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履职尽责、参政议政!上海两会的上大声音

请收藏 上海大学 2024-04-1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1月22日和23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开幕,我校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出席上海两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参政议政,充分展现了上大人的风采,发出了上大声音。



来自上海大学的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合影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我校代表委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鲜明主题和突出主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自身专业和特长,深入开展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两会做了充足的准备。上海市两会期间,我校代表委员共提交建议、提案和社情民意等六十余件次,内容涉及社会发展多个方面,既聚焦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如“传承城市文脉,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上海城市非遗文商旅融合体系的建议”“构建青少年科创教育共同体”“关于进一步提升自媒体短视频内容质量,引领价值导向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南北地区产业转型,打造强劲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建议”“以‘方言文化’为媒介加强青少年海派文化传承和涉侨海外工作的建议”“数字化推动我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通过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华文化高质量传播的建议”;也注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体现高校特色,如“强化高校资源链接助力上海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充分发挥高校作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提案”“关于推进臭氧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的建议”“关于发挥上海地域优势,创新国际中文教育,助力华人青少年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力建设的建议”等。


市两会期间,各位代表委员围绕市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院”报告和社会经济民生问题等,认真参与小组讨论、专题会议等,积极撰写信息,为推动上海改革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代表、委员们都有哪些建言?


成旦红(市政协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为我们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比如:前瞻性、核心性、关键性科学技术攻关与破题能力不均衡的问题,城市精神、文化和文脉在提振城市活力与自豪感上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等。系统性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依托上海大学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相关高校的调查研究,我们建议:一是,加强市区高校开放式校园建设。汇聚年轻人群和创新创业要素,打造“城校互动”重点科创城区,为上海城市更新行动赋予新动能、新力量。二是,强化区校联动合作。聚焦“数字化+低碳化”,推动高校科研平台与学科资源精准对接区域化城市更新发展的实际需求,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城市更新示范街区,让高校优质人才既是城市更新的研究者、实践者,也是创业者和建设者。三是,加快高校城市更新学科体系建设与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应对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积极推动城市科学与技术、城市发展与治理、城市艺术与文化、城市建设与投融资管理等交叉学科建设,构建博士后流动站、硕博研究生、本科生的全过程一体化科学培养体系。四是,深化城市更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推进上海城市更新的多域化探索与多元化实践,在世界城市合作中交流互鉴、筑巢引凤,为上海全面建成“五个中心”和“全球卓越城市”汇聚智慧与力量。



刘昌胜(市人大代表)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到,高校体制机制改革要不断深化,大学科技园管理运营机制要不断完善。环上大科技园是新时代上海大学与宝山区合作深化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新探索新模式,为推动环上大科技园建设,一方面,区、校建立了包括双方主要领导的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机制,合资成立了环上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区校双方放权松绑,强化激励,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合伙人模式”,启动全市首个“校内国家级工训中心+校外环上大”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构建从实验室挖掘成果-环上大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研发总部-产业化基地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形成了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领军企业协同发展,“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的“环上大”模式。


学校正推动实施上大美院吴淞校区项目,助力南北转型发展。项目聚焦新海派艺术,突出“工业转型+艺术创新”的发展思路,打造业态聚集、能力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体系,服务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学校将立足于“为人民、为艺术、为城市、为生活”,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的院区和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经典、殿堂级院区”。


未来,上海大学将与宝山区开展更加紧密的互动,深化打造区校共同体,充分发挥自身人才集聚、技术密集、学科完备等优势,强化产业耦合、环境融合、功能复合、空间叠合、机制整合,合力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区校合作模式,有力支撑高校创新和区域发展,形成科技创新“核爆点”。



于雪梅(市政协常委) 



传承城市文脉,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上海城市非遗文商旅融合体系,将有利于促进上海新商业体系的特色化功能发展,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置入文旅产业与都市消费空间范畴,通过发展上海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的新经济、新业态,探索城市非遗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转化实现路径,在这些领域上海还大有作为。


我们建议:第一,发掘适用于城市夜间生活的非遗特色项目。如都市夜间灯光秀以夜景照明为核心,创意布局灯光表演,形成一体化灯光氛围。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海派灯彩继承古代灯彩优秀技艺,可以灯彩、花车形式结合创意构思,设计符合现代都市审美的夜间非遗文旅亮点。第二,按城区场地与非遗特点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方案。将上海非遗项目分为静态展示与动态互动两类,为不同城区设计专属非遗文旅IP。第三,数字非遗引领都市夜生活新科技主题。通过AI、VR技术、空中屏幕、无人机表演等,向市民游客提供融媒介夜间非遗体验,开展“沉浸式”夜娱、夜游、夜市非遗主题活动。



王勇(市政协常委)



近期,聚焦20世纪90年代上海群像的电视剧《繁花》热播,带火了上海方言。如今,生活在上海的“90后”“00后”等大部分已经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沪语,引发语言学、民俗学研究者的担忧。同时,以沪语为根基的沪剧、上海说唱、滑稽戏等艺术形式的年轻观众数量锐减。方言是最容易对于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产生认同感、产生共鸣的介质。沪语在做好海外华裔新生代工作、向海外讲好上海故事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让海外沪籍侨胞记住乡愁。建议加大“方言文化进校园”力度,开设更多的上海方言讲座、兴趣小组,加大海派文化宣传力度,将沪剧、越剧、沪语文学、上海老歌、评弹等纳入学校“大美育”教育范畴,加强上海历史及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以沪语为语言工具,把海派文化传播融入涉侨海外工作中,发挥海派文化对海外沪籍侨胞的吸引力,加大海派文化“走出去”的交流力度。



金江波(市政协常委)



城市文化艺术是塑造城市精神品格、彰显城市文化自信、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更是生动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写照。上海作为对外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是输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出海港,是实现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前哨站,更是创造文化新奇迹的领航地。


我提四个“用”字建议:第一是巧用。巧用原创的文艺精品力作,温暖人心、提振士气,激发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定力。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扎根人民生活,反映时代风采,牢牢扣紧社会主义文艺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第二是善用。善用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来结交国际友人,扩大世界朋友圈。文化通则民心通,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与其他国家共享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创新。第三是妙用。妙用各类国际赛事,集聚国际智慧,服务上海城市更新、文化更靓、生活更美的新发展格局。第四是启用。启用上海“文艺出海”计划。归根到底,开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的担当,唱好唱响上海新时代新文化新作为的魔都华丽篇章。



王勇(市政协委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社会对科创教育的重视和参与程度,构建青少年科创教育共同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科创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创教育资源不均衡;科创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社会参与度不高;缺乏专业的科创教育师资。目前,上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成熟的、完备的、全社会参与的青少年科创教育共同体,我们建议由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牵头,建立一套政府-社会-科技企业-学校联动机制: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社会营造科创教育的城市氛围,科技企业开发青少年科创教育资源,家庭自觉将科创教育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三者各有偏重又存在协同机制。具体建议如下:加大对科创教育的投入,建立系统化的科创教育体系,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培养专业的科创教育师资,建立科创教育评价机制,加强科创教育的宣传和推广。



张建华(市政协委员)



作为上海先导产业之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庞大技术人才必须依靠自主培养,产教融合要发挥关键作用。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集成电路取得了重要突破,上海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针对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建议:第一,聚焦集成电路最关键的领域,建设高精尖产教融合平台。打破校企之间、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墙,推动平台全面开放真正共享。深化集成电路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做实“校驻企、学进厂、企入校”,产教融合考核。第二,千方百计全球引才,特别是要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顶级工程师。充分发挥好我们国家独有的政治体制优势,以及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全球吸引力,用好统一战线法宝,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用人机制,改革现有传统人才引进评审机制。第三,面向未来产业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建议条件成熟时设置重大基础研究专区,面向未来汽车、未来通信、未来显示、AR/VR未来智能终端、未来机器人、未来能源、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所需的关键芯片及关键技术。探索直面高风险、宽容失败的遴选支持机制以及双首席负责制,促使基础研究成果真正落地。



周丽昀(市政协委员)



作为来自高校和民进界别的委员,尤为关注科技教育和文化建设。报告中对上大美院吴淞校区以及大学科技园等的论述,尤为令人振奋,充分体现了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在社会服务中的担当作为,是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成就城市的生动写照。我今年提交了三份提案,涉及学习型社会、乡村振兴和书香上海主题。建议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将“书香上海”与“学习型城市”建设一体化部署,宣传部和教委联动,形成合力,开发高校、企业和社会阅读学习空间,将“15分钟阅读圈”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部分;通过数字化转型,培育多元业态,回应民众需求,真正使阅读和学习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推进书香上海与学习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李颖洁(市政协委员)



中国已经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大国,2023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五,但是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依然有差距。作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先行者,上海当前正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聚力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境界。如何依托产业发展促进中华文化高质量传播,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高质量传播的几个痛点,在政策、基建、内容表达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建立健全鼓励数字文娱企业“走出去”的激励机制,激发文化企业新动能;二是加快数智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深挖中华文化内涵,创新数字载体表现新形式;四是充分利用海外有生力量扩大传播范围。



焦正(市政协委员)



随着短视频在互联网的兴起,以自媒体内容为代表的短视频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并已逐渐成为大众的重要资讯来源和文化消费产品。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全面规范自媒体短视频功能运行,提升自媒体短视频内容质量,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引领价值导向,是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然要求。当下自媒体短视频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主要存在三类突出问题:一是短视频内容质量低下、信息内容导向不良的问题;二是短视频平台诈骗性信息与链接问题;三是短视频“伪权威”问题。三类问题短视频的泛滥生产和病毒式传播,具有强烈的沉迷性和误导性,老年人和青少年是不良短视频的主要受害者。为了进一步建设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短视频内容文化市场,我们提出了三点具体性建议:一是技术赋能,提高短视频内容审核与拦截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二是玩法创新,增设“正能量”按键,为受到平台审核与大众认可的、正能量值高的短视频增加流量推送,将视频流量与视频文化质量与价值观导向直接挂钩;三是长辈关怀,推出老年人模式,基于老年群体的情况对手机APP进行全面的功能重构,与“国家反诈骗APP”合作,利用社区居委等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养与安全意识。



许斌(市政协委员)



2022年6月,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着力构建“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新发展格局。南北转型的核心工作之一是产业转型,进入新发展阶段,宝山和金山两区长期以来单一传统工业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了瓶颈。例如,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严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不足,产业转型易陷入空心化发展;国有企业转型动力不足,地方与企业矛盾较突出;政策优势不明显,区域发展吸引力不足,等等。建议:科技创新赋能,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成果转化基地;依托重点载体先立后破,做大新兴产业的规模和能级,避免产业和经济发展空心化;联动大校大所大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政策支持,落实产业转型的要素保障。



任伟(市政协委员)



发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优势,促进本市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功能、平台和服务优势,以科技创新企业为主体,促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构筑“走出去”良性生态圈,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地服务本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企业的重要组成,如何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融入全球产业链,是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五个新城”建设是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部署,是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市委完善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新城建设实施三年多来,市委高度重视,市级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新城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发展布局,希望市级部门综合考虑新城人口导入等情况,根据学生增长趋势,同步增配教师编制。同时根据新城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和需求,同步增配卫生事业编制。



李燕(市政协委员)



上海始终把“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作为上海体育发展的根本遵循。2020年11月,上海印发了《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2035年迈向更高水平,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对标全球公认的几座著名体育城市,借鉴其发展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体育赋能城市发展,助力上海更快地建设成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关注体育发展,挖掘体育赋能城市发展的价值,在文商体旅助力新城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1月中旬,在宝山区、静安区、嘉定区相继召开两会期间,我校代表委员在区两会上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创产业、民生环境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助力地区发展。

 

来自上海大学的宝山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

 来自上海大学的宝山区政协委员(部分)

 来自上海大学的静安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来自上海大学的嘉定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各位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新的一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聚焦重点难点咨政建言,在服务上海发展中进一步彰显上大特质、展现上大人的风采!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党委统战部

组稿:张桂杰

责编:吴沁


往期推荐

热爱+自律+规划=无限可能!一专多能的上大“斜杠青年”不一般

共创未来!上海大学诚邀您申报海外优青!

教育是爱的事业,这位上大老师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


点个“赞”和“在看”,和上海大学一起加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