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佛毕业17年,我最受益的这门课

connie 奴隶社会 2021-04-20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873 篇文章

Photo by Ben Duchac on Unsplash.

作者:Connie Zhang,老北京。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学士、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定居美国明尼苏达州,现为瑞利溪咨询 CEO,人脉讲师,著有畅销书《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本文初版来自:康妮美国频道(ID:ConnieUSAChanel)。

一诺写在前面:

上个月诺言客厅“开业”,第一位做客的是邱天,她回答了近百个诺友问题,上万的文字(社区朋友可以随时回看)。6 月份我请了 Connie 来诺言做客。她17年前从哈佛商学院毕业,是一个“全能型”宝藏姐姐,擅长的话题不要太多:职场、婚姻、亲密关系、育儿、创业……想提问的诺友们,千万不要错过。

Connie 的经历很多朋友大概熟悉,北大哈佛、前高管、创业者、俩娃妈妈、人脉管理高手……写过《没人脉,你是不愿、不敢、还是不会?》、《爱的七个秘诀,你知道几个?》、《想升职?先管好你老板!》等等好文,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如何结交比你更优秀的人》。上市一个月,某东励志榜第一,还有很多“大咖”联名推荐(我也写了序)

她刚进客厅就开了直播,畅聊一个多小时,从自我认知到人脉搭建,句句掏心干货,还独家揭秘了我俩的结识过程。感兴趣的朋友,文末扫码,我们在社区等你


在哈佛商学院的申请文书中,有一道题:你为什么要选哈佛?


我当时文书里写了两点:


第一,独特的案例教学法:没有任何一门课是老师对着教科书照本宣科,所有课程都是以真实案例,引出重要道理。


第二,庞大的校友体系:1908年建院,目前每年900人的学生群体,校友们不仅数量惊人,而且占据财富500强公司、各大咨询公司、投资基金等重要领导地位。


当然,申请书上写的都是二手信息,等我真的进了商学院,才发现虽然里面开有市场、战略、财会等等课程,可没有写进去的人脉课,才是真的无处不在,又让我最受益终身。


有人说:“你认识谁比你知道什么更重要”,这话听起来有些道理,但我要说:

 

真正的人脉,绝不仅仅是“认识”而已,更重要的在于把认识的人变成我们的知己、智囊,让他们愿意为我们搭桥、背书,互助成事,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脉,才是哈佛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东西。


 ▲ Photo by Providence Doucet on Unsplash.


1

暴露真实的自己,收获第一批伙伴


国际学生们都有一个参加 Pre-MBA 的机会提前一个月到学校,练习口语演讲和写作。这是我到学校后最先熟悉的一拨人。


哈佛商学院的特点之一是课堂发言占比很高,决定成绩的 50% 。这对国际生和内向的同学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 Pre-MBA 课程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国际学生适应这种充满压力的环境。



这个课程也会进行冷叫,就是老师上课随意点名同学来案例,而且用摄像机录下来,方便我们回顾提高。


天,老师上课忽然冷叫了我,即使有所准备,但还是一身冷汗心砰砰直跳。正要陈述,一瞄摄像机,好像掐住了思路,怎么也说不出来话了。当时真感觉大脑空白,尴尬不安,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说:“对不起,我卡住了。”本以为大家会笑我,结果同学们都来安慰我,说没事的,他们也都很紧张。大家的鼓励,让我觉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里很感恩。于是周末我请同学们到中国城吃早茶,表达谢意。


后来课程上了 4 周,我们这些国际学生完全打成一片。演讲课讲台上,大家激昂地大声背诵丘吉尔的演讲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感觉是那么亲密,于是建了一个群,一起庆祝生日郊游,三三两两地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 Photo by Kimson Doan on Unsplash.


有人习惯性维持一个完美形象,因为怕出丑或犯错,就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宁可不说话,不表达,也就不会露怯了。但正是因为怕被评判,才限制了我们自己和外界更深的连接。


其实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当我们暴露出真实的自己,别人会觉得:原来你也和我一样,会犯错,不完美,那咱们可以交朋友了。


现在我给学生上课,也会冷叫课后,就有学生我私信:“老师真对不起,我没有答到点子上。”看看,又掉进了自我怀疑的坑。其实我觉得她的发言很好,真情实感,让我感受到力量。


做真实的自己,不评判他人,也不怕被别人评判。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真实的姿态能给我们自信和力量。


▲ Photo by Adam Jang on Unsplash.

 

2

如何加入学习小组?勇敢展示自身价值


学院所有课程都是学生课前学习案例,上课只进行讨论发言。所以为了大家能够充分做好准备,会自发组学习小组。


大家根据前期相互了解的背景、兴趣等自愿结合,比如投资银行出身的,会找管理咨询的,再来一个企业运作的,或者非营利组织的,以及不同国家的同学,以此保证成员的多元视角,对各种的案例能给出最佳准备。


每天课前,小组同学聚集在一起,讨论案例,各抒己见,保证上课发言能更深刻。有些同学如果没读完案例,借着组的笔记,也能应付冷叫,所以大家很依赖小组。但是如果一直不准备,不贡献,容易被开除出去。



▲ 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加入哪个小组,是我在商学院的第一次人脉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呢? 还要从每个同学的职业背景说起。


咨询公司投资银行的同学是生源主力军,以其高超的战略性思维数据分析,强悍的 PPT 和 Excel 制作等能力各小组所青睐。另一部分来自 GE 、宝洁等 500 强企业的同学有着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对市场营销、财会等必修课可以提出很多洞见还有一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出身的 CPA 们,会计课上闭着眼也能得 A ,也有其独特价值


除了这些主流生源,还有一部分学生打的是差异化的牌,比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成员,中学的校长,政府公务员,还有欧亚大陆的王子贵族。


要想进入一个小组,自我推销是关键,要展现出我能给小组带来什么价值?

 

首先要挖掘自己的优势。在一生中,哪些经历是让你骄傲的?“巅峰时刻”是什么?激情在哪里?做什么能得心应手?


比如有人说:我在一个微信群里,大家都是CEO,我只是一个写文章的,能给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呢?我跟她说,可以采访群友,为他们写宣传文呀!通过采访,不仅能够把他们的宝贵经验分享出去,也能给你自己带来更多资源,也帮群里的人增进了解,互通有无,这是多么大的价值呀。


其次,真诚地从亲朋好友那里寻求他们的反馈,也是一个对自我再认识的过程。而且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你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闪光点呢。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主动大方地助力别人,对方才更愿意跟我们结交,我们的人脉也会越来越广。


▲ Photo by Omar Lopez on Unsplash.


3

主动寻找共同点,让我们走近他人


初到美国的我,见到亚洲面孔都觉得很亲切,一见面就会问人家:“你是中国人吗?”常常因此被老公诟病,因为这些同学有可能是韩国人、日本人、泰国华侨、印尼华侨、美国华侨(ABC)等等,不能把所有亚洲面孔都叫中国人。


我们那一年有7个从大陆来的同学,10 多个从香港、台湾或者已经在美国呆过几年的同学,10 多个ABC(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再加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应该说有四五十人都有东亚血统。相似的文化,让亚洲同学之间天然有一种亲切感。



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几个中国同学提议大家到宿舍楼一起包饺子,我们自己和面拌馅,边包边煮,好不热闹,这也是第一次华人相聚,一下子拉近了彼此距离。


中国人爱好美食,以食物为由,能交到很多朋友。刚一上学,老公就给我买了一只电饭煲,因为食堂整天都是比萨饼和三明治,咱们中国胃不太习惯。有了自己的电饭煲,我在宿舍楼道里煮米饭、炒菜、做火锅。食物的香气引得华人同学纷纷过来和我聚餐,有的同学也跟着买了电饭煲,我就教她做西红柿炒蛋。


一到周末,我们一起不是去中国城聚餐,就是到我的楼道小厨房里,拉几把椅子吃火锅。食物是连接人的最好的工具。


▲ Photo by Lee Myungseong on Unsplash.


二年级时, 我搬到一个两室一厅的宿舍,我家成了华人或者说整个亚洲学生聚会的场所,我们还置办了卡拉 OK 设备。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家能塞下三十多位亚裔同学,一起吃饭,唱歌,热闹非凡。


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是快速建立链接的重要手段。同学、同胞、美食、运动、音乐、兴趣爱好等,都是最容易找到共同点的地方。人总是容易把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视作“自己人”,更愿意交往。


所以当我们要与陌生人相处,通过一些随意的话题和提问,就能找到共同点。比如我坐在高铁上,跟同座的女士聊了起来,从孩子多大了开始,谈到孩子的教育,暑期游学机会等,因为育儿话题,很快就熟络起来。


4

主动创造价值,让友谊更深,人脉更广


L 是我们这级的学霸,华人中唯一的贝克学者(全年级最优秀的5%的荣誉毕业生)。因为我当时英文阅读速度慢,而且参加社交活动比较多,有时晚上读不完三个案例(上百页),就会向 L 求救。他会分享学习笔记,或者讲解一下我不懂的地方,对我帮助很大。


▲ Photo by Alexis Brown on Unsplash.


W 是我的另一个好友,在二年级找工作的时候,不厌其烦地扮成面试官帮我练习面试,我还记得他跟我说:“你要说自己一直非常非常积极正面(I’m always very positive)。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我一直对人事工作很好奇,于是暑假想在美国找一个相关实习,C 就把她在美国大制药厂做人事总监的好友介绍给我,让我顺利地找到了实习


当我摔断了脚骨,是 B 和 S 每天搀扶着拄拐的我上学,帮我买菜做饭。


当我回忆起哈佛的生活,最清晰的记忆都是同学们如何在各种情况下互相帮助,这个单子可以写好几页,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他们给我的温暖,让我直到今天都非常感恩。我感恩在哈佛遇到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真诚地帮助他人的同学。


现在他们已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中国或美国,在金融、投资、企业中都是领袖人物。微信时代,我们有了强大的校友群,把上上下下几十届学生联系在一起。有什么生意、项目,大家都互相帮衬,还一起做公益、马拉松。长期互助形成的人脉网络之强可见一斑。


优质的人脉网络,只有出身名校才能拥有吗?不一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与经营,多虚心向身边人学习优点、主动提供自己的价值、就会让路越走越宽广,情谊越来越深厚。


▲ Photo by Arthur Poulin on Unsplash.


5

积极做志愿者,突破社交舒适圈


商学院的学生普遍年龄在 24 到 30 岁之间,单身比例较高,青春的荷尔蒙涌动,Party 占了大家生活的很大部分。


不光为了谈恋爱,Party 还是大家认识外班同学,搭建人脉的主要渠道。以前觉得在中国注重关系,到美国以后,才发现美国的关系学更是有过之无不及。诚然大的咨询公司、投资银行、知名企业都会到学校来公开招聘,但毕业后的工作,很大程度要靠人脉的推荐。


同学中,不乏贵族王室,商业巨头之后裔,各大企业的雇员,每个人的人脉桥梁都可能给他人创造极高价值,任何一个亲熟的推荐都会使我们在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更何况同学之中还有可能找到自己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所以很多人即使牺牲睡眠,也要参加社交活动,有的班级因为聚太多,成为著名的 Party Section(趴梯班)


▲ Photo by Ethan Hu on Unsplash.


要说哈佛两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当时自己的口语没那么流利,只活跃于跟华人同学交往的舒适圈里,与美国本地同学没有任何深交。


毕业后每五年都有一次返校聚会,组织主力都是自己年级的志愿者。到了 2007 年,我已经在美国生活了 7 个年头,一直在美国公司工作,英文已经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了。于是我自荐做了召集委员会、纪念品委员会的成员,还承包了我们班的晚餐安排,叫做 Section Dinner Host(班级晚餐的主持)


▲ 2002 年商学院同学合影。


召集委员会需要跟班里每个同学联系,邀请他们返校。我拿到全班 89 名同学的电话,一个个打起来。听到久违的声音,感到很亲切,对他们来说,肯定是吃惊的。在我的电话加邮件的催促下,全班有 40 多个同学参加了返校活动,这在返校比例上已经算很高的了。


为了做好晚餐主持,我亲自选择了一家在波士顿海边的餐厅,可以看到港口和市中心大楼的景色,亲自挑选菜单菜品,安排音响设备等等。大家陆续到场,虽然分别了五年,但是变化都不算大,只是单身的大多结了婚,带来了伴侣见面除了聊聊这五年做了什么,就是谈谈自己家庭的变化。


一个美国同学把我拉到一边纳闷地问:“康妮,真是感谢你组织这次聚会!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我感觉你好像变了一个人!”


我笑着说:“是吧!因为你记忆中的我是不爱说话的闷葫芦,可实际在学校时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我在讲中文的时候是非常外向开朗的,说话停不下来,但是上学时我有语言障碍,想说的话讲不出来,别提多郁闷了。”他听后哈哈大笑:“原来如此。”


五年毕业返校日是我在美国的社交生活中,第一次冲出了只和华人交往的舒适区,摆脱了语言的障碍,能够做回真我。在当志愿者,为同学创造价值中,获得了大家的重新认识和认可。


▲ 我和商学院同学在 2017 年返校时的合影。


我也学到了如果要拓展人脉,主动做活动或会议的志愿者、组织者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这样的角色给我们很大的主动性去联系别人,向别人发出邀请,伸出手,就能收获更多的朋友。组织者和志愿者的身份使向上社交更加便利。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也能积累很多善缘。在那次返校聚会中,我有幸聆听了 Keith Ferrazzi 先生关于《别独自用餐》的演讲,分享他在人脉搭建上的心得。这个演讲让我对系统化的人脉搭建有了深刻的认识。它开启了我十余年来积极搭建人脉的践行之路。


虽然我分享的是在哈佛商学院的故事,但其实不论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真诚、温暖地与他人交往,敢于暴露真实的柔软的自己,积极为他人创造价值,以及带着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去和他人接触,每个人都可以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和优秀的人交朋友。




作者写在最后


六月份我很荣幸地受一诺之邀来到「诺言客厅」驻场,期待有和诺友们深度交流的机会。对你们关于职场、婚姻、甚至亲子的疑虑和困惑,我愿意像大姐姐,像过来人一样,分享我的心得体会。期待见到你!


作为开场,6 月 3 日(前天)晚上,我在社区做了一次主题为“人脉的核心:把陌生人变朋友”的直播,聊了一些我自己用了多年的“妙招”,比如如何用 30 秒自我介绍打动人、如何用适当的赞美传达善意、如何在饭局上开启话题,打造向上社交关系等等,也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分享两点共性的:

@Zack:感谢 Connie 在直播中回答了【如何向上社交,当对方不需要被你看见,也没时间去看见你】,回答很坦诚也很有帮助,大致总结如下:首先阶梯性社交,考虑是否能为对方提供价值,设法增加沟通的机会;不做无谓社交,创造有意义链接;在某领域成为专家,比如美食;提前准备,真正了解对方,才能沟通更深度的问题,大咖也是人。


@丰禾:深夜听完了直播,干货满满,也很受启发,提供了新的交友的视角和方法。用心地赞美,让对方感觉到被重视、被肯定,同时也要努力传递自身的价值。最近收获很多,觉得内心很充实和快乐。谢谢老师



直播一个半小时,有干货,也有我自己的亲身故事,想听回放的朋友,扫码即可 : )


▲ 本次直播有回放,对社区内朋友免费,

其他伙伴付费 9.9 元即可加入。


这一个月我都会在诺言社区里,定期与大家交流,陆续已经收到了很多诺友们的提问,今天分享其中一个好问题。想进社区来交流的朋友,扫文末我的邀请卡即可减免 50 元 : )


好问题:如何恰当地感谢,尤其是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贵人?


▲  欢迎加入诺言,扫码减免50。

-  END  -

推荐阅读

后台回复“康妮”,即可看到作者的文章合集。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