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诺:如何做成一件事?

一诺 奴隶社会 2018-10-04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540 篇文章

题图:摄于 ETUx2018 年 7 月份现场,北京耶鲁中心。

一诺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的初稿是两年前了。其实挺神奇的,首先,因为这篇文章,这本英文书被一个国内出版社注意到了,翻译了中文版,近期要出版了,觉得我多少对中国图书做了点贡献。

其次,这本书伴随在我“向内走”的路上,令我受益匪浅。人生其实只有一条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所以当我发现市面上大量充斥着“向外看”的成功学焦虑引导,而很多人还被“引诱”沉浸在里面时,我希望在“向内看”方向上做一些成体系的分享,于是开诺言社区,做课程,这本书也算是动力之一。诺言是个产品,收入都放去做一土了,一土不是公益项目。希望对需要的朋友有价值。了解更多,点文末“阅读原文”。

另外昨天发的文章很多朋友转发和支持,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评论。其实所有评论,都是读者自己内心的折射,我的文章是一个外因和引子而已。今天文章里讲的这本书,也在一个侧面说折射这个问题。

下面开始正文。


我最近一直在看的一本书,是 Michael·A·Singer 的 The Surrender Experiment — my journey into life’s perfection  好像还没有中文版本,我暂且译作“臣服实验 — 我的生活探寻之旅”。 


看一本讲自我成长的书而看哭,对我来说这本书是第一次。原来很多书,我看了会思考,会有感悟,看这本书,我经历了内心巨大的共鸣和情绪的起伏,经常忍不住流下泪水。


 遇见“臣服” 


Michael·A·Singer 是 1947 年生人,现在健在,生活在美国佛罗里达北部。这本书是讲他自己一生的历程。从外在看,他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创业者和生意人,经济学硕士,在社区大学教过书,创办的第一个公司是个叫“Built with Love”的建筑公司,后来是 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 的创办 CEO 和董事长。公司在 1997 年上市, 99 年就有超过 10 亿美元的估值,公司成就还载入了史密森学会的档案馆。但他职业生涯也充满跌宕起伏,2005 年由于公司财务被司法部门起诉,不停抗争,直到 2010 年讼方撤掉所有起诉。他还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早先写的 The Untethered Soul 长时间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



但这本 Surrender Experiment 并不是讲他事业成功的励志故事,讲的是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和他内心四十多年的历程。讲他如何在二十岁出头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自我发现之旅,和半个疯子一般,住在车里和帐篷里,每天冥想。1971 年他用老爸给他存着上大学的 1 万 5 千美金 (由于拿了奖学金,没花到这笔钱)买了他到现在一直居住的这块林中地,和几个大学同学一起盖房子。从 1972 年开始在这片林中地有每周日的冥想,并逐渐成为一个社区的行为,直到今天, 四十多年没间断,这块林中地也成为了“Temple of Universe”,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自我发现之旅中可以去冥想和沉思的地方。


他的旅途开始于对“我”的觉醒,对自己内心恐惧的探寻。他在对“我”和“生活”,以及“世界”的关系中不停探索,从不自知到自知,从自知到对抗,从对抗到控制,从控制到放手,从放手到臣服。看这本书,你会看到一个生命的痛苦、纠结、探寻、发现和最终的绽放。这个过程,他叫做“The Surrender Experiment”(臣服实验)


他无疑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但这一切的核心,用他的话说非常简单,是通过“放弃”“我”的偏见和喜恶,“臣服”于“生活”本身。


我第一次看哭,是那段讲他在 1971 年, 24 岁的时候开始和几个大学的朋友准备自己建那个小木屋。他那时候像流浪汉一样已经在车里住了大半年,而且他们三个人没有一个人盖过房子,唯一比较“专业”的是一个刚毕业的建筑硕士。他们本来就是想的盖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但那位建筑硕士毕业生画出来的图纸让他们自己吓一跳,楔形的两层楼,大落地窗,完全一个建筑作品。不过经过短暂的犹豫以后,他们还是准备做了:


我们纵身一跃,全身投入,像年少轻狂的嬉皮士和疯子一样的不要理智。


 Felix Baumgartner 从 508 米高的台北 101 大厦顶端一跃而下。


这一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的泪点,想到我们做一土学校这个项目,从一开始有个疯狂的想法,到纵身一跃,全身投入。我们都远远超过了 24 岁的年龄,但都像“年少轻狂的嬉皮士和疯子一样不要理智”。 


在盖房子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很多帮助,其中有意思的一段是和木材厂夫妇的关系。因为穷,他们只能买没被处理的木材,基本上就是树锯成几段就用。几个月下来木材厂主夫妇和他们打交道,帮了不少忙。最后请他们到家里吃饭。他们美坏了,因为这是这帮嬉皮士这大半年头一次到房子里吃饭,之前都是在林中地上用火烤东西吃。木材厂夫妇是典型的七十年代美国南部保守农民,一开始对这些留着长发的穿着拖鞋的年轻人很是冷眼相对,但他们说,“我们以前觉得你们是几个大怪人,不过现在觉得你们其实很可爱。”


他写到这段经历时说:


不知道为什么,从你最预想不到的地方,会有让你深深感动的经历。


Somehow, deeply touching experience kept coming from the most unexpected places.


这说的也是我的感受,做这个学校项目,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善意和帮助。认识了很多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给力帮忙的朋友。


 Photo by 3938030 from Pixabay


后来,他们房子盖好了,三个人之一 Bobby 问了一个他们以前没想过的问题, 谁来铺电线? Mickey 没干过,不过自告奋勇了。然后 Bobby 扔给他一本大学某一堂课的课本就走了。


他对我竟然有信心,我可以把整个房子的电线搞定, 这种信心够让人掉下巴的。不过如果他觉得我行,我也许就行。一个大师说过,“每天咬下比你能嚼的大一点的一口,然后,嚼”。生活在给我上重要的一课。


回到我们自己,也经常感觉像那个拿着教科书铺电线的嬉皮士。


学校项目,小到报名表格,大到课程知识体系,都从头学来。不过得益于上面提到的那些从各个方向来的帮助,我们也每天咬大一点的一口。 


记得有一次团队上为了一个什么难度大的事找不到方法,不知道谁说了一句,今天找不到,明天就找到了。结果果然,第二天就神奇的有了解决方法。从我们下定决心做这件事的 2016 年 3 月 14 号,到现在 2 年多了,我自己从一个教育的外行,到现在可以听懂很多教育术语,还可以蛮系统的分享观点了。


现在还记得两年前因为我的那篇文章, 学校收到了 100 多个家庭的报名,我们开始面试的时候,团队开玩笑说,家长来了,咱可是玩儿真的了哈。


现在回想,那次面试,好像是铺上了第一条真的“电线”。 


 如何做成一件事? 


现在回到正题,如何做成一件事。我们一般的叙事模式,做成一件事,是因为做事的人有眼光、有魄力、有能力、有资源、有领导力。这些也许都对,但又都不是根本。这种叙事模式的假设,是“我”很重要,因为“我”这件事才能做成。


做成一件事,首先因为这件事是一件对的事,所以如果不是甲做,也会有乙做。不是我做,也会有别人来做。我们如果有机会做这件事,是因为我们恰巧在某个时间某个情境碰到了这个机会,来成为做成这件事的“工具”。那我们能做的,不是觉得自己是救世主,而是就是把自己这个“工具”不断“变得更好”,把这件事做成。 


这本书讲的“surrender”就是这个意思 — “臣服”。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智慧是一样的,东方的表述,就是“无我”。


 Photo by Cocoparisienne from Pixabay

臣服,一个多么有力的词!它经常让人联想到懦弱和胆小,但对我来说,臣服需要我付出所有的力量,让我足够勇敢,能跟随看不到的路径进入未知。这就是我做的。


臣服并没有让我清晰地看到路,事实上,我对要去哪里一无所知。但是臣服在一个核心的问题上让我清晰:那就是我个人的偏爱好恶不会指导我的生活方向,我主动地允许我的生活被一个强有力得多的力量所指导,那就是生活本身。


Surrender - what an amazingly powerful word. It often engenders the thought of weakness and cowardice. In my case, it required all the strength I had to be brave enough to follow the invisible into the unknown. And that is exactly what I was doing. 


It’s not that surrender gave me clarity about where I was going – I had no idea where it would lead me. But surrender did give me clarity in one essential area: my personal preferences of like and dislike were not going to guide my life. By surrendering the hold those powerful forces had on me, I was allowing my life to be guided by a much more powerful force, life itself. 


回想我们办学校,第一篇文章《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和传播,并不是因为我李一诺多么有眼光,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理想在很多人的心里。我只是把它表述了出来,通过奴隶社会这个平台让很多人看到了而已。一旦被看到了,很多事就自然地发生了,很多资源和帮助就来了。我们就让“生活“本身在引导我们了。


“无我”之后,就是“无为”。这也许听起来很矛盾,不过下面这句话,就是对“无为”一个西方版本的非常到位的诠释:


没有要做的决定,有的是你和你面前的事的交互。认为“我”要去做“决定”,是因为“我” 有各种牵挂、欲望、和恐惧。唯一能帮我们的,是“放下、释怀”,如果你能放下自己的这些欲望和恐惧,那就没有什么“决定”需要做,剩下的只是生活本身。


这就是“无为”的意义吧。


所以有人问我,有没有信心能做成教育这件事,我说一定能。但这不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而是因为这是一件对的事,所以做成也不会是靠我李一诺一个人的能力,而是所有认同这个教育理想的人共同的智慧和努力。有了这些智慧和努力,这件事不可能做不成,不是么。所以我们的“无为”会是成就这件事的深层原因之一。


希望我写的不是太玄,大家能看得懂,有共鸣,我们一起做到“无我”,把自己作为工具,做成这件事。


最后,一土一直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如果你对上面我写的“有共鸣”,对教育,或者管理有相关经验,有咨询背景或者愿意写文字,都可以联系我们。了解一土看网站 www.etuschool.org 或者发邮件至邮箱 info@etuschool.org。 


最后说一句,向内看,才能向前走,向内寻找内心的炬火,向前照亮人生的道路。希望加入诺言社区,和我们一起“向内看”的朋友(正有周年庆的优惠),可以点文末“阅读原文”了解。

-  END  -

推荐阅读

关于人生

一诺:你了解自己吗?

华章:如何选择?

宝贝,我希望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马斯克:他为什么能不断颠覆世界?

关于教育

一诺:后天

第三个春天

李一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一诺: 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

在后台发送“一诺”,即可看到一诺的文章合集。


「诺言」一周年,加入社区限时特惠。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