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科技为何一边狂揽诺奖一边大步后退?

朱沿华 东方新报 2021-12-03

日前,2021年度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授予包括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在内的三位物理学家。这使得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上升到28位,遥遥领先于其它亚洲国家。尤其是进入2000年之后,日本人成为诺奖领奖台上的常客,21年狂揽20个大奖,震惊世界。但与此同时,日本媒体和诸多日本国内科技大咖却一直不遗余力地“唱衰”日本科技发展水平,指责日本科研能力正在迅速衰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日本科研影响力在直线下降 


近些年,日本出现了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每当有新的诺奖获得者产生,媒体就会掀起狂批本国科技水平衰退的高潮。获奖原本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日本媒体却为何偏偏要在此时给科技界“泼凉水”呢?其实,媒体的批评是以数据为依据的。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公布的2017年科学技术动向调查数据显示,日本2003年到2005年三年间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为76802篇,在世界排行榜上占据第二位,而2013年到2015年三年间日本平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为77203篇,虽然数量比十年前增长了1%,排名却下落至第四位。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发表的论文数十年间增长了325%,由原来的平均每年58980篇剧增至平均每年250412篇,达到日本的三倍多;在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前10%论文数统计中,日本由2003年到2005年三年间平均每年5821篇增长到了 2013年到2015年三年间平均每年6527篇,增幅为12%,排名却由原来的第四位下滑至第九位。同一时间,中国的增幅是479%、 韩国的增幅为165%,德国和英国的增幅均为75%,法国的增幅为66%,连原本基数就很大的美国也增加了34%,均远远大于日本。这些数据表明,日本近年虽然也在进步,但是其进步幅度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这势必导致日本在全球科技领域影响力的下降。


不仅是论文数量,日本曾经引以为豪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在大幅“缩水”:1990年日本的专利申请总数达到33万2956个,傲居世界之首,是第二名美国的3倍多。那时的日本,在全球可谓一骑绝尘,风头无双。直到2011年,日本依然以47万5070个专利申请数量盘踞世界首位,比第二位美国多了3万多。但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2019年日本专利申请总数45万3816个,排名下滑至世界第三位。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申请专利数多达132万8067个,是日本的将近三倍。可见,在专利申请领域,日本的风光早已不再。 
世人皆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基本是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前取得的,因此一国诺奖获得的数量体现的是该国过去几十年的科研水平及其为世界做出的贡献指数。而一国当下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则预示着该国在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确实如媒体批评的那样,正逐步退出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集团。每当有新的诺奖诞生,就更会令知情者痛感“今非昔比”。所以,每到此时“恨铁不成钢”的媒体就要掀起新一轮的“狂喷”热潮。
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大众也许对论文发表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这些枯燥的数据没有多少兴趣,但他们依然能从自己的生活中隐约感受到日本创新能力的衰减:遥想三十多年前,日本企业率先推出的walkman等产品曾给全世界的年轻人带来怎样的惊喜,改变了多少人的行为习惯。如今,日本企业有多长时间没有为世界贡献出这样引领世界之先的产品了?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岛国,日本能够屹立世界经济的潮头靠的是该国产品高额的“附加值”,而这些附件值产生的原动力来自“高科技”。这就难怪,日本媒体和有识之士会对日本近年来科技实力的下降如此忧心忡忡。

 科研水平下降都是没钱惹的祸 


那么,日本的科研水平为什么会在最近的十几年里迅速下滑呢?很多分析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校基本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日本硕士到博士的升学率仅为9.4%,比1981年的18.7%减少了将近一半。那么日本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读博士、搞科研了呢?原因是在日本博士毕业后就业变难了。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日本理科系博士毕业后能找到永久职位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成为一年或几年一续约的“临时工”。这不仅意味着生活的不安定,还意味着收入的下降。对日本年轻人来说,当科学家已经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职业。


带来这种变化的被认为是日本政府于2004年开始推行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和与之相伴而来的“竞争政策”。从那时起,日本政府每年拨给各大学用于支付教职员工工资和维持研究室正常运转的运营经费以1%的比例逐年递减。而减少的资金通过竞标的形式分拨给那些被认为更有希望产生重大成果的研究项目。日本政府声称,实行这一政策是为了提高科研投入的效率,促进日本科研人员间的竞争。

这一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日本国立大学经费下降。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各大学纷纷减少设备投入和长期研究岗位的数量,增加“更经济的”短期聘用岗位。例如静冈大学从国家获得的拨款就由2004年的108亿日元缩减为2017年的95亿日元,13年减少了13亿。该校农学部本桥令子教授在接受NHK采访时表示,由于学校经费削减,很多损坏的仪器设备没钱维修,变得无法使用。而该校为节约开支,在有两位教授退休的情况下只重新招聘了一位教授。

长期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的在日科学技术者联盟会长杨克俭也表示,近年来明显感到日本科研领域出现两大弊端:一是年轻科研人员申请长期职位的难度加大了,有的人做了十多年的研究助手依然无法“更进一步”。这对年轻人投身科研工作的热情无疑是重大打击。年轻人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干劲小了,日本的科研活力自然就会下降;另外,这些年日本科学家申请国家投资项目越来越难。因为日本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从2010年开始就没有增加过。政府将一些原本应该有国家负责的高风险项目推给企业。而企业天生就是要追逐利润的。这就导致那些需要高投入同时很难短期看到成果的项目受到冷落。这势必会伤害日本科研的长远发展。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与杨克俭持相同观点。他曾毫不讳言地指出,“这样做一定能出结果”的想法不是科学。科学家不能丧失挑战未知的精神。仅仅集中投资那些看起来能出成果的地方,很难诞生新的研究。“日本今后得诺奖会越来越难。长此以往,日本的基础科学将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其实,日本首相虽然像走马灯一样更换频繁,但每一届政府都会强调“科技立国”的重要性。科研投入长年停滞不前实在是因为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政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16年,日本科研经费投入18.4兆日元,仅比中国同期科研经费的三分之一略多一点点。


在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日本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人才外流”的问题。

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教授濡木理是目前执教中国高校的日本科学家服部素之的昔日导师。这位构造生物学领域的世界权威在了解弟子在中国的研究条件后也感叹,日本是不可能给服部君提供这么好的研究环境的,所以去中国对他个人来说是件好事。


 日本科技实力依然雄厚 


资金匮乏、人才外流的日本科技是否从此便会一蹶不振呢?对此,杨克俭表示,日本虽然科研成果数量是有所变化,但其科研水平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这从近年来日本排名世界前10%的高质量论文数量不降反升的数据中就可得到印证。另外,日本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推崇风气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加之199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科技基本法》,明确规定了科技发展的底线。这些都保证日本科技水平不会“无限制”地下滑。只要政策得当,日本在全球的科技竞争中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美国学术和专利信息调查咨询企业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今年2月19日发布的 “德温特2020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榜单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杨克俭的判断。该榜单根据所拥有专利的价值评出了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日本的上榜企业为32家,虽然较去年减少了7家,但依然仅次于共有39家企业和机构上榜的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日美两国合计占全球约四分之三席位的势力图也没有发生改变。

日本政府在2001年提出未来50年拿下30个诺奖的目标,目前刚刚过去20年日本已经完成三分之二的指标,有望拿下诺奖的科研成果还有很多。可以预见,日本的“诺奖狂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还将持续下去。

. END .




■热点回顾● 从留洋到靑训  中国足球向日本学什么?● 重回“人从众”模式 日本防疫之弦不能松● 岸田文雄面临三重大考● 岸田文雄初次国会发表演讲 称与中国将保持对话● 特斯拉想“占领”日本  不能只抄苹果的作业
● 在日本,鲁迅也是“国民作家”?● 日本新首相亲华还是反中?听其言不如观其行泡温泉、喝茶或可预防新冠?日本研究引关注





阅读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

东方新报视频号

东方新报官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