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千年,音乐剧《苏东坡》落幕,感谢10000名观众!
听当代音乐演绎北宋苏词流行,音乐剧《苏东坡》从9月30日首演至今,已成功完成首轮7场演出。
大家从青岛、上海、成都、长沙等全国各地赶来苏州,只为遇见一个人-「苏东坡」。
“宋词入曲,雅俗共赏。”
过去6天时间共7场演出,超过10000名观众在苏州湾大剧院和这位千古第一文人在音乐中相遇,首首动人,场场爆满。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大家对这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赞许声很多,当然提出建议的也不少。
对尚处在探索期的中国音乐剧,有人称《苏东坡》的出现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舞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首轮演出成功结束,我们和音乐剧《苏东坡》的制作人李辉、主演李想进行了一次真诚的对谈。
关于中国首部敢做《苏东坡》的音乐剧,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很多人都喜欢苏东坡,但未必敢碰苏东坡这个题材,我们把这事儿给干了。后来和沈庆聊天,我们也老说自己胆儿真大。
——李辉,音乐剧《苏东坡》制作人
”
PART01对话本剧制作人:李辉
音乐剧《苏东坡》的创作契机是?
沈庆,是中国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也是本剧的作词、作曲、编剧、总导演,他出生于四川乐山,算是乐山的文化名人。
工作期间,他就一直和我们反复念叨自己对「四川老乡」苏东坡的喜爱,2020年那会儿我们就想,如果要做音乐剧,就做个“苏东坡”吧。
刚入这一行,我们俩就认识了,是超过30年的哥们儿。
他和国内很多音乐人不太一样,不是科班学音乐出生,作为一个理工男,对于创作文字故事也相当有兴趣,加上从小又受过比较系统的古文化训练,所以他在国内创作人里边歌词是写得极好的,意境画面很强,而且也沿袭了古代文人的赋比兴。
他老和我们念叨,说得多了,我们就斗胆,决定试试“苏东坡”。
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剧?
做音乐剧对我们而言很新鲜,也觉得特别冒险,之前并没有特别了解,带着这个行业边缘人的态度就进来了。
很多人都喜欢苏东坡,但未必敢碰苏东坡这个题材,我们把这事儿给干了。后来和沈庆聊天,我们也老说自己胆儿真大。
音乐剧从国外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所有人都在摸索的阶段,我们也想探索一条属于音乐人的路。
很多国外的音乐剧都是剧本先行,音乐剧《苏东坡》则更像是音乐先行。
9首苏东坡的原词,这是绕不开的必做题,我们要重新谱曲,《松风亭》、《哭醉翁》这些再创作的音乐,其实是当代音乐人沈庆想表达的。
这是沈庆的作品,他不是什么音乐剧科班出生,也不是要向什么音乐剧去致敬,他是很沈庆的创作。
或许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没有特别刻意去学西方的模板,所以《苏东坡》既不像《汉密尔顿》那样特别现代,又不是特别古典的音乐剧,其实就更接地气儿,写了一些大家听起来很亲切的歌。
我们当然很主观,觉得音乐剧的音乐应该是流行、好听、易唱的,希望在酒桌上就能唱起来,这也很符合当年宋词的音乐背景。
好听易唱,是我们一个很大的诉求。
我们并不希望把唱段唱得过于歌唱型,而是更多的去强调他的叙事性,所以在做录音监唱的过程中,一直在强调让演员放弃唱歌的状态,尽量让很多字咬字更接近他原来的发音,听起来就会比较像剧情。 创作过程中的难点?
整个创作其实特别有意思,我们从来没把它当个活干,大家都挺有心气的,音乐、剧本、舞美、服装,所有的内容我们一直坚持一个思路,就是平行创作。
音乐的创作相对比较感性,但是文学尤其是剧本,是非常难的。
你需要印证很多专业的史料信息,作为核心沈庆虽然自己做了大量的功课,去读有关苏东坡的书,以及他的作品,去各种旁证,也特别聘请郭长虹作为我们的文学顾问。
但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特别漫长,故事也特别多,如果只是局部展开,又有相当多的作品放不进去,开始我看沈庆的剧本是17幕,慢慢到14幕、13幕,现在的首演版精简到9幕。
想过找专业编剧来做吗?
优秀的编剧太重要了,但沈庆有两个层面的考虑最终没有请编剧来参与。
他特别怕被这个东西给糟蹋了,我们是做音乐的,能遇到好的编剧机会特别少。没遇到契合的,也担心自己的东西被糟践,沈庆就自己动手了。
他太理想了,不太相信别人会和他一样,全情投入创作,我们做了30年音乐,看着干活的人太多了,所以他内在是不太相信别人的。
第二,他很自信,觉得自己是有文学底子的,能驾驭。一个感性的沈庆,拼尽所有的热情开始创作,这是这部剧的幸运也是它的软肋。
沈庆从决定做这件事到2022年5月去世,他生活的世界里只有《苏东坡》一件事,每天几乎都是all in的状态,他也很享受在“苏东坡”的世界里神游的那份幸福。
苏东坡的故事很多,诗词很多,有一个很庞大的资料库,是一件好事,但有时候在创作上也可能会变成一种负累。
沈庆后来研究苏东坡都到了痴迷的程度,开始放不下很多东西。所以剧本,成了目前音乐剧《苏东坡》在网络上大家探讨的焦点。
确实这个剧肯定是很不成熟的,但是沈庆能做到这个程度真的很不容易。
客观来讲,整部剧的音乐创作,对于沈庆来说是一个挺大的飞跃。
以前,他只是写歌,现在他开始进入到剧情、人物的创作,包括整个编曲、制作,这和以前是不一样,改变非常大,在制作上花费的精力和细节特别多,我们基本上包了一个棚,训练演员,练声乐大概有四五个月,一句一句在棚里抠细节。
这几年,急躁似乎已经成了主旋律,我们以前做音乐节恨不得这个月提案,下个月就落地执行了,这很吓人。
沈庆也很纠结,我有次在剧本问题上和他急了之后,他跟我说:辉啊,我真来不及找编剧了,我找的编剧他只能来干活。
沈庆有点可惜,给他的时间太短了,我觉得在未来中国做音乐剧他其实是很适合的一个人,极其有整合能力。
他的确是需要再多一点时间打磨一个自己的团队。沈庆需要有人跟他碰撞,一个懂他的人跟他碰撞,碰撞不一定都是粉身碎骨,碰撞之后它可能会变得更好。
这个作品最想输出的东西是什么?
沈庆把这些都放到了一首首歌里面去了,你会看到剧里有很多个苏东坡的侧面,他想表达的都在音乐里。
我50多岁了,我看松风亭(现改名为《没唱完的歌》)是最触动我的,他的每句词都像是唱给我的。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刚开始搞音乐的时候,身边都是老崔、唐朝、黑豹、窦唯,大家在一块聊天,都在交流思想,你看了哪些书,看米兰昆德拉,看平克弗洛伊德,那时候大家在一起吸收学习,但现在,我们完全没有了这个状态,特别让你能沉得下去,被触动的东西变少了。
我一直说中国音乐行业我认识的两个人状态最好,一个是沈庆,一个是小柯。
小柯是一直在玩自己想玩的,沈庆则是他经过特别跌宕的人生之后,选择了不去现实社会里挣扎,关起门来只做音乐,所以他把自己的生活变得特别简单,这一点我觉得还蛮像苏东坡的。
一个人生活,只有音乐、酒和我们一帮哥们儿,所以我能理解他,我们这一代人,60年代70年代初的都挺理想主义的。
这部剧想做给谁看?
苏东坡是个社交达人,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里没有一个坏人。这部剧也是做给所有喜欢苏东坡、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看的。
从现场来看,走进剧场的有妈妈带孩子来的,也有全家总动员的,有儿女带父母长辈来观看的,70岁、80岁、40岁、20岁、5岁的各个年龄层都有,看得出来大家对苏东坡都是真爱,也都很喜欢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
这部剧是一部普世性很高的音乐剧,它的歌易唱,也偏流行文化,很适合观众二刷、三刷,对孩子学习宋词也有一定的桥梁作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在沈庆的音乐剧《苏东坡》里,谁是苏东坡?做了18年的职业歌剧演员,学古典音乐的李想接受了来自沈庆的邀请,破圈走上了这部音乐剧的舞台。
制作人李辉说,本剧的主演、苏东坡的饰演者李想的出现,拉高了整个音乐剧演员的水准。也有粉丝说,李想在苏东坡的现场发挥太稳了。
“客观说,在我们看来音乐不过关的演员就没戏了,喜欢唱歌和热爱是两回事。李想做得特别好,他是学美声的,他音色会让人觉得是歌剧,但是你看他所有的声音处理,所有的咬字,所有的情感处理真的精准,而且他稳定,每一次处理都是很到位的,就这个能力我觉得他就极大的拉高了音乐剧演员的水准,虽然可能市场上不见得认可他是个音乐剧演员,但这次《苏东坡》他的介入让声乐部分变得更专业了。”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或许在沈庆老师眼里,我和苏东坡有相似的地方。
——李想,音乐剧《苏东坡》主演苏轼
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
国家一级演员
”
PART02对话本剧主演:李想
苏东坡为什么是你演?
和沈庆结识是2020年2月,当时他们在选音乐剧演员,我就随意录了一段demo,没想到沈庆听了,就极力邀我进组,或许是我唱到沈庆心里的标准了。
从那次合作之后,我和沈庆就成了忘年交,他大我一轮,没事我们就天天窝在一起聊音乐。
我一直觉得演员这个行业,不是演啥像啥,而是像啥演啥,不然你想为什么要选角。或许在沈庆老师眼里,我和苏东坡有相似的地方,从上一次合作完,他就开始跟我说,想哥,咱们把苏东坡干起来吧!
我和沈庆初识不久,他对我的认可程度让我不安,都有点迷信了的感觉。从小到大,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过,在唱歌这件事儿上。
他很挑剔的,可以说阅人无数,我永远都记得他对我的评价和肯定,他说:想哥,你对歌曲的阅读能力太强了,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字,这是天赋,也是生活阅历的积累,缺一不可。
我是学古典音乐的,为了帮助我演好苏东坡,他跟我讲流行音乐,也让我学习大量的中西方流行音乐。
不需要所有人懂,有人懂就好。
网络上有批评,我们当时都想到了,我们的想法就是想把宋词用我们的方式,用我们的理解去写出来,唱出来,很简单。
我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即使很多长处别人不见得认可,我们不需要所有人懂,有人懂就好,有一个懂就好,我很高兴的是不止一个人。
你想,苏轼的词为什么过了900年还会流传到今天?
因为他的词都是白话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根本不用翻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挖坑,去思考宋朝的官话是什么?其实用不着,人家苏东坡已经跨维度打破了时空概念,我们还矫情干嘛。
沈庆和我是典型的钢铁直男,特别讨厌那种矫情的、弯弯绕绕的方式,对于音乐是这样,对所有事都是这样,包括我们的三观都比较趋同,这点和苏东坡有点像。
沈庆经常说:一部好的音乐剧必须要有几个要素,至少有一首歌、一个选段是特别上口的,传唱度特别高的,必须得有这么一个属性,否则这个音乐剧就不可能成功。
这个观点可能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我们来说,第一要好听,然后听觉上有冲击以后,第二个才是好看。我觉得这算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探索,他要做的是沈庆的音乐剧。
这是你的第一部音乐剧作品么?
音乐剧《苏东坡》应该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市场化的作品,我一直有一个夙愿想演一部自己是主演的音乐剧,尝试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
现在终于实现了,做男一号,连演7场。只是这个男一号的份量有点夸张,全剧只有一场戏我没有在台上,其实挺累的。
别人只是演员,但我在这个剧里面还有一个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还担任了这个剧的声乐指导。
沈庆是我的伯乐,对我有知遇之恩,他跟我说唱歌不只是声音,语气也很重要,跟古典音乐的歌唱习惯不一样,在流行音乐的演唱过程中,节奏与休止的感觉也尤为重要,是有更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和他打磨《苏东坡》音乐的这10个月时间里,在他的影响下,一个歌剧演员也可以把流行音乐唱好。
第一次演紧张吗?
我一点不紧张。
其实我是很幸运的,沈庆几乎是为我量身打造了这些音乐,全是按照我的想法去写的,我的高音也好,低音也好,我歌唱的语气也好,我习惯的方式都是比照我写的,所以我感觉每一首歌都在我的舒适区。
虽然我并没有演过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男主角,但我相信这应该是我的音乐剧巅峰了吧。
沈庆是按照我的形状给我“捏”好了音乐,一个人愿意了解你,为你量身定制一个音乐剧,一个角色,太难了。
你心中的苏东坡什么样?
我觉得我跟苏东坡挺像的,我自己理解的苏东坡,就像我和沈庆一样真性情,至少在表达上,苏东坡靠的是诗词书画,沈庆靠音乐,我靠演唱,纯粹、不矫揉造作。
我心目中的苏东坡是一个“理所应当”的人,这个词一直贯穿始终。
最触动你的一首歌。
肯定是《没唱完的歌》,这是沈庆写的词,全剧的总结,沈庆写的是他的心境,也写到了我的心坎上。
这是沈庆最后创作的一首歌,也是音乐剧最后的落款。我们两个是很像的人,我很了解他,但是了解到这种程度太不容易了。
这个世上,在音乐上唯一懂我的人走了,我很悲观,我觉得以后也不会再有了,虽然我很希望有这样的人,但是没有希望。
会出原声带吗?
作为我个人肯定是想的。
7场演完了,也是人生头一次,因为一个剧,涉猎到我不太喜欢的社交平台,网络上有各种意见,大家也挺好玩,有夸奖的有diss的,表扬的我当然会高兴,有些人不了解背后的故事,我也觉得挺遗憾,这其实是一段很难忘的人生经历,因为一部剧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过这个剧能成功上演我就很满意了,毕竟完成了逝者的遗愿。
剧里有一幕特别可爱,观众都笑了。
就苏东坡和朝云唱蝶恋花的时候,我当时抓狂地说了一句:嗯!!我正悲秋呢,你怎么还伤起春来了?!观众一笑,我自己在台上也差点笑场。
我们看到的苏东坡都在文字里,但其实他也是人,是那种鲜活、有血有肉的形象,他也撒娇,他也生气,也有很可爱的一面。
10月5日晚,音乐剧《苏东坡》首轮演出在苏州湾大剧院圆满落幕。
苏东坡和北宋那些文人志士,从诗词文字里缓缓走出来,大幕徐徐合上,他们彷佛又回到遥远的旧时光里去了。
我们将这6天7场演出里,所有的感动和意见一并收集,等待时间发酵,2.0版本的《苏东坡》,后会有期。👋
有奖互动
看完了音乐剧《苏东坡》,你有被打动吗?你有什么想要和主创们说的呢?
欢迎在文末留言,我们将选取10位观众,送上本剧主演签名的纪念版明信片和纪念折页。
- THE END -
图、文丨苏州湾大剧院
Performance Recommendation
近 期 演 出 推 荐
Notice for Audience
观 演 须 知
01. 进入剧院请出示健康码,配合体温测量。观演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
02. 一人一票制,请对号入座。观演期间,请保持安静。
03. 迟到观众需等候入场。
04. 演出时请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状态,未经允许请勿私自拍照/摄影。
05. 衣冠不整或饮酒者将无法进入剧场,敬请谅解。
06. 食品、饮料请勿带入剧场,剧院内全面禁烟,包括电子烟。
Thanks
感 谢 关 注
咨询热线及业务洽谈:400-689-3668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大道12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