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左手裁员,右手降薪,老板和员工的算盘谁更精

紫苏 51HR派 2023-03-08

裁员or降薪,是现实而又惨淡的决定。


老王是上海一家连锁服装厂的老板,疫情爆发前,他为公司储备了12个月的现金流,虽然那段时间公司不盈利,但避免了疫情期间资金短缺的困境。


业务停滞3个月后,上海开始复工复产,大家都期待着市场的爆发。


 但还没等来想象中的报复性消费,很多企业就已经要倒下了。



据新浪财经此前报道:截至5月,国内4650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1697家企业进行裁员,裁员总人数超过90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中小企业宣布降薪。


复工后,老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边是大量积压的库存需要处理,原本3月份准备的新款夏装,现在必须要通过折扣的方式快速销售;另一边是订单的缩减。


“复工一个月,我们的销售额只恢复到疫情前的一半,未来到底会怎样,大家也没有把握。但不变的是200多名员工的工资、十几家店铺的租金”,老王无奈地表示,“如果继续这样,我们的现金流就要枯竭了。“



在像老王这样的小企业老板看来,裁不裁员、降不降薪很大程度上是现实说了算,比如你的账上还剩下1000万的现金流,按12个月的生存期算,要想活下去每月的支出就不能超过83万,83万能养活几个人,或者说83万平均到每个岗位,该降薪多少,一算就出来了。


但显然,企业面临裁员、降薪选择时,现实情况更复杂,到底选择降薪还是裁员,老板们也各有盘算。


#01

 2020年我选择降薪 

 现在我决定裁员 


7月初,欧睿慎重思考后,决定对团队进行裁员,比例为20%。


与两年前全员降薪的决定不同。2020年,作为一家沉浸式脱口秀公司的创始人,欧睿那个春节过得并不好,原本下半年谈好的6000多万的业务陆陆续续被取消。


“印象中,管理团队的春节几乎都是在线上会议中度过的,大家有一个共识,必须想出新出路,不然团队就要解散了。


后来,我们转战线上,虽然这损失了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场景体验感,但没办法,团队首先要活下去”,欧睿回忆道,“怀着对未来巨大的期望,我们做出了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按比例降薪的决定。原本的想法是大家一起克服一下困难,保存足够的现金流。


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造成了巨大的后遗症,3月下旬我们开始回到办公室,但线下活动依然无法开展,陆陆续续就有员工离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非常优秀的员工。到9月份,我们公司基本一半都是新面孔了。



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教训,看似降薪让公司节省了部分开支,还更换了一批新鲜血液,但却带来了巨大的隐性成本。”


有HR表示,一般来说,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个月的招聘期、3个月的适应期,6个月的融入期;此外,还有相当于4个月工资的招聘费用,超过40%的失败率。


员工离职后,从找新人到新人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年薪的150%,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


相比无法预估的隐性成本,2022年,欧睿选择承担“实实在在“的成本——赔偿金。


站在欧睿的立场,裁员虽然付出了不少的金钱,但带来的好处也是可以预见的。


其一,企业在淘汰谁这个问题上拥有主动权,这样可以留下更想留的员工,也不至于让核心员工的心态受到太多波动。


很近的例子就是,当一些京东员工因被迫“毕业”而人心惶惶在社交平台上大肆吐槽时,还有很多核心业务模块的京东员工,在评论区继续吃瓜摸鱼,丝毫不慌;


其二,2022疫情卷土重来,封控、核酸都逐步变为常态化的应对政策,未来市场会如何,谁也不知道,降本增效,保存实力总是没错的。


#02

 不裁员,实在撑不下去就降薪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选择降薪是需要勇气的,因为除非整个行业不景气,不然优秀的员工何愁找不到工作,甚至极有可能会去竞争对手那里。


据北京晚报报道,2015年雅虎关闭北京研发中心,小米立即就开启了“雅虎北研招聘专场”,微软人力资源部门甚至冲到雅虎北研楼下直接抢人。


5月26日,董明珠称,最近在网上看到裁员的现象频频发生,自己给格力员工一个承诺,格力无论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绝不裁员。如果说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宁可降一点工资也不裁员,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最简单、最可靠的保障。


 在众多企业举起裁员大刀的时候,一些企业表示宁愿降薪,也绝不裁员。



张磊在上海经营着一家1000多员工的镀膜厂,前段时间,他们降低了所有员工的绩效,并承诺大家,等订单量恢复了就给大家恢复之前的待遇,在此之前,希望所有人可以共同进退。


“对我们来说,机器设备、流水线就是核心资产,假如裁掉大量普通员工,势必影响业务的稳定性,机器设备需要人、流水线需要人,订单有截止日期,都需要人才能按期交付”,张磊表示,坚持不裁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市场正在逐步恢复,我们必须为承接订单做好员工储备。

 

与张磊一样,刘鑫的公司也采取了降薪节流的方式,但他们的底层逻辑完全不同。


刘鑫是一家外资企业的合伙人,他之所以选择降薪,主要有两个原因,“我们公司本身薪酬高于同行20%,所以即使降薪后,同样岗位的薪酬也不会比外面低,所以我不担心优质员工离职。


其次,平时公司就很注重招聘和绩效,所以并不存在过多冗员的现象,说实话,感觉每个岗位都不可替代。”


#03

 不同选择下的殊途同归 


企业不赚钱,就是耍流氓。企业的本质是逐利,大多时刻,管理者的决策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


老王、欧睿、张磊、刘鑫就是千千万老板在疫情下的缩影。对他们而言,疫情的爆发是一个突发因素,复工进度和影响时长都无法预估,这增加了做决策的难度,尤其是在裁员降薪这件事上。



说不清的未来,有老板选择了当断则断——裁员,也有人选择了大家一起扛——降薪,但无论如何,他们也终究殊途同归,通过降本增效,保存实力,撑到恢复市场的那一刻。


企业就像航行在商海里面的忒修斯之船,员工作为船上的木板需要不停地调整,但船始终还是那个船。



点击观看:


点击查看2022中国大学生喜爱雇主完整榜单


如果您是HR,想要与我们交流关于HR方面的专业看法,欢迎发送邮件至hrpai@51job.com,我们将与您取得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