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趣和热爱更重要的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676 篇文章
Photo by Leonard Dupond on Behance.
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职场不成功,是因为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潜台词是:如果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儿,TA 一定能做好。叫我说,这种人是被某些毒鸡汤灌多了,把兴趣爱好片面夸大,拿来做自己不长进的借口。
诚然,人生最幸福的事儿之一是维持生计的工作恰是自己之所热爱。既开心又挣钱,何等惬意。然而,理想固然可以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
“做我所爱”这等任性是需要职业资本的,在尚未到达此高度之前,尝试去“爱我所做”不仅更接地气,还可以挖掘出自己前所未知的潜能。同时,当你做到一定段位,你会赢得更多的选择权,选择去做自己真正有兴趣和热爱的事情。
与其去浪费时间空想那个自己还不知道在哪儿的所谓能发挥自己最长板的热爱的事业,不如先做起来。著名高科技公司“脸书”(Facebook)有句口号叫doing is better than perfect,如果说做自己热爱的事是perfect,那先做起来就是doing。显然,doing 比 perfect 更接地气。
▲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怎么使自己保持持续的动力去做那些未必是最喜欢的事儿呢?
第一,承认“做我所爱”是理想状态,而非常态
之所以说“做我所爱”是理想状态,是因为至少以下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很多时候你没有选择。
特别是在职业初期,说得接地气一点,追到梦想的前提是生活有保障。没有饭票,谈何花哨!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特别是初级阶段,你有你喜欢的事业,你喜欢的事业却不一定喜欢你!你需要去打开许多别的门先挣饭票,而积累资本去最终开启那扇你想打开的门。用两个例子说明。
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的人,当然也包括我在内,都有体会。那时出国难度很大,很多学子在出国专业的选择上比较被动,往往是把哪个专业容易出国比对哪个专业最有兴趣是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为我们感兴趣的专业如果是热门专业的话,也可能是他国本土学生的首选,和他们竞争,我们的机会就小了。而先选择非热门专业出了国门之后,通过学习通过见识通过朋友,逐渐积累选择权,再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如果一味兴趣当道,硬挤热门的话,我们当初很多人恐怕永远踏不出国门。
例二,我经常听到有的职场人说喜欢做管理工作,也就是“管人”的工作。一步做到管理工作的几率是小之又小的,几乎所有人都要从基层做起,从“被人管”做起。我经常和员工说:想做管理者最短的捷径是做一个好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出色,自己优秀了,才有可能去领着别人优秀。
▲ Photo by Eliott Reyna on Unsplash
原因之二是兴趣是变化的是动态的。
很多时候,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以为热爱某个事业,而事实往往是因为有距离所以产生美。一旦让你朝九晚五以此为生,你的兴趣可能逃跑得很快。
我认识一位女士,在一家中型公司做中层,收入不错。她热爱跳舞,也热心教朋友的孩子们跳舞。她觉得日日上班时间上没有灵活性,想辞职去专职教跳舞,给自己打工。我劝她慎重,我说:反正孩子们主要是周末有时间,你何不先尝试用周末教跳舞,这样试试生意模式,也验证一下自己确实愿意做这个事。她听了我的劝,先用周末的时间,兼职做舞蹈教练。结果干了三个月之后就放弃了。
她的原话是:专职当舞蹈教练真不是我的菜。我细问后得知,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一,当舞蹈老师要与许多难缠的家长打交道;第二,因为她没有拿过重量级大奖,所以课时费有限,如果全职做,肯定收入不如现在;第三,开班可不仅仅是上课那么简单,要想把名声做出去,需要经常带孩子们出去参加各款比赛,还要做关系拿名次,她不愿意当孩子王又不善于去走关系,嫌太复杂……还好,她当初没有一时冲动辞职了事。
▲ Photo by Andressa Voltolini on Unsplash
第二,实际行动会告诉你,有些“我所不爱”之事是必须做的
我自己就是个例子。中学时,我自恃数理化文英全线优秀,对历史因为没兴趣,所以不重视,对它的关注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虽然分数不低,却从来没有用心记忆消化其中内容。成年以后,特别是做了管理工作之后,终于明白历史知识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于是花好多功夫通过读书,旅游,请教专家,逛博物馆来恶补,得来的碎片化感性认识多多少少使我的历史知识逐渐连贯起来,但还是感觉远不如当年若系统性用心学习效率高。
经常自己感慨:年少不更事,其实并不知自己兴趣在哪,或者说当时没有体会到,既使没兴趣的事,对将来可能很重要,也得下功夫。若只跟着兴趣走,可能有些知识将成为你的终生短板。
在职场上也一样,很多单位都提供岗位轮转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员工培养全面的能力。即使你的最长板最大兴趣点是销售,花些时间去钻研物流市场财务这些方面的知识,即使你对这些部门没啥兴趣,寻求在这些岗位锻炼的机会,逼自己走出舒适区(请看之前的专栏文章:舒适区舒服,却不是该常待的地方)不仅会提高你的全局观,增加策略性思考的能力,还会使得自己的履历更丰满立体,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的是“一专多能零缺陷”的全能人才。
▲ Photo by rawpixel on Unsplash
第三,及时并有形的自我激励很有效
在从“爱我所做”到“做我所爱”进发的旅途中,会有挫折,岔道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也会有自我怀疑,委屈愤怒这些主观负面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仅凭阿 Q 精神坚持不下去,必须有实打实的激励机制。说白了,让自己的努力有回报的痕迹。有的时候,你所在的单位有这样的激励系统,但毕竟外界的激励可遇不可求。所以,很多时候激励要靠自己。
有效激励需要及时并可见。激励内容务必是自己喜欢的。这样的规律性重复刺激就像给自己打鸡血一样,获得持续的动力,在很多时候,与是否喜欢做那件事已经关系不大了。
我有个保持多年的习惯:每当工作上发生里程碑时,就去买个像样的东西鼓励自己,期许未来。这是我二十多年前听了香港女友的随意一说之后立下的小规矩,逐渐成了小迷信。她说新起点时,花点钱有好运。于是博士在读期间第一篇论文在国际期刊发表时,花费六十九美金(这在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买了个用了二十年的钱包,几年前才退役。十多年前第一次当总经理时,买了新秀丽的行李箱,今天还在用。后来再次担当重任时,添置了品牌的米色风衣,至今经典。
这样的例子,在过去十年,又发生过好多次。回头琢磨当年女友那句话,为啥花点钱会有好运?其实无非是投入钱财买了开心,好心情就是生产力,花钱买了激励,简单如此。让对自己的犒赏经常陪伴左右,时时提醒自己:努力就有结果, 自我驱动力就这样变得可持续了。
▲ Photo by Heidi Sandstrom. on Unsplash
第四,和追求上进的人在一起,让微环境推着你走
追求上进的人多数有些相似,那就是永不安分,不怕折腾。追求上进如他们,如果已经在做自己所爱的事情了,会去探索更多的自己所爱,或者把所爱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如果他们还处在寻找真爱的路上,也一定有一些小窍门,把他们维持在高能区。
和这些人为伍,你会近朱者赤,让自己置身于持续成长的环境中,有自我驱动力和外界微环境两股力量推动你进步。
话说回来,优秀的人是有圈子的,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你必须自己不差,进入初级的优秀圈子,再随着自己的升级,进入更高级的优秀圈子。
关键的关键,是这些高人会帮助你发现自己的长板,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给出中肯靠谱的建议,让你在“做我所爱”的路上步伐更快,走得更远。
▲ Photo by Phil Coffman on Unsplash
写在最后
我们都听过“不要给人生设限”这句话。这句话有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过于单一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在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因为兴趣和爱好是非常主观的心理暗示,如果一味地跟着兴趣走,被爱好驱使,在容易迸发激情的同时,也有阻挡人生多种可能性的风险。所以,应该把兴趣和爱好当成终生的探索。一直走在路上,看不够的,是沿途的所有的风景。
作者:邢军 Julie Xing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现居美国并任世界五百强企业高管;粉丝众多的高产文字工作者,现为奴隶社会每周二「职场邢动力」特邀专栏作者。本文为专栏第五十篇。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那些潜台词,都是话里有话
在后台发送“邢军”,即可看到作者的文章合集。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