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 "奴隶社会" 教我的事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713 篇文章
题图:Autumn 和陈老师在墨西哥。
作者:Autumn,现居北京,五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三年互联网运营。天秤座 AB 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本文来自:清醒贪心记(ID:qtnotes)。
一诺写在前面:
今天的文章,题目一看好像就很“自夸”?哈哈,没错,不仅是自夸,而且夸得还很狠,因为我和作者有很严重的私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邱天(对,她最为人熟知的名字,是 Autumn ),中国好朋友,n 年情谊。
对我,她是那个电话会上永远甜美的声音,是一做项目就要拼到半夜把工作做到完美的干将,是曾经麦肯锡北京理想主义的「传奇」,是自己用行动和爱收获了一份幸福爱情和可爱女儿,又用《那些离婚教我的事》给无数人在崩溃时刻以力量的坚韧女性,也是近几年勇闯互联网和营销领域又飞速成长的「火箭」,在这一切的背后,她还是一支哪怕身在泥里,「脸也一直朝上」,柔软又善良的向日葵。
下面是正经广告:2019 年的 2 月 23 日,奴隶社会五周年庆,她会来,而且你能见她一下午,一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聚会,期待你来,详细信息可以看文章《一诺:五年了,见个面?》。
另外,悄悄上线一个大消息,如果你读完文章也被那些语句触动,我们头一次做了一个周边 — 奴隶社会 5 年文章金句本。团队把五年来文章中让我们铭记的句子摘出来,放进这个笔记本里。今天上线,希望亲爱的读者你也喜欢,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熟悉“奴隶社会”的读者会想到,这个标题是致敬那篇《那些离婚教我的事》。
《那些离婚教我的事》是我在“奴隶社会”发表的第一篇文字。如今这个公号快满 5 岁了,借用这个标题,也挺有纪念意义。
当年一诺约稿时,我已停笔两年,手生笔涩。我饮下一瓶红酒,进入微醺的状态,在一个夏夜写下了此文。
在随后 1,000 多个日日夜夜里,这次写作,和随之而来与“奴隶社会”的链接,与它的作者、读者的链接,对我后来的生活与心智,产生了当时难以想象的影响。
让我借此机会,回首这 1000 多个日夜里,那些“奴隶社会”教我的事儿。
第一桩事: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俯瞰时令人头晕目眩
这句话在这个公号,至少出现过四五次。可我还是要写下来,因为这确实是“奴隶社会”教我的第一桩事。
原话出于德国戏剧家毕希纳,我第一次读到是在刘晓枫的书里,大约 20 年前。
“奴隶社会”还是个小号时,我接连读到了两篇在麦肯锡朋友圈里刷屏的文字 — 小花的《大头和小花的十二年》和徐莉的《爱情是一种值得等待的信仰》。
那个每天喊着“巴扎嘿”兴致勃勃去奋斗、从开颅手术中活过来的小花,那个在妻子被判定术后不能有孩子时说“没关系”的大头,其实就生活在我身边。
而莉是我熟悉的朋友。我俩都是麦肯锡北京分公司的(小花在上海),我们都在麦府时间长,算得上“老人”(小花算后辈)。我们一起吐槽过、一起八卦过,然而在这篇文字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这个在麦府被打着美丽、独立、酷的标签的姐姐,依然对爱情保持着最纯粹、最干净的向往,和我一样。
当时,“深渊”这句话就一下子涌进我心里。
走在街上,熙熙攘攘,如果我们肯倾听、肯发现,每个路人都在挣扎着自己的挣扎,绽放自己的绽放。
我曾试图用一句话总结“奴隶社会”,想到的是“一个真人在思考”。在这里,不是少数大咖在解释人间冷暖、在传授人生捷径,而是一个个无名之辈,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文笔未必精炼、姿势从不取悦,却因为真挚,所以动人。
这就是我心目中“奴隶社会”的意义,让一个个深渊持续爆炸,让我感受人性的深与美,让我敬畏世界的宽与广。
第二桩事:这世界上最温暖的一句话,就是me too
这又是一句在“奴隶社会”反复出现的话,一诺和我都喜欢引用。
不好意思,再说一次出处 — 来自杭州“蜜桃”咖啡馆的名字,八个朋友合作的咖啡馆,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一句话,就是me too”。
十年前我去杭州,特意去“蜜桃”坐了一下午,不知道现在这个咖啡馆还在吗,还叫“蜜桃”吗。
这些陌生人无法想象,这句话曾给予孤独的我怎样的慰藉 — 原来在害怕孤独方面,我并不孤独,每个人都渴望一句“me too”。
我写自己的感情故事,即使在动笔后,其实依然有非常多顾虑 — 在公众平台上讲自己故事的一切顾虑。
怕一面之辞,打扰前夫现在的生活;
怕妈妈看到心疼;
怕现在的先生介意我大肆宣扬前一段婚姻的挣扎;
怕别人觉得我矫情,所以一上来就防御性地说,“嫌酸的兄弟姐妹们可以不用看下去了”。
是“深渊”和“蜜桃”让我下定了决心 — 打开自己,至少是对所有走过那条道路的人,说一声,“me too”。
在随后的 1,000 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在孙圈圈的《怎样选择,才不辜负自己的努力》中,看到我不是全天下唯一患有严重选择困难症、不够豁达洒脱的人;
在井曼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江湖》中,知道我不是全天下唯一被父亲、老师、世界嫌弃不够女性化的女性……
1,000 多个日日夜夜,1,000 多声 me too,然后我明白了,有时候,示弱是最强的力量。
第三桩事:有些事,一定要竭尽所能地来记得它
出处是安妮宝贝的《二三事》,
良生,若是有可能,有些事情一定要用所能有的,竭尽全力的能力,来记得它。
因很多事情我们慢慢地,慢慢地,就会变得不记得。相信我。
确实如此。
我最初开始写作,就是因为十二三岁时,对时光的稍纵即逝有了意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来年再见,亦不是同一朵花了。
“竭尽所能记得”,于我还有另一层深意 — 那些我自以为懂得的道理,我也会忘记。
譬如说,我希望自己宽容耐心、春风拂面,又会不断原地爆炸、泪流满面。
又譬如说,我如此推崇“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又依然会忽略别人的难言之隐 —
不久前,准备一个重要会议,期间客户提过几次不近情理的要求。我腹诽、我面怼、我生气。就在会前 24 小时,我突然知道,客户刚做完一个重大手术,没说是不想让人担心。
一切“不近情理”的要求,都解释得通了。譬如术后,他不能久站,所以不能做 TEDx 式的站立演讲。(为保护隐私,故事改头换面,请勿对号入座)。
我当时就懵了。我在尽忠职守、推进工作,我也不是神仙,能猜到这个情况。但是,在发现违背常理的要求时,我可以不擅自认定,他是 bad guy,而是想想深渊里其它的可能性。
不瞒大家说,我时不时把自己写的文章好好读一遍。不是为了自我欣赏,是因为,
那些我想明白的道理,我不想忘记;
那些我对自己的承诺,我希望能够履行;
那些我对全世界的言之灼灼,我自己更要身体力行……
那些我希望竭尽全力记得的事,我要竭尽全力地记得它。
阅读“奴隶社会”也是同样。我知道,参加完朋友的婚礼,那仪式感会唤起我们对爱情的相信;看完一个励志的故事,那鼓舞人心的情节会激发我们的勇气。
然后呢?
所以,这里有每个写作者、每个阅读者,共同执手无语的盟约 — 我们写下来,我们看到了,我们感动了,我们不忘记。
第四桩事:正能量,不再以排山倒海的方式出现,一次有一次的意义
几天前,在一诺的《钝感中年》里,她写道,
最近被一句话触到,人到中年,所有的正能量和负能量,都不再来得那么排山倒海。
照例先报出处 — 某天夜里,我坐在一诺和华章家的餐桌前说的。
一诺还写道,
也终究发现,哭闹又有什么用。
个人的无力,放大到社会和世界。
当公平、正义看不到的时候,在明明知道方向错误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从一次次愤怒,也到了一直都在的,那种钝感的痛。
每一刀都不刺骨,但一刀,一刀……也从未停住。
我觉得此刻中年生活中的钝痛,似乎比当年离婚还要可怕。离婚,是个“大事儿”,可以允许自己“趴在泥里”。整个世界和自己,都似乎默认你可以失魂落魄一阵子。
那么现在呢?
是三观不合的工作关系,又不值得或者不方便怼;
是先生回家,满脸疲惫,你不忍再倾诉烦恼去徒增他的烦恼;
是女儿持续支气管炎,一次次看病、吃药、雾化、复查,医生要求送离冬日的北京;工作生活都要为之调整,压力和自责之下,又跟老公互相嘶吼了几句……
谁还没个不喜欢的工作伙伴?谁家孩子不生个病啊?谁工作安排、生活节奏不受点打扰?谁还没有点压力啊?谁不生活在雾霾环境里啊?这都是多大点事儿啊。
面对负能量,不能抱怨,否则就是幼稚、脆弱、玻璃心、公主病。
然而,在一诺和华章的餐桌边上,我还有下半句 — 正能量不再以排山倒海的方式出现了,可是一次有一次的意义。
我不再会有初恋的狂喜,
我不再会有初次看到女儿胎心像颗小星星那样在屏幕上一闪一闪的感动,
我不再是那个第一次通过试用期,发现薪水涨幅超过预期后,和同事抱在一起高兴地蹦啊跳啊的小姑娘……
可是,在负能量爆棚的日子里,我开始更加有意识地去积攒正能量。
忘带公交卡,可是书包的各种夹层里,不多不少淘摸出刚好 4 枚硬币,够一次来回。啊,今天运气不错,我跟自己说。
我抱着女儿看完《龙猫》,在黑漆漆的影院里肆无忌惮流下了泪水,感觉全身都轻松了,也不用担心在人前流露脆弱。
走在小区里,看到一位老太太端着两个上下相叠、看起来很沉的大锅。嗯,我今天刚好不忙,走过去,顺手端起上面那个,送她到家门口。日行一善,给自己点赞。
就这样,我训练自己努力对负能量变钝,对正能量变敏。我明年的目标之一,就是让负能量对我的影响,从 3 个月、3 周、3 天,变成 3 分钟、30 秒。
然后,打起精神来。
在积攒正能量的过程里,“奴隶社会”的读者和作者,就是无穷无尽的源泉。
我收到成百上千条留言,于是我知道,我写下的文字,用或许微小的方式,无声地影响过一个人的生活,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有一次,我看非非马的《俞敏洪终于让你们揪住小辫子了!》,我也留言发表了不同的观点,而且话说得很尖锐。— 我当时觉得,都是自己人,不用客气,这里也容得下不同意见。
不一会儿,“奴隶社会”的小编私信我了,很认真跟我解释了选文的初衷和其中的曲折。又不一会儿,作者非非马又私信我了,非常谦逊地跟我解释了她的想法。
我不好意思了 — 非非马写得极其认真,我自己也是个作者,知道收到一条尖锐的反驳是什么心情,由衷感叹非非马好风度。
我庆幸遇到一个有内涵、有胸怀的作者,收到今日份正能量。
人间因此值得。
在“奴隶社会”的 1,000 多个日日夜夜里,
我们用写作一次次对陌生人敞开心扉,
我们用留言转发点赞一次次给无名英雄声援,
我们批评,我们质疑,我们鼓掌,我们辨析……
一篇文章不会改变人生,一段际遇不会拯救世界。可是,这上千篇文字、几十万条留言、上亿次阅读,是许许多多束微光,曾经照进真实的人生。
一次有一次的意义。
尾声
最后,容我讲述一段前苏联作者雷巴科夫的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
故事中,才 20 岁的男主角萨沙,仅仅因为在大学里出黑板报,给领袖画了漫画、配几首打油诗,就被罗织了反革命罪名,后来被流放了西伯利亚。
在漫长的关押待审期间,萨沙曾经一度失去勇气,不起床了、不洗澡了、不锻炼了。
有一天,狱中工作人员定期送书来,萨沙发现一本法国作者的《旅苏印象》。
他没有要求过这本书,但他明白了 — 他刚抓进来时,反复书面申请过看法律书籍,是一种“我要弄清自己权利”的无声的坚持。
几个月来,他没有得到过法律的书,但《旅苏印象》里有关于苏联法律的评论内容 — 有个工作人员,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在满足他。
雷巴科夫写道:
一个不知名的监狱图书管理员会对他的声音作出反响,会回答他的请求,让萨沙看到了人性、无畏和信任的榜样。
是什么东西引导他这样做的?他是不是破坏了他的职责?是的,可能是这样。然而他恪尽了另一种更高的职责 — 人性的职责。
萨沙没有从木床上一跃而起,没有在牢房里跑起步来。这发生的事情是那么纯净明澈,和他心里存着过的真正的、人性的原则是那么相符,以至于他既不感到惊讶,也不觉得激动,更无所谓激烈的内心震动。
他找到了必须找到的东西,而且为自己失去了勇气而感到羞愧。
少年时,每当看到这段话时,我都替萨沙从木床上一跃而起,在牢房里跑起步来。
生活用 100 种方式把你打倒在地,又用 100 种方式鼓舞你继续向前。
正能量不再以排山倒海的方式出现,但一篇有一篇的意义;
一个个深渊让我头晕目眩,更加热爱和敬畏世界;
一声声“me too”让我不再孤独,更加勇往直前;
这一切中的爱与信念,我要竭尽全力地记得它。
——这便是“奴隶社会”教我的事。
- END -
推荐阅读
在后台发送“秋天”,即可看到作者的文章合集。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文内图片来自网站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