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的基础研究,他想寻找转化医学的希望之匙@复旦大学阮承超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达3.3亿人,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因为血脂、血压和血糖等代谢性问题引起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仍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据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研究员、2022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活动的青年先锋阮承超介绍:目前我国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而民众的健康意识还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多人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加上人口老龄化,这些都加速了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阮承超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炎症免疫介导的脂肪组织微环境稳态失衡在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和上海市卫计委优秀青年等人才项目资助,还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等项目资助。其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于Cell Metabolism、Circulation Resear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Diabetes、Cardiovascular Research和Aging Cell等专业生物医学期刊。
“代谢紊乱不纠,心血管疾病难除”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中,心血管死亡高居首位。据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数据分析、分子基因研究以及物模型实验等数据表明:以脂肪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代谢失调是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
“代谢紊乱不纠,心血管疾病难除。”
阮承超从事的是
医学基础与转化研究,
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
基础与转化研究。
阮承超表示,免疫细胞是脂肪组织的重要细胞组分之一。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证实,免疫细胞活化参与了脂肪细胞内分泌/旁分泌作用的调节过程。然而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是如何导致脂肪功能紊乱进而参与心血管疾病的调控,这仍是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前期研究中,阮承超和他的科研团队证实了棕色脂肪细胞的激活抑制病理性心脏重构。但是,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脂肪白色/棕色化失衡的调节机制仍不清楚,需要更进一步深入阐明免疫系统、脂肪组织与循环系统的多器官互作在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代谢是整个机体共同参与的一个生理学过程,我们现在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器官间交互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除了免疫系统,脂肪组织,我们也在关注其他器官,比如神经系统、肝脏这些器官是否与心血管系统存在多器官互作以及其中的分子机制。”
”阮承超补充道,“另外干细胞遍布全身多个器官,比如血管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对心血管稳态的调控作用,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关注的科学问题。”
阮承超认为,“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有两个特征,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影响较多,近年来的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都对心血管这类慢性疾病的影响非常大,另一个方面是环境过度消耗而导致的空气污染,这些因素也会引起一系列慢性心血管疾病发生。”
“未来关键是防治结合。
预防为主,提前干预,
做好科普工作,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阮承超表示。
“源于对生命本质的好奇心”
“医学研究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基石。我们现在研究基础医学,可能更偏向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还有分子生物学,也就是生命和疾病的本质。而这关系到将来临床科学的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阮承超看来,好比基础物理学,在100年前我们不知道它的应用,但100年之后应用可能就会很广泛,医学也是如此。
谈及最初踏上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道路时,
阮承超说
这其实是多个因素共同促成的,
但初心还是出于
对生命本质的好奇心。
随着上世纪 80年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革新,大量技术运用到医学研究中,很多分子生物学学者因此进入医学研究领域。阮承超也想成为这一浪潮的实践者之一,成为探索生命本质者的一员。阮承超说:“第一次接触到生物的时候,我就觉得生命现象很奇妙。高中时,克隆绵羊多利诞生,让我更坚定选择了医学这条道路。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科学进展会影响一代人。”
在阮承超看来,作为一名基础医学研究者,探索未知,扩展认知的边界是科研最吸引他的地方。而他也从未停止过追求进步,“临床医学更多的是想把研究落地应用,我们则更加好奇基础医学研究能走多远。”
“科学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技术和理念都将不断进步,以往的研究成果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缺陷。我个人觉得自己最好的工作应该是我们团队正在进行的工作。”
”“当然,我也期待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医学研究更好融合起来,以推动未来更精准的医疗方式,减少资源消耗。”阮承超说。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