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酱酒品类的阿喀琉斯之踵(一)| 上朴春曲

守望行业利益的 糖酒快讯 2023-04-13




文 / 李春林  上朴品牌机构创始人


前文从面条定律出发,简要剖析了酱酒品类集体爆发的底层逻辑,提出酱酒的胜利,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英雄造时势。希望通过沙盘推演,解构成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种热潮,是从哪里来的,又将去往何方?


本文则是为处于本轮酱酒热潮中的白酒经营者、投资者、研究者,以及其他的读者朋友们,提出一个热忱观察者的冷思考。也希望给其他品类的白酒,带来一些启发与延伸讨论。


产能过剩

真会带来巨大破坏吗?


酱酒本轮的狂飙突进,加剧了酱酒品类整体(尤其是头部企业)供应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引发了涨价预期,客观上继续拉升渠道利润空间,从而引发了虹吸效应,存量企业开始扩产能,跨品类企业纷纷在赤水河两岸圈地建厂,业外资本也闻风而动,大举进军布局酱酒产业。


据统计,全国酱酒现有产能大约60万吨左右,而在建、扩建、以及已披露的新增产能计划,大概有30-40万吨。这么短的时间内,产能扩大了50-60%,有些令人不安,消费端有那么大的实际增长吗,渠道端的库存压力能够消化吗?


前段时间,我跟四川酒类流通协会铁犁会长交流,他表示,最迟在2023年左右,酱酒就会出现供应量饱和、过剩的情况。这个判断,我基本同意。


实际上,当下的酱酒热,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消费端70度,渠道端100度,产区端120度。


热度的传导,的确是从消费端升温开始的,由于酱酒利润高,传导速度迅速升温,渠道迅速跟进,产区大干快上,总体表现就是过热。


但有历史感的我们要知道,十多年前,白酒可不像现在这样大热,而是一度跌到零度冰点甚至以下。


2012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限制三公消费,整个白酒市场应声而跌,各大名酒的一批价开始大幅度下降,飞天茅台一度跌到800元,击穿了819元的出厂价,五粮液则跌到600元以下,严重倒挂。两大龙头品牌跌成这样,其他名酒可想而知。当年的销量,说腰斩,都是客气的,以12月份成都各大商超卖场的情况为例,茅台下滑了40%,五粮液下滑了30%,国窖下降了90%,那可是临近春节的标准旺季哦!


那个春节,整个白酒行业都处在惊恐不安的气氛中。


那一波的深度调整,一直持续了3年,到2015年底,才出现温和复苏。


因此,从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贵州产区的酱酒企业,大部分都处于停产状态,那么按照酱酒坛储5年的说法,从2018年开始到2020年,大部分酱酒企业卖的就是2013年以前生产的基酒,余粮不多,紧着卖吧。所以,到了2020年,经过渠道端这么一发力哄抢,产能不足的痛苦值被放大了N倍,进而形成杠杆效应,从头部企业开始,整个赤水河两岸大大小小的酱酒企业,卯足了劲儿加快生产,各种小酒厂的原酒也是应声而涨,大曲坤沙酒涨,碎沙酒也涨,茅台镇上的原酒供应价今年以来至少上涨了3成,很多企业针对开发商的酒水结算价,也上涨了3-5成。各路大商也开始跑马圈地,纷纷针对头部品牌和有潜力的品牌,一掷千金,锁定授权,各种首单几千万、1个亿的传说,不绝于耳。


酱酒的这种狂飙突进,也引来了跨香型、跨酒种企业,以及业外资本的投资。浓香大佬洋河,保健酒一哥劲酒,都是早早入局,水井坊控股国威酒业,海南椰岛牵手糊涂酒业,舍得推出舍得酱酒系列,枝江酒业推出酱酒系列,连做黄酒的女儿红也宣布进军酱酒;今年上半年以来,红牌集团、五叶神、中海洋、修正药业、众兴菌业、吉宏股份等企业也都纷纷以控股、合作等形式入局酱酒……


可是且慢!别忘了,消费端并没有那么热,70度左右的水,冒泡而已,离沸腾,还有个过程,所以,产能稀缺是暂时的,产能过剩是一定的。


从5、6月份酱酒大省河南市场的一些商家访问中,也可以捕捉到某种信号,除了茅台,许多一线产品一批价都有所下跌,二三线品牌、贴牌产品更是有价无市,整体动销慢,开瓶率低。


现在是淡季,这种情况,将会在中秋和春节得到缓解,今年各大酱酒企业的报表依然会是亮瞎眼的各种增长。而这种信号,将会进一步刺激市场,随着众多新扩建产能的逐步释放,越来越多的新品,将会快速地、大规模投放市场。


于是,那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就冒出来了:放水的龙头太大,出水的龙头太小,水池何时会溢出?


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大问题。有一种声音,说浓香20多年走过的路,酱酒都会再走一遍。呵呵,我的看法是,酱酒品类的战法和操作环境,都跟浓香不一样,酱酒要走的路,跟浓香还真不一样。


关于产能过剩,该来的始终都会来,但不必过份恐慌。任何商品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周期循环,只是这一轮酱酒的烈度更大而已。然而这一次,所谓产能过剩的破坏性,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甚至很可能不会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后果。


商业环节

消化产能同时重新洗牌


要相信我们这个市场的规模性和弹性,要相信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从没离开过。


存量市场会有内部缓冲。其他香型,比如浓香,主力必然会受一些冲击和影响,但都不大,不至于伤筋动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见经销商、尤其是大商的价值与力量。


我很早以前就分析过,虽然生产端的权力越来越重,但是,商业环节的价值永远不会消失,而且其权力赋值还在不断提升。搬运、整理、融资、容错四大价值,除了第一个已经交给物流行业专业化了,后面三个价值,仍然都是白酒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大价值。哪一次的市场压力,不是商业环节消化的?2012年那种国家政策面的沉重打击,釜底抽薪式的狂风暴雨,白酒行业仍然走出了低谷,商业环节在此涅槃重生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白酒行业的商业环节,早已不是当年的小舢板了,而是远洋舰队。消费需求的基本盘本身没有变化,甚至是在缓慢扩张,所以单一品类的产能过剩和价格波动,对于如今的白酒商业主体而言,小风浪而已,洒洒水啦。


首先,第一阵线是区域性大商、优商、批发市场和数百万家的零售网络,那种因为压库造成的过剩,50%的产能过剩,顶多也就是延长个半年的出货周期而已,何况这50%的产能,还是分期分批释放的,大部分要在5年以后才出来,那点儿产能过剩,基本上到这里就消化差不多了。


这还没轮到全国性电商出手呢,他们可是行业清道夫,什么尾货、库存,基本上到这里就剩打扫战场了。


再说开发型、平台型大商,这是航母编队级的,过去那些浓香大厂,动不动数百万吨的富余产能,经他们一出手,最终都以一种超级性价比的姿态,走向数以千万计的神经末梢终端,惠及数以亿计的基层消费群体。不要忘了,我们处在一个14亿人的规模市场,80万吨算啥,就算100万吨吧,按4亿适龄人群算,平均下来就是每人每年5瓶酒,而已。别忘了,酱酒越老越增值,经销商再捂一下盘什么的,每人每年估计也就2、3瓶的供应量了。


受惠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沉淀出一个部门完备、分工细密的超大规模协作产业链,酒行业也不例外。单说商业组织,就已经发育出一个多层次分工的庞大协作系统,一点小泡沫,不必恐慌。


所以,产能过剩的问题,不成问题。


但是,优胜劣汰依然会发生。


超级利润必然驱动超级供应,产生剧烈的供求变化,引发烈度超大的价格竞争,最终平均利润率会缩水、收敛,价格波动幅度会趋于平缓,回归正常水平。


那种不分品牌,不论品质,单靠沾个品类的光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历史周期将会结束:


品牌强、品质稳定、有特色的企业会趁机夯实基础,获得更高的市场地位;


有品质没品牌力的企业,将被整合,成为系统专业分工的有机组成部分;


投机性的企业,以及作坊式小主体,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这是市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从市场供需基本盘,以及白酒产业链、商业链的价值与力量来看,产能过剩,不成问题。


增量市场

传统池子与新生池子


我们从增量市场来继续论证。


这一轮酱酒的行情,跟浓香不一样,因为它已经触及到一个增量市场,而这个增量市场,可能拥有一个超大规模的空间。


前面讲的那个数学题,我们换个提法:进水量大,出水量小,池子怎么不溢出?


解题思路至少有三个:怎么减少进水量?怎么扩大出水量?怎么扩大池子?


在自由市场竞争情况下,价值规律指挥进水量和出水量,政府、协会组织,还有什么圆桌会议,就别琢磨了。立法、立规、立约也许都可以做到,良法功德无量、恶法祸害无边,总之威力巨大,但是供求关系,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不以任何人或法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前两个思路,无解。


那么只剩第三个思路,池子怎么变大?


这是酱酒品类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得其上,将开辟一个新天地,为整个中国白酒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得其中,也能延续酱酒本轮行情,实现软着陆,为市场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池子变大的第一个方向,是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写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期待吧,梦吧。


酱酒这种重口味的酒种,不大符合国际化的主流审美趋势。国际化的使命,浓香和清香可能更适合一点,但它们也未必能行。你能想象电影《杯酒人生》中的落魄中年男提着一瓶清香白酒猛灌吗?或者电影《酒精计划》中的麦叔浑身都带上浓香白酒的味儿?在酒类消费上,文化与传统的壁垒,不是说破就能破的。


还是回到国内市场吧,回到14亿中国人的范围,排除25岁以下、65岁以上人群,考虑女性不喝酒少喝酒的情况,白酒适龄人群大概在4-5亿之间。再考虑老龄化的趋势,白酒用户群体还得继续减少。另外,充分考虑年轻人的因素,假设他们始终喜欢轻度潮饮,就是不喜欢白酒,对你们那什么白酒文化,就是提不起兴趣来。我是说假设如此,则白酒用户群体还将进一步缩小。


那么,白酒的增量市场究竟在哪里呢?


有,而且很大。


现在每年5000多亿的白酒市场容量,绝大部分满足的是喝酒和送礼这两个消费场景,前文说的池子,在传统意义上主要就是这两个场景。仅就这两个场景而言,有其增量的因素,比如消费升级;也有其减量的因素,比如老龄化,比如年轻人不爱喝的问题。消费升级是短期因素,用户群逐步减少是长期因素,不过短期内,传统池子的弹性都很小。


重点来了,白酒存在且一直存在两个更大的池子,与传统池子迥异。这究竟是怎样的聚宝盆呢?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 | 糖酒快讯(ID:tjkx99)

本文为【糖酒快讯】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改编,如需转载请后台申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