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晶晶原创】丹江追忆(三)

2016-11-18 王晶晶 丹凤论坛

丹江追忆


作者丨王晶晶

原创作品

成年以后常常梦见丹江河里发大水。极深的水,清澈,寒凉,没过桥面渐次攀援至行人腰间、胸口、脖颈。必须要淌过这深水去对岸的城中。如临深渊,寒冷中瑟缩发抖,摇摇欲坠,孤立无援,内心极度恐慌。

这样的梦境应该是童年自身淌水过河的经历和听父辈讲述往昔丹江河想象中景象的结合。

常听父母讲述他们的青春岁月,永远围绕丹江两岸、古旧小城娓娓道来。我们都是世世代代饮丹江之水长大的孩子。

很多年前的丹江河上没有桥,没有渡船。岸边没有现在精美雅致的河堤公园、亭台楼阁。只有简单沙砾大石堆砌的沙堤,用以抵御缓冲夏日暴雨后滚滚洪流的坝子。原生态的河堤两岸自有另一番美,春夏季节两岸水草丰茂,槐花飘香,白杨沙沙,芦苇羽立。云集的飞鸟扑闪翅膀掠过河面,布满鲜嫩水草与野花的河心岛屿有牛羊散漫地踱步咀嚼,白条鱼大大小小成群结队欢快地游曳于清澈见底的河水,河底密集的鹅卵石下藏着慵懒的河蚌,三三两两的鳖甲背着厚重的壳悠闲地蠕动在岸边,与周围大小不一、颜色形状各异的石头融为一体安心地沐浴阳光。间或有妇人提了一家老小满满一篮衣物,找几块平整石头,稳坐在水边抡起大大的棒槌浆洗,敲击的声响在两岸山谷间回荡。大江南北共同经历过一场浩劫的万物正在缓慢复苏。

水流湍急,河面开阔,青山倒影绿水,这条壮观而秀美的大河上只在每年的阴历十月至次年三月期间在现在水文站附近用三根木头搭起一座狭窄简陋的桥,勉强供南北两岸行人战战兢兢过往。秋冬霜雪后的湿滑要走过这样的桥,只能全神贯注、手脚并用地匍匐爬行,没有护栏和任何防护措施,一个不小心就会跌进冒着白汽的滚滚河流。其余季节两岸人来往必须淌水过河。

南岸下游一个贫苦人家的姑娘,从小缺衣少食,但依然不影响她聪明乐观地长大。她勤劳,懂事,早早自立。六七岁时,即常常一人午后背着小小背篓去山中挖野菜,回家烫熟、晾干,包小巧的饺子,给整日在山中田里劳作的寡母改善生活。暑假期间,和村中孩子们天不亮即起床,在山中寻觅一整天挖草药。家门前高大的葡萄藤上结满粉紫色水晶透亮的葡萄,她也舍不得吃一颗。草药和葡萄都挑过河去城中售卖,再剪去自己留了好几年的乌黑漆亮的长头发,这几项收入够一学期学费,还能额外给自己添双新布鞋。

那时整个县城只有一所高中,初中毕业后上高中的学生寥寥无几,她是其中之一。家中负担不起在学校食宿的粮食和费用,她开始了和南岸所有穷学生一样每日淌水过河上学的生涯。

淌水过河夏季好说,最难的是春季和秋季。河水冰冷,刺骨,上岸后干燥的空气和烈烈北风迅速蒸发掉腿上水分,双腿马上布满无数小小裂纹,渗血,奇痒,痛,无比难受。最令人恐惧的是每天晚自习过后,黑漆漆的沙堤上,空无一人,树影憧憧,野鸟在林中扑腾、鸣叫,稍微一点儿响动,都会令人汗毛直竖。一个夏日风雨交加的夜晚,晚自习放学后,她和同村的女同学一起结伴回家。浑身湿透,阵阵瘆人的闷雷和闪电夹杂着雨点儿催着人心中的恐慌不自觉地加快脚步。一霎间又一道极强的炸雷和闪电,惊吓得两姑娘牵起手不顾命地往前跑。湿滑的路面上一个趔趄让她们趴到了大土堆上,抬头看却是一座新立的孤坟,花圈纸扎俨然在风雨中抖动……一河之隔的求学生涯如此心酸。


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北新街,老街道是全城繁华中心。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各式招牌琳琅满目,人声鼎沸,黄土黑泥的路面,不时有人赶着骡子、牵着牛,拉着架子车经过。偶尔有几辆被爱惜的主人用红丝绒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凤凰永久自行车打着叮铃清脆的铃声经过,过往行人要扯着脖子用艳羡的目光送出好远。年代久远的老房子青瓦灰门,厚重的木门高、宽大,全部敞开,踏过门槛进入,宽敞店堂内有木头柱子支撑。泥土磊起来的柜台,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后面坐着懒洋洋养尊处优的国营店员。计划经济的年代,物质匮乏,一切商品凭票购买。一摞摞花色布匹最受女人们爱戴,雪白的食盐在柜子里堆成一座山丘,镶牙店里石膏雕塑的逼真人物头像笑意盈盈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

沿着这一路喧嚣往东走约半里地,靠左有一蜿蜒而上的青石台阶。台阶的最高处,就是本县最高学府----县中学。这里的学生,自文革起不论成绩好坏,只论出身。很多年来大多数学生是“工农兵”推荐来的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子弟,‘’地富反坏右‘’家庭的子弟每年是有一定录取限额的。学生每天的主要任务是去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上山下乡劳动、割草、植树,背领袖语录。高考制度已渐渐开始恢复,无奈学生们已经过惯了随性自由的生活,织毛衣、纳鞋底、谈恋爱、写大字报、搞批斗、拉帮派、大串联,这样容易让人热血沸腾的活动仍是他们整个青春的主题曲。


由于走读离家太远,家庭条件差、负担大,每天去学校的前提条件是上山给家里备够充足的柴草,难免常常迟到、早退,青春期的自尊心又分外强烈。终于在又一次因给家中割草到校迟到,被老师批评之后,姑娘下定决心告别了心爱的校园回村,结束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一个偶然的机会,进了百傾湾唱样板戏的剧团,常常跟着剧团去附近村落演出。在此期间,一个小伙进入她的生活。去东河村演出完已经很晚了,善良的小伙怕她和同村的伙伴过河走夜路不安全,次次陪她们一起过河,看着她们回家后,自己再绕很远的路走回家。阴历十月的河水没过腰间,冰凉刺骨,寒风凛冽,心中却是暖得快要融化,冷冷白月光下一根细细的红线悄悄牵起了此刻正在淌水过河的男女。请了媒人,双方家长见了面,甚是欢喜,很快约定婚期。不知道这条河千百年来成就了多少姻缘,有多少丹江两岸的儿女因着这条河相识、相知、相恋,钟爱一生。

不久之后开始在丹江河花庙附近修建丹凤县历史上第一座水泥桥,姑娘小伙以及丹江两岸的无数青年为这座桥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没日没夜扑在工地上的健壮的小伙子有一天突然晕倒,休克在工地。后经医院抢救,转危为安。姑娘和母亲把小伙子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顾调养,在物质极度贫乏的那个年代里尽最大所能想方设法给小伙改善伙食。一段时间后,恢复健康的小伙又回到工地投入紧张的建桥劳动中。期间她们办了简朴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妻。丹江桥建成通行那天他们的龙凤胎儿女出世,再三斟酌,分别儿子女儿取名丹江、丹凤。

至此之后,一座桥在时代改革的浪潮中开始了他神圣的使命,造福桑梓,功在当代,利于千秋。丹江两岸的居民永远告别了那些淌水过河的年代。

 

作者近照


相关阅读

丹凤美女作家王晶晶原创作品——丹江追忆(一)

丹凤美女作家王晶晶原创作品——丹江追忆(二)

【王晶晶原创】某年某月某日,爱情来过

【王晶晶原创】岁月让你成为怎样的女子?

【王晶晶原创】大鱼海棠:爱是牺牲成全与自我救赎

【王晶晶原创】 他  她

【王晶晶原创】印象•江南水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