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寻求帮助吗?
题图:中美职场,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493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本文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至朋友圈。本文写的是美国职场,但也适用于国内的“正常”公司。
这两周听了《奴隶社会》博主一诺关于对女性职场建议的语音留言。心有戚戚焉。我在美国经济咨询行业和四大工作了十七年,作为华人女性在美国职场发展有过不少的困惑和挣扎;也看到很多有才华的年轻华人在做到经理后或者之前就离开四大,而做到高级经理,总监/合伙人的非常之少。
三年前我成为公司美国中国服务组东南区负责人,开始跟本地区的华人员工有了更多的接触。深深理解职场新人苦于没有足够多的,有着同样文化背影的榜样, 不知将来能否做到高层的疑问;同时感受到他们对于怎么在职场提升自己有不少困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不仅是从女性,而且是从华人这一个角度关于在美国职场发展的几点观察和体会。
一、建立关系网络,寻求帮助,有效沟通
一诺在她的语音留言中提到建立关系网络和寻求帮助的重要性。非常同意。这一点一般不在女性和有亚裔文化背影的人群的基因里,但很关键。如一诺所说,我们从小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我做得好,领导自然会看到并奖励我;如果我有什么困难,他们也应该知道,我只要埋头苦干就好了。
事实上这在美国企业文化中行不通。领导那么忙,常常有危机要处理,面临的挑战又不是跟你的在同一个层面,你所做的他/她还真不一定看得到,而你的困难他/她也大多不知道。所以主动让领导知道你做了些什么 (尤其是做得好的方面),在需要指导和帮助时提出要求至关重要。同时清楚知道自己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有效沟通会事半功倍。否则话是谈了,饭也一起吃了,却对你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帮助。
可能很多人,尤其是职场新人会觉得我找人联系和寻求帮助,他们会不会觉得受到打搅呢? 可以说百分九十九点九九的情况下不会。抛开培养新人是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责不谈,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他们甚至会觉得“受宠若惊"呢。我在这十几年中经常主动联系,也有过不少要求,尽管由于头儿们很忙,改约是常事,但从来没有遭到过拒绝。由于我是公司东南区做到总监/合伙人的极少数亚裔女性之一,其他总监/合伙人一般会将他们手下有职场困惑的亚裔员工推荐到我这里来咨询,我也从来没有觉得被打搅过,相反非常高兴能提供一点帮助。
那么怎么联系和寻求帮助呢?小到在电梯或者走廊里遇到主动问好并聊几句,中到一起喝咖啡或吃午餐,大到正式的会议。想想你作为一个领导,如果一个员工经常跟你聊几句,向你咨询,技术能力又强 (这一般对华人员工不是问题),他下次有重要的工作是不是最先会想到你,而不是那些从不跟他沟通的人?我本人喜欢的方式是一起喝咖啡,买了咖啡或茶边走边谈,既健身,又省时,同时解决问题。一石三鸟。午餐也不錯,领导们再忙也总得吃饭吧。当然关于升职等严肃问题最好约正式的见面会。
什么时候联系呢? 沟通是一个细水常流的过程。我看到过不少人某一年想升职,直到公司快做决定时才要求,却不能如愿,备受打击。如果你想升职,觉得自己合格了,至少要提前一年要求。因为你觉得自己合格了,在领导眼里也许并没有。越早沟通,越早能发现差距,有时间改进以达到要求。也看到有些人做得不开心,却从来没有跟领导沟通以寻求解决办法,最后总爆发,辞职走人了事。但谁又能保证在下一个工作单位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呢。总不能老跳槽吧。事实上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通过沟通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几年后再回头看看,当时困扰你的事大多不值一提。
跟谁联系和寻求帮助呢?最好建立一个多元的网络,找到合适的人在不同的问题上给你提供咨询和帮助。首先是那些跟你直接工作的领导,你跟他们合作得是否愉快至关重要。有统计表明很大一部分人辞职是因为跟顶头上司合不来。跟你不直接工作的大头也要联系,但是不建议只盯大头,不管小头。那样会被看成是“搞政治”。事实上你跟直接工作的人会学到更多东西,他们对你的评价也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另外找到赞助人也很重要,他们不一定是你本部门的,却能耐心地倾听你的问题,提出合适的建议,适当时候有实力挺你。我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几个赞助人中,就有两个是外部门的。
联系和寻求帮助了,这才做了一半的工作。有效沟通才能达到目标。比如说跟领导谈升职,首先要明确提出你的期望,谈为什么你相信自己合格了,再询问领导的看法,希望全力在欠缺的方面改进,并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这样即使有差距,领导也会愿意跟你合作并帮助你。又比如想上一个重要项目,约了头儿喝咖啡,却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怕被拒绝 (我早期就干过这样的事!)。这不但让自己觉得是个懦夫,很挫败,也浪费领导的时间。头儿们并不是不想跟你喝咖啡,但他们确实忙得脚跟打头顶,还是来点实在的吧。事实上领导有人约第一反应就是你会要求点什么。我的经验是写邮件预约时就简略说明要求,这样头儿有时间考虑,到时你当面说也不至于那么困难。事先操练怎么说帮助也很大。
二、建立自己的品牌
说实在的,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在白人主导的行业想有所作为就已不易,更不要说那些外来的,有着不同文化背景,英语是非母语的华人。因此要想脱颖而出,“建立自己的品牌”至关重要。如果你有一个别人不能替代的品牌,别人想到你就会想到它,那你就成功了一半。
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首先得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点,扬长避短。比如说大多数华人技术方面比较强,那就侧重于刻苦钻研让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以技术取胜,再同时花时间改进欠缺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某一或几个方面特强,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不易替代,会比那些各方面平均发展的员工提升的可能性更大。又比如作为女性,在团队合作和服务客户方面会更有同理心,强调协作解决问题,有可能成为一个团队的中心人物。
以我自己为例,学术界出身,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训练,刚开始英语又不算好,在职业生涯初期主要以技术专家和团队协调人为个人品牌,较快做到总监职位。当然做总监后独档一面,需要学习很多销售方面的技巧,经过一段较难的适应期。所以建议靠自己的长项建立品牌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在欠缺的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求长足的进步,否则职能转变时会有一些挣扎。
常常会有亚裔员工问我有没有因为是亚裔而面临“玻璃天花板"。我觉得玻璃天花板的确存在,但不一定是公司区别对待的原因,有非故意的文化差异上的因素,而一部分也是由于我们自身的限制。你说如果一个美国人到中国给客户做本地的业务咨询,尽管技术不错,但中文不溜,又不能跟客户谈小时候唱过的歌,现在追的球队,你说中国客户是比较喜欢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给他做,还是这个老美?恐怕大都会选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上有天生的亲近感,又不必费劲听带口音的中文;除非这个老美有别人没有的两把刷子。
同理。所以说如果遇到问题就想是不是被区别对待的受害者心态最要不得。也许有少数人会因为不了解而怀有偏见,但这不是主流,或是故意。如果想在美国发展,在认请现实,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建立自己的品牌,改进自己的短板才是正道。当然这也说明作为一个华人,要想取得与美国同事一样的成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在工作中听到的关于亚裔员工最多的问题是沟通能力。一是语言不过关,英语不流利。二是由于从小被教育要谦虚,亚裔员工往往任何事情没有十足的把握不发表意见,有领导在也基本不发表意见。而这往往被认为是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能有效沟通。关于语言,是非过不可的第一关。如果公司能出钱让你请私人教练更好,不能的话最好自己请教练对症下药。当然新一代的留学生英语越来越好,这个问题比过去少。
关于沟通,要“脸皮厚”,寻找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到底这是个对自己表达自信与否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详细准备,要求领导留出一个小议题让你讲来提高。说多了也就有了自信,沟通就会越来越好。另外,有同理心,从听众的角度去了解,沟通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比单纯向他们兜售自己的观点要有效得多。还有就是知道听众是怎样的人,并相应准备材料。如果听众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那么简要的总结就不会比详细的数据有效。而如果听众是个抓大放小的高管,那一大堆图表数据可能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现在美国各大公司都强调提升女性和少数族裔领导。有各种针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培训项目。我就职的德勤的女性提升计划就做得非常好。我本人就是这个计划的受益者。先是参加女性高级经理怎么开发业务的培训,非常有效。由此我懂得销售能力不一定非得天生就有 (有当然更好),也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由此有了自信,勤于学习,通过了从高级经理向总监的职能转变。另外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的一个每年只选20-24 名高级经理参加的领导才能的培训项目,收益匪浅。
我经常告诉职场新人要善于利用公司有针对性的培训资源,在那里你会遇到同样背景的人,他们有着你同样的问题和困惑,而培训恰恰是针对这些问题的,比那些泛泛而谈的培训项目不知有用多少倍。
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相信很多女生都梦想成为女神。但又有多少天生的女神呢?大多数人只看到女神的优雅知性,风清云淡,事实上很多女神都是经过艰苦的努力,得与失,困惑和挣扎才成为了今天的女神。而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是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要坚持不懈,首先要有“厚脸皮“;其次是在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但不在同样的地方跌两次;再就是要有职场以外的生活。否则在那些危机四起,忙着救火的日子恐怕很难坚持下去。
这里说的“厚脸皮”是指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不可能永远完美,而得与失也是工作上的常态。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就不会纠结于为什么这个领导或那个客户不喜欢我。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你的问题,也许只是相互不合适。学会放下,把精力和时间花在那些欣赏你,愿意和你工作的人和更有成效的事上。
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由于在学校一直是尖子,一路鲜花掌声,刚开始工作时天真地认为也会受到同样的待遇。事实上工作和学习很不一样,开始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你,凭什么他们凭空欣赏,喜欢你?即便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人仍然不喜欢你的情况也会存在。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很纠结,拷问自己做错了什么。后来看到我尊敬的总监/合伙人被客户要求换掉的事也时有发生,才慢慢释然。
也许真的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只是遇到不合适的伙伴和错误的机遇罢了。即使是自己做得不够,也没有必要没完没了地自责,发现为什么错和改正错误更重要。学会放下,不纠结,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上,是我职场中期最大的收获。
像生活一样,工作中也会有很多不确定性,有得有失,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就更需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争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忌讳的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从小的方面说,一个职场新人因为缺乏经验做头几个项目肯定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但重要的是认真听取领导的意见,理解自己为什么做错了,怎么改进,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会不会举一反三。如果老在原地踏步,犯同样的错误,肯定没有前途。从大的方面说,不同年份业绩也会有好有坏,重要的是找到原因,尝试不同的工作方式去扭转局面。只有坚持不懈,不怕挫折,才能从谷底走出,达到新的高度。
职场以外的生活平衡对能不能将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下去非常关键。毕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家人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我看到许多人夜以继日地工作,却忽略了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情趣 (我有一段时间就是这样),以致于精疲力尽,受不了辞职走人。而我常跟辞职的华人同事吃告别餐,说起为什么要走,一大原因是看不到升总监/合伙人的希望;另一大原因就是不能平衡工作和生活。
事实上美国工作环境相对宽松,四大工作时间是长,但对在哪儿工作,什么时候工作相对灵活,最终目标是将事情做好。对我来说,每天晚上及时回家做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热餐是必须的,因为那是全家一天唯一交流的时间。但如果需要,晚上孩子睡觉后会继续工作。另外我如果周末要工作,会提前跟先生和孩子沟通,协调时间以保证工作时全力以赴,跟小孩在一起时全心全意,给他们高质量的时间 (我儿子的要求)。这里也涉及到我们亚裔文化背景的问题。尤其是资历尚浅的亚裔同事,家里如果有事请假都会觉得内疚。其实大可不必。
另一点切身体会就是要给自己保留一点时间和空间,坚持自己的一些小爱好 (例如读书,健身,做志愿者等)。这样有助于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工作也会更有效率。其实生活中往往是微小的事情带来很大的差别。比如说我一位同事,是虔诚的基督徒。她尽管工作很忙,但常常抽出时间去教堂帮助社区的华人,每天快快乐乐地工作,因为她觉得生活很有意义。比如说我自己,最近重新提笔写点东西,又开始和儿子一起学钢琴,因为内心快乐,不但工作效率提高不少,那些困难的工作也不觉得那么难了。其实好多时候时间都是挤出来的,看我们怎么有效分配。困难总是有的,看我们以什么心态去对待。
啰里嗦啰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些是老生常谈,但的确是我多年来切身的观察和体会。希望能对相关的职场人士有所帮助。以上纯属我个人体会和观点,跟我所就职的德勤无关。
推荐几篇相关文章:
一诺FM:上“主桌”重要的几件事 - Lynn提到的我的职场语音
学习成功者的心态 - 美国律所华裔女性合伙人的文章
麦肯锡合伙人余进的文章:
作者其他文章: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