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首都,还有另一个你无法想象的世界……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211 篇文章
题图:2012 年走访打工子弟学校。
作者:王博,同心儿童友好空间创始人,北京工友之家干事,2017群岛加速器小岛,2019 SEED Fellow,从事流动儿童公益教育领域8年。本文来自:同心儿童友好空间(ID:txtzj150713)。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冰心《小桔灯》
”/ 01 /
85 后青年王博,来自河南北部的一个贫困村。
家乡的叔伯兄弟姐妹就是万千打工者中的一员。为了生计,常年外出打工,仅在过年的时候短暂相聚,然后又分离,像候鸟一样,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所以他从未真正了解过他们在外打工的生活。
图片:王博来自的豫北村庄。
/ 02 /
2012 年,他参与了一个公益项目,要走访城中村里打工子弟学校。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他走进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小院子,看到狭小局促的教室,有十余平,课桌是用长木板和砖头垒起来的,十几个孩子们面对着墙坐在,像一个 U 型,身子一动,椅子就吱呀作响。
用砖头、长木板垒成的课桌,图片来自网络。
当朴素的孩子们扭脸冲他笑时。那一刻他感到即温暖又心酸。
那儿和他小时候在村里刚读书的样子很像,吱呀作响的椅子、用砖头和长木板垒起来的桌子。20 年了,竟还有孩子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读书。每一座城都有城中村,这里是打工者来城市谋生寻梦的庇护所、落脚点。嘈杂和简陋是这里的生活常态,这里并不美好,但他知道,他们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从那时“打工群体”走进了来自农村的他的生活,他想做些关于打工者的事情。
/ 03 /
2014 年,他来到北京五环外的城中村,走访打工子弟学校,做了两年支教老师。那段时间,走访和记录成了他的习惯。
消失中的怀柔随迁子女学校
2014年09月11日 阴雨
三天的时间,走访了北京周边昌平、朝阳、大兴、通州、怀柔地区的十所随迁子女学校。由于今年北京地区的随迁子女学籍问题,每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流失一两百学生。
怀柔的学校是走访过程中最远的一个,坐车赶过去要三个多小时。按照电话里兰校长给的路线,一路找来。
一进院子,颇感冷清,与走访过的其他学校对比鲜明。还未进入校园,已猜到几分。
图片:2014年走访怀柔打工子弟学校:育才小学。
一通电话,兰校长从宿舍房间走来开门,直往屋里引路。走过操场时,看着破败的园区,空无一人,杂草已经长了出来。
就问校长:“已经开学了,怎么没见到一个学生。”
“被分流了”,“分流”不明白什么意思,满腹疑惑地跟着兰校长进入办公室。
宾主落座,简短的空白沉默。接着刚才的问题,询问了兰校长“分流”和学校的基本情况。
这才知道,育才学校是这里唯一的一所随迁子女学校。往届的学生都有三百多人,有幼儿园至六年级。然而今年整个校园没有一个学生和老师,只剩下兰校长一人。
所谓的“分流”是当地政府把学生驱散到当地的其他公立学校。据兰校长说这三百多学生只有七十多个能到当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其他的都会回老家,至于有没有学上、怎么上学还不清楚。
问起了为何这样。竟是因为好像很多国家今年要来举办一个为期两天的什么“高端”会议,加上今年的学籍政策。当地担心会被随迁子女学校“影响”。所以施压给房东:如不收回,将面临强拆。房东把压力转移给校方,结果可想而知。
聊到当地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兰校长说:隔壁村现在已经被城防人员封锁禁足,务工人员不得出去做工,被发现,人撵回去,工具没收。
住在村子里每人还要交 600 元,水费,卫生费,暂留费。好吧,200 元的暂留费,否则,卷铺盖走人,哪里管你死活。听说有些工友为了做活,凌晨两点就偷偷溜出村,在外等到天亮上工……
听兰校长说了很多,竟不知如何去宽慰一个满脸疲倦的中年教书匠。有时,语言真的是那么苍白无力。兰校长,珍重。
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雨,脑海中一直挥散不去那个中年教书匠的疲惫。
下雨了,很大,刚还闪了电,打了雷:唯一的一所随迁子女学校消失了。
苍穹之下,该去何方
2015年3月7日 星期六 雾黄色预警 重度污染
昨天(周五)下午第二节,六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突然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放学以后,和她一起去看望一下他们班新学期没有来校报道的一名女生。她叫娟娟,听她的妹妹说,她已经在皮村的一家日用百货超市里做起了促销员。
张老师觉得可惜,这么个孩子小学六年级还未读完就辍学打工,便邀我一同去劝说孩子返校就读。
张老师还邀上了班里其他几位老师和孩子,“人多力量大,大伙儿都去,也许会让那个孩子看到老师同学们对她的关心和重视,这样重返校园的机率更大些吧。”
于是,一行人穿街道,直奔超市。 然而一进门,就远远地听见一起去的同学叫道,“老师,娟娟看见我们了,躲进试衣间。”
我们来到试衣间门前。我敲了两下门,轻声问,“里面有人吗”,没人应答。
张老师走上前来,边敲边喊娟娟的名字。这时,门慢慢打开了,娟娟低着头从里面走了出来。看到这么多老师和同学,小女孩有点不好意思,一直低头瞅自己的鞋。
张老师问她,怎么不去上学?是家庭原因么?
想在父母身边读书的孩子,图片来自网络。
娟娟的回答令人惊讶,她抬起头,像是在着急地澄清,“是我自己决定不去上的,我妈一直支持我读书,还一直劝我回学校。”
“你还小,为什么突然就自己决定不上学了呢?”
娟娟眼里含着泪花哽咽,“我不是不想上学,是不想回老家,老家一个人也没有,读完六年级再上学的话就必须得一个人回老家去。我不想回去,干脆就不上了。”
原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独自回老家读书,还是辍学留在父母身边。
/ 04 /
2015 年 10 月,他在城中村筹备开设了一个小空间,把它比做成一盏小桔灯:为这些孩子提供阅读和生活技能方面的课程,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共同营造友好和归属感。
图片:2015 年在北京城中村筹建的图书馆。
/ 05 /
2016 年,王博结识了一位小姑娘,叫素素,她很喜欢来社区空间看书和参与活动,在一次周末的厨艺课程上,问她喜欢厨艺课吗,她说喜欢,为什么,因为希望“自强自立,回老家可以照顾爷爷奶奶”。
图片:素素和其他图书馆小义工。
后来她还报名了小义工给其他孩子提供图书借阅服务。
她的文学素养在班级里是很好的,班上的同学都叫她“大师”,原因是每天中午她都会在班里给同学们讲历史故事,带起了整个班级的阅读潮流。还参加了空间举办的“百万阅读计划”,成为了第一批百万小读者。
2019 年 6 月,素素已是一名打工子弟学校的毕业生,也在爸妈的安排下回老家参加过初中的入学考试。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就会回老家办理入学。
但是,她的爸妈似乎都没办法陪她回老家。就像她曾说“想学习自强自立,回老家可以照顾爷爷奶奶。”一样,在外界唏嘘她命运的时候,她已经带着责任感看待回迁的未来。
素素对阅读的追求和独立自强,也像一盏小桔灯。
/ 06 /
城中村里的打工者就像他在村庄里的兄弟姐妹、叔叔伯伯,他们的孩子就像他在村子里见到的那些孩子。
也许,很多年后,你在办公室旁边的同事就是素素,她内心丰盈、自信阳光,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力量,对社会充满关注与友爱。
图片:孩子们在改造过的图书馆阅读。
他希望在嘈杂、简陋的城中村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像一盏小桔灯,柔弱而坚强的光照亮那些孩子成长的前路,帮助更多的娟娟能够成为素素,守望每一位流动儿童都能够顺利的成长。
- END -
推荐阅读
野百合也有春天吗?
39 岁 CEO 辞职到乡村支教,却收到一封监狱来信……
拿着七折工资,她从咨询室走到城中村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每个人都可以点一盏灯,点“阅读原文”,一起支持城中村儿童。