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里“这一股”东北风
点击蓝字,关注“中国文化报”
长期以来,不论是舞台剧、影视剧中的喜剧风格作品,还是喜剧类综艺节目、脱口秀舞台,东北籍演员都是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兴起并迅速占领市场。从前些时候的刘一手到近期走红的老四、张踩玲,短视频领域的头部创作者中,始终有大量东北人的身影。
根据“腾讯科技”2016年的调研,当时直播平台粉丝量排名前20位的主播中,东北籍约占半数甚至更多。2018年,伴随“抖音”异军突起,竖屏短视频时代就此开启,东北短视频博主队伍日益壮大、增速惊人。2020年,东北短视频博主李雪琴通过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成功“出圈”,短视频中的“东北风”成为持续引发关注的大众文化现象。
东北短视频博主为什么受欢迎?
东北短视频博主的个人生活、表达内容并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人们喜爱他们,多出于东北方言、语言技巧的魅力。
东北短视频博主时常给人留下既夸张、戏谑,又很接地气的印象。比如,短视频博主张踩铃2020年3月发在“抖音”上的内容主要是个人生活、情绪的叙述和倾诉,几乎是未经加工处理的生活原生态,但仍以其质朴、真实吸引了大批粉丝。无独有偶,短视频博主老四的内容创作很少刻意设计包袱,而是凭借高超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用家长里短展现生活的滋味,被东北籍网友评价为“看他的视频就仿佛回到了老家”。
短视频博主老四用家长里短展现生活滋味
其实,擅长用短视频展现个人生活、表达生活态度的博主,全国各地都有,为什么偏偏东北籍博主表现如此出挑、备受关注呢?这其中,东北方言发挥了很大作用。东北短视频博主的个人生活、表达内容并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人们喜爱他们,多出于东北方言、语言技巧的魅力。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张力:二者差异不算太大,全国各地的人几乎都听得懂东北话,至少没有什么理解障碍,这成为东北短视频博主在全国范围内“吸粉”的基础。同时,东北方言又有显著区别于普通话的独特语气、语调和表达方式,直接、爽快、鲜活甚至辛辣,喜欢用韵律感强的语言、合辙押韵的顺口溜,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喜感。
许多短视频博主只要一开口,浓浓东北味儿就能立刻被识别,有人把东北话这种独特的语音语调称为“大碴子味”,倒也亲切、接地气。“拉倒吧”“嘚瑟什么玩意”“忽悠,接着忽悠”等方言表达都曾随着东北小品的演出而流行全国,“忽悠”“嘚瑟”等东北方言用词还被收入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如今,当这些词出现在短视频中,人们甚至意识不到它们是方言了。
东北方言出其不意又态度鲜明的表达逻辑为东北短视频博主的创作提供了很大便利。短视频博主“你的男朋友”在“抖音”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他问妈妈要五百元零花钱,妈妈回答:“我看你像伍佰。”这句话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却清晰地表明了态度,出人意料而且颇有喜感。这类段子在东北短视频博主的作品中十分常见,“我看你像自行车”“我看你像iPad”等类似的包袱总能获得不少点赞,以致有人开玩笑说,东北孩子问父母要什么,自己就会变成什么。
“我看你像伍佰”的段子中还包含了另外一种东北人偏爱的表达习惯——谐音梗。东北籍脱口秀编剧、演员王建国对谐音梗堪称迷恋,“‘二十四孝’第一孝是仰天长啸”“为了写出新梗我差点心梗”等脱口秀舞台上的谐音梗被人们熟知,并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谐音梗集锦,在短视频平台广泛流传。心理学中的失谐理论用原本期待与实际信息的冲突失谐来解释幽默感的产生,谐音梗之搞笑正来自一音两意的意料之外。与“我看你像自行车”同理,东北语言、文化往往对这类令人意想不到的、带有发散性思维特征的包袱情有独钟。
黑土地孕育的幽默细胞
地处“关外”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东北在文化上较少受到中原礼教传统的束缚,相对自主、自由甚至大胆、散漫,东北文化的感性、直白乃至挑战规则的冲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东北人普遍给人风趣幽默、会讲故事的印象。过去,全国的说书名家中,辽宁籍所占比重就不少。不过,传统的评书、二人转、喜剧小品等艺术形式,专业门槛相对较高,表演、观看需要专门平台,这些专业艺术领域注定是少数人的天地。而如今,互联网触手可及,其容纳体量理论上是无限的,因而在互联网短视频时代出现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只要有意愿和才能,便可以一人充当导演、编剧和演员,在短视频平台尽情展现自我,一大批东北短视频博主就此脱颖而出,再一次展现了黑土地在培育幽默感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某种优势。
脱口秀演员王建国对谐音梗堪称迷恋
一个地区的文化性格总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东北人的幽默也深深根植于黑土地。安徽省演艺集团原副总经理、导演宇洪杰是辽宁人,在他看来,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到来,东北人就要“猫冬”。即便在当代,东北许多乡村地区的文娱生活也并不丰富,历史上更是如此。被寒冷气候困在室内的人们有自我娱乐、宣泄情绪的需求,说唱是最容易实现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发展出以二人转为代表的、发达的说唱艺术。同理,从事渔猎、开矿等户外作业的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批聚集于此的产业工人,在劳作之余也以口头说唱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娱乐方式。二人转名家、演员闫学晶有一首歌,名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歌名充分表达了东北人对说唱艺术的喜爱,而这些说唱艺术的技巧、素材也不断滋养着东北短视频博主。
资料显示,许多从事民俗、历史研究的学者揭示了地理环境与东北文化性格的关联。与温暖湿润的江南水乡相比,东北干燥寒冷的生存环境不仅称不上友好,而且还有一点艰难,这样的环境锻炼出当地人乐观豁达、粗犷豪放的性格。外地人“闯关东”来到东北,背井离乡讨生活,对他们而言,乐观顽强的精神意志甚至是一种生存需要。据公开报道,学者余秋雨曾在某关于东北文艺的研讨会上表示,二人转把东北大地、东北人的苦难升华成艺术。与此同时,来自不同地域人口的汇集带来不同方言、表达习惯的交融,加上东北本地语言、满族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入,也造就了东北方言强大的丰富性、包容性,成为东北短视频博主手中的一件利器。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江帆撰文指出,尽管环境、气候给生活在东北的人们带来挑战,但是从资源负载力角度观照,相对于东北的土地面积、物产资源,东北的人口密度始终不算太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东北人均可占有的资源相对充足,这也养成了东北人大大咧咧的粗豪性格。可以联想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往日荣光也加强、放大了这份豪气。在日常生活中,东北方言里“大”字的使用频率很高,许多人的身边都不难找到乐于请客的大方的东北朋友。当这种粗犷豪放融入短视频内容生产,就成了东北方言魅力之下的文化底色,形成夸张、热烈的表达风格。
知名学者张宏杰在《饥饿的盛世》一书中论及,清朝统治者在正统、礼教方面的敏感乃至严苛,与从“关外”入主中原所带来的合法性危机有关。这一判断也从反面说明,地处“关外”这一特殊地理位置的东北在文化上较少受到中原礼教传统的束缚,相对自主、自由甚至大胆、散漫,东北文化的感性、直白乃至挑战规则的冲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一特点的当代表达在东北短视频博主的创作中不难找到。如王建国在脱口秀舞台上表演的《爸妈,有话直说了》等段子从亲子关系出发,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家庭关系、代际沟通的思考,但部分短视频内容对大胆、直白的过度张扬,则滑向了低俗。
与其一刀切,不如善加引导
文化的概念有意无意地被人为局限为高雅文化,实际上,通俗文化也应该有其发展空间,一种文化产品的出现、流行必定是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总是多元的,与其一刀切,不如善加管理和引导。
近年来,大批东北短视频博主借鉴、延续着东北喜剧小品、二人转等的技巧、风格,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吸粉众多。根据数据服务提供商TalkingData的统计,截至2019年春季,全国范围内短视频渗透率冠军是东北地区,渗透率高达惊人的56.6%。东北人喜欢看短视频,同时也热衷于创作短视频,这既能加强自身与社会的联系,又能带来经济收入。
短视频博主李雪琴凭借自我介绍的方式召唤吴亦凡,吸引了大量关注。
在宇洪杰看来,东北短视频博主的诸多内容创意目前虽算不上严肃的文艺创作,但不妨看作二人转演出市场遇冷后,二人转文化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变种。与东北的其他艺术形式不温不火形成鲜明对比,短视频创作方兴未艾,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复杂情况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如果说历史上东北说唱艺术的发达与人们“猫冬”时拥有大把闲暇时光有关,那么短视频在当下的流行,也异曲同工。
在很多人看来,东北短视频博主及其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北文化的特征。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不这么看。吴文科认为,借鉴了一定艺术手段的泛文化产品脱口秀、短视频等并不属于艺术范畴,不具备充分的审美价值,与地域文化也没有必然联系,更不能把东北籍演员、博主的表演视为东北文化的代表。“东北大地英雄辈出,他们的铮铮铁骨、家国情怀更能代表东北文化。”吴文科说,“脱口秀、短视频等作为一种个人表达无可厚非,但个人表达一旦公共化、对他人产生影响,就更应该追问其意义,呼吁其道义、担当、责任、价值的回归。”
同时,也有人对短视频的态度相对轻松很多。在不少东北本地的文艺工作者眼中,东北人的幽默、善于表达在短视频中得到展现,虽说未必都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只要视频内容呈现、价值立场不出问题,其存在就不是问题。宇洪杰认为,文化的概念有意无意地被人为局限为高雅文化,实际上,通俗文化也应该有其发展空间,一种文化产品的出现、流行必定是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总是多元的,与其一刀切,不如善加管理和引导。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刘洋认为,从历史上看,许多戏曲、曲艺形式的演出平台都经历过由“撂地”到园子、剧场,由剧场到广播、电视再到互联网的变化,演出场域、传播介质的改变造成演出形式、观演关系的改变,进而倒逼内容创作生产随之做出调整和创新。依托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短视频是当今时代出现的新的文化形态,短视频与深受当地说唱艺术传统滋养的东北博主相遇,网络文化短、平、快的特征与东北方言、文化中的爽利、豪放有着某种契合,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商业价值,未来是否能够碰撞出艺术火花、催生新的艺术样式,不妨进一步观察。“泛娱乐、泛文化产品能否跻身艺术领域,需要从其自觉性、自律性、范式建构、审美价值、社会接受等多种层面考察、观照,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洋说,“做上述思考,未必是短视频从业者之所长。但目前,他们的作品能够让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抽离片刻、笑上一笑,总归不是坏事。”
短视频+生活秀:
孵化大众文艺新形态?
徐 涟
新技术创造人人可用的便捷性,互联网推动人人可及的连接性。技术无门槛,也由此催生了五花八门的内容生产者,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在海量的短视频创作者中,李雪琴、张踩玲、老四、“我是田姥姥”等人气博主出现,而且占多数的都是东北人,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娱现象,也不禁令人好奇:短视频+生活秀,会不会孵化出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艺新形态?
乍看起来,这似乎没有可能。这些短视频的内容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纯粹个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甚至还带着情绪的宣泄;视频拍出来,大多数没有经过处理,镜头语言和构图、色彩、化妆等与形象相关的技术处理更少见。但就是这些短视频,引起了百万、千万量级的粉丝关注:张踩玲疫情期间拍摄的视频,不过就是自己对着镜头“唠嗑”,单条播放量超过5000万次,半年圈粉367万。“我是田姥姥”说的是“调皮外孙与碎嘴姥姥”之间的逗趣故事,外孙当博主,70多岁的鞍山农村老太太半年涨粉2000万,到现在粉丝超过3000万。快递小哥以“老四”的名字上传视频,一个人扮演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讲的是生活琐事,却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收获大量粉丝。
但转念一想,这种短视频没准还真能孵化出大众文艺新形态。不妨将它称为“原生态生活剧”,或者干脆就叫“生活秀”:来自生活,超接地气,往往以创作者自身为原形,说的是他们的喜怒哀乐,以语言或形体表演刻划形象,跟小品、脱口秀、单口相声同出一门,可以算作喜剧家族中的一员,而且天然具有互联网的特质。
这些短视频以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出现,却不完全是生活本身。从内容选材、语言表述到情绪抒发等,都经过选择与思考,又以自然方式呈现,特别是作为主要呈现内容的“我”,本身就是博主的人设,绝非生活中的真人。说白了,这就是生活中的真人秀,说到底还是“秀”。
不认识李雪琴的人看她的视频,以为她就是一个“又丧又怂要死不活的天生喜感的”东北人,说话“大碴子味”,其实这只是她的人设。实际上,她是北大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还曾在美国留学两年。而“我妈”“我老板”完全就是她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如果说李雪琴在脱口秀中,已经从网红变为演员,那么张踩玲的“大胖媳妇儿”,以及老四视频中的人物,都不过是他们创作的人物形象罢了。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田姥姥”,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几十、上百条视频塑造出来的人物。更宽泛地说,即使是火遍全球的李子柒,在真山真水里砍柴种地、生火做饭,也是一种“生活秀”的表演形式,哪怕这就是她的日常,也是一种刻意展现于人前的“秀”。
这些“生活秀”,算不算得上是一种艺术形式?要讨论的重点是,它有没有门槛。录制视频没有门槛,但艺术有门槛,而且门槛不低。二人转演员、小品演员、单口相声演员需要具备的条件与能力,与任何其他行业的佼佼者一样,需要经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能够脱颖而出的,绝非等闲之辈。戏曲、工艺、绘画、音乐任何一门艺术,如果没有进入的门槛,也称不上是艺术。那么,老四扮演生活中不同角色,你能说他没有艺术表演细胞吗?他的观察能力、摹仿能力、表现能力,以及他敏锐发现生活矛盾的概括提炼能力,就是他艺术天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他目前还没有经历其他艺人那样长时间的学习、磨炼的过程。再细想想,短视频被东北人“霸屏”,也正在于他们骨子里的艺术天赋。不说东北多出喜剧人才,就是音乐、舞蹈这些高雅艺术,也有太多东北人的身影。黑土地的传统文化积淀、近代以来屡屡走在时代前列的现代工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从“共和国工业长子”到老工业基地的衰弱,使得这“疙瘩”的人不得不在艰难的转型中重新寻找自我定位,调侃、自嘲、自黑以一种看似幽默实则乐观的方式呈现,恰恰迎合了现代社会同样生活不易的平民心态,东北的语言优势则将深层的文化心理外化为喜剧,在二线、三线、四线城市观众蜂拥追捧的短视频领域,不火也难!
接下来就要说到互联网的特质了。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视频生产者,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毕竟有限。互联网的特质就是有海量的样本可供选择,而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则强化了这样的选拔淘汰机制,从中选出有天赋、有潜质、独一无二、无法归类的有趣的灵魂和人设,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视频生产者被自然淘汰。另一方面,伴随着视频内容生产机制的建立,源于美国的MCN成为中国多渠道网络服务的商业模式,为有潜力的内容生产者提供从再加工到包装运营的一条龙服务,使爆款网红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与专业化的运营成为真正有效的IP,最终实现商业价值与大众文艺的双重成功。如此完整的商业链条设计,完全可以为“生活秀”这样的大众文艺新形态提供孵化成功的可能。
很有可能,“短视频+生活秀”的出现不只是多一种影视、网络剧以及所有传统艺术形式之外的又一种娱乐方式,它完全有可能通过短视频博主的人设,去发现、养成、创造真正有趣的灵魂。乡土社会里,不需要人设,你的人设早已经设定,想装也没有用,生活圈里的每个人都对你知根知底;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你的人设可以由你自己选定,只要这位博主的帐号存在,人设不崩,就可以一直成功地演下去,演完一辈子,你也就成为你所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这就是生活秀的最高境界吧!按照这个逻辑,也许还真能期待这个世界上有趣的灵魂越来越多。如果真是这样,“生活秀”就不仅仅是一种互联网世界的新的娱乐方式,也是未来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存在方式。
在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里,谁说没有这一种可能呢?万事俱备,也许只差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