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犹太人出富豪、天才的秘诀是什么?70后妈妈在以色列找到的答案,值得所有家庭深思

说姐 精英说 2021-06-17

在地球的辽阔版图上,以色列是一个神奇的国家。

 

这个人口不到800万、国土面积仅是北京1.5倍的中东小国,贡献了超过3.8万名科学家,获得了全世界41%的诺贝尔奖。我们熟知的毕加索、爱因斯坦、洛克菲勒、扎克伯格、巴菲特等在内的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商界顶级富豪都是犹太裔。

 

             
爱因斯坦
图片来源:Google

 

与此同时,作为近代最具传奇性的国家之一,仅仅在71年前建国伊始,以色列还丝毫没有如今的底气。

 

1948年几十万犹太人结束了流亡生活,从世界各地逃到巴勒斯坦地区的荒漠地区,在祖先的故土建立国家,虽然建了国却面临一无所有的境地。

 

在被一片伊斯兰世界“围殴”的外部环境下,这里又穷又乱,土地资源匮乏,国土60%是沙漠,外部争端不断,既没有资源又没有财力,时刻都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复国至今71年,以色列2.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边界上从未停止过战争的枪声,但依旧保持GDP全球排名第34位,人均GDP全球第30位,是中国的 4.5倍。拥有除美国以外最多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其数量超过加、欧、日、韩四国总和。

 

截至2017年,以色列25~34岁的人口中,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占比达到48%,在全球排第11位,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以色列短短数十年的逆袭向全世界证明,这个几百年来饱受欺凌、多灾多难的民族,并没有被过往的苦难、屈辱和战争毁灭。

 

当你的背靠着墙毫无退路的时候,你别无选择,只能用你拥有的东西——这是你的大脑,你必须进行创新”,以色列作者Yaakov Katz和Amir Bohbot,给出了这个国家一步步发展到现在这个高科技公司密集、拥有相当多人才背后的秘密。

 

犹太人的知识和财富令世人惊叹,但最关键的是,他们会将这些能力用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

        图片来源:Google

 

显然,在我们熟知的财富神话、创业智慧背后,创新教育被认为是犹太人真正核心的价值。

 

怎样的小时候造就了勇于创新的一代?

中华民族同样重视教育,但为何犹太人可以如此成功?

在中国这样一个信奉成功学的国家,我们又能从以色列的逆袭中学到什么?

 

《他乡的童年》最新一期,70后导演周轶君带领摄制团队来到以色列,探究这个传奇国度的奥秘。


包容失败的教育哲学


东亚文化下的父母都重视教育,在教育上一掷千金也面不改色,像蒸汽机一样永不知疲倦地推着孩子向前跑,以色列的父母同样对下一代严格要求、寄予厚望。

 

但相较于中国传统家庭的“打压式教育”,犹太家庭却在方式上极为不同,其中一个最鲜明的特点便是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在犹太人希伯来语的语境中,“失败”并非一个带有消极性质的词语。从家庭、到社会,人们并不认为犯错是件坏事,反而将其看作一种“资源”,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词。

 

不久前,在以色列民间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振奋”的大新闻。

 

有三位犹太大学生自掏腰包尝试登月计划,登陆舱最终在距离月球表面5公里的高空坠毁,虽然项目失败但这三个人在以色列却被视作十足的超级英雄。

       

图片来源:Google

        

在以色列文化中定义的“英雄”,是那些失败了很多次,但依然敢去尝试的人。

 

他们会鼓励经历了失败的孩子继续努力,而不是苛责他们的错误。当一个孩子可以明白错误不是世界末日,就可以享受这种态度,全力投入到创新的过程。而那些经历过了失败,却依旧不懈努力勇于尝试的人,便是民族的英雄和骄傲。

 

在以色列人的人生哲学中,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定总是按照预先的设想发展,不管是建设大学、国家,还是社会,都需要不断尝试,也意味着允许失败。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也正是基于这种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心态,以色列人凭借非凡的创造力吸引了全球资本。

 

据2014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在以色列获得风险资本的容易程度全球排名第3位,以色列人均风险投资的总量超过大部分国家,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位居全球第一。

 

希伯来大学副校长Yishai Fraenkel曾在科技行业从业超过 20年,他以科技行业为例,认为包容失败是以色列科技行业能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石。以色列政府不会把支持创新的钱视为浪费,即使这些公司有的后来失败,也会把失败经验带到其他地方,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以色列在各行各业中的企业项目

图片来源:Google

 

因此以色列政府愿意承担新创的高风险,甚至出资85%,如果最后企业成功进入市场并开始盈利,每年需返还 3%左右的销售收入给政府;如果项目失败则无需返还这笔资金。

 

政府承担企业大部分的风险和科研经费,这在全球都是非常罕见的,但在以色列人眼中那不是风险而是投资。

        

图片来源:Google

       

对自己负责的人生哲学


与此同时,相较于中国家庭对子女无处不在的“溺爱”,犹太父母们更愿意早早对孩子们放手。

 

犹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说,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如果父母过分呵护孩子,反而使孩子失去自信心,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绝对没有独立的人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在与以色列知名教育家德隆的对谈中,周轶君发现德隆从不干涉子女的日常作息,即便8岁的女儿曾有一段时间”凌晨才去睡觉但在第二天早上7点就要起床“。

 

对此周轶君感到非常的不解与好奇。

 

参照自己为了女儿的健康每晚8点准时陪她睡觉的经历,周轶君想知道“年龄很小的孩子是否能真的为自己建立一种习惯?”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为此德隆解释:家长的责任在于”教会孩子们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告诉他们每个小时应该做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生物。

 

看似“放任”的做法并非对孩子不管不顾,反而在给予他们自我管理自由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必须照顾自己的身体,必须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这有点像精神上的预防针,准备好闯荡社会的精神抗体。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犹太民族对此深以为然。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的世界。撤退越早、放手越早,孩子就越容易适应他们的未来。

 

经历过巨大灾难的犹太人,他们的生存本能和危机意识深入骨髓,早在让孩子学习知识之前,便会让孩子获得一些做事情的基本能力。不论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以色列父母都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磨练孩子的意志和智商。比如去非洲的贫穷地区参观做义工。

               美国第一大家族克菲勒家族信奉“家族精神才是永恒的财富”

其中大量涵盖了犹太民族的教育哲学

图片来源:Google

 

犹太人认为无论顺境逆境,生活条件的好坏,你所需要的东西都要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获取。

 

因此他们坚持孩子不能溺爱,从小要帮助家里分担家务,且越富裕的家庭可能更强调孩子必须承担家务,这从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等富豪们的家庭故事中,都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的洛克菲勒,给父亲当雇工挣零花钱,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计入账本,而后与父亲结算。这个过程洛克菲勒不仅做得很认真,并感到神圣且趣味无穷。

        图片来源:Google

 

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曾做过一个调查: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前者比后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为此,有犹太作家甚至还建议了非常具体的“孩子家务能力栽培法”。

 

在犹太人看来,一个连基本生存能力都不具备、无法对自己负责的人,没有资格做学问。


思辨,流淌在血液中的教育传统


如今,以色列的高创新力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同。

 

除了全社会注重对下一代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色列整个国家和犹太民族对教育的理念也具有重要作用。犹太圣典《塔木德》中写道,“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入现世的生活,而教师,把孩子带入未来的生活”。

               图片来源:Google


以色列建国前50年,各地移民区就建了很多学校来普及教育,到了建国的1948年,以色列已经拥有2所高等学校和36所中等学校。

 

以色列非常舍得把钱花在教育上,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曾公布其2001年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 8.6%,高于OECD各国平均 6.2% 的水平,高于美国和丹麦的 7.3% 和 7.1%。

 

这里的学制跟中国一样,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比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更先进,以色列实行的是13年免费义务教育。

       

图片来源:Google

        

根据相关数据,以色列3岁和4岁幼儿的入学率大约为91%;5岁幼儿的入学率为99.9%。到2017年,以色列基本普及了5~18岁的义务教育,并且继续向普及3~18岁义务教育而努力。

 

如果说到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东亚文化圈的父母们并不落后,以中国、新加坡两国为例,中国在基础教育上的成果,甚至吸引了全球教育界的关注。以色列十五岁青少年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成绩,数学与科学两项都在世界第四十名,远远低于中国上海。

               

但在现实中,东亚文化圈却苦于深陷创造力不足的现实泥潭,即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却无力领导世界科技与文化的进步潮流,与此同时,少年时期的佼佼者在成年走向社会后的创造力也逊色得多。

 

以色列的中学生基本没有在奥数等国际大赛中取得过耀眼的名次,但却在成年后拥有更强大的创造力,成为改变未来科技、艺术和文化的领导者。

 

这背后,不得不提犹太民族对于思辨能力的重视。


图片来源:Google

               

 在以色列社会中,犹太民族重视阅读经典和提问、辩论。

 

以色列人均读书量,世界排名第二。传说犹太人的孩子刚懂事时,母亲会把蜂蜜滴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其用意是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在读书之外,学校还会以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辨,例如老师会在课堂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问“谁同意这个观点,谁反对这个观点”,同意观点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对观点的孩子要反驳一二三,然后,支持一方再对反驳,给出回复。


图片来源:Google


在思考和辩论包括上帝创造宇宙、人类、犹太民族的经典故事的过程中,其中隐含大量关于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规则的问题。这样的辩论和思考,不仅对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是很好的训练,同时也引导他们去思考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和哲学。

              

但学校并不是培养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唯一场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热衷于与孩子们聊天,即便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也会鼓励他们提问、质疑、探讨、辩论。父母和孩子的聊天,一方面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增进感情,将父母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转交给孩子,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图片源于Google



小国以色列以独树一帜的教育模式,

造就了全球炙手可热的人才优势,

创造出惊世骇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而这背后所蕴含的包容失败的教育哲学

对自己负责的人生哲学

以及流淌在教育传统中的思辨精神

值得每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借鉴


参考资料: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黄兆旦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犹太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以色列数科排名远低于中国上海,他们的人才却被欧美疯抢,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犹太人的精英教育和中国人的表达能力

挖数 这个“被上帝抛弃”的国家,创立了全球一半的科技公司

武佳说 为什么这两个小国家能成为创业大国?

 秦朔朋友圈 以色列的喜怒哀愁

秦朔朋友圈 犹太人是如何系统培养孩子成才的?


点击阅读原文收看本集纪录片
后台回复“他乡的童年”查收整期纪录片链接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小林君,精英说作者,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小硕,用心码字。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公众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按照转载要求来转载,违者必究。



海外留学、文化、生活,尽在精英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