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AD回顾 | 清华建筑情节的老故事 | 高冀生

清华建筑设计院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2022-05-19


2018年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60周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60周年纪念文集于同年汇集成书发表,其中一个版块是设计院的领导、员工们在设计院工作的点点滴滴的随笔,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这些蕴含深情的文字。相信,读完此系列文章,你便读懂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高冀生

曾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01
钟情建筑,谐趣园里巧遇梁先生


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给人家当佣人,积劳成疾,无钱治疗,所以,从小我就立志要学医,要给穷人治病。没想到中学上生物课,要求学生要自己动手解剖青蛙,我怎麽也下不了手。班主任跟我说,“你不是学医的材料,改学别的吧”。后来,生活的感受,让我更多关注了建筑。我家当时住的是平房里的小东屋,进深不过3m,整个夏天西晒酷热,白天很难在家里生活。因此,自初中起,我就每天放学后到位于北海公园西侧的北京图书馆去看书,直到晚九点闭馆。那里有高大的知识殿堂,宽敞的桌椅,夏天很凉快,冬天有暖气,很适合读书。我中学六年课后的学习时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在这里,我看了很多书,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同时也对建筑产生了兴趣,想学建筑,想要盖好房子,以致于后来我对图书馆建筑情有独钟,与这段生活经历也是有关系的。又加上我家邻居是当时铁道部的高级工程师,对我的影响与指导,使得我高考时填报的六个志愿全是建筑系,第一志愿是天津大学建筑系,第二个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后面的4 个也还是建筑系。我就这么打定主意要学建筑了。等报考单写完,报给班主任看过后,他对我说,“你不报清华,咱们班上就没人能报了”。班主任当场就在我报的天津大学的志愿前面,加上了清华大学四个字。就这样,我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

报到入学后,才知道报考建筑系的,还要加试素描。当时,我有点紧张。因为我的美术基础只是在学校出过板报,画过漫画而已,我连素描是啥都不知道,更没有上过什么补习班了。跟我一块考到清华的魏大中是我中学临校的同学,他的美术基础非常好,而且做了很多准备,光铅笔就带了好几支,我向他借了一支2B铅笔,一块去参考了。

考试内容是有两个耳朵的白陶罐子,我画的景物还算准确,但背景就不知道怎么画了,结果只是匆忙地画了很多像渔网似的斜格子,交了卷。结果我的成绩只得了5-。没想到考生里面5 分的并不多,我这5- 也就顺利的被录取了。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建筑系。

建一同学在梁先生家做客  切磋建筑
▲建一同学在校园内与梁先生畅谈古建筑 

清华建筑系是很有名气的,我很早就知道梁思成先生,但到系里报到后,才听说梁先生生病了,当时还有些茫然。不过,这也为我们后来的偶遇,留下了更多的惊喜。


▲梁思成先生、莫宗江先生在三八节带建一班全体女同学参观故宫古建筑

入学后前两周的某一天,我们北京的同学邀请来自上海的同学到颐和园去游览,逛完苏州街,走到谐趣园时,看见一位画家在画荷叶。我们就围过去看,“画得真棒”,我们边看边议论。一会儿,画者停下笔回过头来问,“是哪个学校的?”得知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之后,又问“系主任是谁?见过吗?”得到的回答是“没见过”。这时画者微笑着转过身来,拿着画笔指着自己,深沉地说“我就是梁思成”。大家一听,先是一愣,转而惊讶,接着就是一阵热烈的鼓掌和争先恐后的握手……这就是我们建一班同学第一次见到系主任梁思成先生的情景,非常生动、感人,难以忘怀。以至后来,我们班和梁先生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切的友谊,总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情分在。

▲同学问梁先生:“什麽叫美?”


后来,建一班很多同学都成了梁先生家里的常客。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梁先生很随和,什么时候去家里看望,他都是放下手头工作,热心接待。在梁先生家里,我们和他可以随便讨论问题。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提问“什么叫美”?那时我们刚一、二年级,这么大的题目谁也很难简单地回答。但梁先生幽默地回答让我至今难忘,他指着客厅里博古架上放的一只抽象的翘鼻子的小猪说,“你们看这是什么”?“是猪”。先生又问:“好看吗”?没有人回答,梁先生说,“什么时候你们能看懂它了,就知道什么是美了”。简单、明确、深刻。其实,梁先生回答的就是“美”不光是一个形式美,它还有内在美、抽象美。那只小猪是个抽象的猪,所以想回答它美不美,要知道很多美的内涵,才能够感受到这个美。先生的回答至今仍影响着我,启发着我,太深刻了。


02
感恩清华,说说我的老师们


我在清华学到了很多,我感恩清华,感恩我的老师。下面讲讲我和老师们的故事。给我记忆深刻的印象是,第一次登讲堂前,是要经过教研室教授组成的评议组认同通过的。我毕业留校工作的第一节课,是教一年级的《设计初步》,王炜钰先生是我的老师,同时又是教授评议组的组长,对我要求十分严格,她要求我把即将上课的讲稿全部书写出来,并要实地站在教室的讲堂上,从头到尾实讲一遍。台下坐着五、六位教授,在他们评议通过后方可正式登台讲课。我当时很紧张,好在准备得比较充分,讲了一次就通过了。但老师的评议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讲的是如何写仿宋字,王先生说,“你讲了这么多,最重要的一句话要反复强调,就是写仿宋字一定要注意‘横平竖直、充满方格’”,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直到现在我讲课还在讲这八个字,有些年轻人写字写不好,歪歪扭扭,就是横不平,竖不直,撑不满一个方格。

第二位我想讲讲胡允敬先生。胡先生是我工作后亲自带我的第一位老师,我就在他手下当助教。胡先生是梁思成先生一辈的老教授,他不辞辛苦,每课都亲自指导、检查我的教案,带着我们上课。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教的渲染课,要画水墨渲染。胡先生不仅自己要亲自画示范图,还给我们讲如何才能画好示范图。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石分三面”,他说;“一个实体,要画不好三个面,就没有体积感。小到一块石头,大到房子和建筑,道理都是一样的”。十分深刻,至今难忘。

第三位想讲讲张守仪先生,她现年已越90 岁了。张先生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1957 年以后主要教我们《住宅设计》。她讲课生动活泼、实例充足、分析清晰。现在说起住宅设计,张先生仍是首屈一指。当年她讲的国外的别墅建筑。对比我小时住过的小东屋,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实地考察,直到60多年后的2017 年,我去斯坦福大学,才在实地看到了多种别墅建筑。

▲2017年亲眼目睹张先生50年前讲过的别墅

我满怀高兴地画了一批建筑速写,那时身临其境,才真切地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宜居建筑的本质,这些小别墅都是一百年甚至两百年前的木头房子,现在看来,我觉得还是很好的,既是一种历史的记忆,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享受。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人家在不断地变化,比如木构建筑加了钢结构的露台、打通防火通道等。老房子有了新内容,焕发了新生命,我感触很多。

汪国瑜先生也是我的老师。汪先生最擅长的是拿炭笔画草图做建筑方案,当时大家都觉得神了。1958 年,汪先生做国家美术馆的设计方案时,我就站在他旁边。汪先生说,“拿张纸来”,我们马上递过3 到5 张草图纸,汪先生说“这样铺上,使它有点弹性”。紧接着就画起来了。他没有稿子,也不说话,边画边想,边想边画,从屋顶画起,再画起翘、屋檐、柱廊、门窗、墙身、台阶、栏杆……逐渐一个建筑方案就跃然纸上了。我是亲眼看到汪先生做方案设计的全过程,这个生动的实际教育太深刻了,一辈子都忘不掉。60 年后的今天,那个情景,我还记忆犹新,地点是在当年的建筑馆(清华学堂)二楼美术教室,中间搁了一张画图桌,一块图板,先生居中挥笔创作……

▲徐老师在火车上示范

徐伯安先生是我一年级时的班主任。当时教我们建筑史课。徐先生是我们心中特别崇拜的老师之一,因为他年轻有为,讲课生动幽默,手头功夫还特棒。1956年初我们班去长城春游,坐的是闷罐子火车,无景可观,我就拿出速写本,想随手画点什么。当时同行的徐伯安先生看见了,就问,“画得怎么样了?”因为我画得很差,只能直言请教了。徐先生拿过我的速写本,一边看一边说,一边随手就画起来了,不一会,我的速写本上就浮现出立体的建筑、茂密的树木和活泼的小人,栩栩如生,优美动人。我有幸能亲眼看到大师的速写,让我十分兴奋,当场就给这些画题上了字,“徐公教我画,1956 年4 月”,一直保留至今。徐先生虽然很年轻,但在我们心目中,已是十分被崇敬的大公了。


▲1977年,在毛主席纪念堂现场设计组工作期间合影
左起:吴良镛 右起:朱金铨、王炜钰、徐伯安、高亦兰等

还要讲一位大师级的老师吴良镛先生,当时他才30 多岁,是很年轻的教授,老师们都已经尊称他为“小吴工”了。吴先生是继梁先生之后的第二任建筑系系主任。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清脆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系主任吴先生登门造访,吓了一跳,赶紧请进门。我家那时候很寒酸,只有一只自己打做的简易沙发,先生就座后便问,“听说你画了不少速写,拿来看看”。我听后,赶紧翻箱倒柜,找出来一摞速写本,还有一些是散装的画页,吴先生从第一本看起,看得很快,但很认真,个别画页还有简单的议论,先生看到1977 年我画的济南火车站的速写时,说道,“这张画可能要成文物了”。因为这个车站曾是亚洲最大的,很有名气,但后来被拆除了。待先生都看完了后,只说了一句,“嗯,还可以!”,就匆匆离去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先生此行的目的。但我猜想,可能是有人在议论我的画了,先生要实际考察一下。老师检查后,能说“还可以”,我已经很满足了。但我理解“可以”只是刚及格,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所以,后来我一直在画,还出了三本教材。在第三本书出版后,我给吴先生送去过目,记得吴先生中肯地对我说,“别老研究技法了,得研究理论了”。当时我很震惊,后来好好想了才明白,这段话分量很重,道理很深。任何技法都只是一种方法,理论才是根本,除了具体画画,还要讲理论指导,以此类推,各方面的理论都需要着力研究。我们研究建筑学,不是简单的只知盖房子,还要掌握建筑理论,要提高认识,要在理论上不断提升。所以从那以后,我就比较注意我的科研内容要在理论上狠下功夫。在后来所做的大量科教建筑和园区规划设计中,我逐渐也有所体会与体现,这些都要首先感恩先生的谆谆教导。

现在正在排版印刷的第四本《高冀生钢笔建筑速写解析》教材,就是想剖析、总结我自己画的画,以求在理论方面提炼一些共识,以享社会,希望年底能如愿出版。


03
1984 年到设计院,主要是管理,也做设计和教学


我是1984 年才进设计院的。当时有一个大背景,就是1984 年邓小平先生访问清华,正式提出要把清华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这就决定了清华大学要扩建,要发展,要找合适的人才。1984 年12 月29 日,学校宴请外国专家和一些老教授们,祝贺新年。学校党委书记李传信同志坐在正桌,建筑系领导坐在他右手一桌,当时的院长李道增先生出席了,我在学院主管教学,也被通知参加。

宴会还没开始时,李传信书记手里拿着筷子招呼我说,“高冀生过来”。我就过去了,笑着伸手问候,李书记没伸手,就直接说“调你来学校工作,为什么不来”,我说“不知道啊”,还开玩笑说,“您就饶了我吧”。因为文革(文化大革命)前我就在学校团委工作过,文革后才回到系里教书。李书记当场就询问系主任李道增先生,“为什么没通知”,李先生说了一句大实话,“高冀生是个教书的材料”。李书记当时好像不高兴了,反问说,“难道我就不是教书的材料吗?”李书记也是大教授,故事也很多。这么一说,就没有讨论余地了。结果饭也没吃,李先生就带着我回到系里开紧急会议,会后我就去组织部报到了。

我报到后,从工字厅走到主楼,学院人事干部就已经在主楼门口等着我啦,说“别上楼了,组织关系都转走了”,我就直接到了基建处上班去了。跟着任命书一个接一个下来,一共任命了三个职务,一是基本建设处的处长,二是设计院的院长,三是学校规划委员会的委员。这样的安排,就是要我把清华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全都抓起来啊!以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由此,我每天的工作安排基本是:上午在基建处,下午在设计院或规划办,晚上经常还要开各种会,节假日我一定在基建大仓库值班,就这样紧张地工作了七年。期间因心脏病被抢救过四次,最后一次住院后,家属向校领导提出请求调动我的工作,得到党委批准后,我又回到建筑学院教书去了。

我到任设计院后,主要做了几件事,一是解决甲级建筑设计院资质的问题,主要是健全组织机构和充实技术骨干队伍,形成独立的企业化管理的设计运行机制。二是依靠自身培养和争取校内外培训机会,稳定、提升技术队伍的专业质量。三是促进各设计室专业力量配套,包括从其他单位引进人才。此外还做了一批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

▲国家教委主任刘忠德 向设计院长 颁发甲级证书 

经过全院同志的努力,1987 年6 月,我代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到国家教委接受颁发的甲级设计资质的证书,由此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式成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全面地向社会开放,承接校内校外的工程设计任务。

▲清华图书馆新馆筹建组,出发去调研
左起:高冀生、李老师、朱成功

为了贯彻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清华大学改扩建任务在国家“七五”计划中被列为重点项目。我当时作为清华设计院的代表,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重点工程会议,还在人民大会堂合影,印象极为深刻。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工程组在设计中


建设未动,规划先行。自1984 年我上任以来,就集中精力配合学校规划室的同志们抓紧调研,制定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清华大学改扩建的详细规划,1986 年正式按基建程序,上报国家发改委,经批复盖章后通过。之后,学校认真遵守“86 规划”,一直执行到2000 年。

此外,校内的工程如四教、五教、社科楼、高一楼、高二楼、邮局、银行、车库、博士楼、能科楼等,都是那一段时间内先后完成。通过实践,我也总结了一些规律,概括成为十条基本原则。后来在业内同行中也取得了共识。

▲云南大学新校区

20 世纪90 年代末,云南大学邀请我过去做首席顾问,规划云南大学新校区,有4000 亩山地,要建设120 万平方米的房子。由于我做过清华的规划,就欣然同意了。创意和原始规划方案都是我亲自动手做的。除了理论内涵上贯彻了规划的十项原则外,还包括了生态和环保的理念,它的规划模式,经探讨最后定位在“一山、二水、三环、四轴、五广场”,现在已经建成,各方面反映都不错,去参观的人也不少。

▲云南大学新校区
▲云南大学新校区


云南大学规划的实施过程,我也是全过程参与咨询顾问,包括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有关设计的事,我也常被约到现场去处理。


▲云南大学新校区主校门

关于云南大学校门设计的事,还可以讲一个小故事。大约距离新校区开学还有一个月左右时间,云南大学党委主管基建的李书记等领导来到我家,带了一个主校门设计的大幅效果图,征求我意见。我看了觉得不错,还有一个月就要开学了,就表示同意了。没想到在饭桌上就餐闲聊天时,有人说这个大门好像在哪儿见过。这一说,引起了云大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场就请同事上网搜索,结果在上海郊区发现一处大学的校门与它十分相似,只是外装修颜色不同。经及时请示学校主要领导,明确此方案不能采用。

▲云南大学新校区主校门创意草图


距离开学只还有一个月了,不采用这个方案,新校门建设怎么办?当场,李书记经商议决定,让我再画一个。我没办法了,只好勉为其难,就在饭桌上用餐巾纸徒手勾画了三个方案。经比较和评议,甲方领导最终选定了一个,请云南省设计院深入完成。现在实建的云南大学主校门,就是那次三选一定下来的方案。其特点,主要是提炼老云大校园建筑的经典符号,作为设计的基础内涵,再结合校门功能的组合,形成了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云南大学新校区的主校门。

▲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
▲云南财经大学图书馆

我从事规划设计50 多年,主持和参与完成的设计项目约200 项,分布在全国50 多个城市。其中大学校园规划49 所,图书馆建筑设计43 座,有些还获了奖,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是国家金奖,云南财经大学图书馆是国家银奖。云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楼是教育部邵逸夫工程一等奖。此外还参与编制、审定各类国家建设标准约20 册。


04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要重视和培养人才


我对清华大学是感恩的。就在我们快毕业的时候,梁思成先生和汪坦先生亲自到系里来,跟我们班话别,嘱咐我们要不断地进步,好好为国家效力,难忘情景,历历在目。毕业的时候,梁先生还把1955 年我们看他画谐趣园的那张水彩画,送给了我们班的黄汇同学,作为永久的留念,还亲笔题了字,希望我们不辜负党的希望。梁先生的题字是:“六载师生谊,巧从此画起,昔日双辫垂,转瞬一匠师,胜蓝青出蓝,苗壮老农喜,惜别语万千,莫负吾党企”。

▲建一班毕业总结会上梁思成先生和汪坦先生讲话
▲梁思成先生画的《谐趣园》

毕业以后,我们班上的同学在各地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我觉得这是学校的教育,清华的培养。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设计院也不断发展壮大,人员已超千人。在建院60 周年之际,我这个设计院的老人,衷心地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要有传承、要有理想,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要踏实工作,不要好高骛远;要虚心学习、勇于担当;要在实干中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学无止境,要继续攀登。


05
几点建议


做工程和学习一样,要坚持,要重视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因为我在社会上参加一些评审、咨询,发现有些年轻的同志干活很漂亮,图出得很快,尤其画效果图、透视图画得特别棒,但是若让其讲点什么,他却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谦虚,也可能是缺乏总结,亦或可能是专业面不够宽。比如说某大学请著名的建筑团队做规划,做完以后,校务委员会讨论认为这个规划设计盖的房子不适合大学,人家不想要。怎么会这样?原因我觉得主要的一条,就是做设计的人对校园规划设计到底应该怎么做,在理论上、实践上缺少认识和总结。不敢说我总结了十条原则都是对的,但是真要参照的话,就不会出这类问题。后来我又详细访问了学校的有关领导,他们告诉我这个设计更适合中学。把大学按中学设计,当然大学不好用。大学上课的教室和中学不一样,中学教室设计完了,好像很整齐,但是大学教室大大小小的,类型有十种八种的,实验室就更多,你把这些房子组合在一块,它怎么可能跟中学一样呢?因此设计者要善于不断的总结再总结。

▲清华大学建筑馆
▲清华大学莲桥
▲清华大学二校门

对于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就拿钢笔画和建筑设计的关系来说。我们建筑师要会画,不光是画钢笔画,铅笔画、炭笔画、水彩、油画什么都可以,关键是要学一点美术,要有点绘画的能力,至于画种,倒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对于我这个没有美术功底的人来说,我就坚持画画,画了40 年,没有间断过。后来,画画变成了记录的习惯,成了创作灵感来源的宝库。2016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吕馆长亲自到家里来,说要展览我的画,我吃了一惊。因为我既不是画家,也从来没有发表过自己的画,为什么要展览呢?后来馆长跟我说,就是希望展示一下钢笔建筑速写这个类别。结果,展出以后效果非常好,原计划三个礼拜,结果展览了六个礼拜,听说春节期间每天的人流量超过了4 万人,很多小孩都是趴在地上学画。事后馆长跟我讲,展览不在于画本身有多好,而在于宣扬一种文化的内涵,或者是文化的精神。就是要传承优良的学风,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要提倡持续做画。我听了,也很感动。展览结束以后,国家博物馆在展出的140 幅画里留下了60 幅,作为国家正式收藏,填补了国家博物馆在钢笔建筑速写这个领域的空白。其实,国内画得好的人很多。比如,我在清华开这门课已经十多年了,上过这门课的校内外学生已超过了2000 人,他们中就有很多人画得比我好。还有很多同行,很多大师,画得也都比我好。

▲芬兰大使馆改扩建

▲香港速写


绘画的功夫主要是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欣赏。或者说,是接受很多美的事物,储存在脑子里,在创作的时候能有灵感冒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记录的过程,而速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它不是画家的画,不是为了画画去画。我画画主要就是为了记录,我把我画的速写分成了六大类,有快的,有慢的,有长的,有短的,有复杂的,有简单的……这些都是为了工作的需要,都是为了记录形象的需要。我觉得画建筑速写,虽是一种绘画作业,但它更重要是一种形象记录的工具。提倡建筑师要会画画,主要是要更好地为建筑服务。

第二,有新东西一定要把它巩固下来,然后再不断发展。咱们设计院做了很多新项目,这些新项目新在什么地方,好在什么地方,要及时总结,把它巩固下来,继续发展。

比如教学建筑,十年前,有机会我做过一个大学的教学楼,是邵逸夫先生的赠款项目。

▲云南财大管理科学楼


当时有四十几家设计单位竞标。因为我曾做云南财大的多个项目,这次校领导非要我再次出山领军,那时我已72 岁,推辞再三,还是盛情难却,只好再努力完成任务吧。没想到40 多个学校做的方案,经专家评审,我的方案进了前4 名,报到国家教委后,再报送邵逸夫先生,结果邵先生钦点,我的方案中标了。很多人不可思议,纷纷询问。我的回答是,评价建筑的好坏,主要是它的内涵与功能的适应性,这也正是邵先生的评语的重点。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我虽已退休,但观察事物,总结事物的习惯没有改。什么是新需要?如何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我一直在关注、调查、研究和总结,这些新内容在这次投标中,就都用上了。

第三,要重视内部专业技术的协调和共享。我在设计院的时候,主张建筑、结构、水暖电、信息等各专业要能够交叉、合作,不要缺胳膊短腿。2018 年年初,我到东北某学校出差,偶然看到路边一栋教学楼刚盖好,又在旁边挖管沟,水平距不到一米,深度已达6—7 米,建筑的基础已暴露,我看了吓一跳,请校长赶紧通知停工,请结构工程师马上过来会诊。开始校方还不以为然,后来经过科学论证,才抓紧进行了回填加固。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说明做规划也是需要各个专业的紧密配合与有力的协调。否则也会出大事故的。

第四,要重视对年轻人的历炼和培养,要重视业务的交流,引进先进的信息和人才。现在的建筑设计院很多都是年轻人,不能整天埋头画图,要有计划地走出去学习、调研,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研讨会议,增长知识,积累信息,争取打造出更多的、本院的拳头产品,为社会多做贡献。


撰稿 | 高冀生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THAD云祝福 | 祝贺清华大学109年生日快乐!

THAD回顾 | 我与建筑的清华缘 | 胡绍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