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有这么一群中国人……
题图:联接的世界,国旗显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家(美国最大的伙伴是加拿大,其次是中国)。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920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前几天我在西雅图,开完会,疲惫不堪。
这几天的主要工作是在基金会总部中国战略“过会”。和团队一起,继续讲“中国故事”的征程 – 推动基金会在中国做更多更难更有意义的事。
真的是征程。
美国大选将近,中国到处被提到,全是负面的。
在这个背景下做工作,要给同事们讲,真实的中国,和你们在媒体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如果基金会的目标是希望在全球,特别是非洲实现减贫和卫生目标,中国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中国已经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是美国或者欧洲的三倍多)。去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今年的G20,中国在负责任大国的道路上步伐稳健。但中国也有巨大的贫困问题的挑战,基金会在中国也能做有意义的工作。
但对很多没在中国工作过的美国同事,这经常是很矛盾的:中国人买了西雅图这么多房子,一点不缺钱,为什么要我们给钱做扶贫?中国在非洲攫取资源,为什么要帮中国?
这些观点当然经不起推敲:买房子的人的钱,在中国也不会去解决贫困问题;“攫取资源”是缺乏对真实情况的了解而做的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假设。 但大部分人不是这么思考的,所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是被大多数民众买账的。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路,是个征程。
开完这两天的会,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的确有些成绩,另一方面也感觉到在有些问题上,胸闷地很。
我从去年入职这份工作开始,很快就意识到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讲故事”,是如何用外国人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讲中国,从而推动中国团队和总部更多团队的合作,在中国做事情。中国人讲中国,和给老外讲中国,完全是两回事儿。这不仅是中文英文的问题,背后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再背后是价值观的不同。所以这是一个多层面上的挑战。
去年我入职之前,某基金会高层领导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和比尔盖茨公开争论,不同意盖茨对中国重要性的认识。搞得基金会上上下下都谈中国色变。我一入职,听到的就是大家对中国工作的各种脑残评论、担心和压力。
怎么办?做工作。写东西,让大家了解真实的中国。讲中国,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安排他们尊敬的人讲。看中国,到中国来,见海归科学家,见各路的优秀人才,见政府合作伙伴,看中国的成绩。在西雅图组织中国周,请了中国和外国的在中国有一手经验的专家、科学家、智库成员,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中国,讲中国自己的挑战,和对世界的贡献。
如此以往,终于在大半年以后,又一次公开场合,此高管讲自己对中国意见的大改观。当时听了那句话,竟忍不住泪奔,团队太不容易,成果来之不易。
虽然当时觉得成果大大的,但现在一年过去,发现很多偏见又卷土重来,来自新来的同事,或者老同事对新问题的看法。无奈天天都有西方的各种专家,各种貌似聪明地,对中国进行铺天盖地的评论,我们对面的“敌人”太强大。
举个例子。最近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改革,CFDA做了一个有勇气有智慧的政策举动。中国有大量临床试验申请的堆积,一方面处理起来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很多申请材料里面有数据造假。CFDA提出了一个天才的做法,让已经申请在排队的企业“自查”,如果觉得数据有问题或不规范,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撤回。凡是撤回的,既往不咎。没有撤回的,将接受监管部门的核查,查出有作假的,将给予严重的处罚。结果呢?80%左右的申请主动撤回。从这件事上,不得不佩服CFDA领导的勇气和智慧。这当然也反映了中国制药企业,特别是大量仿制药领域存在的乱象。不过CFDA这一举动,既让问题真实呈现,也没有耗费过多的监管力量,让大量问题/工作自己消失,而且还给予主动撤回申请的企业改过自新的机会,待重新完成真实规范的临床后,还可以递交申请。
去年我们也促成基金会和北京市政府的合作,在清华落地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这是基金会历史上头一次共同投资做一个实体的研究中心。研发中心落在中国,也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希望能利用中国不断增强的研发能力,做全球健康方面(结核病,疟疾等被忽视的病)的药物研发。对中国来说,通过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药物筛选和研发技术,是双赢的。
不过 CFDA 这条新闻,被大多数西方专家的解读,竟然是,我的妈呀,中国太乱了,竟然80%是假的。你们盖茨基金会在中国做新药研发,疯了么?有个加拿大名博主写的博客题目叫 “Eyes wide open” 睁大你的眼睛,意思说到中国去要小心被骗。还特别转发给基金会多位同事。(注:Eyes Wide Open 也是一部电影的名字,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主演,尺度不小。也有同名的流行歌曲,可见哪里都有标题党啊 -_^)
我看了也各种无语,如果中国CFDA没做这件事,你就不会有这篇文章了,在那种情况下,中国新药研发环境是更好,还是更糟呢 (......事实上,美国发展到今天,也是经历了仿制药丑闻、数据造假的阶段,完善监管后才整体步入真实规范。)
另外中国CFDA是1998年才成立的,正是因为中国医药领域的迅速发展,才显得监管成了滞后。CFDA的举措,是促进行业发展,淘汰劣币。非洲倒是没有这种“丑闻”,你到非洲去倒是不用“eyes wide open”, 因为这个产业根本不存在 (拿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肯尼亚来说,制药业只能满足本国用药的20-30%,产业只是一个起步状态)。没发展,你去么?
另外你知道中国的科研,在过去10年全球的一流期刊的文章,增长了六倍。中国新药研发,因为大量海归人才,过去十年从无到有。当然中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中国的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个角度想过么?
但这种声音,在西方是很少听见的。
美国”缺”了什么?
从这一点上看,美国也挺可悲的。每天教育里讲思辨,讲critical thinking,讲balanced view,但在对中国问题上,近乎完全缺失。西方媒体上每一个对中国的指责,几乎都可以拿来用作critical thinking缺失的典型教案。
我一直想写一篇英文文章,作为我 Get Smart on China 系列之一,题目 Is the American Education missing the China Component 答案当然是确定的 YES。
去年11月比尔盖茨来中国,和中国办公室的成员有一个难得的闭门交流时间。有同事问,您是基金会对中国工作的最大的支持者,您为什么这么了解中国的潜力。他一笑,说我哪是了解中国,我只能说是比平均水平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多。我们的问题是平均水平太低了,我好像成了专家。 很多美国人由于不了解,做简单错误的判断。“要知道,中国上不了 Facebook,不等于中国不能创新,这是两码事。”
这种“常识”在西方成了稀缺的观点。如果说比尔盖茨“牛”,就是能在大事情上有客观全面的解读。但这个,就是在美国的“精英阶层”里,也成了少见的特质。所以我觉得虽然我们在中国似乎各种推崇美国教育,但美国教育致命的问题,就是缺乏global competence。美国全国人民往里看,就关心自己那点事。 虽然很多学校每天在讲世界公民,但大部分都是肤浅的学外语(主要是西班语)+ 教育旅游 + 到非洲一游,照一些照片而已。这么多年,也没有见哪个国家因为美国人民的“国际主义”而得到真正的发展,倒是支持了很多学生写了漂亮的申请材料拿着“全球公民”的光环进了名校。
如果真讲“全球问题”,不管喜欢不喜欢,未来几十年,世界关系中唯一重要的两个大国,就是中国和美国。美国受良好教育的阶层对中国的看法如此片面,带了各种居高临下充满优越感的“解读”,是一件对世界,更是对美国来说非常危险的事情(没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就更不必说了,对中国的了解,如果有,不会超过功夫、中餐和熊猫)。了解中国,是为美国自己好,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中国,美国有可能变成一个在世界上越来越不相干的国家。
每天在做这种工作的,不只是我一个人,几乎所有的跨国企业里,很多国际组织里,都有这些人。因为大家都在不同的组织里,从不同的角度,受着同样的西方语境大环境的压力。
这么一群人,相信都有和我类似的一些经历。有时候开完这些会,有种自大的,自己背负着一个大国家在后面的感觉。中国沉重的历史, 复杂的现在,有希望也有挑战的未来,要在自己的话里和数据里传达,而且能被理解和接受,从而推动工作。
但做这些工作的人也还是太少。
在硅谷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中国策略组”里,居然大部分成员都不是中国人,不了解中国。需要有中国的同事去发一些声音。
我自己在硅谷工作生活过。 硅谷所有公司里,都不缺中国人,而且不少都是北大清华中科大的精英。但是这里的另一种可悲,是这些大部分中国精英,在这些世界一流的公司里,身份只是“工程师”。一个多面的人,有丰富情感,文化身份和历史沉淀的人,只是在写代码。由于身份、签证、工作绩效考核这些限制和压力,大部分中国人在这里是没有cultural identity (文化身份),没有任何声音的“码农”。 在现在美国颇有些可笑的大环境里,顶多是作为“亚裔”,为需要被标榜的“diversity (种族多样性)”肤浅地加一点分而已。
美国有适合中产阶级生活的社会环境,但留在美国,孩子长大,从族群上来说,在可预见的将来很多年,华裔顶多还是一个“优秀沉默的少数族裔”而已。个人层面会有很多优秀的人,但在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背景下,会被淹没在美国各种政治潮流的洪流里,成为一个可忽视的噪音。一个很灰暗,不过我觉得会是现实的前景。
教育,可能的出路?
在基金会的工作之外,我为什么想做教育,而且不仅在中国做,也希望在西方世界做。在中国希望我们自己的下一代能做到 Truly Chinese, truly global, 能够内心充盈,不在应试的指挥棒下刷题长大,能够是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代。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希望能有更多的下一代公民能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有真正意义的global competency.
但这个任务好大好大,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觉得自己蚍蜉撼树,我是谁?一介草民而已,自不量力,做了好大的梦,有点勇敢的可笑。
我也在苏世民项目的学术顾问委员会上,非常赞同苏世民先生的眼光。不过过去的大半年,因为我们也在自己办小学校,也是对比特别强烈的大半年。
一方面参加了一些苏世民项目的筹备会,筹款四亿多美金,世界各地名牌大学白发苍苍的校长专家,高大上的筹备会。一方面也是一土学校筹办期,辗转各种咖啡馆办公,出去谈事,谈合作,没钱没人,就有一个大vision,我们几个开玩笑,经常有“女传销”的即视感。我记得那天在高大上的清华主楼会议厅开苏世民项目会的间歇,在我们一土工作微信群,讨论怎么能不花钱拿到资源,瞬间有穿越的感觉。
不过苏世民也是个人的钱,是慈善家和企业的捐款,也是难得的创新,有眼光,很不易。
我想我们有什么,没有特权,也没有什么金钱。有的,无非是一些经历,一些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一些信念。
我们需要钱吗,当然,但现在的所谓教育投资圈做的、投的基本都是在我看来和教育本质相反的事。因为作为投资项目,要上规模,要快。最容易上规模的方式,就是标准化。某个在国内领先的线下培训机构工作过的朋友这样说:
“这些培训机构是上一个十年教育市场经济的产物,课外培训过于追求结果,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忽略的。我们自己老师的孩子上了半年,后来果断不上了,说他不喜欢把数学归结成模型给孩子,看到孩子为了追求几张积分卡做题,他觉得动机不对……但我们内部业务干部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体系交给你的标准讨论都是关注目标,投其所好,关注怎么让孩子觉得好玩,并不关注人性成长和内心关怀的情感设计。所以这是上一代的教育,标准化的课程。”
“但标准化课程加好的运营,就是印钞机。”
因为有大量的家长,由于焦虑和孩子的“胜出”忙不迭地去送钱。
印钞机的企业,当然被投资机构趋之若鹜。所以这种投资机构(是投资机构里的90%以上)我不想碰。
一土做的个性化理念,和上面这些培训机构根本上是相反的。
一土要挣钱么,要,因为否则是不可持续的。我觉得参与一土的人,也应该得到有竞争力的收入。有人要给一土钱么?有,今年有家长希望给50万的学费进来。优秀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但赚钱是首要目的么?不是。
这是为什么我们做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一方面希望有类似理解的人能找到彼此,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大家的会费,为学校项目的发展提供一部分资金。让我们在发展的初期,不必受这90%的投资机构的干扰。也给我们一土的同事们相对体面的工资,让这星星之火,能燃烧起来。
如果你愿意支持这个星星之火,希望你能加入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希望你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笔有价值的投资。
如果你认同我们的理念,也能在中国或者国外帮到我们,也希望你加入社区找我们。有很多朋友在问我们开分校的事情,我们也会在近期有一些计划和大家沟通。
今天晚上我和另一位麦肯锡资深合伙人张海濛会在北京有一次线下 + 线上直播活动,和大家聊俩小时,聊聊职场和未来。也希望能见到大家。
中国的世界之路,是征程,路途遥远而坎坷,但要走。
教育的探寻之旅,是征程,希望因为有你们,这星星之火,不灭。
想了解社区和一土学校的,看一诺之前写的文章:
想观看我和海濛的线上直播的,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磁场 App,并微信注册账号(不建议使用邮箱注册),然后用磁场的扫码功能扫下面这个二维码加入直播间:
想加入社区的,看下面的方法:
社区进入方法
下面是操作指南。 不过要先说清楚哈,社区年费是购买虚拟商品,一旦缴费进入,不支持退款。 所以想清楚再进来。
1.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磁场App,并微信注册账号(不建议使用邮箱注册)。
关于磁场APP的介绍,详细请看文章《磁场,好用的社群工具》(好多新功能,比如话题、精华、打卡等,这文章该升级了)。
下载链接:http://a.app.qq.com/o/simple.jsp?pkgname=im.mixbox.magnet
2. 保存“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二维码至手机相册,如下图。
3. 进入磁场APP并登陆,选择“扫一扫”,从相册中选取“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二维码,选择相应的身份,微信支付后进入社区。
收费:
普通渠道 2999 元/年,同时我们会在社区内给每个现有成员 2 个邀请码,通过邀请码加入立减 500,同时邀请人获得 100 元回馈,记得在选择身份的步骤选“学习者(有邀请码)”。
海外用户怎么办?
实在不好意思,目前只能使用微信支付。建议您先想办法请国内的朋友转账相应数额到您的微信钱包中,然后根据以上方法支付进入社区。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关于一土社区的信息?请看下面的相关文章吧。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