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句来自硅谷的职场金言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418 篇文章
Photo by Rob Bates on Unsplash.
作者:夏垠 Jenkin Xia,前 PingWest 驻硅谷记者、《第一财经周刊/好运》记者,从媒体人转型的全栈营销人,目前在硅谷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初创公司。本文首发于知乎经营的《女性的自我学习和提升》专栏。
我从上份工作开始带团队,也会兼管一些合同工、顾问和外部代理,并直接牵头一些跨部门合作。那个阶段,我熬得焦头烂额,劳心劳力,常常吃力不讨好。
现在的两位老板是之前 Google 的高管,2017 年这大半年下来,跟着这俩人的管理方法和团队整合经验真不是盖的,给了我很多启发和点拨,尤其对一些职场常见的“坑”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总结起来,以下五句话在 2017 年让我醍醐灌顶,从思维层面给我带来了转变,帮助我在职场上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中层,愉快地与老板、同事和下属相处。
如果说职场的层级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的话,我觉得标签本身不重要,随着层级带来的学习新东西、实验新项目和站在更高层次看事物的机会,是我认为最宝贵的。
这句话来自于加拿大管理学书作者 Michael D. Watkins 的《领导策略:新官上任的第一个 90 天(The First 90 Days)》。
我初见这句话时,觉得茅塞顿开。后来我细想,觉得这也许就是大家说的,从学生思维里,终于跳出来了的感觉。这种学生思维可能在我这种在中国经历小中高大学的中国学生里比较常见,因为我们从小长到大,学校的模式多少还是有点那种老师在学校会管你,你开不开心、是不是健康,学校都还是担一些责任的。
这种思维会不自觉地衍生到职场上来。
Photo by Antenna on Unsplash
这种思维最容易触发的一种模式,叫做“被动攻击(passive-aggressive)”。 背后吐槽老板同事却又不和对方进行交流,或者觉得老板应该“公平”,了解人之常情,也应该知道你工作的开心不开心。俗话说,“TA 自己做领导做的怎么样,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可是,上学时是你付钱给学校,工作了可是公司和老板付你的工资啊。
想要和老板维持健康的关系,事情能够顺利推进,推的项目能够取得资源获得老板的关注,受益人都是你自己。大家都和和气气、非常有默契,生活都能开心点。所以这个事情整体的负责人应当是你自己。
在我自己变成“三明治”之后,才更理解老板的心情:每天事情都做不完,在公司有限的时间里,最好尽快把需要跨部门合作的事情都找人对了,能把跨部门合作中阻碍对方推进的事项解决了,然后再考虑自己团队内要推进的事。所以谁做事情“多快好省”,主动及时抓到我就能沟通的,简直当宝。
如果你的才华还不够支撑起你和老板耍脾气 — 不过,通常才华够支撑耍脾气的人,都天生聪颖,这个道理不需要说就能明白,也不需要通过耍脾气来显示重要性了 — 我觉得你会发现这句话有用的。
在此之前,我从来都没能意识到自己在思维上有这么一个定式。这个领悟和第一条是有相关性的。举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思维定式:项目或提案交给老板审批。
我们常常会想,“这个东西,老板批晚了,所以我们没能赶上进度。不过我反正是及时交给老板了。”这种想法的潜台词是,这不是我的错,老板应该担责任。
我和我老板的这次对话,就发生在一个类似的场景下。我自发地写了一份发展计划给老板,老板说,这目前不是公司策略上的重点,并且他非常强硬地表示,希望我不要再花时间在这件事上面了。过后,在这个方向上出现了一个问题,我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并且还花了两天时间思考,我应该不应该跟老板提这个事儿。
老板自然随后发现了问题,找我谈话。我大致的意思是,可是是你告诉我不要花时间在上面了啊?如果我不应该按照字面上你跟我说的意思做,我怎么知道该怎么做呢?
我老板说,“你知道吗?你说的这些话,从我的角度听起来,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指责我,这些都是我造成的。但你没有想过,你应该如何更好地做沟通,当时就坚定地告诉我你认为这件事情的必要性,要花的资源(resource)没有我想象得多,来避免这些错误和问题。”
这句话我回来思考了很久,老板点出这个背后的逻辑,让我发现自己经常会陷入到这样的惯性思维里面,潜意识地撇清和推诿责任。其实这种模式老板搭脉一两次就能感觉到,你想,如果老板经常觉得你在潜台词里指责 TA,TA 能高兴吗?如果对事情有自主权和主人翁意识(Ownership)的话,是可以避免这种摩擦发生的。
老实说,谁没有抱怨过老板不给自主权、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所以,我在一次年度用户增长计划的策略会上,听到老板这么跟我说,我当时就一愣。这是什么意思?
老板跟我解释说,我们这个是策略的会,你把大小渠道都列出来,却没有把它们整理之后拔高一个层次,告诉我我们大方向上主要要看什么东西。这是在主动邀请大家都来一条条审核每个渠道是否合理和合适,邀请大家来对你应该负责的工作事无巨细的发表意见。
我相信很多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尤其是在中层管理往上走的过程中,初期都没有意识到,其实是自己想问题拔得不够高、陷在细节里,而让老板也只能在这个层面上和你一起陷入细节里去讨论和看待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广泛适用的道理,但我在此更要为女性朋友敲敲黑板。这句话来自于最近很火的《原则》这本书。
Ray Dalio 的《Principles》
很多职场新人都会收到一条建议,叫做: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首先,我想指出,《原则》里的这句话说的意思和要“会做事更会做人”并不矛盾,并不是叫你为了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去横冲直撞,四处得罪人。
但大多数时候,在职场中,不得罪人的情况下,被人喜欢和做好事情,两者并不天然存在矛盾,反而如果是能做出成绩还不到处 mess around 的人,很快会遇到同盟并进而受人尊重和喜欢。
这里我感悟的一点是,尤其作为女性在职场,从语气到表达的自由度上,应该更坚定(assertive),而不需要去追求怡人(agreeable)。
这点上我从我的一位男同事身上学到了一招。他是纽约人,讲话和做事特别的直来直去,私下则非常轻松愉快,还会常常组织大家出去 Happy Hour。
此前我在提案和一些初期方向(initiatives)上,更多做的是提出方案,然后就开始四处收集意见,尤其要获得老板的认可。我以为这种举动是向所有人示好:我重视你的意见,并且希望你能同意我的方案。但当所有人都开始给意见的时候,我又无法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这样,让对方也很莫名,你为什么要问我来着?并导致项目进度非常慢,甚至中间好几次都慢慢没有了下文。
我观察我的这位同事,他通常是非常坚定地告诉别人,我要做什么什么了,如果有反对意见请提出来。
坚定,包括肯定且确切地表达正面或负面的意见,是一个重要的领导力特质。否则不光老板会对你的判断和提议逐渐产生犹豫和怀疑,并开始陷入管头管脚、放不下心的恶性循环,跟你的下属也会视你为没有能力和主见的老板,你给出的指令总是会被挑战。
这句话是我的一位好朋友、湾区著名的设计师陆怡颖在接受 Leap Moment 采访时说的。硅谷这个全球著名的科技腹地,充满了多少创业改变命运、用科技手段创造财富一夜暴富的神话。记得此前《纽约时报》报道过,这里都有了叫“奋斗大会”(Hustle Con)的活动,能吸引来几千人一起讨论怎么为自己创造机会、赢得财富。
但我要说的是,想象一下,一夜之间如果你失去了现在的工作,你还有什么?
这其实并不是天方夜谭,非常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经济情况不好、公司情况不好、甚至公司情况很好,比如突然被收购了,你不再那么重要了……这些都是有可能的。这时候还剩下什么?
身在创业公司,尤其会陷入这种思维中,好像除了工作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放下工作和电脑,好像就没有事情可以做了。你的圈子(不一定是朋友圈)、你的悲欢和你平时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都被工作所占据了,下班吃饭喝酒所见的朋友,都是潜在有可能变成合作伙伴的人,而不是真正会关心你喜乐和健康的朋友。所以,当听到怡颖讲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它带给了我一些新的东西。
Photo by Alessio Li on Unsplash
就在前不久,中国互联网在关注 80 后创业者茅侃侃的死亡,让我觉得这句话像锚一样沉在我心里,也希望更多要在职场上要往上走、在创业路上要往前进的人能听到这句话:
不要仅仅让你的工作定义你。
”去交一些不讨论工作的朋友,去博物馆或者艺术展转转,去看看创业和科技之外的东西,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充电”这个词,以前意味着去增加更多技能、读夜校、考证书、学新的语言等等,但这个词于我而言,意义应该已经不是我长大过程中所听到的那个意思了。
真正的充电于我而言,是让自己有规律地停下来,看看工作之外的东西,才能卯足了精神继续去更好地工作,而不是像我们的手机那样,边充边用,结果电量永远在关键时候不足。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点击菜单或发送 m 至后台。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