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故事丨苗春德:窗竹影摇书案上 励耘治学丹心间
1
初见先生时
著作等身的慈祥长者
去河南大学专家公寓楼拜访苗春德老师时,由于天色已晚,担心我们迷路,他已在公寓前的小花园入口处迎接我们。这种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们六位风尘仆仆来走访的同学。
很早就听闻苗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教育学领域颇有建树,堪称“著作等身”。
一进他的住所,我们就被震撼了。二十多平米的客厅里一面是电视墙,一面是六七个直达天花板的立体大书柜,整整齐齐摆放着各式藏书,与门相对的侧面还专门隔出了一个小书房。
书房的桌上,一本2014年高考卷分析的小册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问才知,原来今年的重庆高考历史卷材料分析题有一段选自他的著作《宋代教育》。能被千淘万选的高考试卷选中,无疑是对一个学者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老先生难掩喜悦,随之从书橱中抽出了自己晚年编著的几本代表作:《宋代教育》、《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南宋教育史》、《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等。每一部,都是沉甸甸的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宋代教育》,1992年获省优秀图书奖、1993年获省社会科学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和《河南考试史》均为国家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前者1995年获国家图书提名奖,1998年获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河南考试史》1995年获省社科联荣誉奖,1997年获第一届全国人事科研二等奖;参与编著的《中国教育家评传》1989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参与完成的《河南省科技人才队伍稳定与开发研究》1993年获河南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三等奖。此外,还获得省教委和省级学会奖多项。
爱读书、爱藏书之人在如今这个社会本就是少数,又能在书橱中陈列自己如此多学术成果的人真的是寥若晨星。退休之年,还能潜心研究,这种远离浮华的淡泊精神与勤勉治学的毅力让人钦佩不已。
2
风雨求学路
从历史学本科生到教育学研究生
对苗老师而言,读研是那个动乱艰苦的年代里人生路上的一个意外的收获。而恰恰是那三年的时光,为他打下了日后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基础。
从1957年到1961年的本科四年基本没怎么上课,整个国家都在开展反右斗争,天天开批斗会。1959年到1961年,中苏关系恶化,加上自然灾害影响,整个国家进入严重的困难时期。响应政府大炼钢铁的号召,北师大历史系的学生都去石景山炼钢厂炼钢。所以,那几届学生对读书求知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
1961年秋,在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教育部决定由北师大举办中国教育史研究班,以解决高校中该专业师资的匮乏问题。于是,北师大历史上第一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就成立了,其中包括北师大教育系应届本科毕业生8人、北师大历史系应届本科毕业生6人、北师大政教系应届本科毕业生1人,以及外校往届毕业生5人。而当时的苗老师,就在北师大历史系应届本科毕业生保送读研的6人之中。这样,本科毕业的他,又获得了在母校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由于各种原因,到1964年毕业时只剩下了16人。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是丰富、充实而又终生难忘的。不仅有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师春风化雨,还有孜孜以学、团结互助的同学相伴成长。
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一起游玩,一起听学术报告,一起劳动。每两周会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从事校内劳动,如把收获的大白菜送到食堂,改善生活;把胡萝卜拉回宿舍,饭后当水果享用。同学情谊是纯真而融洽的,凡同学家中有亲人来校探望,其他同学也都去看望,生活上更是彼此嘘寒问暖,亲如兄弟姐妹。
回顾求学生涯,虽然充满风雨,个人命运深受国家局势左右,但正是那段波折,铸就了他和同学们的“材质”,“树苗”终于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
3
有愿必有缘
从教育行政到执教杏坛
转眼就到了又要毕业的季节。可是没想到,却传来了停止分配的消息!
1964年毕业那年,又赶上四清运动,北师大是四清试点之一。在那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里,研究生班被以深受“修正主义观点影响”名义停止毕业分配。他们由人才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一下子变成了“滞销商品”。就这样,直到几年后才随本科生“搭配”分配出去。文革前不授予学位,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80年代才争取到了研究生毕业文凭,为自己正了名。1965年,他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之后调回开封师范学院,一干就是17年之久。
但比起教育行政,苗老师更加热爱的是和学生在一起,一边继续科研,一边教学相长。“当教师不教课,就相当于当农民不种地、当工人不做工。”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也许上天真的会眷顾有执着心愿的人。正如电影《一代宗师》里的经典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愿必有缘,1980年河大恢复停办26年的教育系,一心情系教学的苗老师,反复说服相关领导,终于在1982年如愿以偿,争取到兼课机会。1983年,他被任命为教育系副主任,1988年又被任命为教育系主任。
除了给学生上课外,他运用之前做教育行政工作的经验,带领全系教职工深入调查研究,结合省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展办系方向、面向实际、加强应用,开创了教育系工作的新局面。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办法,选派优秀学生到知名高校学习后再聘请回校当老师,使河南大学教育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先后增设了学前教育、心理教育、教育管理专业,1984年获普通心理学硕士授予权,1986年获教育学原理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外,还增设了函授教育、卫星电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规格、层次和形式,使得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稳步提升,扩大了河南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苗老师也在1986年被评为开封市优秀教师,1995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专家。
4
退岗不退心
自知日暮犹奋蹄
1996年,苗老师退休了。本该安享晚年、弥补十年浩劫等带来的青春损失的时光,他却选择了继续读书治学,给校内外硕士生、博士生评审论文,并参加他们的毕业答辩。
除了参与校内的教育检查,担任院里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还先后承担和主持三项国家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近代教育专题史论丛》中的《20世纪上半叶“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工程《中原文化大典》中的《中原教育典》,以及《南宋研究丛书》中的《南宋教育史》。
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但先生那深厚的学术造诣与平易近人、潜心治学、丹心教育的品格,却深深刻在了我们的心里,烛照和激励着我们循先生之志继往开来。从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更看到了先生那代人惜时好学、自强奋斗、甘为人梯、开拓创新、淡泊名利的风骨。
宋人韩琦有诗:“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历经风雨晚节更浓,正是先生此生经历与人格的写照吧。
撰文 | 杨晶晶
排版丨李倩雨
●师大故事 | 窦伯菊: 耐寒唯有东篱菊
●师大故事 | 王良信:让生命之树长青
●校友风采丨肖丽琴、周书羽:绝知此事要躬行
●校友风采丨选调生陈善早:初心不改,使命如一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