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湖州味道|东苕溪边“鲍山钱”
全文2673字,阅读约5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蒋国梁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乌程县志》载:“鲍山,亦称九里岗……其阳为鲍山,其阴为九里山。”它东临东苕溪,西靠道场山,与金盖山、钱山漾遥相呼应,处山川回合之地,堪称形胜。
据说,归安(今湖州)人唐枢(1497—1574),字惟中,号子一,人称一庵先生,明嘉靖丙戌进士。他不仅在籍编有《嘉靖归安县志》《嘉靖乌程县志》《嘉靖孝丰县志》《万历湖州府志》等,还曾“筑室鲍山,有二十余生往从游。”今天鲍山的东麓仍有始建于唐上元二年(675)、距今1345年的宝峰禅寺,历尽沧桑、几度兴废,一庵先生当年岂能不涉足。
我本听说过“鲍山钱”,但一直没走过此地。那天沿东苕溪西大堤往南行进时,看到不远处耸立的小山,心有灵犀似有一点通,问路人得知:“这是鲍山呀”。于是,在康坞路路牌的导引下,我右拐进村,估摸这里该是鲍山村了吧。
有点凌乱臃肿的村庄难得见到路人,大多数的门户都关着,敞开着的也好像看不到乡亲。左顾右盼碰到了几个人,却听不懂我的当地话,原来他们是租住在这里的外地务工(农)者。我改用普通话问钱氏祖宅在何处?他们茫然。
进村路口
在村里兜了一圈,好不容易隔着水面看到对岸有人在张网,一问一答是当地人,窃喜,赶紧走过去搭讪。告知这里是原鲍山大队东康坞自然村,现在属于吴兴区道场乡道场浜行政村。当地人都知道钱氏祖宅特指鲍山小港里自然村的知名钱氏。他告诉我就在东康坞后面,出这村朝西落北,走过两爿桥便是。
小桥下是横亘小港里自然村前的地田港河道,有河长制的路牌管理着一弯清水绕村,岸边浓郁的树木遮挡住了村庄,过桥没走几步就到了小港里村中心地带。
过去生产队的蚕室
屋东头空地上有几个妇女在摘毛豆和闲聊,便问这里以前是不是叫钱家浜?钱氏祖宅是不是在这里?“我们现在叫小港里、朱家浜。诺,钱家老房子就在那边,早已不住人了。”农妇指着西边隔一条小路的房屋。她们热情地与我攀谈并问我:“为什么经常有人来看这屋和拍照,就是没有见到有人来修?房子都要快塌了。”
终于找到了,钱氏祖宅就在这个自然村,我暗自高兴,迫不及待走了过去,才一二十米距离。
走近,走进,在新老农房之间一一辨别。片刻,很明显,一座破旧不堪、门口堆满杂物的清代样式民居出现在眼前,必须是的了。
钱氏祖宅
担心判断失误,我转回晒谷场向刚才聊天的农妇确认。她们站起身挪几步,顺着我的手指方向描述:“是的,就是的。”
这下踏实了,我围着老宅转了好几圈,西山墙和北墙上留存着年代感的铁锈红标语痕迹,周边地上不是碎砖瓦片,就是高低不平的残垣或是曾经的屋基地……由于前后左右的间距很狭窄,拍点照片也拉不开镜头。
初步目测,该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面宽有十米多一点,进深十五六米,面积百余平方米,现由两进房屋组成。
第二次转回来问农妇,能进屋去吗?“能啊,早就没人住了,可以进去的吧。”显然,对于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熟悉得再熟悉不过的老宅,她们没有了新鲜感。
重新回到老宅,后面跟来了邻近的几个村民,包括一个小孩。遗憾了,以为闲云野鹤的我是什么人物,不时地向我说着修缮老宅的愿望。
朝南的正门口被一些破旧的物件堵着,我就转到北面的后门,见门上的搭袢没有上锁,便斗胆地推门进去。
村民告诉我,以前文物部门的人来看过、丈量过。结合他的一番介绍,我对目前留存的这座老宅大致有了一个轮廓:头进面阔三间(西面的次间为后期添建)穿斗式结构,进深七步架,柱脚仅有磉石不用石墩。第二进两开间,中间梁架为抬梁式,前后双步连单步,用中柱,东侧间有阁楼,两山穿斗式。两进不在一条轴线上,呈东西错落状分布,屋顶为硬山造,用阴阳合瓦……
当我走出老宅,不知为什么,总感觉这个残垣断壁、摇摇欲坠的场景很难用文字来叙述,只能借助随手拍的照片回味了。
世事沧桑,家族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浩荡的人类迁移史,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政治变革等因素,村落、家庭、宗族、亲属等跨区域迁移是常态。不是吗?近些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这种迁移又成为普遍,正如刚才遇到的外来务工(农)者,他们现在是从故乡到异乡,如果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三代以后鲍山该是他们的故乡了。
其实,大多数的家族由此上溯,为了摆脱贫困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家致富、谋求事业成功,在政治、宗教、文化及战争、灾荒等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下,都有一部迁移史。他们在祖籍地的部分生产资料、动产不动产,包括祖坟等,就成了乡愁。钱氏祖宅的先人自晚清中了进士后就陆续离开了这里,后代也在外地出生、定居、立业。就钱玄同来说,他出生在江苏苏州,钱仲联出生于江苏常熟、钱三强在本省绍兴出生,这老宅无非是祖籍地的遗存罢了。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近来颇想添一个俗不可耐的雅号,曰鲍山病叟。鲍山者确有此山,在湖州之南门外,实为先世六世祖发祥之地,历经五世祖、高祖、曾祖,皆宅居该山……鲍山中至今尚有一钱家浜,先世故墓皆在该浜之中。”1937年,50岁的钱玄同在北平给老朋友写的一封信里就是这么说的。
眼前的钱氏祖宅,应该算不上豪华。《吴兴钱氏家乘》记载,钱家世居湖州鲍山,是贫寒的务农之家。钱玄同在信里提及的钱家浜,就是今天还能看到的鲍山南麓小港里自然村及周边。
夕阳西下,山还是那山,水依旧长流,宅虽破旧,村落尚在,还有周遭的钱山漾文化,如同家里有点“传家宝”,相比没有或无中生有,优势必须多多,可以“让历史照进现实”。
伴随着沪苏湖高铁将要穿越鲍山,浮光掠影,我想多了:在提升人居环境、刷新城乡颜值、擦亮美丽乡村名片的当今,能否把握机遇,处理好相关政策,拯救老宅古迹?比如,串起南郊风景带众多的“星星”“小众”人文,运作成类似的文化礼堂、文明实践基地、乡风乡贤馆、钱氏还有唐枢文化故里等,这或许是 “小港里”提升“大港里”可遇不可求的“诗和远方”。
来源:湖州发布
编辑:金臻瑶
湖 图
旗袍秀
摄于吴兴义皋古村
南太湖号拍客:158***912
南太湖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