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婉莹:我和我的农场—我的后小鹰生活 | 小鹰·庆典演讲

2015小鹰孙婉莹 友成小鹰计划 2021-10-13


正文共:3700字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孙婉莹


2015级小鹰计划学员,本文为她在2018小鹰庆典上的演讲全文。



(点击观看演讲视频)


大家上午好,我是2015届小鹰孙婉莹。


我总是会以一种很调侃的方式来介绍自己,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城里姑娘,但是因为小鹰计划,我爱上了乡村,并且留在了乡村。



在小鹰项目结束后,我决定去成都一个叫做宝华村的地方,继续乡野生活的时候。有朋友问:“婉莹,你是咋想的呢?”其实当时我想的挺简单的:我想做好一个农场。


我小鹰期间的项目点是一个以环保作为切入点的生态农场,在一年里,我发现:


因为没有种植技术的支持,番茄每年都会被迫更换种植地方,否则就会感染病菌。

因为不知道怎么对接市场,只能一趟一趟的带着东西参加农夫市集,而大多数的时候,连路费都赚不回来。

因为会员在地域上非常分散,导致配送成本很高,而且他们除了跟农场订菜之外,只是偶尔来这里度个假,会员也没有跟我们农场产生什么联系,他们觉得:我们就是订菜的,你们菜不好,我们也照样会挑剔。


在2015年和2016年,这两年里我又接触到了很多很成功的新农人,他们在城市里面其实是已经有有所作为的,他们有技术有方法。让他们回到农村的话,也可以做得很好。


我觉得他们很多的经验是可以值得借鉴和学习的,那么我能不能自己建一个农场,而且我想在我建农场的时候,我一定要把我的建造经验和销售经验全部都记录下来,然后再跟其他人分享,我可以尝试去为像我一样、当时不知道怎么去做农场的新农人,给出一个可以借鉴的小样板。



就这样,我决定到成都郫县宝华村,租了照片里这块地,三面是树林,两面是溪水。半年之后,就建成了这个样子,这个是春天紫云英全部开放了时候的照片。这后面是我们跟城市的共建者,一起建的一个树屋,它很漂亮是不是?


但刚开始,它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当时租的这块地呢,其实是一块农业用地。在农业用地的基础上,我们没有办法去建设房屋,或者说去做一个土地硬化的整理这些工作的。我们还想尝试用最低的成本、用最可行的办法去做一个室内空间。为此,我还对比了很多方法的,我自己非常想建一个玻璃的阳光房,美美的,可以让我每天在里面种花种菜,后来又学了很多自然建筑的夯土房、球形建筑等等类型的建筑,但最终都放弃了。我们只选择了,第一张照片那种两连栋大棚。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发现,在农用地上建大棚,能很快通过政府审核。


我们建完这个之后,就可以开始其他的后续的部分啦。当时我建这个建这个大棚的时候,我先生其实扮演了一个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角色,在他父亲的协助下,两个人,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建完了这个大棚。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当时想的很难的事情,其实一个家庭在不接受太多外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这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儿,而且花费也仅仅是2万块钱。




后来我们在大棚里面又建造了竹屋,现在做了一个储物空间,上面第二张图里的这个竹屋的建设,用的材料全部都是用四川非常常见的竹子,包括毛竹等各种竹子来建设完成的。两个人,用了五天的时间,花费仅仅是1800块钱。上面第三张图是后来我们建造的,用老房子拆下来的木头做的一个将近200米长的围栏,三个劳动力,用了七天时间,花了8680块钱,就全部建完了。


为什么我要跟大家讲这个,因为我在整个建设的过程当中,我就一直在想怎么能用最低的成本,能让村民或者像我们这样没什么钱的新农人能够去建一个生态农场,能够去完成他们的一个梦想,目前农场的基础建设投入仅为7万元左右。这个建设成本对于刚刚开始做农业的人们来说相对动辄上百万的花费来说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同时还兼顾了美观和实用性,用自己的双手,你就可以尝试去做这个事儿。


农场建设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销路的问题,这是一个农场存活下去的根本,不卖出去商品,谁也不会相信我们。


我在上海的时候,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社区支持农业,CSA这个概念,在座的各位应该也听过很多。CSA相当于是消费组织与农业的生产者直接建立联系,通过他们的消费来支持农业生产者进行生态、有机的种植,也做到保护环境,同时他们会愿意跟农业生产者一起承担农业的风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和乡村其实就有了一个双向互动的链接。


因为当时在上海看到的那种会员很分散的状态,我就在想:城市其实应该是以社区形式存在的,而乡村则是由一个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农场链接起来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城市居民结合起来,让他们形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可以通过消费,链接到农场,链接到乡村,同时也可以用他们在城市城市里面工作的一些特长能力来支持乡村和农场的建设。


我带着这个想法,跟成都中海社区的一个社区店合作,我想尝试一下这种模式。


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比较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城市社区其实不是一个熟人社会,除了因为孩子在同一个班或者相互之间原来就认识这样的原因,相互之间其实没有什么联系。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自愿参与这件事,是我比较想解决的问题。


后来我发现,大家都会对一个点感兴趣而兴奋和愿意交流,那就是“吃”。



然后我就把店里的空间调整了一下,将店里的售卖区弱化,在空出来的地方放了一张两米长的桌子,就是这张桌子,而且这张桌子是我自己手工做的。开启了我们“小食堂”的序幕。20块钱一个人,饭菜用农场的蔬菜和店里的其他有机食材,没有固定的菜单,十二点半准时开饭不等人,自己拿碗筷,吃完自己洗碗,其实规则挺多的。但是我发现,就像这张图片一样,他们宁可站着,也愿意过来吃这顿饭。因为他们跟我说:“这里面,让我感觉到了家的味道,让我吃到了放心。”


那个照片中拿着碗的宝妈他问我:“婉莹,我是会计哈,我想给你算算账,你这个全部都是有机食材,你连成本都挣不回来呀!”


其实,我知道,真的没赚钱。但是我看到的是,在这张桌子上,我们开饭之前大家开始寒暄昨天或者上次未讨论完的话题,比如家常琐事、家乡风俗,吃饭的时候,开始研究一种菜的各自老家的吃法,饭后,时间充足的会主动提出帮要上班的洗碗筷,都收拾完了,还会坐下来帮我理理菜,问问农场还有啥菜多,她们可以帮忙来做些泡菜。前几天成都下大暴雨,他们会自发的组织他们的家人朋友来到我农场,帮我去修水渠,怕我的农场被淹,所有的一切,这些其实都不是20块钱能够解决的。我觉得,我做成了一件事儿,这件事就是:我把他们结合起来了,他们成了一个自发的,很愿意相互陪伴,相互去支持的一个小组织。


在与中海门店合作之后,成都市社区大学社区微学堂的周老师找到我,希望我能够为他们的社区学院开设一学期阳台农园的课程,我意识到这也是社区组织的一种形式啊,而且是非常有粘性的一种社区连接方式。我很快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也开始跟他们一起尝试社区农园的共建。这是我们一起建造的空中农场一期的照片,我们将家庭农园种植和家庭自然教育观察结合在一起,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食品安全、生态农业带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当中。



三个月的课程,让居民见证了植物从种子到果实的过程。有个小朋友摘下第一个扭扭的黄瓜的时候,她其实还带着点疑惑的问我:“小孙老师,原来黄瓜不是都长得像菜市场的那样直直的呀?”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特别感动。我觉得,现在大家其实已经从小朋友开始,尝试和生产者产生理解、支持。那也就是说城市和乡村,其实也可以通过我们做的一点一滴点的事情,融合起来。


我们后来还跟成都市武侯区一个卖有机产品的社区店,他们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社群。我们就开始直接跟他以定点、定量供应蔬菜的这样的形式跟他们结合。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开始尝试,契约化种植这样的事情了。


可能大家对契约化种植不是很了解。契约化种植,其实就相当于在我们在生产之前,他们已经下单购买,那这种情况下是最大程度的规避农场的一些风险的。社区到农场,城市到乡村,这样的一个经济互助的模式,其实是可以成立的。


那么,这是在农场一期建设做完之后,我们做了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区域规划,种植品种规划和农场水系分布等等,关于农场的建设部分的一些总结,来作为可复制性农场的一个参考模板。而在销售的阶段,我们做到了两种不同的社区社群的关系的建立,最终已经可以尝试去契约化种植和定点供应。



这个,就是我的城乡链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尝试去做生态农业的新农人,他们在可以保证基本收入前提下,先保证自己活下来,再尝试做出来更多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来。


这张照片是我们每天傍晚回家都能看到的景象,夕阳就这样洒在农场的每一个角落里面。我和我的先生干了一天的农活,去地里面摘两个番茄,拿着早上从鸡窝里面掏出来的鸡蛋,回家做饭。


我想引用我的导师的一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大家“思考和行动永远是连续的,在低头苦干的时候,别忘了抬头看路。”


谢谢大家!





演讲者:2015小鹰孙婉莹

文字编辑整理:耿向顺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陈芷妮:摇动一棵树,推动一朵云 | 小鹰·庆典演讲

莊淯棻 :不在他方,重返质朴  | 小鹰·庆典演讲

像风吹过你,十万八千里 | 小鹰·感悟

那些我在郝堂村听到的“闲言碎语” | 小鹰·日常

独白 | 小鹰·感悟

山中探险记 | 小鹰·日常

打开龙塘的最佳方式 | 小鹰·感悟


小鹰计划 是友成基金会发起的青年发展与培养项目,旨在发现和支持具有天下襟怀的青年,沉潜中国乡村,用一年时间,开展社会创新实践,从而超越自我,认识社会,成长为行动力和影响力兼具的领袖型人才。


赞赏、留言、转发、点赞,都是对我们的支持!谢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