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进:原来我只是井底之蛙

2018-01-08 余进 奴隶社会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347 篇文章

Photo by Evan Kirby on Unsplash.

作者:余进,埃森哲战略大中华区总裁,前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北京负责人,加州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本文来自LEAD立德领导力(ID:gylcollege),是作者于2017年12月10日,在全球女性领导者峰会上的演讲精华内容。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是值得我自己思考一辈子的问题。从最早我努力成为别人眼里可以接受的女性,人生的很多选择受别人眼里的潮流和光鲜影响,到慢慢地学会了追求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激情与内在驱动力,又到发现世界之大所谓的卓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倒是任何一点小成绩都是多少别人的付出与成全,时常要清零一下,放下自己,缩小一下一点点的成绩中不小心膨胀的自我,看看自己这只井底之蛙是否还有机会爬到井口,去看一看更广阔的天与地,从别的角度包容一下别样的人与事。其实成为谁都不如成为更好的自己。”

——余进



1

选择别人眼里的潮流和光鲜,

希望不要不被人接受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了孩子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然更是一个不停萦绕于脑海的问题。小时候,跟每个女孩子一样我也希望成为童话里的公主,而不幸的是,我只是一只童话里的丑小鸭。


小时候的我瘦小枯干,而姐姐则漂亮得每每去照相馆就会被留下做模特,照片被放得大大的摆在橱窗里。身边的阿姨们或许是好心的担心吧:“同是两姐妹怎么长得这么不像,这老二丑将来怎么嫁的出去?” 现在想想,这些大人无心的闲言碎语给一个小女孩心里还是留下了很大伤害的,以至于后来的我很长时间都担心成为别人不愿意接受的人,并朝着希望被他人接受的方向努力。


后来我高考选专业、进入外企工作或者出国留学 ,都是在选择别人眼里的潮流和光鲜。其结果就是,在我人生很长时间里,我能够是我的圈子中够好的,但一定不是卓而超群的。因为在够好和卓越之间除了智商和能力的差别之外,最大的距离是激情。我找不到自己的激情,就好像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能够被别人接受就行。

 

或许是我的幸运也或许是我的不幸,随着我学业、职业的不断进阶,我身边越来越多非常优秀的人,这些人不但聪明能干,最让我羡慕的是很多人特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且充满激情。在他们中间我越来越不安,越来越缺乏自信,我知道自己如果没有他们这样的内在驱动力一定在卓越的人群中“不够好”,而且早晚有一天我的“不够好”也会暴露出来。


2

44 34046 44 15145 0 0 9477 0 0:00:03 0:00:01 0:00:02 9477n>

寻求内在驱动力,

找到激情,追求自我成长


在我进入咨询生涯的第二年,我收到了一个业绩警告,大概的意思就是,公司没能看到我的潜质足以相信我能够长期胜任这份工作,如果在六个月内我不能扭转这种局面的话就要被劝退了。这件事绝对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直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终于要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彻底的否定和不接受,这倒逼着我不得不换个角度努力做一番思考,努力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忘却别人眼里的光鲜和潮流,这份工作,这份职业真的是我想要的么?如果是我想要的,我还有什么特长可以挖掘,让我胜任这个位置?我到底该如何改变?


这样一番非常深刻地内心寻求和反思,为我带来了重大转折,我通过不断与人交流和努力,发现自己被业绩警告的根因,以及自身能够改变和调整的方向,最终扭转局面。之所以说是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因为他让我养成一个受益终生的习惯,学会反省,通过反省发现与改变自己,并基于这种发现第一次找到了激情。


这样之后的每一天,我都带着激情工作,不管多么繁忙,我都不会说:“天哪,又要开始漫长地一天。”然后很痛苦的把自己从床上拽起来。而是不断憧憬着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期待自己的工作给别人创造价值也带来更多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样的激情中,我接受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收获成长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同时,因为激情而投入工作,是否升合伙人,是否突破所谓的“玻璃天花板”等等变得不重要,因为那些都不应该是目标,而只应该是激情投入后最可能的成果。我从来不是一个goal getter, 但人生有时放下目标,反而可能更会收获成果。


3

原来我是只井底之蛙


故事还没有结束。我庆幸我终于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轨迹。回顾自己的人生轨迹,我好像一路在追求着卓越:读书读到了世界最顶级学府的最高学位,工作也做到了顶级企业的金字塔尖端部分。不仅如此,在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我意识到人生如果还想圆满,除了把事情做好之外还要努力学会如何做一个人才能真正淡定、从容、自在。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参加一些课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我内心禁不住为自己骄傲,我以为自己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已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了,终于在某个课程上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有了不一样的幡然醒悟。老师的话仿佛带我坐上了飞机,飞到空中我看到了世界之大那原来自以为了不起的珠穆朗玛峰已经渺小的根本看不见了。我还看到自己的丑陋:常年快节奏的工作让我失去了耐心陪家人聊天的能力,经常母亲想和我说话时会被我不耐烦地打断,母亲的絮絮叨叨可能只是为了我能陪她随便聊会儿,而我像处理工作一般让她迅速结论先行告诉我她希望我做什么。八十多岁的她有时想聊一下报纸上读来的时事经常被我笑话:“妈,您一个知识分子怎么天天被小报记者一蒙一个准?“对老公也同样,经常会因为他的思维方式与我不同而着急上火,饭桌上经常是我对家人的批评以及由此而来的紧张的氛围,很难随便轻松话家常。我把自己的完美主义强加在家人以及周围人的身上。


而作为最亲的人,他们从来对我没有过半点的挑剔,如此恶相的我在母亲眼里永远是她的骄傲。老公从来不会因我的成长感受到压力,却总是无论我做什么选择他都是支持。家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停给与我的是无限的包容与无条件的爱。我也看到了我在攀登我的所谓珠穆朗玛峰时的每一步后面都是很多家人的付出与成全,家人的共同活动经常是尽量配合我忙碌的节奏和紧凑的时间表, 用老公的话:“你的高效率是靠大家的配合实现的。”而在“坐上飞机”之前我好像一直看到的是他们的不够完美,而没有看到这么多的美好。



我发现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哪里能谈什么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对家人都没有无条件的爱,还有什么资格谈使命、理想,爱更多的人。所以那一刻我特别羞愧,无地自容,想找一条地缝钻进去。


当我把自我缩到最小、最低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只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过去所有的经验,以及在成功经验下对人和事的评判都是井壁。当然,我也很庆幸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有机会跳到井口,让我这只井底之蛙能够看到井口的天空,看到过去发生在身边却看不到的人和事儿。这个感觉后来应用到以后很多的工作和学习中,当我觉得自己特别对,别人特别错的时候,踩踩刹车,把膨胀的自我尽量缩小,可能会发现不同的视角,由此做出调整和改变,让自己处理很多人与事更有效。


4

成为谁都不如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妈妈,我还看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孩子是自己的镜子,孩子身上所有的缺点几乎都可以在我身上找到根源和影子。

 

前不久,我和老公带着儿子去美国陪他参观一些学校,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我和老公各自分工,配合着儿子完成他需要做的事情。对于一个小孩来说,要完成这么多事情确实压力非常大。终于在有一天大家都疲惫不堪的时候他的负能量爆发,各种不领情发脾气,我气得一晚没睡好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考自己作为母亲好失败,没有教会儿子学会感恩。


思考期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在家里我总是认为自己是那个最忙的人,总是要求家人尽量配合我的时间,并想当然的接受,想不到去感谢,突然意识到儿子其实是照映着我身上的毛病。想到此又一次感到羞愧,我立刻在家人群里给我的母亲、公婆写了一封非常诚恳的反思和道歉信。神奇的是,第二天早晨儿子醒来,第一件事就是道歉,他说自己错了,他也要学会做一个给别人爱的人。



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孩子所有的美好可以是模仿你,孩子所有的不美好,有可能是照见你。所以不断地检省和修正自己,孩子应该也不会错。

 

我庆幸我的“井底之蛙”的发现让我养成了一块新的“肌肉”:当我觉得自己特别对的时候,即刻提醒自己尝试一下缩小自我,放下自己,把自己归零,这时可以看到更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可以承载更多的人与事。人的格局可能就是这样练就的吧,当你心里能承载更多的人和事儿,更多的去包容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有望成为一个格局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广阔的人。

 

再回到小时候的那个命题,究竟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是值得我自己思考一辈子的问题。从最早我努力成为别人眼里可以接受的女性,到慢慢地学会了追求自我,又到发现需要时常要清零一下,放下自己,缩小一下一点点的成绩中不小心膨胀的自我,看看自己这只井底之蛙是否还有机会爬到井口,去看一看更广阔的天与地,从别的角度包容一下别样的人与事。其实成为谁都不如成为更好的自己。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没有麦肯锡和爱马仕,

我是否还有“余进”

余进 vs.一诺:完美主义和行动力

在糟糕的世界里,做一个自由的人

了解自己 - 你的圆心在哪里?

四十不惑,举重若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点击菜单或发送 m 至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