高个人环境的舒适,最常见的一些选择包括:一盏还不错的台灯,垫在腰部的抱枕,桌子上摆放喜欢的玩具。

还有零食,你可以放置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被同事打扰可能是办公室里最频繁发生的事情,戴上耳机意味着一种信号:你在工作,不想与人说话。

在传递了信号的同时,耳机也可以改变你的工作节奏。这与音乐的选择有关。

一个主流的观点认为,音调是否和谐对于工作效率没有影响,事实上音乐改善了心情才会推动工作效率的提高。

经常被推荐的白噪音只是其中一种改善心情的方式。我们此前提过,白噪音被认为具有促进集中注意力的作用。记忆学博士 William R. Klemm 在心理学杂志 Psychology Today 上撰文称,低音量的白噪音可以降低嘈杂环境对人脑的干扰作用,形成一种对人脑的“空刺激状态”,增强脑部其他区域的活跃度。

但针对不同的工作需求,适合的音乐也不同。例如带歌词的音乐对于需要人低专注力或者体力活动有帮助,但对于高强度的工作来说,歌词不利于集中注意力。

有研究认为,那种可以被清楚地听到和理解的谈话是造成人分心的原因。

但这可能与大量的人从事的工作都与自然语言文字有关。如果从事的工作与“语言结构”没有直接关联,音乐中是否包含歌词实际上可能不会有相同效果。例如程序员编程时,有歌词的音乐实际上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在家保持工作的心态与环境

在家里保持工作效率核心的方法是,即便是在家里也要向自己暗示“我是在工作”。再根据这点调整。

有研究说,保持效率比较好的时间大约是每周在家工作两天。其他时候可以选择咖啡馆,太吵闹的环境容易分散注意力,但适当的环境噪音实际上有助于创造性的思考。

具体到家里工作环境的布置,可以再次借鉴《纽约时报》编辑 Kenneth R. Rosen 远程工作的经验:

  1. 起床后强迫自己洗澡并穿戴整齐,就像要去办公室工作一样。

  2. 别在能睡觉的地方工作。家里有书房的就去书房,没有书房的就去找个咖啡厅或图书馆。如果你想把公共空间当作自己的办公室,要有礼貌——确认咖啡馆对人们在那里长时间工作没有意见,还要确保你在那里点的食物和饮料的价值与你在那里待一整天的时间相符。

  3. 确定能和你的同事通过邮件或办公软件联系上。确定你所在的办公地点网速足够好。

  4. 经常和老板联络,让他知道你的存在。即使你此刻没有在工作,也不要忽视来自同事寻求帮助或确认事情的信息。哪怕只是说一句“我现在不在电脑前,但我回来会立刻回复你。”

  5. 列出一个清单,写上需要在今天、本周和本月解决的事情,并且按照这个目标来做事。

  6. 做好应对干扰的计划。如果你在家办公,要设定好界限,要向你的家人和孩子解释自己的工作区域是不能碰的,他们应当避免打扰你,除非事情很重要。

  7. 要找出时间短暂走一走,帮助激发生产力和创造力。远程办公的一个好处就是有能过上更为积极的生活方式的机会,而不是整天被绑在办公桌前。让活动变成习惯很重要,不然你就会变得懒惰,整天坐在桌子前,晚上也不出门。

  8. 下班了,就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


题图来自:Pixabay

重新整理数字工作环境,可以少一些分心

这里补充在数字工作环境的设置建议,主要是区隔工作、娱乐的使用场景。

控制手机第一屏

Better Human 网站的作者 Coach Tony 撰写了一篇非常详尽的文章,提供手把手教导 iPhone 用户如何针对工作调整手机的设置。

其中提到,你可以将极容易被打开、打开后不停刷刷刷的社交网站应用打包塞进一个文件夹内,给文件夹取名“无价值(Worthless)”后,将其放置于文件夹里的第二屏,再将文件夹放到手机的第二屏。

更进一步的方法是,将“无价值”文件夹内的所有应用隐藏。苹果官网提供了隐藏的方法:

  • 打开 App Store 应用,然后轻点屏幕底部的“Today”。

  • 轻点右上角的“我的帐户“按钮或账户头像,点击“已购项目”。

  • 找到要隐藏的应用,在这个应用上向左轻扫并轻点“隐藏”。


Coach Tony 在文章中提到,将社交应用放置于文件夹的第二屏是因为,即便将社交应用塞进了文件夹内,但是颜色饱和度相对较高的图标仍然很容易让人区分。

不过考虑到 iPhone 实际使用,比较建议给文件夹取个奇怪的名字(例如健身、极限运动),随后将其单独放置一屏。奇怪的名字会让人产生不想打开的联想。

这主要是考虑到,iPhone 屏幕解锁后实际会显示前一次锁屏前的画面,因此将上述文件夹放置在第二屏不是个好主意。

参考这个方法,可以做的事情是,将所有游戏、社交网站、视频网站都用上述方法藏起来,放置于第二屏。

然后将 GTD 工具、Forest 之类生产力工具以单独应用的形式放在第一屏,第一眼就能看到。

工作时设备、账号做区隔

在工作用的电脑上将娱乐、游戏等可能性降低,主要还是为了提升用户的专注力。

如果在工作电脑外,个人还有台 iPad,那可以将 iPad 设定为娱乐专用,看视频、购物、游戏都放在 iPad 上进行。

电脑上可以通过多账号系统将工作、娱乐区分。Mac/Windows 电脑都可以在一台电脑上设置多个账号,并通过一个管理员账号管理不同账号下可以使用哪些应用、对哪些网站可以授权访问。


Mac 用户可以在“用户与群组”中设置管理员管理的普通账号,或者限制更多的受家长控制管理的用户。

用户可以设置受家长控制管理的用户只使用 Mac 部分应用、限制工作日使用时间。比如限制该受管理的用户不能使用 Steam 玩游戏、用爱奇艺看电影等。

大部分电脑上需要用的工具都不算多,浏览器、Office(或者苹果的 iWorks 套件)可能都够用了。

在浏览器上,可以通过 StayFocusd、Block Site 这些 Chrome 拓展程序,限制或者暂停 B 站、豆瓣等网站的使用。

题图来自:Pixabay

读书计划只完成 5%?可能要从为什么读书开始

Photo by Natalie Collins on Unsplash


在审视自己的阅读计划进度时,我们先来回顾自己年初定下的阅读目标是怎么来的:是从网上别人推荐地清单、为了工作充电,还是想要学习某种新技巧而阅读。

读很多书并不一定要设定今年一定要读 XX 本书的计划。如果你只是想要那个最终的阅读数量,我们不做任何评价,市面上也有很多快速阅读的工具和方法,它们说读两千字的文字摘要,或者开车时听十来分钟录音,就读完了一本书。

王小波曾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如果只是灌十本二手货到脑子里,其实也没有自己去读、去理解一本书得到的快感多。而且你的时间已经被撕的足够碎片,读书其实是一个让你平静的事。

而提高阅读的方式也是有方法可寻的,多年研究阅读和效率的这个博客你可以看一看。也有一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会教你如何看透每本书的骨架,掌握书的基础——比如通过阅读目录了解这本书的框架和基本内容,有些书并不需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

不过,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式,读历史书、哲学书或者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书都有不同的方法。有些人倾向阅读纸质书,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加深阅读的理解和记忆力。

最后,我们总结了以下三个阅读方式来督促自己读书:

1. 数字阅读应用,打卡催自己多看点

如果你是一个需要靠外在驱动力和量化数字来阅读的人,微信阅读、QQ 阅读或者薄荷英语阅读这些应用都可以记录你的阅读时长、阅读字数,同时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你和你的好友进行排名等社交方式来激励你阅读。

排除这些互联网功能,这些应用确实能给你一个便捷的阅读方式,拿起手机随时随地可以阅读。


但出于手机还有更多地功能性、新闻、社交等应用,它们时不时地推送通知很容易干扰阅读,自己也难免会从阅读界面切换到其他应用上。

2.  不要在 Kindle 上装几百本书,只放自己最想看的 1、2 本书

用 Kindle 装书确实带来了阅读上的便捷,相比手机阅读应用,它也不容易受到打扰。

但也因为便捷,Kindle 同样也会带来一些困扰——因为它能装上千本书。但打开 Kindle,在选书过程中犹豫不决,反而让你一本都不读的可能性上升了。

豆瓣上也有人讨论过放多少书合适,很多评论都表示——“放太多反而看得少”、“太多了反而很难专注”。一些人建议,为了提高效率,在 Kindle 中放自己最想看 1 - 2 本就好了,看完一本删除一本。亚马逊的正版书删了也可以随时下载回来,没有什么负担。

3.  带本实体书时刻提醒自己

为了督促自己阅读,也可以随身携带一本纸质书,它的存在可以时刻提醒你:这里有一本书等着你阅读。电子产品它可能不如一个实体的书带来的效果那么强。

所以在最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即使完成度不高,不要绝望,只要你拿起书,哪怕读完一本好书都是值得的。

不过,任何新年计划都与拖延症相伴,所以它真的有必要么?

Photo by Nikki van Toorn on Unsplash,有裁剪


年年立 flag,但又年年达不到。这是常态。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地方,为什么要制定计划?

其实自己什么都不想,按着家人期待、公司任务、学校要求,往往也能轻松把时间消耗掉。而在别人给的一个个 deadline 临近时,我们往往也会有更高的效率。

但如果你还想做一些别人安排好以外的事情,不管是为新工作准备技能、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任何东西,建立计划、推进计划就必不可少。

而没有外界 deadline 的事情往往是最难的,就像那个关于拖延症的 TED 演讲一样,没有 deadline,就不会有行动,没有行动就不会改变任何东西。

而你想要获得更多,就得面对拖延症,就得想办法解决问题。

建立习惯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每年读一百本书,和每周读一本书,听起来后者会更容易实现。还有健身、学习新的技能、早睡早起……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建立相关的习惯都是让自己动起来的办法。

但从好奇心实验室曾经做过的战胜拖延症实验来看,保持规律生活、养成新的习惯并不容易。

一些研究说,一个人平均要花 21 天的时间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这个养成周期不一定正确,但关于如何养成习惯,我们仍然可以参考:

  • 理清想要建立的好习惯是什么

  • 列出养成好习惯后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获益

  • 开始阶段要慢,循序渐进

  • 给自己设定目标,以及达到目标后的奖励方式

  • 注重持久性,一开始不要太注重成果

  • 找朋友监督你

  • 习惯养成期过去之后,仍要克制住自己


但最终,任何自己定的计划,都得自己战胜拖延症才行。

题图来源:The Journal Garden | Vera Bitterer on Unsplash

*所有超链接请戳“阅读原文”,寻找黄色下划线

#Debate:“真实即美”的旗帜之下,我们还能谈论美丑吗?


一年 160 家中国公司海外上市,A 股再次错过了未来的好公司 | 2018 商业大事件 ③


100 顶“老爹帽”背后,一个探索社会话题的设计师和四个莆田制帽者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