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故事 | 窦伯菊: 耐寒唯有东篱菊

人物介绍:窦伯菊


1947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


1951年毕业至内蒙古自治区支边


1983年任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1993年退休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的这首《咏菊》赞美了菊花凌覆盛开、素雅坚贞的品格。倘若用这首诗来形容我们敬爱的窦伯菊学长,可谓恰如其分。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47年,窦伯菊学长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在那里,她遇到了恩师汪堃仁先生。汪先生是留美教授,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先生每次都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启发她的思路,使她受益匪浅。在汪先生的言传身教之下,窦伯菊学长立志要以先生为榜样,毕业后争当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1951年,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刚刚大学毕业的窦伯菊学长踏上了支边之旅。


       抵达内蒙古自治区后,窦伯菊学长到了乌兰浩特一中任教。窦伯菊学长一共承担了四门课,负担极重。为了备课,她天天熬到深夜。当年的冬天,她的宿舍搬到了生物标本室的小里屋。虽然条件简陋、工作量大,但是窦伯菊学长干得很起劲,丝毫没有感到辛苦。因为她在心里为自己立下的追求目标,是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1952年,学校给窦伯菊学长评定了高分。当年寒假前,她被评为了兴安盟的优秀教师。次年,她担任校团委书记,被选为乌兰浩特市的政府委员,暑假后提升为副教导主任。1953年暑假,《人民日报》专门采访了她并予以报导。




同甘共苦建师院


      1954 年,窦伯菊学长被调到了内蒙古师院,开始了她与师院同甘共苦的历程。


     到校伊始,校领导让窦伯菊学长讲授《脊椎动物学》。开学在即,当她借到参考资料、准备上课时,又临时接到通知改教《无脊椎动物学》。窦伯菊学长服从工作需要,毫无怨言地重新备课。


       当时内蒙古师范学院的师资严重不足。她做到了调之即来、来后能讲,承担了两三门课,周学时达到了 16-18节。她不仅教书育人,还兼着各种社会工作,还要四处奔走采购图书和仪器,建立实验室,制定规章制度……


       此后,师院飞速发展。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窦伯菊学长和所有的教职员工们,从不叫苦、不喊累、不计较报酬,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内蒙古的高教事业,默默地奉献着个人的青春和才智,他们是师院以及后来的内蒙古师大功不可没的创业者和开拓者。


十年校长艰辛路



       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窦伯菊学长被任命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直至 1993年退休。


      出任校长十年,窦伯菊学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并勇于探索创新,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出了 “四不”原则,即师范大学不盲目向综合性大学攀比;不片面追求研究生的升学率,切实办好本科教育;不脱离实际地扩大办学规模。通过认真落实“四不”原则,有效端正、统一了全校的思想,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1984年,窦伯菊学长提出了“三增三减”措施,修订了教学计划。窦伯菊学长坚持每年亲自为新生做入学教育的首次报告。她在各种大小会议上的报告、讲话,从不用秘书代笔,均自己撰稿。她还特别关心民族教育的发展和蒙文教材建设。她还先后同澳大利亚、英国、日本、 蒙古、美国等校建立校际关系,邀请外籍专家人数在自治区高校中居于首位。此外,她还大力支持教师出国深造。


       难能可贵的是,窦伯菊学长担任校长之后,始终坚持不离讲台。1988年她给85级学生开设选修课,旁听者甚多,原定的普通教室容纳不下,只好改在了宽敞的阶梯教室。期末教学评估,她得了95分,在生物系稳居首位。与此同时,窦伯菊学长的教育科研工作也从未间断, 她共发表论文近20篇。她主持编著的《生态学与人类生活》一书,已成为部分高校生物系生态学的主要参考书。


       十年校长艰辛路,窦伯菊学长以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年9月,窦伯菊学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并授予奖章。


       1993年,窦伯菊学长光荣退休了,但早已习惯忙碌的她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她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并先后获得了多项荣誉。退休后的窦伯菊学长,正如那“不畏风霜向晚秋”的金菊,以她的全部热情,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撒播着美丽的夕阳余晖。


来源丨摘选自《辉煌的报告》
排版丨徐靖雯


师大故事 | 王良信:让生命之树长青

校友风采丨肖丽琴、周书羽: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大故事丨黄凯华:涓滴细流汇沧海

校友风采丨选调生陈善早:初心不改,使命如一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