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的不是恩爱,是方法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033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简介:新西兰海归,外企白领,生活体验者。有一个名叫H的恋人和一个名叫Hathy的女儿。
如果10年前有人告诉我,你将来会嫁给一个细心爱家又风趣的丈夫,拥有一个幸福和谐可以和婆婆做闺蜜的家庭,生一个健康可爱的天使宝宝,估计我会觉得是自己捡到了。如果5年前有人这么告诉我,我会淡定地点头认同,因为那就是我想要的,因为所有的幸运都不是偶然。
一、 青涩的相识
认识H君的那年,我23岁,他29岁。
那年我还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在读生,而他已经从澳大利亚毕业回国工作了3年。有时候想想太多的事情都是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突然就发生了,结束时回头看,冥冥之中上天已经做了最好的安排。
2011年新西兰击败澳大利亚拿到rugby冠军的晚上,我兴奋地发了一条twitter,而他恰巧给我留了言。话题并没有围绕着球赛,但却是那么开始的。我们从橄榄球聊到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学校、从昆士兰和奥克兰的生活模式聊到了中国留学生在外的艰苦和趣事,甚至我们还聊到了哪里的烤鸡最好吃,对哪个城市的建筑留下过最深的印象。
我知道原来他叫H,99年就到了澳洲在那里生活学习了近10年。原来他念的是昆士兰大学,毕业后就回国工作,现在周末还在北大读书。他和我一样都是北京人。而令我们惊喜的是,原来我和他在北京的家只差着几条街,我玩笑说,或许我们都没出国前的某一天,曾不经意地擦肩而过也说不定呢。
那晚我们聊了好久,关上电脑已是下半夜,屏幕显示的几百条留言让我惊奇地发现时间竟是如此快,一个人的心情竟可以面对一台屏幕如此持续地愉悦着。在这个男生身上,我清楚地找到了一种“遥远的相似性”,遥远来自于空间,而相似来自于彼此相似的价值观,精神层面的琴瑟和弦。
我开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因为就在几天后的实验室里,我的一位生物学同学兴致勃勃地凑过来跟我说,Sophie,给你介绍一个男孩吧,很不错的,喏,这是他的twitter,我顺眼看了一下,竟然是他。
原来,一切早已注定,我们却还不知晓。
二、想念,是一种幸福的心情
最初相爱的一年,除了我们刚刚恋爱时我回国的两个月,剩下的日子我们都是分隔两地。
就是这短短的两个月,他带我回去见了父母,当我坐进他家明亮的客厅,我就知道他的优秀都是有迹可循。
看他父母在厨房里共同操持家务,时不时听到父亲风趣幽默的话语逗得母亲哈哈大笑。他的母亲炒得一手好菜,席间我们四人像老友般畅快地聊着,话题并不是家庭琐碎,而是未来我们两人的一些梦想和期待,关于爱情、事业、和心中向往的生活模式。这种餐桌对话和我的家庭很像,有几个瞬间,我似乎感觉自己就是坐在我家的餐桌,对面只是坐了不同相貌的人。
与他家人的这一餐,我仿佛已见到了20年后我们的模样。
两个月的朝夕相处,幸福但是短暂。纵然我们抓紧一切时间陪伴,但假期终归结束,我要回去继续读书。
那一天,H君送我去机场,我与他一步之遥,我低头欲言又止,抬起头他已是坚定的目光。“什么都不用想好好回去读书,无论几年我都等你。”我说那要等好久啊,他说人只要过得充实,时间很快,一下子就又见面了。
那时候,他在北京,我在新西兰,5小时时差。
每周五下班之后,他都会推掉一切应酬,早早回到家里和我视频。每天中午下课,我都会给他一个morning call叫他起床。平时的日子,我们就依靠电话和写信度过。
那其实是一段快乐的日子。
那时候我就在想,当我以后回想起那段时光,我会怀念的。每天都在期盼着,幸福着,又失落着,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是恋爱中必有的吧?
每次托人捎信给他,他都下了班匆匆赶去机场,生怕晚一天看到我的来信。他会在我睡觉的时候发好第二天的早安短信,他说,他不在的这些时差里,至少还有他的文字陪我。
2012年8月24日,我们期待已久的日子,他从北京飞来新西兰看我,见我的家人。我们一起去南岛旅行,中途我飞回学校做实验,他就在我校园的图书馆等着我放学。没有出游计划的日子,我们就一起买菜,做饭,抓紧一切可以亲密的时光。
异地的岁月,我和H君也并没有因为彼此的思念而耽误了工作和学业,这方面我们都很理性,或者说在他的引导下,我能够更加成熟地面对当下。
我们现在的努力和辛苦,都是我们日后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也因遇见的人是他,让我更加坚信,爱情不只是相互取暖,更是和彼此一起去看天大地大。在对方身上,我们都看到了这个世界最美好、善良、广阔的一面。更重要的,我们放眼的是一个有计划的,更长远的未来。
三、 从异地到同城,爱情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那个人
既然我们彼此相爱,也打算将来共同生活,我们就必须做一个决定,要在同一个城市。
毕竟长久的分开是不行的,对彼此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所以我决定,毕业后回国发展,和我相爱的人一起奋斗。
这方面我们俩其实很像,都选择了毕业后回国,一是年轻更喜欢国内紧凑充实的生活步调,二是心底始终有份无法割舍的爱国情结。在得到双方父母的支持后,我毕业后回到北京,结束了我们一年多的异地恋爱,开始了我们甜蜜的国内生活。
回国后不久,我顺利地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记得这份工作我经历了五次面试,每晚回到家和H君聊起我面试中捕捉到的 “小玄机”和“测试点”,表情都是搂不住的小得意。
我告诉他我整场表现得多么自信,每个问题回答得多么得体,H君对我一向都是赞赏有加,鼓励为主,他也婉转地给了我很多建议,告诉我自信要得,但小聪明就要不得。H是很温暖的人,可以把批评教育的言辞委婉地切换成征求我意见的口吻,即让我明白他的用意,又足够地照顾到我的情绪。我时常说,他就是我的一面镜子,总能让我看到更好的自己。他说,对他来说我也是同样。
2013年12月10日,他向我求婚了!每当想起这一刻,我都开心得想要尖叫。那天早上我刚到公司就看到桌子上放了一张明信片,在整段文字的最后是一句问话:"Will you marry me?" 当时我真的惊呆了,紧张、兴奋、幸福的感觉持续了一整天。
原来,明信片是10月份我们一起去苏州旅行的时候,他背着我偷偷写好的,让工作人员特意等到12月初再寄出来,算好日期刚好是我生日的这天。当天晚上,他拉我去了许仙楼,在那里正式跟我求了婚。虽然当时还没有完整的戒指,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求婚。而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孩。
婚后的我和H君日子每天都很平淡,但平淡之中又透着丝丝甜蜜,每天清晨他会给我挤好牙膏叫我起床,我会为他装好lunch box。我们一起上班,平时下班我做饭,他洗碗收拾厨房,要是时间还早,我们就去楼下散个步。周末H会包揽所有的家务让我可以有机会歇一歇。我常问他为什么这么好,他说是因为我足够优秀才吸引了足够优秀的他,我笑着说他油腔滑调。
我们有一个习惯,每年年底都会喝个小酒,给未来一年定个“关键词”,比如2014是读书和结婚、2015是事业、2016生子,然后在来年底共同review计划的执行情况,彼此总结鼓励,生活也因有了大格局变得更加从容,因为有了大目标就不会计较生活中的小得失,幸福指数超高。我自己也有个暖习惯,就是每年快到H君生日,我都会找个咖啡馆儿,坐下来安静地给他写点儿东西,以信件的形式告诉他一年中我的爱。写信的瞬间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异地的读书时代,恋爱的青涩心情全部涌上来,很幸福。
2016年年底,我们迎来了自己的孩子,现在Hathaway已经2个月大,甜蜜的生活依旧持续。
我开始发现,纵然这几年我们一直经历着大的变革,但始终没变的是我们还在让自己成为更好的那个人,同时也影响着对方成为了更好的那个人。在最好的状态下认识了H,然后这些年越发地爱上自己。我想对于爱情,一开始就不存在谁带领谁,而是双方共同的成长,才能实现安心和自在。
如果在所有“爱情诀窍”中选择一个,那么在我看来,最好的单身状态就是趁着爱情未到,学会充盈自我、扩大格局,用“与你分享这个最好的我”的状态迎接爱情。
把爱当成一种信仰,即使爱情没了,但爱依旧在;最好的爱情关系则是两个人共同成长,把对方看作自己通往圆满之路的那个同行者而非自己人生的拯救者,彼此既是“队友”同时又互为对手。当每个人都想成为更好的人,懂得活在当下但不止步于成长,那么两个人才会走得更长远、格局才会更广阔、幸福的资源才会加倍。
谢谢H君让我嫁给了爱情,希望可以与你成为一辈子的恋人、朋友,一辈子的,棋逢对手。
啦啦最后唠叨两句:
故事一路看下来,可能有的朋友会感慨:作者好幸运,碰到了这么好的人,而且还能幸福地走到现在,我也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吗?
这句话里涉及到两个技术问题:
怎么遇到一个“对”的人?
遇到了“对”的人,怎么一直幸福地走下去?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 怎么遇到一个对的人?
这个作者其实也在文内反复暗示大家,刨去“缘分”这种不可控的因素,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做更好的自己。
想要遇到那个“对”的人,先要去努力去成为那个未来能旗鼓相当地站在TA身旁,有着“你大概再也遇不到比我还好”底气的人。
遇到之后,怎么携手一直走下去?
作者和H君在刚开始谈的第一年,只在一起了两个月,剩下的时间都在异地,竟也在最后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至今恩爱非常,怎么做到的呢?他们的故事里,其实就隐含了三个很重要的“门道”:
目标要一致,努力要同步。
谈恋爱的小伙伴们心里常会患得患失,担忧着“我们是不是会有未来?”“这个人真的靠谱吗”,怎么判断呢?
问问你自己:你们对于未来的规划是清晰可行的吗?达成共识了吗?两个人是在朝着一条路上努力吗?成长是同步的吗?
问完这些,我想,你心里也有了一些答案。
作者和H君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他们刚开始虽然异地,但却有着明确的目标 — 未来要共同生活,并且相互鼓励着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结婚后,每天还会一起制定“年关键词”,大目标的一致也能淡化小得失的计较。
再怎么沟通都不过分。
爱情电影里有一个经典三部曲 —《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分别讲的是同一对年轻人在火车上一生难忘的偶遇,9年后的久别重逢,和两人真正在一起生活后的不堪与美好。
这三部电影“直白又无聊”地可怕,却被奉为“比现实主义电影更贴近现实”的必看之作,因为里面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曲折回转、甚至连男二女二都没有,有的几乎只是两个主人公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场景下、关于不同话题的不停讨论。
他们似乎剪不断的“缘分”和永无止境的“话唠”,在电影里被放大突出,让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爱情的发生与维持,真的是靠“天注定”吗?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或者回想现实中你和TA过往的经历,那些看似“被神明安排”的巧合,是不是也有你们两人之前某个主观行动上的投射?再进一步想,为什么那时候你主观上会这样做呢?难道不是因为你们“想”,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故事吗?
所以,爱情“天注定”的浪漫意义,又何尝不是在我们自己创造爱情后,人工赋予它的呢?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不对呀,你看作者与H君,在twitter上偶遇、朋友介绍、北京的老家竟然还只相隔几条街,这些难道不是“天注定”吗?
那我试问一句,我们每天在微博上点赞评论路过千百人、在街道上与数不清的人擦肩而过,如果不是他们两人之间不断地主动沟通与理解,而产生的“吸引力”互相牵引,你又怎知这不会沦为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萍水相逢呢?
用行动创造爱。
我们常说,在爱情初期,感情是很脆弱的,需要两人不断的肯定与付出,随着相处时间久了,爱才会越来越深。
从脆弱到坚固,这些加深的爱,都是哪儿来的?
在作者的故事中,是他们异地时每周五风雨无阻的视频、是每早的morning call、是每年H君生日时作者真挚的信、是H君每周末的家务全包……是普通日子里,一个个需要克服惰性的行为支撑起的点滴温馨。
在琐碎磨人的生活里,爱情之火也难免会有奄奄一息的时候,但只要火种还在,两人愿意为彼此付出的心还在,爱就会再次发生。
不要等,要行动。
——完
最后,还是要祝大家有情人的情人节快乐,没情人的和值得被爱的自己说一声“我爱你”,不也快乐吗?
我们的故事和“门道”分享告一段落,欢迎你来留言区分享,你和TA的故事,我们每个都看哦~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